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闻而审,为福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 有闻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 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 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8-12 02:49: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东夏之命:东夷和华夏的语言。②口僭之命不愉:口音方言的意思不能理解。③而:如,好像。④亏:差异。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可法先王之法的理由。
【小题2】第③段“循表夜涉”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法令为什么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②时不与法俱至
③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其时己与先王之法亏矣
⑤故治国无法则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制定法令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因此法令不能盲目效法,一成不变。
B.文章认为“察今可以知古”,因为上古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并没有不同。
C.文章认为完全依赖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维护安定,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D.本文通过批判“先王之法”,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的道理。
【小题5】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1)积微,月不胜,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谓也。

(取材于《荀子》)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 行:行为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此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察秋毫 人拜之以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④畏:被拘囚。
【小题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者师而有材 达:显达
B.不主重惑者  肖:贤达
C.王公大人弗敢也 骄:怠慢
D.遗理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苛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5】把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 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 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 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莫敢谏 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 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 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 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 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吕氏春秋•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臣。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臣。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 商周。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物则无 备:储备
B.而乐为  轻:轻快
C.箴谏不可不 熟:深思熟虑
D.而鸾徼之 致:招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无壅塞,必礼士
想要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
B.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
即使有一千名大臣进谏,也没有人能劝阻楚王。
C.何谏寡人之晩也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D.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确的事,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错误的事。
【小题3】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②此三代之盛教。
【小题4】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②分别用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齐宣王、赵简子对待骄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