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判断下面寓言的内容最符合下列选项中的哪一句

《狼来了》讲了一个放羊娃以“狼来了”的谎言捉弄大家,让人们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救他的故事。两次谎言之后,大家都不再信任他。当狼真的来了,他又一次喊“狼来了”时,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谁也不来救他,最后,他的羊都被狼咬死了。

A.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C.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D.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1 08:1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

李娟

①巴拉尔茨的夜晚要么明亮如昼,要么黑暗如铁,好像是另外的某种白天和黑夜。

②但我只想说巴拉尔茨的月亮——当我一想起巴拉尔茨的月亮,我的身体就被洞开,通体透彻。鱼在我的身体里游,水草舒展叶片,无论是什么,触着我的身体就会轻轻下沉。巴拉尔茨的月亮是世界上最奇异的事物,它圆得不可思议。而这荒野中的其他事物,无论什么都是毫无规则的,随便地搁在大地上,线条凌乱,形容粗糙。巴拉尔茨的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光芒碰到它都会“啊”地叹息,不由自主呈现与它同样的质地。

③多少次我趴在门缝上往外看,冷风飕飕。外面的天空是黑夜的蓝,但凝注久了似乎又是白天的蓝。没有星空,没有银河。那时才知道,曾经所感受过的一些夜空的辉煌与华丽,不过是涣散着的美,是奢侈的、正在逐渐消失的美;而有着明月的夜空,则是正在逐渐凝聚的美,是越来越清晰的美,是吮吸着美的美,是更为“永久”的美。世界如此寂静。

④每个晚上我都睡在后门那里,几只啤酒箱架起几块木板,铺上羊毛毡,就裹了被子躺在上面。粗硬的毡子又冷又硬,但身子却说不出地温暖安逸。夜晚真好!为什么夜里无论再冷再漫长却总显得舒适宁静呢?可能是因为夜里再也不用干活了,不用四处奔波了吧。我的床抵着后门,门板上裂得全是大缝小缝。夜里,总是睡着睡着就翻身爬起来,趴在床上掀起毡片,脸贴着门缝往外看。那时,总会看到月亮像一个出口,奇怪地、明亮地敞开着,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离开。我也许会把一个手指从门缝里伸出去,这个手指便比我更先抵达自己接下来的梦境,并在这梦里为我指出一些去处,带我穿过许多广阔的事物。

⑤还有一些晚上,晚餐推迟到很晚。他们在外间屋里愉快地说这说那。有时是长时间的沉默。烛光明暗晃动。我在里间灶屋里细心地准备晚饭。马灯在灶台上静静地燃。我反复地揉面,一定要把面揉得又匀又筋。我揉着,又扭头看向右边,自己巨大的投影在墙上晃动。再抬头看上面,屋顶没有天花板,梁上黑洞洞一团,像是可以向上坠落进去的深渊。水开了,把面干净利索地下锅,锅里翻腾不已,水汽腾腾。面条雪白晶莹地盛了满满一盆,静静置放在暗处,说不出的美丽诱人。再过几分钟,菜也烩好了,把菜浇进盆里,拌一拌,一盘一盘盛出,所有人边吃边夸我手巧。

⑥夜很深了,但我们要到村头的吐尔逊古丽家去。远处的土路上有手电筒的光柱晃动。我们连忙跟上去,七手八脚爬上路基,借那人的光在黑暗中深一脚浅一脚往前走。我们跟着那人走了好长一截子路。直到我们走进吐尔逊古丽家的院子,他才收回电筒。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她家的窗子烁烁闪亮着,人影晃动。女主人为我们摆上空碗,每个碗里添进牛奶,沏上滚烫的红茶。琴声时断时续,酒一杯接一杯地干。突然,琴声激扬尖锐了起来,几个男人的合唱开始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据说,三十多年前,所有的哈萨克牧人都被要求学这首歌。想起这个村子从前是来自南京的知青建造起来的,他们在这荒山里盖起房子,开垦出眼下的农田,却在某一天突然全部离开。后来这个村子就住进了定居后的哈萨克牧人。村里的房子非常旧,却正因很旧才显得协调静谧,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在时间的河流中被细细淘洗打磨了多年,与周遭万物再也不会产生冲突了。它出于命运来到了这里,而不是出于某些尖锐的、无法宁静的欲望。

⑦而更多的夜晚里,我们长久地围在马灯下,轻声谈论着很多过去的事情,或静静地下跳棋。有人突然听到了什么,“嘘——”的一声,我们全都侧耳倾听。汽车引擎声从远至近响起,又从近到远渐渐消失。在巴拉尔茨,夜晚说不出地漫长,漫长得一直延伸进第二天的白天之中。在白天,巴拉尔茨也同样充满了夜里特有的那种寂静。又由于完全袒露在阳光下,巴拉尔茨的白天比夜晚更防备一些,更仓皇一些,并且更努力地进行着隐蔽。白天,我们从深暗的房里走到外面,总有那么一瞬间得眯起眼睛,才能看清世界。

(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小题1】请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小题2】第⑤段详写做面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描写了巴拉尔次的一些夜晚之美,请探究其丰富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本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纷纷表示将其 提升至国家战略,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不仅提出“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时间表”,而且也上 升到具体的法律层面,同时还采取一些“限行”措施.中国则是更为主动、更积极、更 为系统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策相对比较健全,更为系统.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同时补 贴新能源车辆生产成本差价,在购置税上减免,在新能源公交车运营上予以补贴,还有 设置了新能源车辆专门的车牌,在道路通行权予以优先等.这样多的支持政策,是其他 国家没有的.在众多正面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螺旋式上升,一年一 个大台阶“ 2016年50万辆、2017年80万辆、2018年超100万辆以上,2020年规划为 200万辆•在中国新能源车车的快速发展之际,中国政府又在开始研究新的鼓励政策,推动中国新能源车车向智能网联车车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发布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就是具体的体现。

具备以上特点的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潜心研究的样本。

(摘編自2018年12月《财经网》)

材料二

新能源汽市未来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预测:

年份

项目   

2010年产量 (万辆)

2015 年

2020年预测

产量

(万辆)

与2010年 相比

产量

(万辆)

与201Q年 相比

混合动力(HV)

97.2

350.5

3.6倍

735

7.6倍

电动车(EV)

1. 3

53

40.8 倍

170.5

131.2 倍

燃料电池(FCY)

少量

0. 1

 

0.8

8倍

新能源汽车合计

98. 5

403.6

4.1倍

906. 3

9.2倍

汽市总产童

6882

9232

1.3倍

10600

1.5倍

新能源汽车场场占 有率(%)

1.4

4.4

3

8.6

7.2

 

 

材料三:

目前,续航里程短,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依然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障 碍,场场对长续航和配套基建的需求非常明显.在续航里程上,2017年主流工况续航 300km, 2018年上半年多数车企已到达400km,有的甚至突破到了 500kmo然而电动汽车

在不同一速度下,续航有所不同,速度越高,续航越低;根据日前威马公布一各型号工 况续航,得出的电动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有效续航为30%-80%电量行驶距离,如此一来.有 效的长续航仍然是未来急需突破的方向.在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我 国现在车桩比只有3。5:1,有效运营的加氢站只有14座,与同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规模 仍然不匹配.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一持续增长,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 问题将日益凸显.

新能源汽车由于技术原因,其故障率高于传统汽车.而且像电池这样一核心部件, 一旦出现自燃或破损,很难修复,只能更换,电池置换价格又非常高,便宜一也超过万元,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的造价是电动汽车成本的30%以上,甚至达到一半.

(摘编自2018年10月《搜狐网》)

材料四

随着智能家居、智能购物、智能楼宇、智能机器、智能医疗等贴近人们的生活,汽 车产业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智能网 联汽车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战略制高点,不具备“四化”特征便面临被淘汰一危 险.有专家预计:到2028年,在新购车用户中,00后将占7. 2%, 90后占41.8%, 80后 占35.4%;由于这几代人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所谓是无网络不生活,而随着 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和对移动终端的需求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汽车 必将向高级智能移动终端演变,而新能源汽车也将迎来高速发展.

(摘编自2019年O1月《中国期刊网》)

【小题1】上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0到2020年的十年间,三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其中电动车增长率 最高。
B.到2020年,专家预计全球汽车总产最将超过一亿辆,这中间新能源汽车贡献非 常大,已在取代传统汽车。
C.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预计会达到8.6%,结合四则材料来看,机 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要想“领跑世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D.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间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的汽车所占比重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联,消费群体的年轻化,互联网对移动終端的需求,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 战略制高点。有了这些优势新能源汽车就能迎来高速发展。
B.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制约其推广的障碍是续航里程短, 充电、加氢基础设施不完善、故障效率高、电池置换成本高等。
C.近几年来,世界主要的汽车强国纷纷的表示,要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升至国家 战略,中国更是不甘落后,制定了相对比较健全的发展政策,已经成为世界强国发展的 样本。
D.三则文字材料分别从“当下世界和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举措”,“目前新能 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以及“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小题3】“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模式,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潜心研究的样本。”请简要概 括这种模式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这本书将不再完美。
⑵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在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了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⑷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解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⑸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释,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⑹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⑺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⑻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⑼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宁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冈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卸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印信贴上,一步步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一声:“好!”  
⑽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⑾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选自《读者》2007年11期)
1.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 
答:
2.结合文中的语境,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答:
(2)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答:
3.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
4.对作者“生命不需注释”的观点,你如何看?请写一段话,谈谈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子吟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
【小题2】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谢显琳先生
钱永兴
十八连山原名雨汪,位于滇黔两省三县(富源、罗平、兴义)的结合部。十八连山山连山,过了一山又一山。130年前,曲靖一中的创始人、云南著名的教育家谢显琳先生就诞生于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
谢显琳生于书香门第,字琅书,号困学,少年时读私塾,1903年考入云南曲靖府中学堂,1906年以优良成绩选送云南省立优级师范。1909年毕业于博物学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云南百废待兴。都督蔡锷认为建设需才,决定在曲靖成立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1月,教育司司长周钟岳慧眼独具,委任谢显琳出任三师校长。这一年,谢显琳还只是一介26岁的书生,而周钟岳也只有36岁,其63岁时官至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谢显琳校长一面在省会中学上课,一面开始选址规划,积极筹备三师。选定校址于寥廓山下、潇湘河畔,位于东门街的清代迤东道台衙门。旧道署约40余亩,有平房50间,楼房10余栋,但年久失修。谢显琳身负重任,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倾者扶之,腐者易之,缺者补之,位置不当者移之”,仅仅四个月,便完成筹建。1913年3月22日,举行了三师落成仪式,这一天也就是曲靖一中的校庆日。
从1913年到1958年,从26岁到71岁,先生担任校长长达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他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桃李颇丰。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他题赠“诲人不倦”和“乐育英才”的匾额,并当选为国大代表,被公认为云南省著名的教育家。1943年,建校30周年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其颁发“一等服务”奖状,并在校园建纪念标,上面镌刻着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为谢显琳先生亲笔书写的碑文及签名落款。后每届毕业班都要在纪念标前毕业像,纪念标已成为学校的荣誉和象征。只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被学生摧毁。
谢显琳一生廉洁奉公,从未取过非分之物,正如先生《任职本校三十周年感言》所云“余之生活犹然一学生生活也,大布可衣,藜藿可饱,一切嗜好未敢妄沾”。先生任校长45年,校内校外无房,几十年租住民房,其中就曾在西门街32号租住十年。
曲靖一中百年校庆时,其女婿浦思富教授于西安撰文《忆谢显琳先生》,“到辞世时,住房不足10平方米,且又黑又小,先生一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纪念谢显琳诞辰一百周年时,其长子谢树忠撰联曰:“为教育事业献身,几经沧海桑田,历经艰难险阻,志坚如磐留典范;与淡泊生活为伴,常是布衣蔬食,鄙弃富贵荣华,心洁如玉有今名。”
曾有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南省主席李宗黄欲请先生出任家乡平彝(今富源)县长,数次相劝,他却婉言拒绝,对此事他说“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我曾经在富源文庙参观时,见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礼堂墙上“高明光大”四个金色大字,下有“邑人谢显琳题”的字样。“高明光大”,正是先生的真实写照。
谢显琳先生还有一大功绩鲜为人知,那就是保护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独步南境,卓尔不群,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曲靖一中的“镇校之宝”。说到保护,人们自然会想到清代咸丰年间曲靖知府邓尔恒和民国时期寒士张士元,其实谢显琳也功不可没。1937年,在云南“京滇公路”竣工的时候,国民政府派出“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周钟岳得知消息,十分重视,出面协调,落实资金,并委托自己的得意门生谢显琳,在校园内兴建“爨碑亭”,收藏保护。周钟岳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写下了“南碑瑰宝”四个大字,现仍悬挂于爨园大门上,熠熠生辉。当然周钟岳题字最著名的,还要数南京的“总统府”。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交给人民政府一所完好无损的中学,年过花甲的谢显琳继续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受冤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直到1963年完全退休。先生1968年3月病逝,享年81岁,葬于寥廓山,未树碑立传。
曲靖一中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杨启云在《云南日报》写诗《赋得修竹献谢显琳校长》,“直节高标三两丛,一生淡泊度清风。谁云修竹千竿少?不见杜鹃满山红!”如今,曲靖教育根深叶茂,曲靖一中春色满园,先生作为开拓者、耕耘者,可以含笑九泉矣!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谢显琳,字琅书,号困学,1897年诞生于罗平县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他德才超群,成绩优良,从云南省立优级师范毕业后,就直接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B.谢显琳26岁就出任三师校长,从1913年到1958年,从26岁到71岁,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尽管校名更改,但他担任校长长达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
C.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谢显琳题赠“诲人不倦”和“乐育英才”的匾额,国民政府教育部也为其颁发“一等服务”奖状。
D.谢显琳先生诞生于十八连山,去世后葬于寥廓山,一生淡泊度清风,未树碑立传,但一生是个传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建校30周年的纪念标有陈立夫亲笔题字,只可惜在“文章”破“四旧”时,被学生摧毁。如果幸存,那一定和爨宝子碑一样,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B.谢显琳生活简朴,常是布衣蔬食,无一切不良嗜好,鄙视荣华富贵,桃李颇丰,是真正的教育家。
C.如果没有谢显琳,爨宝子碑就不可能搬入曲靖一中,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周钟岳更不会题写“南碑瑰宝”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D.本文大量引用谢显琳本人、其亲人以及校友的文字,既增强了真实性,又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E. 校友杨启云的诗,对谢显琳给予高度赞美,说他像修竹一样正直、有气节。本文作者也认为谢显琳作为曲靖教育的开拓者和耕耘者,功不可没,可以含笑九泉。
【小题3】谢显琳先生主要有哪三个方面的丰功伟绩?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