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落叶  永井荷风
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去,夜间一场重霜,槲、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砭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落叶,我是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
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的叫声,灰色的阴霾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团的细小的树叶。仔细一听,仿佛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私语吧?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远远地,远远地流走了。
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之歌》:“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联想眼下,人在旅途,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
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湖畔,在华盛顿街头……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枝条,雪遮蔽了草地。——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我看过各种舞台,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我不仅为能全部体味瓦格纳的理想而自鸣得意,而且想早日成为日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带着这种心情,我听管弦乐,还时常进入美术馆大门,评论罗丹的雕塑和莫奈的绘画。很快,冬季就过去了。光秃秃的树梢又长出嫩芽,开满了花朵。穿着沉重外套的人又换上轻快的春装。我也和世人一样买了新衣新鞋新帽。
⑤我歪戴着帽子,一手拄着拐杖,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对着镜子打量一番,这才出了大门,向着春天午后游人如织的公园走去。我照例在池畔转了一圈儿,然后来到排列着莎士比亚、司各特和彭斯铜像的广阔的林荫大道,坐在长椅上。这时,和暖的春阳照在身上,仿佛进入恍惚的梦境,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的诗圣们的行列。悄然遥望四周,道路两旁一排排大树长出了美丽的嫩叶。树梢上面的蓝天一碧如洗,道路左右海洋般广阔的草地一派浓绿,令人神清气爽。
⑥不断有轻装的青年女子或驾马车或骑在马上从我眼前通过。我只觉得她们都是朝我这边眺望着微笑着走过去的。当我看到年轻中更加年轻、美丽中更加美丽的女人的笑脸,就无端幻想着幸福的恋情……我用完满的英语写了一部作品,读了我的书的女子慕名来访。我们一起谈人生,谈诗,终于说出了各自的秘密。然后我们结了婚,在长岛或新泽西州海边的乡村建立了家庭,从纽约往来只需一两小时。这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周围有樱花和苹果园。穿过后面的森林就是广阔的牧场,从这里可以遥望大海。我在春或夏的午后,秋日的傍晚,冬天的白昼,横躺在窗前的长椅上读书。倦了,就昏昏沉沉地睡去。这时,从邻室缓缓传来优美的李斯特的奏鸣曲。我从妻子弹奏的钢琴曲里蓦然醒来……回到现实之中,我发现自己依然坐在黄昏冷风扑面的长椅上。
⑦在这样的白日梦里,我度过了春天,也走过了夏天,如今又是秋季。看到纷飞的落叶,我好似失落了一场昔日的恋情。
⑧树叶不久就要落光了。戏剧节和音乐节将伴随寒冷的北风一起到来。街头十字路口和停车场的墙壁将到处贴满剧场的广告和音乐家的肖像。然而,我还能和去年一样,作为一名肆无忌惮的幸福的艺坛观察者而存在吗?明年春天我还能再次陶醉于如烟的梦境之中吗?
⑨沉醉,是人类的生命。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美梦。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指望所有美梦都能成真,只是不断地追求着空洞的幻影,并在想象和希望中自我沉醉罢了。波德莱尔说过:“醉,这是唯一的问题。为了不去感到时间那可怕的重负,让它不至于使您屈膝于地,您就应该不停地陶醉。美酒、诗歌、道德,什么都行。当你在宫殿的石阶上,在山谷间的草地上,或者在寂静的房间里,突然醒来,那么请你去问问:风、波浪、星星,鸟群,或者向钟表以及一切可以飞动、旋转、歌唱、说话的东西发问:现在是什么时候?风、波浪、星星、鸟群、钟表会这样回答:现在是应该沉醉的时候,如果你不愿做‘时间’的痛苦的奴隶,你就应该无休止地沉醉下去。”
⑩四周早已是黑夜。树林暗了,天空暗了,池水暗了。我仍然没有离开长椅,一直眺望着林子里在电灯照耀下频频飞散的树叶。
1906年10月
(注)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作家。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利坚物语》中的一篇。陈德文译,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
【小题2】下面的景物描写与第②段有相通之处,请从形象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
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卖宵夜的纸灯,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选自永井荷风((我爱浮世绘》)
【小题3】第③段画线的诗句有两种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被轻薄的风儿载着
送我漂泊   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枯叶
(向轩译)   (陈德文译)
【小题4】对第⑨段的“沉醉”评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醉”是追逐爱情和成功而无法实现时的一种美丽幻觉。
B.“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重负。
C.作者希望以“沉醉”来脱俗,可又处在无法离俗的矛盾中。
D.作者借波德莱尔的话感叹“沉醉”,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以“落叶”作为本文标题的理由。
【小题6】第⑧段画线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请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0:3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入国学,“认识自己”
中国正在奔向现代化,奔向文明和富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作为华夏子孙,传统思想文化始终奔流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于我们的骨髓之中。我们中国人,小至黎民百姓的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追求,大到国家的治国安邦策略,外交军事战略的选择、制定,等等,都或多或少打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今天的我们,对于和自我生命已经紧密融于一体的传统思想文化,从感情到意识层面都需增强。这就要求人们塌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刻了解,真实体会到其内在价值意蕴并从中受益。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兼容并包,对于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开明开放的心态,似滔滔江河不弃涓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点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强劲生命力和巨大社会整合作用的明证。
看待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既要看到其超越时空价值的精华内容,也要看到其中不合时宜、僵化落后的部分。事实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不断突破时代局限、不断汇集涓流而滚滚向前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神庙上的箴言,揭示了我们寻找所有人生问题答案的途径,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只要足够真诚勇敢,当经历过重重风雨磨难之后,痛定思痛,一定会反观自身,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和出路。
马克思曾经说“反思”,也就是反身而思,这是一道“普照的光”,它是把人类从混沌中超拔出来的巨大力量。在今天的中国,人们的物质文化日渐发达,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反思”,需要“认识你自己”,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智慧,从中西思想文化融合中发掘力量从而建设出属于时代精华的有着高远意境和价值追求的中华新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开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国,他们在关注中国、惊叹于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一定会对参与孕育中国奇迹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兴趣。而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更应该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蕴藏在我们日常饮食起居之中同时又超乎其外的传统文化的内核系统,即文化价值观念系统。
历史走到今天,多年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使我们对很多问题都看得比较清楚了,对于东方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优缺点和未来世界文化发展走向,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们对中华文化更有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说我们老祖宗的一切都好,而是说它们可以成为我们新的思想文化建设的起点。
借此以往,因枝以振叶,沿波以讨源,必能深入国学堂奥,获取真知灼见,锻造无量智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他国,原因就在于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兼容并包,还始终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B.传统思想文化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治国政策都打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只是国人不自觉。
C.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和巨大社会整合作用。
D.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多年,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把它们变成我们新思想文化建设的起点。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增强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刻了解,真实体会到其内在价值意蕴。
B.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仍有僵化落后的部分,所以它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突破时代局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C.在认识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即使会经历种种磨难,但只要我们足够真诚勇敢,就一定会寻找到力量和出路。
D.为了顺应我国国力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更应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系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划线的句子包含了三层意思,准确全面地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和论证内容,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我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入手,提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有的优越性也有落后的部分,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具有思辨性。
C.作者认为,“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箴言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并可以运用在对待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上。
D.文章先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时代的要求”两方面分析了“认识自己”的必要性,并且指出了其可行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系统中,“政不下县”是历代大致遵循的一个准则,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比较充足的空间。社会控制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以法律和政令为代表的“硬件”,以民俗文化 为代表的“软件”。当社会分层出现之后,民俗便进入社会的基层,和乡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民俗这种不成文“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不以强制的行政命令为手段,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近代形成的社会规范主要是感染性和监视性的。因某种契机和社会需求,形成了某种乡规民约,并逐渐产生共同感,内化于当地人的身体。同时,作为一种传统,其本身就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 所有的人都会竭力加以维护,并且通过教化和互相监视促进乡规民约的延续。
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出现在北宋时期,名为《吕氏乡约》,约规涵盖四个方面: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德业相劝”定为首目,意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而“患难相恤”意指乡民自发的互助行为。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植根于乡民思想意识的“乡规民约”成为他们个体之间的一种共识和默契,也是他们各种言行的基本遵循和指南。
乡规民约对乡民的影响,一般不具有命令式的强行指派,它也要求一致,但这一致,是潜移默化,循循诱导式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作为熟人社会,不遵奉乡规民约,有时会受到宗法式的制裁,但其所代表的仅仅是一个宗族或大家庭的意愿,更多的还是民俗惯制的力量。村民依循乡规民约一般并非迫于民俗的威慑,或由这种威慑产生的恐惧,而是民俗给人一种社会安定感和相互亲近感,给乡民的生活带来秩序 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乡民对传统的依恋。
如今,乡规民约的规范功能由民间进入到国家行政机关。不过,乡村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使相关的机构难于胜任所有的规范责任。也就是说,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机构的四周是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里的准则、模式及意义主要来自于传统的乡规民约,受制于传统 的民俗。
文明乡风建设在于营造一个民俗传统得以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生活场域。传统的乡规民约在很大程度上与文明乡风具有一致性,对于乡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明乡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的法制思想与发展理念,而不是以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为代 价,更不能抛弃原有的民俗文化基础另起炉灶。
摘自万建中《传统乡规民约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遵循“政不下县”的准则,给县以下的乡镇、村落自制留下了充足空间。
B.社会分层后,法律和政令较难进入社会基层,秩序的维系需要依赖习俗的“调控”。
C.作为传统,乡规民约是生活的寄托、情感、准则和参照,会得到所有人的竭力维护。
D.乡规民约用潜移默化、循循诱导的方式影响乡民,不会以威慑而使乡民产生恐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探讨乡约民规对乡村社会运行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乡民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章举《吕氏乡约》为例,旨在说明我国北宋以后才出现共识和默契的乡约民规。
C.作者论述过程中运用了说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分析清晰有力。
D.尊重和发扬优秀乡规民约,从而丰富文明乡风建设的底蕴,是作者论述的主要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社会的运行主要靠乡规民约来进行调节,重视乡规民约更有利于文明乡风建设。
B.所谓“官为民计,不若民之自为计”依赖的是习俗的“调整”这种软性的自控系统。
C.乡村社会生活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乡民生活以及传统习惯不可能完全进入“机构”。
D.文明乡风建设要尊重原有乡村自治文化体系,不应颠覆传统的乡规民约或另起炉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智慧社会是“智慧型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导致整个社会的运行变得日趋智慧化,进入了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的开启与大数据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欧美以及日韩等国都把大数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美国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并成立了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日本公布了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信息技术战略“创建最尖端信息技术国家宣言”,以提升综合国力;韩国提出“智慧首尔2015”计划,挖掘大数据价值。在中国,大数据战略同样备受关注。国家先后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从国家层面推动智慧社会的发展。
智慧社会也要依靠智慧城市的建设。从美国的智慧城布战略、英国的“未来城市”,到新加坡的“智慧国家2025”计划和澳大利亚的国家智慧城市发展计划,各国都把智慧城市视为“必争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有超过600个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发展智慧环境、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旅游、智慧电网、智慧医疗等领域。
(选自《国家战略先行》)
材料二:
在浙江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城市生活带来改变。比如,“城市大脑”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自动切换和调整信号灯时间,让主城区高峰期间的平均行车速度提升15%,拥堵时间下降了近1成。而在未来,通过积累更多的技术与算法模型,“城市大脑”可以衍生出深层次的人群服务能力,在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智慧社会发展的“急先锋”。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成为普惠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向智慧互联演变;另一方面,类似于“城市大脑”这样的智慧城市系统,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在交通出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在为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奉献着精彩的方案。日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不少中国企业都提出了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
作为与华为开展智慧城市合作的城市之一,山东省濉坊市在警务、交通、民生、产业四大领域推进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各类日常事务处理制定了更加科学、精确的方案。
华为相关业务负責人喻东说,智慧城市的“大脑”综合了各部门的数据,能够实时感知城市各方面状况,对城市出现的情况进行最优处理。而今,华为丰富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正在被世界各地超过100座城市成功实践。
(选自《智慧城市决胜》)
【小题1】下列关于智慧社会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慧社会与“智慧型经济”密切相关,“智慧型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导致智慧社会的形成。
B.从世界各国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开启智慧社会必须从发展大数据产业入手。
C.在未来,“城市大脑可以衍生出深层次的人群服务能力, 需要积累更多的技术与算法模型。
D.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我们的城市生活带来改变,已成为我国智慧社会发展的"急先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材料一可看出,进入智慧社会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等方面会愈加广泛地采用“智慧”的技术,全社会的运行将日趋智慧化。
B.杭州“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正在给该市带来改变,主城区高峰期间平均车速提升15%,这显示出"城市大脑”的强大作用。
C.在智慧杜会的发展进程中,智慧城市系统正逐渐成为大城市的“标配” ,在交通出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我国不仅在国内积扱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也在为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向世界呈现着精彩的中国方案,华为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智慧社会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帖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咸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帖花黄”。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B.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人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 (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同时,包容性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摘编自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包容性发展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对其核心内涵的认识达成了一致。
B.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决定了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模式。
C.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重要得多,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D.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但在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面还需要大的努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
C.文章末段,作者从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论证了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这一观点。
D.对包容性发展,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
B.通过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的分析可以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C.由于收入差距过大或不断扩大,因而导致民众无法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
D.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