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落叶  永井荷风
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去,夜间一场重霜,槲、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砭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落叶,我是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
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的叫声,灰色的阴霾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团的细小的树叶。仔细一听,仿佛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私语吧?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远远地,远远地流走了。
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之歌》:“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联想眼下,人在旅途,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
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湖畔,在华盛顿街头……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枝条,雪遮蔽了草地。——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我看过各种舞台,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我不仅为能全部体味瓦格纳的理想而自鸣得意,而且想早日成为日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带着这种心情,我听管弦乐,还时常进入美术馆大门,评论罗丹的雕塑和莫奈的绘画。很快,冬季就过去了。光秃秃的树梢又长出嫩芽,开满了花朵。穿着沉重外套的人又换上轻快的春装。我也和世人一样买了新衣新鞋新帽。
⑤我歪戴着帽子,一手拄着拐杖,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对着镜子打量一番,这才出了大门,向着春天午后游人如织的公园走去。我照例在池畔转了一圈儿,然后来到排列着莎士比亚、司各特和彭斯铜像的广阔的林荫大道,坐在长椅上。这时,和暖的春阳照在身上,仿佛进入恍惚的梦境,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的诗圣们的行列。悄然遥望四周,道路两旁一排排大树长出了美丽的嫩叶。树梢上面的蓝天一碧如洗,道路左右海洋般广阔的草地一派浓绿,令人神清气爽。
⑥不断有轻装的青年女子或驾马车或骑在马上从我眼前通过。我只觉得她们都是朝我这边眺望着微笑着走过去的。当我看到年轻中更加年轻、美丽中更加美丽的女人的笑脸,就无端幻想着幸福的恋情……我用完满的英语写了一部作品,读了我的书的女子慕名来访。我们一起谈人生,谈诗,终于说出了各自的秘密。然后我们结了婚,在长岛或新泽西州海边的乡村建立了家庭,从纽约往来只需一两小时。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周围有樱花和苹果园。穿过后面的森林就是广阔的牧场,从这里可以遥望大海。我在春或夏的午后,秋日的傍晚,冬天的白昼,横躺在窗前的长椅上读书。倦了,就昏昏沉沉地睡去。这时,从邻室缓缓传来优美的李斯特的奏鸣曲。我从妻子弹奏的钢琴曲里蓦然醒来……回到现实之中,我发现自己依然坐在黄昏冷风扑面的长椅上。
⑦在这样的白日梦里,我度过了春天,也走过了夏天,如今又是秋季。看到纷飞的落叶,我好似失落了一场昔日的恋情。
⑧树叶不久就要落光了。戏剧节和音乐节将伴随寒冷的北风一起到来。街头十字路口和停车场的墙壁将到处贴满剧场的广告和音乐家的肖像。然而,我还能和去年一样,作为一名肆无忌惮的幸福的艺坛观察者而存在吗?明年春天我还能再次陶醉于如烟的梦境之中吗?
⑨沉醉,是人类的生命。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美梦。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指望所有美梦都能成真,只是不断地追求着空洞的幻影,并在想象和希望中自我沉醉罢了。波德莱尔说过:“醉,这是唯一的问题。为了不去感到时间那可怕的重负,让它不至于使您屈膝于地,您就应该不停地陶醉。美酒、诗歌、道德,什么都行。当你在宫殿的石阶上,在山谷间的草地上,或者在寂静的房间里,突然醒来,那么请你去问问:风、波浪、星星,鸟群,或者向钟表以及一切可以飞动、旋转、歌唱、说话的东西发问:现在是什么时候?风、波浪、星星、鸟群、钟表会这样回答:现在是应该沉醉的时候,如果你不愿做‘时间’的痛苦的奴隶,你就应该无休止地沉醉下去。”
⑩四周早已是黑夜。树林暗了,天空暗了,池水暗了。我仍然没有离开长椅,一直眺望着林子里在电灯照耀下频频飞散的树叶。
1906年10月
(注)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作家。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利坚物语》中的一篇。陈德文译,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
【小题2】下面的景物描写与第②段有相通之处,请从形象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
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卖宵夜的纸灯,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选自永井荷风((我爱浮世绘》)
【小题3】第③段画线的诗句有两种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被轻薄的风儿载着
送我漂泊   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枯叶
(向轩译)   (陈德文译)
【小题4】对第⑨段的“沉醉”评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醉”是追逐爱情和成功而无法实现时的一种美丽幻觉。
B.“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重负。
C.作者希望以“沉醉”来脱俗,可又处在无法离俗的矛盾中。
D.作者借波德莱尔的话感叹“沉醉”,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以“落叶”作为本文标题的理由。
【小题6】第⑧段画线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请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3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传统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成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一个民族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用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 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这样,日积月累,署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像血肉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够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够不涣散,一个国家如何能够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便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接触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才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观其与之前的异同,虽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
【小题1】下列对“文化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
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习俗、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但并不约束个人的意志自由。
C.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童、集团的象征,保证了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
D.文化传统不会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的变化吐故纳新,筛选整合,发生缓慢、渐进的变化,也会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内容。
【小题2】下列表述不是阐述“文化传统形成过程”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生活和共同语言,也就有了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即共同心理状态。
B.民族的每个成员,在民族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共同语言来认识世界。
C.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并转化为该民族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童,逐渐积累,最终形成文化传统。
D.文化传统无处不在,文化传统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中的某些成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淡化,生活中的某些新的因素,经过筛选整合,也会成为文化传统中的新成分。
B.一个民族的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其结果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的境地.根本无法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C.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接触,交流碰撞后的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的整合,会成为使自己的文化传统发生变化的新成分。
D.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接受外部世界影响从而产生变化的一种文化传统与之前相比,虽不一定面目全非,但会让人觉得陌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D.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C.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就使得山水诗中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设计,大家首先想到美观、酷、炫,这远远不够。

就像设计一个杯子,如果设计者只想着杯子,500年以后他设计的东西还是杯子。但我们要的不是杯子,是解渴,或是为表示心意给朋友当礼品。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设计也不同。工业设计的内涵就是要适应人文环境,同时要解决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表面看到的东西,还要考虑适用、安装问题,生产、维修问题以及回收再利用等等。

衣服脏了怎么办,过去都用棒槌、搓板洗,现在有洗衣机了,但一定离不开洗衣机吗?在西方或香港,很多地方都有洗衣房。一边看书、上网、喝咖啡,一边洗衣服,沟通了邻里关系,还节约了资源。洗衣方式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干净的衣服,而不是洗衣机,这就是共享经济。

中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今后的发展需要设计。设计要提出健康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它不是要人买什么东西,而是通过现代技术、现代方式的融合提出新的方案,把问题解决了。

工业设计不是设计一个物品,是要能生产、制造、流通、使用、回收,这是设计要考虑的。只钻在技巧或手段上,没有系统思维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

我们现在提出中国方案。中国的特点是什么?我们中国到底要做什么?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这是优势。但地大了什么地形地貌都有,发展不平衡,且人均资源也太少。

因此设计者首先是要理解中国传统精神,不要只追求表面符号。中国的传统丈化、传统哲学重点不是物和符号,而是传统精神。设计要看到传统的优势。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人行为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走在世界的前面。

工业设计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器。中国方案要通过设计角度提出来。

迄今为止,我们引进的技术,大都仍在引进时的水平上徘徊。外国人不让我们引进的,我们都创新出来了,而且跟世界可以比肩。这就是引进后消化的问题。中国是制造大国,“制”是人家的标准工艺流程,流水线是人家的,我们只是“造”。所以转型升级做的就是消化,要把自己做大做强,解决中国“制”还是中国“造”的问题。

以解放牌汽车为例,1957年建厂,引进苏联技术,到1987年生产的还是四吨半的车,30年没有消化创新。高铁是日本、德国、法国的原始专利,它们的高铁遇到的问题很小,到中国遇到的问题复杂多了,一个春运就是二三十亿人次的流动,南北、东西各5000公里,有冻土带、沉降带,有高原、沙漠。经过消化创新后,中国的高铁专利,远超那几个国家。

中国设计不能单打独斗,要合作。工业化最大特点是有了机器,有了流水线、所以要分工提高致率,但合作才是工业革命的本质。在工厂,图纸是命令。上流水线之前,在精密分工之前,必须想着每一道工序跟下一道工序,每个零件跟所有的零件能组装成一个合格产品。工业设计的最大特点是生产关系变了,产业链改变了,分工合作机制变化了,设计不理解这个,将永远在后面爬,而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明白。

(摘编自柳冠中《工业设计:打造我们自己的中国方案》,《光明日报》,2018.6.24)

【小题1】下列设计符合作者提出的工业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
A.某机构组织了一次厨房设计比赛,有一个设计美轮美奂,占地40平方米,起名巴黎左岸,很多人见了都叹为观止,心动不已。
B.上世纪,有设计师给某使领馆设计照明装置,將灯具嵌隐于较低矮的顶棚内,虽保证了照明需求,但被人笑他的设计“不叫灯”。
C.供应美国的别克昂科烕汽车,是在烟台东岳基地生产的,销售业绩很好,证明中国在技术制造方面有能力达到各国的生产标准。
D.京韵四合院民宿酒店采用纯中式设计,拒绝现代设施,简单装修,红灯笼照明,灰墙砖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四合院风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方案的工业设计要适应中国特点解决中国问题”的观点。
B.作者从工业设计的角度,阐明了“什么是中国方案,以及中国方案要做什么”的问题。
C.作者举出解放牌汽车的例子,是为了印证高铁引进中国后经过消化创新解决了中国的实际问题。
D.文章在论述观点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对比手法,力图让人明白工业设计的真正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设计者只想着杯子,500年以后他设计的东西还是杯子,是因为他只是在设计物品。
B.工业设计要求设计师有系统思维,不要在技巧或手段上下功夫,所以不需要追求完美。
C.中国工业设计要想走在世界前面,就要研究当今时代人的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
D.中国设计师很多都不了解变化了的生产关系,不懂得分工合作机制,所以设计无法创新。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特别是在一些宫廷戏中,大臣见皇上或奴才见主子时更是要行跪拜礼,而且显得十分威严。说到跪拜礼的产生发展,还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载,汉文帝刘恒与太中大夫贾谊议政,谈话十分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离贾谊近一些,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由于志趣不同而割席分交,更是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由于那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因而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类似于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传入中原。传说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在“胡床”启迪下,人们发明了椅子、凳子,因而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生活中的“跪坐”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坐、跪、拜分了家,但跪拜礼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周代对跪拜礼的动作和对象则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的最重者,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在九拜中属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位九拜中第三位。前三拜称为“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其实也就是作揖。
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阶级根据其阶级利益,对各种礼仪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虽然也感到跪拜礼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因而仍被延续。据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记载:清朝的宰相、大臣们与皇帝、皇太后谈话时,均“一溜子跪在地上”,其中不乏有年纪大者,听力不佳,跪在后边听不清皇上讲的什么,只好推推前面跪着的人,问一下所讲内容,以免有违圣命。也有的因怕跪久了支撑不住,不得已在裤子的膝盖处加衬一些厚点的东西,名曰“护膝”。不过,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不愿意向清朝皇帝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被多少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被清军俘虏后,也不曾向清军行跪拜礼,最多只是对四川都督骆秉章“长揖不拜”。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他们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取消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已势在必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刚一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就宣布取消跪拜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虽然是袁世凯窃居着大总统职位,但鉴于形势,他也不得不宣布:“所有礼节,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今天,握手、拥抱、亲吻、致意已成为当今礼节的时尚,特别是握手,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见面和告别的通用礼节。然而,跪拜礼仍未绝迹,特别是在亚洲一些国家的农村或偏远地区,跪拜礼仍是少数家庭中晚辈对长辈表示尊崇的礼节,但其生命力却是异常苍白的,它的最终消失,还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小题1】(小题1)跪拜礼的产生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最早,它代表着一种(),后来,逐渐成了()的标志。(4分)
【小题2】(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跪拜礼的特点B.跪拜礼的历史演变
C.跪拜与文明礼仪D.跪拜礼与社会进步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各项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从“胡床”传入中原之后,跪拜礼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只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B.跪拜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无论是姿势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C.因为鞠躬礼简单明了,所以,后来鞠躬礼就完全取代了跪拜礼。
D.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人们最终会摒弃跪拜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以前,御史台隶属于少府,至魏晋时独立,主管监察的机构不再归属于行政系统主管。而成为与行政平级的国家机关。如明代开国时,“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明史•职官志》)作为独立的机构,必有完全独立的经费供其运转,这些经费应该不属于任何政治集团或财团,道理很简单,对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在经济上有了控制权,就在意志上和行为上有了控制权。中国古代主管监察的机构,开没有单独的财政收入,因而显然不具备独立的基础。这也是监察官员的意志和行为受到行政官员的控制和影响的根本原因。
至于各项监察制度的制订、更改和废弛,也不是主管监察的机构可以独自决定的。到唐代、宋代都曾有丞相决定或更改御史台的弹劾上报制。宋代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即多次奏议御史台机构设置、官员任期及其具体案例。监察制度要由被监察对象来制订,这也充分说明了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监察官员的任免,也不是由主管监察的机构独立决定的。历代任用监察官员的途径大体有皇帝直接选用、吏部考选、行政长官推荐、监察长官推荐等。吏部与行政长官都属监察对象,自不必说。即便是皇帝亲选,也避免不了行政官员的干预和影响。宋代皇帝最强调“钦擢御史”,但钦选的谏官常为执政大臣等所推荐。总之,各代监察官员的任免权主要是由行政部门掌握。
行政官员掌握了监官员的任免权,就可以合法地安插亲信,排斥异己。这也很能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不是独立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员与行政长官在身份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同属于一个社会等级和政治利益集国,也同处于一个人事管理体系中。行政官员与监察官员不仅可以相互流动,而且主管监察的机构是官员从下向上流动的一个过渡性环节。一般来说,监察官员由行政官员中选任,任满以后,便调到行政部门担任地位更高的职务,汉代、唐代常从地方官中选任刺史、御史。宋代御史多由太常博士等以上的官中选用。清代科道人员多由翰林编修、检讨、内阁中书、各部郎中等官员中考铨选用。更为重要的一个现象是,历代都有不少高级行政官员兼任史台长官。如唐代,萧至忠以吏部侍郎兼任御史中丞,第五琦以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宋代,温仲舒以礼部尚书兼任中丞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是,我国主管监察的机构从少府中分出,成为与行政平级的真正独立的国家机关。
B.行政官员只要掌握着监察官员的任免权,就有机会通过合法程序安插亲信,排斥异己。
C.唐宋丞相有决定或更改御史台弹劾上报的权力,皇帝所见的上报全都不是御史台原件。
D.古代监察官全部从行政官员中选任,只要任满,就调到行政部门担任地位更高的职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中国古代的监察制不是独立的这一问题,文章从不同侧面进行论证说明。
B.文章从经费、制度修订、官员任免等方面阐明监察官受行政官控制的情形。
C.文章认为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员不能与行政官员身份相同并同处于一个管理体系。
D.古代监察官员与行政官员同属于一个利益集团,是其不能独立行政的前提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古代监察机构能够真正独立起来,那么其对官员的监察监督作用会更好地发挥。
B.只要监察制度由被监察对象制订,那么这种监察机制就一定存在着一些短板或漏洞。
C.为保证谏官质量,皇帝在亲选谏官时,应排除执政大臣的干扰,全面考察慎重任用。
D.高级行政官员兼任御史台长官,说明古代对监察机构职能的重视并采取的强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