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经典文学,不应忽视的超级大 IP 胡凌虹
○1 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因为题材貌似与上海主流话剧观 众——青年白领略有隔膜,而不曾获得高票房,但是凡是看过该剧的观众最终都被其(1) 而撞击心灵。这使得我们反思当下影视圈和舞台剧——经典文学,才是超级大 IP;触及人 性底色的作品才会获得共鸣;以魔幻写现实的手法更“惊动”人心。
○2 IP,当下热词。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 IP 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就一定大卖了吗? 残酷的市场表明:这些 IP 并非万能灵丹。不少顶着“大 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 诟病。时下,对影视改编版权盲目混乱的哄抢滋生的一股浮躁之气,也影响着影视艺术的健 康发展。
○3 在这股如火如荼的 IP 热潮中,IP 几乎与网络文学画上了等号。但是,日前在沪上演 的话剧《白鹿原》,却让人再度认识到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深沉魅力——可惜,票房并不尽如 人意。今年,世界各地还刮起的“莎士比亚风”,也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经典才是超级大“IP”。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曾推出“电影与文学”大师作品展,放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郎心似 铁》、《理智与情感》等六部电影佳作,均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也吸引了大批影迷。
○4 按现在的说法,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是公认的超级大 IP,无论是 其深刻的艺术品质,还是跨越时空的穿透力、传播力,都可以甩那些网络文学 IP 成百上千 条马路了。但现在国内是否把文学经典看成 IP?显然,把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作为 IP
资源的电影人寥寥。但事实上,中国电影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经格外重视在严肃 文学中寻找创作灵感。鲁迅的《药》、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日
出》、古华的《芙蓉镇》等等,都曾被改编并搬上银幕。然而如今在“唯票房论”的环境中, 这些文学优质资源被忽略了。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坦言,他们那一代人看过诸多“名 著改编片”,很多人都是从看电影开始经典文学启蒙的。相比小说,影像比较直观,更容易 被接受和理解。石川表示,童年时也看过很多英国 BBC 出品的“遗产电影”,比如根据狄更 斯小说改编的《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等。因此他提议,中国也可以像 BBC 那样系统性
地翻拍文学名著,形成一个“文学遗产电影”系列。
○5导演郑大圣表示,他导演的电影《蚀》五部曲就是比照着 BBC 做的,力图用最新近的数字影像为现代文学名著做一个精装版。电影《蚀》改编自文学家茅盾的小说《蚀》之三部曲。小说《蚀》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人物和故事,但影片《蚀》挖掘到了这部 经典作品的“穿越力”,并借此成功地应和着当代的年轻人及其当下生活。影片《蚀》来自两方出品人的委托,一方是电影频道,另一方则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于 2011年3月成立了百城映像(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改编 100 部能代表一个城市的有代表 性作家的作品,打造“中国文学名作改编系列电影”。除了老牌出版业在探索一条以传统文学为根基的小众 IP 市场化之路外,与影视界颇有渊源的老牌杂志《收获》也开始在此领域 试水,目前已与“赞赏”IP 平台战略合作,欲借助新媒体平台转型影视剧本工厂。只是,单靠电影频道等平台、一些纯文学出版社、杂志社以及有理想的影视人,要扛起“文学电影” 的大旗,显然势单力薄。譬如电影《蚀》系列,五部影片总成本不足 750 万人民币,拍摄周期62天,后期才 6 个半月,最后能达到高品质,在于团队的不懈努力、超常发挥,但这只 是个例。中国要有自己的“文学电影遗产”系列,需要公共资源、国家平台一起来推动,不仅提供最好的创作资源,还要设立适合遗产电影的艺术片放映机制。
○6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厚的文学艺术的财富,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深刻的哲理故事, 还有及时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当代小说,这些都是有利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优质 IP 资源。当然, 要将这些“好 IP”转化成  “好电影”,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意义重大。根植于民族文
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 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短语组合填入第○1  段中的(1)处最恰当的是
A.深刻的主题、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B.深邃的情感、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
C.深沉的历史、深刻的主题、深邃的情感D.深沉的历史、深邃的情感、深刻的主题
【小题2】文章第○1 段引出《白鹿原》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3】根据文章所述,我国目前影视作品面临哪些问题?
【小题4】简述文章第○5 段的作用。
【小题5】纵观全文,关于 IP 的缩写含义最恰当的是
A.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B.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C.文学财产(literary property)D.智能门户(intelligence portal)
【小题6】文章第○6 段提到“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上的文学作品需要被广泛传播,而电影也需要 借此提升内涵,发挥更大价值,为后辈多留下些文化遗产,并积极有效地‘走出去’。”请结 合实际生活,谈谈可以有哪些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01:5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    

(2)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3)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4)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5)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小题1】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颔联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段方框处需要重新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
②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③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是一种终极关怀。
④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
⑤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
A.③①⑤④②B.①⑤④②③C.③②①⑤④D.①⑤③④②
【小题3】解释第(3)段末尾处加点词的意思。
“前者”是指:
“后者”是指:
【小题4】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B.艺术品哪怕写的是平常事物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小题5】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呢?为什么?
【小题6】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同类题2

猪肉

蒋先平

①清早,在厨房做早饭的翠花听到外面传来阵阵猪叫。翠花出去倒水,看见西院张老蔫家院子里支起的大锅正冒着热气,几个人七手八脚捆猪呢。

②翠花搓着手进了里屋,冲还在睡觉的丈夫立德喊道:“快起来把暖气点着,今天外边冷得能冻死人。”立德打着哈欠从被窝里爬起来。

③吃早饭时,翠花跟丈夫立德说:“西院老蔫家杀猪呢,到晌午你这大村长又要有猪肉吃了。”

④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的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吃上一领猪肉,再把猪肉卸成小块,蘸水后放在仓房里冷冻。冻好的猪肉被装进大缸,再盖上一层雪,吃到开春也不会坏。

⑤立德高中毕业回村当了十多年民办教师,后来搞一刀切,他下岗了。前年村里换届时,大伙把他选为村长。立德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谁家有个大小事情的,他都及时到场,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立德赢得了大伙的信赖。立德对大伙好,大伙心中都有杆秤,杀年猪时都想着请他来吃猪肉,表达一下感谢之情。立德不是那种好吃好喝的人,但盛情之下,为了不拂大伙的好意,他只得去吃猪肉。

⑥快晌午了,翠花要准备午饭,可还不见张老蔫来喊立德去吃猪肉,便笑着说:“还是做上你的饭吧,老蔫怕是舍不得,不会喊你吃猪肉了。”立德说:“在家吃好,天天吃猪肉,闹肚子呢。”翠花撇了撇嘴:“呵,你倒会给自己找台阶啊,人家老蔫根本没把你这大村长当回事啊。”立德边看报纸边说:“真的,这两天我闹肚子呢,上午去了两趟厕所。”

⑦吃过午饭,立德家也没有出现张老蔫的身影。翠花黑着脸跟立德嘟囔着:“这老蔫,真不讲究。要不是你给他家担保贷款,他能养上一百只羊吗?夏天他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是咱家帮着借的,要不他儿子能入学吗?杀头猪谁稀罕啊,找咱吃肉咱还不稀得去呢。可他连喊一喊,做做样子都不肯,真是白眼儿狼。”立德听了只是一笑。

⑧傍晚,一个人影进了院子。翠花打开了门,是张老蔫。他放下扛着的东西,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这两年俺家能过上好日子,孩子能上大学多亏了立德大兄弟了。今天杀年猪本来想把你们两口子请来,可来我家吃猪肉的城里表弟说,现在上面要求严,干部不准参加宴请。我想了想,不能给立德兄弟添乱啊,就没有喊你俩来我家里吃猪肉。晚上给你们送来一块猪肉,这块肉你们留着冬天慢慢吃。”说完张老蔫放下猪肉就走了。

 ⑨“老蔫你快回来,把猪肉拿回去。”立德大声地喊着。可张老蔫头也没回跑远了。翠花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老蔫了。”立德吩咐翠花:“你把秤拿来,我看这块猪肉有多少。”

⑩过秤后,立德一脸严肃:“足足四十六斤,市价八百多。你拿上九百块钱马上去他家,就说城里我同学托我买笨猪肉,这块猪肉就算卖给我同学了,钱一定要给他。”

⑪翠花笑着说:“放心吧,大村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吃猪肉”为线索,串联起几个故事情节,为读者展现了立德、翠花、老蔫等人物形象。
B.“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这一句话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叙事人就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控制调度之中。
D.通过翠花计较老蔫没请立德吃猪肉,嘟嚷他办事不讲究,可以看出翠花爱占便宜的特点。
【小题2】小说中立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
在生前,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但是他的杂文却已得到广泛认可。作为小说家,他的文笔非常出色,杂文比一般作者的更具可读性。王小波的杂文大多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上,《东方》、《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是他的主要阵地。有编辑回忆说,在当时的思想界,王小波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他随便写点什么,就有杂志抢着发表。
但后来,他的杂文越写越少了,他开始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一直以来王小波所热爱的都是写小说,他曾多次在文章中直言这一点。
在王小波看来,小说创作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写小说对他来说是艺术事业,而不是表达自己。王小波特别喜欢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极度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卡尔维诺认为,一篇小说应该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并且还要连贯。这和许多作家对小说的看法截然不同,很多作家只把写小说当作传声筒,试图通过文字表达一些观点和理念,或者只讲一个故事什么的。
王小波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写一部小说,或者是作者操作了一些什么,或者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我赞成的是后一种。”事实上,每个作者都只是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推动文学事业往前行进。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用已有的方式写作,而且要创造新的方式,用那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卡尔维诺就是这样的作者。他的一些作品会让人觉得古怪,往往把书看完后,还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看一部书,总是希望这部书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开头,有结尾,中间各种各样的过程也是翔实的,但是卡尔维诺却不这样做,他后期的很多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王小波说,他大体明白卡尔维诺的想法,卡尔维诺希望在小说的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这样做是困难的,写出来的作品也未必吸引读者,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总是应该往这条路上走一走、试一试。王小波认为,一个真正的作者,必须如此!他自己是在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所以看他后期的长篇小说,会发现和别人的作品明显不同。有读者见到他时曾说:“没想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句话虽然让王小波汗颜,但至少说明他的努力有了成效,他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王小波始终认为:“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曾一再说,王小波的作品属于纯文学领域。他的创作态度就是如此,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用创新精神推动着小说事业向前行进。(摘编自乐文城《王小波传》)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王小波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以1997年为界,身处阴阳两界的他,经历了寂寞与喧嚣的冰火两重天。虽然主流文坛一直对这个“文坛外高手”投以不置评的冷眼,但王小波的文名还是不胫而走,成为大众传媒热议和追捧的对象。(王强《“文坛外高手”缘何不寂寞》)
②在他短暂的自由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在与文坛隔绝的状态下写作,对于那个文坛,既不参与其中的游戏,也不关心其中的规则……他以一种真正的、彻底的自由心态进行写作。
(陈启文《“文坛外高手”﹣﹣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祭》)
③整部小说天马行空,怪谈密布,一会儿笑得我岔气,一会儿又抑郁得窒息,真不知那些怪诞的场景是怎么被他想出来的。看完,我兴奋得在家里拍桌子打板凳:《红拂夜奔》必须发出来!
(李静《必须冒犯观众》)。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的时候,他已凭借杂文创作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杂文甚至成为杂志争相发表的抢手货。
B.王小波凭借他非凡的创造力,不懈探求小说创作的新途径,这使他成为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一个另类的存在。
C.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高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与文坛隔绝,也因为他的小说没有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和肯定。
D.王小波喜欢卡尔维诺,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他的小说也因此深受卡尔维诺的影响,让读者往往不易读懂,因此在当时很难出版。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杂文写作给王小波带来了很高声誉,使他在当时思想界名声很大,但他却毅然放弃杂文写作,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
B.不同于一般小说有完整的故事,卡尔维诺后期的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甚至让人读不懂,而王小波认为这或许是其小说追求轻逸、迅速等文学特质的缘故。
C.王小波赞同写一部小说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其观点可理解为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观念或讲故事,而是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D.王小波独特的小说风格大开读者眼界,令人击掌叫绝,李静的高度评价,足以说明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已经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E. 王小波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不为表达自己,也无功利目的,他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这种追求使他后期的长篇小说显得与众不同。
【小题3】王小波“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的小说创作观意义何在?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②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③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④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⑤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⑥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摘自罗勇《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它是维护客家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
B.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例如耕读文化和儒家文化。
C.客家人包括入迁的中原汉人、本地的土著居民,还有迁入客家居地的其他民系。
D.客家人不仅信仰妈祖,还信仰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篇第一段采用了假设的论证手法,论述了客家群体与客家精神之间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评述了客家人的迁徙史,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C.文章第五段引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句口号,旨在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朴素愿望。
D.文章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系统阐释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群体是客家文化存在的前提条件,而长期稳定发展的客家文化又是客家群体拥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
B.当今的客家人分布很广。在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处,国外主要聚居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
C.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建筑,使客家人的团结奋进精神得以存续。
D.客家民系之所以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与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相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尤其是《国风》)和战国时期的楚国诗歌(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诗歌传统的先河。后来,曹操父子的大力提倡,声韵调分析方法的引进,南北朝诗人在声韵格律上的讲究和艺术经验的积累等,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李白和杜甫,都是站在前人搭好的台子上的诗歌巨人。
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由唐太宗奠定的文艺政策,是无比宽松的。诗人们写什么、怎么写,朝廷不加任何限制,没有任何要求。讥讽皇家奢靡、批评朝政、批判制度、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官吏贪婪,都不会惹祸上身。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众多皇帝后妃王公将相加入作诗者的行列、诗歌是唐朝最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等文化环境因素,使得诗人能够成为当时社会耀眼的明星,给予他们必要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动力。唐朝对外开放,外国商人、文化人云集长安,使得诗人们眼界开阔,心胸广大;价值观念多元化,审美理念国际化,这些又使得诗人们的作品更加大气隽永,传之久远。太平日久,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足,“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这使得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唐代诗人少年时代就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青年时代能到处游历,接受自然山水之美的熏陶,广交朋友,增长见识,切磋诗歌艺术,丰富内心精神世界。
个人方面,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广为人知。有诗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是给许多人留下潇洒飘逸印象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是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的。从《古风(其一)》中可以略见一二:“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当然,原因远不止这些,但是,李白、杜甫只有两个。理论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必然性。
当今中国,有十几亿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许多方面的条件(例如交通、旅游)远比唐朝要好,但仍然未能出现像李白、杜甫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摘自丁启阵:为何当今出不了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
材料二:
①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到很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是我的猜想。
②这个漂泊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形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④异国情调、漂泊的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的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楼李国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之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第二人的。
⑤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扶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⑥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⑦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摘自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
材料三: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李杜诗篇百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赵翼首先公平地对李杜的诗做出评价,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了李杜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坛)上的崇高地位。“至今”笔锋一转,时代在发展变化,诗歌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味地尊崇古人,脱离时代生活实际,当然也会落后于时代。没有亘古不变的文调,没有亘古不变的创作原则、手法。如果一味迷信、去模仿,反而会令诗歌僵死的。
(摘自季羡林季羡林: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在唐代出现的客观条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离骚》以来,历朝各代诗歌创作与理论的积累,都为李白、杜甫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B.唐代文艺政策非常宽松,朝廷对诗人的创作,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批判现实,而不必担心惹祸上身。
C.诗赋既是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又是重要的文艺娱乐样式;诗人凭借写诗也可以成为耀眼的明星,从而产生巨大的创作动力。
D.个人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杜甫学习诗歌的刻苦精神是广为人知的,潇洒飘逸的李白,在诗歌艺术上也有远大志向,下过苦工夫。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对下列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李白、杜甫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影响,就取得了远高于前人的艺术成就。
B.李白、杜甫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这些原因充其量只是产生李白、杜甫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C.当今中国人口数量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二十余倍,交通、旅游等条件远比唐朝时要好,应该说具备了出现杰出诗人的物质条件。
D.当今中国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原因恐怕主要得从文学传统、政治环境等方面去寻找。
E. 根据材料三可知,诗人赵翼虽然推崇李杜的文学成就,但同时也认为李杜诗篇流传已久,已不能反映时代的变化而对其有所贬斥。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材料二第⑤自然段,分条表述。每条均不能超过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