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对草木俯首

李玫

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

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

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问风景。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

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

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图……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

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

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

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诗经·采薇》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

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敷衍。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

⑾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

⑿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

⒀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⑩在对草木的俯首里,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

【小题1】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2】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小题3】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⑨段进行赏析。
【小题4】在写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⑾段对荠菜的描写?
【小题5】下列对第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地间的舞台中,我们只能短暂出演。
B.花朵不能移动,我们遇见它们成为可能。
C.在时间中,我们生命的行动力极其有限。
D.我们若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并非常态。
【小题6】阅读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对草木的俯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1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社会性别”一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墨尔·卢宾提出的。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它在社会环境的反应中形成,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不断改变。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 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者普遍采用这种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
②近年来,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学者重视。为了考察社会性别因素在量化层面上如何影响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程度,社科院的一份调查问卷设计了“你时公共政策制定的关心情况”的问超。备选项有四个:“非常关心”、“关心”、“不关心”、“次傅”。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对该问题的回答结果见表1.
表1:______________
社会性别
非常关心
关心
不关心
厌倦

292
1202
341
43
15.5%
64.0%
18.2%
2.3%

127
403
381
29
9.5%
59.9%
28.4%
2.2%
 
③从表一中看出,不同社会性别的公民,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都給予了高度的关注,这是我国公民参与领域的主流。男性选择“关心”的人数占49.9%,这意味着大多数公民对于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较高的认同感。从表一中同样能看成,在对公共政策制度过程的关注度上,不同性别的公民群体表现持一定的差异性,即女性公民群体比男性公民群体为低。
④而公民采用什么行为模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也是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为了解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社科院的调查问卷害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有下列方法可供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该问题为多项选择题,备选项及具体答题情况见表2.共有4203人次进行了回答,其中,男性公民为2458人次,女性公民1745人次。
表2:不同性别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社会性别
全民公决
自己投票
委托他人
借助组织
消极抵抗
进行静坐
上书辅导
网上表达
酌情处理

715
544
107
109
112
61
135
265
332
%
38.07
29.8
5.70
5.80
5.96
3.25
7.19
14.11
17.68

418
377
77
76
77
42
109
197
320
%
31.19
28.33
5.75
5.67
5.75
3.13
8.13
14.70
23.88
 
1133
921
184
185
189
109
2.44
462
652
%
26.96
21.91
4.38
4.40
4.50
2.45
5.81
10.99
15.51
 
⑤在十项选择中,研究者可以发现当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前四列中,“公民公决”、“自己投票”占选择人生的比例为48.87%。“借助组织”和“委托他人”这两项合计总选择人数的比例仅仅为8.78%。后六项中。选择“进行静坐”、“消极抵抗”这两种参与方法的人次仅仅占总参与人次的5.54%。“进行静坐”、“消极抵抗”虽然没有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但并不是值得提倡的参与方法,因为这种参与方法容易使公民参与走向无序化,引发对抗情绪,收到不良的参与效果。
⑥此外,为了更深入地讨论男、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社会学者以性别为基础,将我国男女公民对于参与方法的选择人生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做图(见图1)
图1:男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的区别

⑦图1现实我国男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由于社会性别而不是自然性别的原因所致。与自然性别不同,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群体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是自然性别群体社会化的结果。
⑧研究表明:我国女性公民无论在社会政策制定的关注度还是擦怒政策制定的方式选择上,都较男性公民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特别在基层政府政策参与的层级上。女性的参与人数显著低于男性群体。这里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个是来自于传统文化的阻力,严重阻碍了女性群体的政策参与;另一个是近年来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这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题1】根据文意和表格内容,为表1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小题2】对“社会性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群体的一种认定。
B.社会性别是自然性别生活区N天化的结果。
C.社会性别相同的人对政策的关注相同。
D.社会性别作为研究视角比自然性别可惜。
【小题3】根据表2的相关内容,概括当今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方法偏好。
【小题4】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5】假如要在一个“女性的社会性别与政策制定”的论坛发言,且只能选择上文中的一张图或者表作为展示素材,你会选择哪一张?请阐释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厨子
徐国平
早先,老家办婚宴,大都请来三五乡厨,在自家搭棚筑灶,将桌椅当院摆开。宾客围桌而坐,乡厨操锅挥勺,帮工穿梭上菜。酒菜飘香四溢,满院人声鼎沸。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宾客们咂嘴剔牙,谈论最多的是乡厨的厨艺。
当时,大多人家的日子,本就过得窘迫,再办喜宴,往往捉襟见肘。加上菜样单一,能在有限的荤腥中,做出丰盛可口的宴席,确实要看厨子的手段。
其中,对铁厨子的赞誉最多。
铁厨子不是本地人,左腿有残疾。据说,两三岁时,患了幼儿瘫,遭家人遗弃。幸好,被铁厨师发现,见其可怜抱回家中。
铁厨师是省城一家大酒店的大厨,镂月裁云,厨艺绝伦。只是,夫人一直没有生育。见铁厨子身有残疾,夫人嫌弃无比,铁厨师却视如己出,细心抚养。
后来,铁厨师告老返乡,在我们老家落户。铁厨师是个热心肠,老家谁办喜宴,一请就到,毫无身价。
铁厨子年过十五,也没上学。养母贪吃懒做,游手好闲。铁厨子在家挑水劈柴,烧火做饭,稍有怠慢,便遭打骂。铁厨子只有忍气吞声。
好在,铁厨师开始传授铁厨子手艺了。铁厨师说,一个厨师首先离不开一手好刀法。铁厨子自知身残,立志苦练,很快,操刀娴熟自如,萝卜或土豆切过后,均细如发丝,竟能穿针而过。
铁厨师言传身教,每道菜的泡制,作料,火候等工序,铁厨子都心领神会。
一次,铁厨师偶染风寒,卧床在家。村前一户办婚宴,见铁厨师去不了,主家焦急万分。铁厨子在一旁,闷声说了句,爹,您若放心,俺去!
铁厨子到了主家,问清几桌宴席,备好菜和作料,然后,不慌不忙地吩咐几个帮厨,切剁蒸炸。婚宴开席,菜肴一一上桌,宾客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铁厨子听后,方才坐下喝了一杯热茶。
这时,主家慌慌张张跑来,说新媳妇的娘家人要留下闹洞房,晚上又多添了两桌酒席。主家事先没有准备。
铁厨子先稳下主家,问,家中有啥多余的菜? 主家一脸无奈地说,只有萝卜。铁厨子沉思片刻,慢条斯理地说,把萝卜准备好。
主家疑惑不安。到了晚上,铁厨子还真就鼓捣出两桌花样不一、清香扑鼻的菜肴。满桌宾客,风卷残云,吃罢,竟没品出满桌的菜料全是萝卜。
事后,主家感激万分。回到家,铁厨师问起,铁厨子说,客人中午饱餐荤腥,晚上的口味自然偏喜清淡,所以蒙混过关。
铁厨师闻罢,连连点头,说,你可独挑大梁了。
铁厨子一宴成名。
铁厨师病逝后,养母赶铁厨子空身出门。铁厨子四处漂荡做起乡厨。其间,他推陈出新,精心搭配,那些平常不过的菜肴,一经他妙手偶得,花样奇出,余香满口。
后来,各色酒店如雨后春笋。老家的婚宴开始到酒店举办了。铁厨子的养母也开了一家铁家酒店,并费尽周折找来铁厨子做主厨。
铁厨子很不情愿。可养母说,我这把年纪,酒店干好了,将来还不是你的? 等攒下钱,为娘再给你挑个漂亮的服务员做媳妇。
铁厨子不再推辞,尽心帮养母经营酒店。很快,生意火爆,吃客如云。只是,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
铁厨子掌勺时,一瞟油的颜色,撩起一闻,把炒锅一扔,喊来养母,这油不地道! 养母却满不在乎,管它啥油,能做菜就中。铁厨子一脸不悦,吼道,菜是俺做的,这样做会砸了俺的招牌,俺不干!养母气急败坏,指着铁厨子骂道,你个白眼狼,要不是老娘当初养你,你早饿死街头了。铁厨子没再言语,一摔围裙,离开酒店。
铁厨子去了一家小酒馆,虽薪水少些,可铁厨子有个条件,必须货真价实。
一次,有人在小酒馆设宴。正巧,席间有一位省城大饭店的董事长,品味后,连声称赞,没想到这么小的酒馆,能吃到这么上乘的美味。非让老板唤来铁厨子,说几日后是其家母的寿辰,重金请他去做主厨。
铁厨子连声推辞,都是一些乡野粗菜,上不了大席。
董事长遂道出实情,说其家母胃口不好,佳肴吃遍无数,总提不起食欲。铁厨子最终应允,说,冲您这份孝心,俺不妨一试。
寿宴那日,铁厨子精心烹制,菜肴油而不腻,清爽可口。董事长的母亲果然食指大动。特别是最后端上的寿桃,更是令她胃口大开,连声说这么些年,这是吃得最可口的一顿饭。
董事长问起寿桃的配料,铁厨子直言相告,无非一些杂面加豆腐渣,精心搭配蒸制而成。你想想,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有吃腻的时候。
董事长恍然大悟,出高薪欲聘铁厨子为私家厨师。铁厨子婉言谢绝,说,你有老母孝敬,俺也有老娘需人伺候。
原来,铁厨子养母的酒店,终因偷用地沟油被查封。养母惊恐之下,中风偏瘫。铁厨子默默地来到养母身边,端屎端尿,昼夜伺候。
养母羞愧难当,呜呜落泪。铁厨子一边擦泪,一边劝慰,生恩不如养恩重,俺就是您的亲儿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并讲究铺垫和伏笔,如“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为下文养母酒店被查封,中风偏瘫做铺垫。
B.小说一开头写“宾客们咂嘴剔牙,谈论最多的是乡厨的厨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
C.小说结尾,养母和铁厨子均落泪,令人心碎。小说安排这样的结尾,使小说的情节完整,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小说的主题,发人深省。
D.小说采用设置悬念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泼、华丽、自然、流畅。描述了铁厨子的成长故事,表现了铁厨子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
【小题2】小说中“铁厨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对养母进行了四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从“‘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说起,由浅入深,引出对“礼治”的探讨。
B.第三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为了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本文采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肯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那个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
B.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C.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的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小题2】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让人感动。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胡 炎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荫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一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截取生活中的重要场景来表现人物,作者截取了过沙滩、摘果子、去捉鱼三件事,写出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心理变化的过程。
B.文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文中多处生活细节的描写,如找花生、摘果子、用网捕鱼等,显示了这是一篇典型的乡土小说。
C.文章擅长以景烘托人物的心情。对沙滩的描写,烘托出“我”内心的烦躁;后文老地方的新发现,烘托出“我”内心的苏醒。
D.作者以父亲给“我”录取通知书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开头,还巧妙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颇具艺术匠心。
【小题2】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同,爱的凝聚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