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美感和联想

朱光潜

①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②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③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你自主地闯进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

④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钟子期听伯牙弹琴时,惊叹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在他的某一部书里说过,有一次见过一位老修道妇,站在一幅耶稣临刑图面前合掌仰视,悠然神往。旁边人问她那幅画何如,她回答说:“美极了,你看上帝是多么仁慈,让自己的儿子去牺牲,来赎人类的罪孽!”

⑤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要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比如,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再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听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⑥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会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会特别欢喜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会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希济词中,词句“记得绿罗裙”属于接近联想,“处处怜芳草”属于类似联想。
B.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起联想。
C.如果没有联想,就无法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知觉、记忆和想象就都不能发生。
D.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无意和飘忽不定的,但有时也可用意志勉强控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唤起乙联想的原因包括甲乙在性质上相类似和甲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两种。
B.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都是因为事物本身美的本质能唤起欣赏者甜美的联想。
C.联想会使心思由美感意象迁移到无关美感的事物上,使意象所引起的美感减少。
D.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所以艺术创作离不开联想。
【小题3】联想所伴的快感和美感的区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9:5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的一项是
A.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B.读者对“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中“烟”的意义的确定与理解。
C.字既有直指的意义,又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固定易用,联想的意义游离难用。
D.苏轼把“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形象地表述为“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若用“敲”字,表示寺里有人应门,有一些温暖的人情,但不免剥蚀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B.选文用“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无论用“推”还是“敲”,只要这个字所蕴含的意境是合乎情境的就可以。
C.联想的意义难用、游离、偏于个性,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运用联想意义的难处在于含混中有蕴藉。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只在于“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联想使诗句意蕴丰富,有感染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站在后台看人生

朱光潜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再比方生死,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者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水虫鱼特别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和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还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它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们时而戾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蛰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它们绝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刻薄,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以上是我站在前台对人生的态度,但是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许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恶分别的,所以他们的态度不是留恋,就是厌恶。我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嫫母、秦桧、岳飞也和我看八哥、鹦鹉、甘草、黄连一样,我看匠人盖屋也和我看鸟鹊营巢、蚂蚁打洞一样,我看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

这些有趣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个分别。有些有趣味,是因为它们带有浓厚的喜剧成分;有些,是因为他们带有很深刻的悲剧成分。

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一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 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绝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总算得喜剧中之喜剧了。如此等类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饮茶还更有味。

其次,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憾。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显出庄严,在黑暗中现出光彩。假如荆轲真的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的嫁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

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用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选自朱光潜《谈人生与我》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表明作者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但文章重点突出了站在后台看人生的方法,照应了题目。
B.作者站在后台时,把人和物一律看待,对纷纭扰攘的人和物都觉得很有趣味,因此是非善恶对他来说都无意义。
C.作者说有些人比较苦痛,是这些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或物看得重要,甚至以为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D.作者认为人生要有喜剧和悲剧,但是人生的价值在于有悲剧,没有悲剧的人生是毫无兴致的人生。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作者写到“站在前台看人生”和“站在后台看人生”,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象的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情感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立刻浮上她的心头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含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雾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觉得它们深中情理。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可以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几、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人的美往往在眼睛上现出,但是也要全体健旺,眼中精神才饱满,不能把眼睛单拆开来,说这是造化的“警句”。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因为有情感的综合,原来似散漫的意象可以变成不散漫,原来似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重复。《诗经》里面的诗大半每篇都有数章,而数章所说的话往往无大差别。我们可以见出创造如何是平常的意象的不平常的综合、诗如何要论总印象以及情感如何使意象整一种种道理了。

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的作用是能让作者寻找到可以表达情感的意象,但不能说明诗人选择某种意象的原因。
B.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意象与抒发的情感紧密相连,就是说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C.王昌龄能感到“闺中少妇”她们的情感,是因为他在描写人物时能“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
D.诗人写诗时既要跳出诗外观察,又要钻进诗内体验,情感上由“出于己”而理解“出于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王昌龄《闺怨》中“杨柳”这一意象来说明一种意象照应一种情感,而一种情感又会生成另外一种意象。
B.作者为了说明观点,在立论的同时也批驳了“诗被前人做尽”和“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这两种不当观点。
C.作者围绕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从诗人创作时心灵感通、文艺作品完整性与情感的综合等方面来说明。
D.文章在举例论证中用人的眼睛来说明要把握文学作品的完整性,以《诗经》篇章的特点来突出情感综合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的不论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还是别人的经历,都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
B.作者否定了“诗都被前人做尽、诗是没有未来的”的观点,认为诗歌是写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C.文章否定了一些批评家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客观的做法,作者认为文艺作品的主客观是同时存在的。
D.文艺作品离不开情感的综合,没有情感的综合,意象显得散漫,文艺作品就没有完整性,要拆开来看。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种美(有删节)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  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他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 的时候百倍于描写 。《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 莎士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 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美,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 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筌》,《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 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

【小题1】第①段中对全文起引领作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中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此复句表达这一诗句的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空格处应选择正确的项是:
A.花 鸟B.海 河C.天 地D.月   日
【小题4】根据文意,“艺术美”的形成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因素。
【小题5】对于第⑥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人的“清风皓月疏林幽谷”和西方人的“宇宙情感”是不同的境界。
B.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对中国诗人的影响很大。
C.中国艺术偏于“柔性美”有其背后深远的文化渊源。
D.文中提到《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等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
【小题6】以高中教材为范围,选择以下一位诗人或词人的作品(“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来说明“刚”或“柔”之美。

同类题5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小题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小题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
【小题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小题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小题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