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重修盘门双忠祠记

余观建炎之事,宋之不亡者幸耳。方金兵破扬州,于时,高宗驻平江,去敌尚远,平江固可守也。蹙蹙焉去之临安,而越,而明,不暇一夕息。已而敌破健康,道广德,趋临安,由越入明,纵掠海上而归。使其时平江诸将帅,以劲旅遏其冲,俾只轮不反无难者。奈何兵不战而溃,城不攻而下,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相传金兵从盘门入,有二士者拒敌于门外,一死于阵,一死于水,而盘门破矣。呜呼!彼守城者,或则侍郎,或则宣抚使,非不显且要也;委而去之,若弃涕唾。而独遗二士者以殉国之烈,此不可为发愤而深痛者哉!

然自二士之死,里人神而祀之,迄今六百余年,而灵爽益著。二士俱汴人,从高宗南渡守平江,其一刘姓鼐名,盖死于阵者也;其一张姓鳌名,盖死于水者也。祠有明永乐中俞祯碑,以鼐为顺国明王,职天坛传奏司;以鰲为顺济龙王,职盘溪守御司。其封爵莫知何昉,要其来也则远矣。近者祠久不修,里人聚金千两,新其宇。既成,属予记。祠在盘门外灵岩乡,俗名双土地祠,余更之曰双忠。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遂书而记之。

(注)①盘门:江苏吴县城南门。②建炎:宋高宗年号。建炎三年,金军连陷南京、临安,帝航海走。③平江:江苏吴县。④越:今浙江绍兴。⑤明:今浙江宁波。⑥俾:使;只轮不反:反,同返。⑦灵爽:指神灵精气。⑧永乐:明成祖年号。⑨昉:曙光初见,引申为开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广德(__________) ⑵以劲旅遏其(__________)
⑶非不显且也(__________)   ⑷既成,予记(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蹙蹙去之临安  盘盘,囷囷焉《阿房宫赋》
B.纵掠海上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劝学》
C.而独遗二士者殉国之烈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此不可发愤而深痛者哉  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坐使五十万人并命于锋刃而莫之救!
⑵夫其忠也,乃其所以自神也。
【小题4】作者为之“发愤而深痛”,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综观全文,本文所“记”的主要内容有:⑴__________;⑵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03: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B.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C.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D.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而清圣祖则是他的谥号。这是到了唐代之后,规定一帝一元,才可能用年号称呼皇帝。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C.赋役,历代王朝向人民征课财务、调用劳力的制度。赋指田赋、人头税、资产税等,役指平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D.乞病,因病请求辞职,用于官吏自愿请求退职。古代为官者常委婉地表示辞职意愿,又如“移疾”“移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张惠言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1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今各省自州县至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得之者忻戚色然。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2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3,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清文选》
【注释】1靮:马缰。2淳浇:敦厚和浮薄。3西徼:西方的边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待其莅政治民也     莅政:当政、执政
B.其人皆有司牧之责     司牧:管理、统治
C.然敦为孝弟  孝弟:对父母孝顺
D.而文在处之晏然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必有趋势之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及其选而得官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C.以勤能,例得府经历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B.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C.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D.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小题4】下列各句中,属于良有司应有表现的一项是
A.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
B.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
C.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
D.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叹有志于实践为官之道的人太少了,因为那些当官之人虽然都负有管理百姓的责任,但其中已经没有懂得名誉道德知道廉耻的人了。
B.有突出的才能,有廉耻观念的人,他一旦陷入权势、利益之中,就很难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官了。
C.张文在少年被有司选拔,却困窘不得志,在国史馆供事若干年,后来,张文在捐官进入吏部,被派发到甘肃某地。
D.作者赞叹历经摧困始得边地一官的张文在是良有司。全文前后呼应,把一个风尘小吏的坚强而有操守的品质刻画得非常生动。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2)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3)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同类题4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sǒng)
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   
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 
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出彪佳安抚苏州
A.驱逐B.开脱C.外放D.免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彪佳一举箸而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C.捕苏民之首乱者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挣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己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小题4】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小题5】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问  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C.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D.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指圣明的君主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人,先秦时并非儒家专有。
B.《周礼》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后世逐渐被“民”“百姓”“庶民”等称谓所取代。
D.“文”在此处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给予帝王将相等有地位的人的褒奖性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首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接着分析“问”与“学”的关系,论述了“问”的重要性。
B.第二段,古人“不择事”“不择人”而问的态度,与后人“有学而无问”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C.第三段阐述今人不问的原因,指出不问的严重后果是师心自用,批评了那些错误的发问者。
D.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人深思,在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上与韩愈的《师说》有相似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