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跸:帝王的车驾。也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B.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C.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D.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是秦时设置的官名,九卿之一,职责是管理天下刑狱,有时还可驳正皇帝的判决意见。
B.“公门”是古代国君之外门,所有乘车辇之人经过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C.“景帝”为古代皇帝谥号之一,是景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D.“书”,又称《尚书》,为“四书”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因为家境殷实作了骑郎,侍奉文帝十年都没有被调动,他认为耗损了兄长的家产至今却无所作为,想辞官回家。
B.张释之直言敢谏,有一次文帝询问虎圈兽类情况,啬夫代替上林尉详尽回答,文帝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因张释之的劝谏而放弃了。
C.张释之因为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而阻止他们入殿门,并且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却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
D.张释之在文帝死后想到自己曾得罪过当时的太子即现在的景帝而感到恐慌,向景帝请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2)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27: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   毫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B.臣请入,与之同命   同命:拼命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小人的谗言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有关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指的是室内设宴的座礼。“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正对应了鸿门宴会的座次:项王东向坐。
B.《史记》与《战国策》《左传》的体例不同,属于纪传体,共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如果要查找项羽的相关历史资料,应该查找该书的“列传”部分,《鸿门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段落。
C.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古代史书中常常有“河南”“河北”“江东”“山东”等概念,一般都是泛指某个区域,并非行政区域,更不能等同今天的范围。如“山东”指“崤山以东”,而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沛公安在?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小题2】下列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D.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小题4】划线句子翻译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鸿门宴》片断,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大王来何操 操:拿,携带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路。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①不如因善遇之。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①公为我献之。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何辞为?
【小题3】对上段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叙述的事情属于刘邦、项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在鸿门宴上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刘邦“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是因为当时情势危急;张良等大部分随从留下不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项羽。
C.“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一句,说明项羽已经察觉到刘邦要逃跑。
D.刘邦之所以最终诛杀了曹无伤,是因为他在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是内奸,把他“欲王关中”的政治野心向项羽告了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