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坚守中国文化和引进西方文化,这两种观念的拉锯战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论述的潜在轴心往往是以下四个概念: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传统、现代。理论家习惯的组合多半是:将中国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将西方文化与现代相提并论。这是相互批评的两套辞令,使人们对“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或者“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耳熟能详。然而,这种争论似乎存在盲区:为什么许多人不习惯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联结起来?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的现代进程不是一个最大的历史事实吗?这种状况至少表明,隐含于中国文化内部的推动历史的创新能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必须承认,儒家学说中隐含的复古倾向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孔子推崇尧舜,提倡周礼,周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儒家学说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之后,以古人为楷模更是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集体无意识。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超稳定”的重要原因。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中国文化不存在创新的基因。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批评家曾经对文学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做出了种种论述,例如“通变”的思想,例如“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惟陈言之务去”。有些时候,中国古代批评家采用的理论策略是,借复古之名行创新之实,例如始于唐代的古文运动。韩愈等文学家倡导先秦两汉的古文,力图突破雕琢的骈文,开创更适合时代特征的文风。这种理论策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异曲同工。相对于批评家的观念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的创新意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果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文学不可能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发展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可能留下一部如此灿烂的文学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我们向古人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是对今天的理论家的考验。许多人觉得中国文化就是“传统”乃至“复古”的化身,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古人身上的创新能量。一个奇怪的例子是,一些文化名流对于简体汉字十分不满,他们以倡导繁体字作为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方式。然而,纵观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从篆书、隶书、楷书到行书或者草书,简化文字是古人的一项长期工作。日益复杂的社会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文字交流,而缓慢的书写速度成了明显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一次次地大胆改革文字。令人惊奇的是,每一种新型文字都在古人手里发展出优美的书法艺术。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只能模仿一些古人遗留的外在形迹,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选自《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着能够推动中国历史的创新能量。
B.儒家学说中的复古倾向加大了“传统”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
C.没有不可遏制的创新冲动,中国不可能拥有一部灿烂的文学史。
D.倡导书写繁体字是向文化传统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01:4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 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 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他们不仅恢复了散文的历史地位,而且把散文的实用范围 推广了,使散文在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写景、抒情、言志 的广阔园地。
中唐时代,传奇小说和古文并兴,二者是互为影响的。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使着意好 奇的传奇家,得到更自由的表现形式,因而促进了传奇小说的发展;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 方法,也给古文家以借鉴,因而也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韩愈、沈亚之都是把二者 统一起来的。他 们既提倡古文,也写作传奇小说。
但是,从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古文运动实际趋向衰落,骈文恢复了统治地位。原来古文运动,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但是骈散文之间并无绝对严格的分界线。韩柳古文并未废除骈词俪句固不必说;在韩愈提倡古文,反对“俗下文字”的当时,裴度就持反对的意见,以为“文之异在气体之高下,思致之深浅,不在磔裂章句,隳废声韵”(《寄李翱书》),就是说,文章重在思想内容,不在骈散的形式。完全从形式着眼来反对骈文,意义是不大的。裴度还批评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就是从韩愈古文的内容来批评的。古文运动当时所以发生广泛的影响,是和韩柳文内容的深广有密切的关系的。
韩柳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不仅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无法挽回,而且爆发了农民大起义,道统的宣传既无补于统治阶级的没落和崩溃,士大夫振作有为和希望,也渐趋破灭,后起的古文家乃不得不把古文引上狭小、琐细的道路,古文便成为少数隐者之流的抒写生活情 趣的工具。这些古文虽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毕竟不够深广,不足以振奋人心,因 而也就自然地不为人所注意了。这样,形式主义的骈文就轻易地恢复了统治地位。
北宋初期,柳开、王禹偁、姚铉、穆修等,都标榜韩柳古文,反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到了中叶,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 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由于欧、曾、王、苏诸古文大家在创作上的努力和成功,从此韩柳古文遂成为新的传统。明代唐顺之、归有光等的古文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都是对以韩柳为首的唐宋古文新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古文新传统,支配中国文坛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学运动才被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语体散文所代替。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
【小题1】下面各项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作家”的理由的一项是
A.他们打垮了骈文的长期统治,开创了散文的新传统。
B.他们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
C.他们开创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随着语言自然音节、自由抒写的文风。
D.他们把散文的实用范围推广了。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小说的题材和表现方法有利于古文运动的推广和成功。
B.对韩愈反对“俗下文字”的做法,裴度是反对的。裴度认为应该提倡“俗下文字”。
C.韩愈提倡古文,就形式说是对骈文的革新运动。他认为文章在语言运用方面要惟去陈言。
D.裴度认为韩愈不应该只从形式上加以变革,而更应该在思想内容加以革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不仅仅只可以著书立说,也可以写景、抒情、言志。
B.韩、柳之后,古文成为少数作家抒写生活情趣的工具。由于这些古文没有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不足以振奋人心,因而渐趋没落。
C.古文运动获成功,不仅由于韩、柳在理论上的贡献,更重要是由于他们写出了许多富于个性、才力和创造性的佳作。
D.宋代以欧阳修为首的一批作家再一次掀起的古文运动与唐代韩、柳提倡的古文运动是一脉相承的。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神奇之旅

高东生

①潮湿、无风、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容易起雾。早晨推窗一看,白茫茫一片,一般人大概会觉得此时不宜进行户外活动,而我却想马上跑到野外去,到草丛、灌木丛里去看看,我知道,那里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等着我。
②几年的微距拍摄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大雾天,草丛和灌木丛中的小蛛网上,会均匀而整齐地缀满精致的露珠。不放轻脚步,不俯下身子,你会错过这份难得的精彩。
③露珠并不稀奇,可是,大雾里用露珠串起的项链,却美丽而神奇。每当我向别人说起这些,只要有条件,我便会打开电脑,指给人看,因为我的描述常常让人误以为我夸大其词。
④实际上,我的描述远远没有我看到的精彩,面对美丽到极致的事物,我总会感到语言的无力。像一朵鲜花的颜色,一座蜂房的精巧,一片叶子的纹理,晚霞铺满海面的瑰丽和壮阔,风吹松林的轻柔,草原上无边无际的野花盛开的美景……你说,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形容它们?

⑤那片蛛网,只有我的巴掌大小,一只黑绿花纹的小蜘蛛安处中间,它一定是等了很长时间,等阳光晒干自己身上的水汽,等莽撞的小昆虫自投罗网。它一定有极大的耐心,不然它稍微一动,满网的露珠就会七零八落。

⑥还有一只小蜘蛛,没有结网,不知是蛛网被什么破坏了,还是它本身就不是守株待兔的类型,我看到它的时候,它静静地趴在一棵干枯的狗尾巴草上,浑身缀满了钻石一样的露珠——显得这只普通的小蜘蛛富丽华贵,与众不同。

⑦放眼望去,岂止是蜘蛛和蛛网,几乎每一片叶子、每一棵草的草穗上都布满了细密的钻石一样的露水,奢华到让你难以想象。小树杈上的那根肯定不是蛛丝,因为我看到隐约的弯曲:由那根线串成的“项链”,精巧到不可思议。还有草叶的尖端、小果的下面,都有一颗“钻石”在闪闪发光、摇摇欲坠,一定有上帝之手轻轻地变出了这场魔术,太阳一出来,便如舞台上的灯光一亮,它们就慢慢消失了,不知隐身到了何处。

⑧其实,这种奇迹在自然界到处都是,只是我们太热衷于名山大川和宏伟壮丽的大场面,而忘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个同样鬼斧神工的微观世界。每年的节假日、黄金周,只要是稍微有点儿名气的景点,都会人满为患。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

⑨你何不避开喧嚣的人群车流,找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俯下身子,细看,再细看,精彩就上演了:小土堆会渐渐高大起来,像泰山一样巍峨,小草也如奇松怪柏般姿态不凡;土堆旁边的苔藓,毛茸茸的,养眼的碧绿,好美丽的“呼伦贝尔”啊,几只红蚂蚁爬过,简直就是一队壮硕的骏马;旁边的小水洼,把周围的野草和灌木倒映其中,再看,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那里还有一片狐尾藻,一棵棵直立在水中,好似一片伟岸的水中森林……

我拍摄露珠的地点虽在野外,却临近一个建筑工地。不少人见我趴在草丛中,有些好奇我在干什么,我说拍露珠呢,他们说露珠有什么好拍的,就离开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我刚刚经历了一场神奇之旅。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第⑧段加粗的部分说“我不知道那些挤挤挨挨、熙熙攘攘的人都在看什么,看过之后留在心中的又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结合文本,探究“神奇之旅”给人们的启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成思危:皓首穷经情满腔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北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岁的成思危随全家到达香港。面对破碎的山河,父亲成舍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之余经常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幼年的成思危言传身教。
聪颖好学的少年成思危从小饱读诗书。鲁迅、巴金、茅盾等著名进步作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里觉慧的形象成为少年成思危的榜样和心中的偶像。他曾写下“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广州解放后,满怀报国理想的成思危毅然决然地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1951年7月的一天,成思危带着简单的行装,跨过罗湖桥,回到了内地。
成思危到广州以后,进了叶剑英当校长的南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总工会,后又在民船业工作一年。船民们生活环境的恶劣深深震撼着成思危年轻的心。他深切感到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对于饱受战争创伤的祖国是多么重要。结束在民船业的工作后,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学习,后又转到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1960 年,年仅 25 岁的成思危就担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主持研究工作。当时,广泛应用于核能、火箭、冶金、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化学元素硼和硼化物被西方***,他发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希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国家高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不羡纨绔逐声色,敢凭愚顽补苍天”的诗句展现了成思危心怀天下、立志济世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 成思危是我国化工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为我国化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 文中不惜笔墨写吝于情感表达的成父对成思危管理学成绩的肯定,从侧面表现了成思危在美国学习时期的韧性和勇气。
D. 治学与从政在成思危的身上并不冲突,但是他显然更看重自己的学者身份,因此始终不改自己的学者本色与学人风骨。
A.成思危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和转折,在时代洪流和个人理想抱负的共同作用下,他最终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标题中“皓首穷经情满腔”的理解。

同类题4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 “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 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 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
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 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 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 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 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 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 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 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 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马兰花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听说麻婶生病之后,马兰花整整一上午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发呆,并及时去医 院探视,表现出马兰花的朴实善良。
B.马兰花相信麻婶能挺过来,麻婶母女不会赖她的钱,所以安慰了麻婶的女儿后, 没提欠款的事,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
C.男人因为马兰花没有要回欠款,一怒之下踢翻了菜篓子,面对男人的怒火,马兰花没有与他争辩,而是默默流泪。
D.面对男人的耿耿于怀,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表达了自己的气愤与不满,她认为虽然赚钱不易,但不能因钱失去良知。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发生在马兰花和麻婶两家之间的小故事,读来温馨动人,同时也蕴含 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的忧虑与反思。
B.男人为 600 块钱多次数落妻子,又因上海的汇款和来信主动做饭,男人的行为反 映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
C.日子一天天过去,马兰花和男人都认定还钱无望,就在一家人的生活渐渐回归平静之时,一封上海的来信造成了情节的逆转。
D.麻婶的女儿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母亲的欠款记录,对马兰花去医院探望母亲却不提欠款的行为心怀感激,并尽力回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善于运用补叙,文章开篇部分,在正常叙述中插入马兰花的回忆,寥寥几语,麻婶与人为善,热心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麻婶的女儿,但是从上海 的来信中,我们能够读出她的精神品质。
C.小说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如:男人撂碗、拂袖、摔门的一 系列动作,将男人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小说通过三孬的话和麻婶女儿的来信间接叙述了麻婶母女欠款、还款的过程,虽然着墨不多,但这一过程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E. 小说以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为主要线索,虽没有正面展开叙述,但这条线索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小题4】小说的最后“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马 兰花的泪水的理解和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猪供应出现紧张,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新措施密集出台,2019 年 9 月 2 日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说,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财政部宣布,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经费发放方式,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自然资源部明确取消生猪养殖附属设施用地 15 亩上限规定,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生猪养殖可用一般耕地……

压实百姓“菜篮子”,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说,关键要突出发展生猪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突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保供、突出“用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保障、突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秩序。

全国生猪生产和调出大省江西已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増养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加大引种扩繁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增加生猪存栏规模。

当前尤其要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有关业内人士说,国家已作由专门部署,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

(摘编自《生猪生产恢复向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材料二:


材料三:

2019 年盛夏,猪肉市场颇受关注。自 2 月底生猪价格开始回升,此后逐月上行,6月下旬以来快速上涨,至今维持高位。那么,目前猪肉产销情况如何?能否保障供给?

目前供给偏紧,但整体链条保持平稳。生猪供给很难马上增加,因为养殖本身需要半年周期。生猪养殖正在上量,但还要维持一段紧平衡。

有关人士分析,这轮生猪行情的老问题,就是猪周期①,两年涨、两年跌,或者三年一小周期、五年一大周期,这一轮自 2017 年,历经 15 个月,现在回暖了。但为何这轮生猪价格似乎比往年涨得更猛?是因为几大因素碰头,猪周期、非洲猪瘟和政策性调控等聚在一起,老问题叠加新问题。这一轮猪周期好多散户退养了,猪源减少;去年发生非洲猪瘟,猪源又减少;活下来的因为还没有疫苗,担心非洲猪瘟,也限制规模,猪源更少;政策性调控影响也恰好显现,这两年,许多个体养殖户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因为环保整治“一刀切”地退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敢再养猪的,大多是小规模养殖户。许多养殖户担心非洲猪瘟,不敢大规模投养,瘟疫来的时候他们纷纷抛售,疫情过去之后,产能降低、猪价上涨,但不太敢补栏了。可以看出,小户、散户普遍信心不足,大多“不敢养”。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生猪养殖、疫病防控和流通三大体系,为养殖户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这也是破解养殖户“不敢养”的关键。

(摘编自《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猪”到底养还是不养?》,2019 年 9 月 6 日,新浪网)

(注)①猪周期:一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经济现象。“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导致近期猪肉价格“紧平衡”现象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些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囤积居奇、串通涨价。
B.受当地群众消费习惯影响,区域猪肉消费量比较高。
C.猪肉价格下降时期结束,“猪周期”来到上升通道。
D.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养猪农户不敢养,生猪供应紧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家密集出台的新举措之一,交通运输部关于“绿色通道”政策的恢复执行对加快猪肉市场流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B.在四川省系列举措中,“用地、资金、人才”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这体现了地方政府面对市场困境,能够迎难而上、积极作为。
C.根据材料二表中所列时段地区相关内容,大部分地区的猪肉价格较上周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这与各省的生猪养殖、流通情况密切相关。
D.目前生猪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过了半年的养殖周期之后,市场行情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