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封翁富而好德,某岁除夕,出厅事莅家燕,二婢执烛前导,过中庭,翁仰见树杪有人,即止不进,告二婢曰:“汝等留烛于亭,吾愿留此独酌,速移樽至。”既,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下,且畅饮耶!”树上人闻之,战栗几坠。翁曰:“毋恐,老夫岂忍人者。”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卒岁,素谂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邻居,以至为非,老夫过也。今酒殽尚温,汝饱飡,当以三十金畀汝。卒岁之余,小作贸易,可度日矣。勿再为此。他人不汝也,陷老母于不义。一成为盗,没齿不能掩盖,其奈何!”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邻人俟母卒,弃家为僧,苦志虔修,为西湖灵隐寺方丈。闻翁死,千里赴丧,哭不成声,且自言其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老夫岂忍人者 (____________)    (2) 不能周邻居 (____________) 
(3) 他人不汝也(___________) (4) 归尔母 (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夫过也  予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B.无卒岁    不然,籍何至此
C.汝饱飡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D.陷老母于不义 固不如也,为之奈何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
(2)一成为盗,没齿不能掩盖,其奈何!
【小题4】文末两句表明邻居是个怎样的人?
【小题5】行善事者可以从封翁身上学习些什么?请列举三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28: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连璧者,字玉梧,吾乘北郭人也。性至孝,父鸿胪丞,晚得异疾,医不治。有道士衣破絮,至其家,谓璧曰:“是非脔乳熊,莫能疗也。”乃徒步入秦中,璧日伺幽箐伏莽,灌木丛祠,踪迹熊穴。窥熊出,潜刃其乳二,怀之出。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夜宿废庙中,屐声入。璧察之,乃曩所遇道人也。璧大骇:“师何至是?”道士曰:“待尔久矣!”乃以药傅璧足,辄能立。道士授一书,皆符咒,曰:“尔善用,后四十年,与尔会鸠兹之市。”璧遂至家,父吞乳熊肉,瘥。

后数年,父以他病殁。璧愈厌弃世俗,欲为五岳游。乃稍稍理前道人所书,能隐形,驱风雷雨,又剪纸为人马甲盾器械。客侍御游公幕府。崔、魏忌侍御,祸家又以侍御匿妖妄报。缇骑至,缚侍御与璧。槛车至河西务,璧曰:“烦诸公致词中贵,我野人不习豪家,欲他往。”诸缇骑急视之,槛屋寂无人矣。璧与侍御亡淮上,璧曰:“君可归楚中。”是时璧变姓名为张思任,于是朝廷捕亡者张思任。

璧乃潜某宗伯家,遇之厚。时权要与宗伯卻,璧曰:“国贼也!”乃走长安上书劾权要险狠倾善类,为逆阉复仇,宜司寇请室。上大怒,执之,就斩西市。桎梏忽脱地,寂无人矣。是时,璧又变姓名为李抱真,于是朝廷捕亡者李抱真,而璧之家人不知也。

璧辄忆前道人约,至鸠兹市,僦居候道人,且三载。一日,人大呼墙外曰:“此中匿亡者三人,曰宋连璧、张思任、李抱真,可速出!”璧大骇无措,其人已排闼入,则昔所与别道人也。责之曰:“以尔夙有道契,故授之书,尔奈何与党锢事,为天下逋逃客耶?吾以此迟三年始至。”璧顿首谢,愿自此与师永绝世缘,不复恋妻孥矣。道人曰:“不可!尔还里,当再与家人见。”

璧遂携药囊抵家。其妻已丧久,儿梦瑞,璧去方周岁,见不复认。璧同母弟珠,当捕张、李时,亦疑其为兄,终未敢以告人也。至是心动,趣之,急启扉,兄弟各相识,因抚其子,具告所以,留数日去。

(选自李焕章《爽韵居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稍稍理前道人所书   使人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B.璧与侍御亡淮上。   夫普,何厌有(《烛之武退秦师》)
C.宜司寇请室   维扬帅逐客之令(《指南录后序》)
D.具告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B.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C.熊至/璧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D.熊至/壁仓皇惊堕崖谷下/伤两趾/病不能步/而持乳熊如故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B.“逆阉”,旧指弄权作恶的宦官。清朝魏忠贤专权,被人们称为“逆阉”。
C.“党锢”,指古代禁止某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
D.“顿首”,指以头叩地而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璧察之,乃曩所遇道人也。
(2)璧大骇无措,其人已排闼入,则昔所与别道人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以文翰受高宗知,直懋勤殿,敕书华严、楞严两经。累迁侍讲,典山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十五年,直上书房。累迁内阁学士。十八年,复督山东学政。擢兵部侍郎。二十一年,丁本生父忧,归宗持服。逾年,起署刑部侍郎。二十三年,嗣父枋殁,回籍治丧。未几,丁本生母忧,未以上闻。御史朱嵇疏劾敏中“两次亲丧,蒙混为一,恝然①赴官”。并言:“部臣与疆臣异,不宜夺情任事。”诏原之。二十五年,命为军机大臣。敏中敏捷过人,承旨得上意。三十年,擢户部尚书。子齐贤,乡试未中试。诏以敏中久直内廷,仅一子年已及壮,加恩依尚书品级予荫生。又以敏中正室前卒,特封其妾张为淑人。三十八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如故。时下诏征遗书,安徽学政朱筠请开局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大学士刘统勋谓非政要,欲寝其议。敏中善筠奏,与统勋力争,于是命敏中为正总裁,主其事。敏中为军机大臣久,颇接外吏,通声气。三十九年,内监高云从漏泄朱批道府记载,下廷臣鞫治。云从言敏中尝向询问记载,及云从买地涉讼,尝乞敏中嘱托府尹蒋赐。“内廷诸臣与内监交涉,一言及私,即当据实奏闻。朕方嘉其持正,重治若辈之罪,岂肯转咎奏参者?于敏中侍朕左右有年,岂尚不知朕而为此隐忍耶?于敏中日蒙召对,朕何所不言?何至转向内监探询消息?自川省用兵以来,敏中承旨有劳。大功告竣,朕欲如张廷玉例,领以世职。今事垂成,敏中乃有此事,是其福泽有限,不能受朕深恩,宁不痛自愧悔?免其治罪,严加议处。”部议革职,诏从宽留任。四十一年,金川平,诏嘉其劳,过失可原,仍列功臣,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袭罔替。四十四年,病喘,遣医视,赐人参。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选自《清史稿•于敏中传》 有删节)

(注)恝(jiá)然:淡然,无动于衷;不在意的样子。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B.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C.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D.卒优/诏赐恤祭/葬如例/祀贤良祠/谥文襄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俗称的“状元”。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榜眼和探花。
B.翰林院修撰也就是翰林院的属官,职责是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起居,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文件。
C.丁本生父忧意思是于敏中的生父病重将终。
D.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shì)或谥号。“文襄”是朝廷赐予于敏中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敏中在乾隆三年的时候考取了进士,他因为才华被清高宗知晓,朝廷曾经下诏书让他抄写华严、楞严两部佛经。
B.于敏中因为嗣父去世回到家乡治丧,不久他亲生母亲又去世了,但是于敏中并没有上报给朝廷,他受到了御史朱嵇的弹劾。
C.于敏中的儿子乡试没有考中,朝廷认为于敏中为官清廉,特意赐予他的儿子荫生的身份,并且加封于敏中的妾张氏为淑人。
D.于敏中聪明过人,逢迎旨意特别符合皇帝的心意。他长久的担任军机大臣,和朝外的官吏们有很多的接触,也受到过皇帝的处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 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度通,元礼直入宫,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据的制度。
B.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们多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C.貌阅:古代选官是,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B.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是,裴蕴严法究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
②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