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钓梦人(节选)

严敬

①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就把花开上了,一簇簇凝固的火焰,忧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②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匀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荷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得意地鸣叫。接着,荷叶们纷纷想开心了事,荷花开了,水红色,星星点点,点缀在一片碧绿之中。风吹过荷叶,荷叶一面的裙边便朝另一面翻卷,露出比叶面浅许多的底面,折叠成一个半圆。风如果不停的话,荷叶就始终保持着这种折叠的样子。可是,闷热的午后,风忽然停了,荷叶也仍然是那种半卷的形状,像一个人,将手臂高举起来,再也没有放下来。喧嚣的荷塘变得寂静,荷叶似乎瞬间沉睡。荷塘里的鱼儿喜欢这个时候浮到水面,一边纳凉,一边吮吸荷叶的清香。这是昔日的白水塘。后来,房产开发商开始填埋荷塘。荷塘渐渐缩小,慢慢消逝。

③冬天,荷塘尚有一角未填.剩下一捧清水和数株枯荷。每天都有两三人到荷塘垂钓。他们在塘边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挂饵、抛丝、提竿,样样做得一丝不苟。我和雯雯远远地看着他们,雯雯的笔下,除了花鸟虫鱼外,又有了这些垂钓者的身影。

④天气骤冷.飘起霏霏细雨。这种恶劣气候足以摧毁任何垂钓者的信心。但仍有一个穿雨衣的人到荷塘来垂钓。他是一个极其投入的垂钓者,伫立在荷塘畔,半天纹丝不动。他全神贯注,眼晴一刻也不离浮标。有时,他会举着钓竿,朝左或者朝右移动数步,换一个钓窝。先前,许多人时剩存的荷塘里面是否有鱼表示怀疑,但这个雨中垂钓者告诉人们,没有被填完的荷塘的确有鱼。这些鱼大概有三种结局:一、吞下垂钓者的诱饵,成为垂钓者的收获;二、拒绝垂钓者的钓饵,忍饥挨饿,最后俄死;三、等待推土机的活理,鱼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⑤这个垂钓者有顽强的毅力,风雨无阻,身影每天都出现在荷塘啤。他背对着房舍。他的背影很像一个石块。在雯雯的画里,他真的成了一块沉默、冰冷的石头。很久都不见他提一下鱼竿。风悄悄地擦过他的脊背。有时我们甚至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垂钓者,他只是一个悠闲散漫的人,多余的时间没有办法打发掉,于是,索性来到荷塘,陪伴那些鱼。

⑥有一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天忽然放晴了。好天气一下子给荷塘招来了几个垂钓者,一、二、三……一共七个垂钓者。他们个个站得笔直,眼睛紧盯浮标,生怕鱼儿咬钩而错失良机。鱼儿早就饿坏了,他们快速地寻找食物,悬挂的鱼饵终于可以尽到职责。

⑦荷塘的水源本来早已枯竭,荷塘见底将是不久的事情。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情形,雨水一下子聚满了这个荷塘。新鲜而陌生的水流,带来了大路上的泥尘,带来了岸上的青草,带来了植物的种子,还带来了许多溺水的昆虫。这片小荷塘忽然变得令人向往和迷恋。雨水本来给困住这儿的鱼带来了逃生的机会。但是,它们太喜欢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生水。以致产生错觉,以为荷塘依然是它们往日的家。

⑧但这不表明,荷塘里的鱼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食物总有吃完的一天.而人的耐心又非常可怕,他今天一无所获,明天他照旧守在荷塘边,即使第二天他空手而归,但他还是会寄望于第三天。鱼很难斗过人,它的耐性没有人的好。鱼吃完荷塘的食物后,饥俄开始折磨它。垂钓者的美味天天悬浮在它的眼前,更是时它的折磨。鱼最终会去吞食钓饵。鱼被提出水面后,新鲜的身子,闪着银光,像一枚奇异的果实悬挂于空中。

⑨鱼继续和人比试着耐心。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制胜的法宝就是耐心,荷塘边只剩下一个垂钓者,他天天来荷塘,一来就不慌不忙地做窝、系线、抛丝,然后像生了根似的蹲在塘边。有时候,他会打个叱。天气好的时候,他说不定还会就着塘边的细草,睡上一会儿。

⑩雯雯越来越沉迷读书,她笃信知识就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想象可以克服任何困难。雯雯说。那人来垂钓,就是为了做梦,他梦见了荷塘和塘里的鱼,以前,荷塘里长有茂盛的荷叶,塘水清凉。一群鱼生活在里面,这种生活本来很好,可是忽然有人开始填埋荷塘。荷塘越来越小,眼见得鱼儿们要被活理于泥土之中。雯雯说,她在一本书上看到过,那人终日做梦,梦成了他的牢笼也囚禁了塘里的鱼。

⑪我问雯雯:“书里没说怎样解救鱼儿吗?”

⑫雯雯说:“说了。等那人梦醒。如果他梦不醒,鱼儿们就逃不掉活理的命运。”

⑬我和雯雯看到,男人天天垂钓,无论他睡没睡,他都是一个梦境。他手中握着鱼竿丝线垂入水中。现在鱼儿们也知道了囚禁它们的是日日到塘边垂钓的这个男人,是这个男人的梦,只要摇醒这个男人,它们就可以逃出他的梦境,逃脱被活理的厄运。

⑭鱼群中一条条鱼拼命地咬钩,还衔着钓钩拉直丝线,企图牵动男人,好叫他醒来。但鱼的力气太小了,不仅没有弄醒男人。反而使男人睡得更沉。男人开始是坐着睡的,后来索性倒下身来.在岸边的草地上呼呼大睡。鱼儿们非常绝望,照这样下去,他们无法脱离男人的梦境。

⑮我问雯雯:“书上没有说有别的办法可以救出鱼儿们吗?”

⑯雯雯说:“爸爸,有,我想一定有,我正在寻找。”

(节选自《钓梦人》,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小题2】分析选文的叙述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2 05:5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达比”法:把纸样置于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化25年。7种纸样经过126天的老化试验,3种宣纸纸样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其他4种纸样全部损坏。试验表明:宣纸“寿命”的下限可达1050年。
“墨韵万变”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程度好,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88%,纤维柔软适度。经自然干燥,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这些“皱纹”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纸吸附水墨的能力,提升润墨效果;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小题1】下列关于“宣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其传统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纸寿千年”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保存时间长的赞誉,宣纸“寿命”达千年绝不是夸张,而是已被证明。
C.“墨韵万变”是对宣纸润墨性的评价。宣纸落墨得当,会因为发洇而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D.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中,有3种宣纸的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有4种纸不能达到宣纸“寿命”的下限。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相比,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规整程度好,纤维柔软适中。
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较之熟宣,生宣因水墨渗透性强,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墨韵变化。
C.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因其润墨性强,着墨浓淡不易掌握。
D.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是将生宣加工成熟宣的主要目的,熟宣适宜工笔画,要求画家落笔即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88%。
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对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有一定作用。
C.宣纸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有吸附水墨的能力,以此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D.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这与宣纸的制作工艺有关。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石磨忆 和谷
①山塬上的故乡人,无论是小康的日子,还是困顿的家境,自古都少不了有一盘石磨的遗产。富则磨麦面,穷则磨糜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
②故乡人将石磨叫“磑子”,磨坊也称为“磑窖”。磑窖不宽展的人家,石磨只好盘在窑院里外的露天里。这种景况,加上窑洞和窗花以及门楣上挂的辣子串儿,通常被异乡客与诗画之人作为山塬风情的一种标志。
③距村子十里不到的磑子河,兴许是出产石磨的地方。父亲年青的时候,常吆喝着骡子,驮上磑子去陇东一带换粮食。上下两扇石磨,有二百来斤行当,各搭在骡背的两侧,摇摇晃晃,风里雨里,走哪儿天黑在哪儿歇息,来回一趟得四十余日。脚夫们为了生计,奔波的路径象磨道一样,循环重复,曲迂旋转,印满疲惫的足迹。石磨毕竟是粗石头凿打成的两个简单圆圈状的石器,既沉重笨势,又很廉价,生意也便逐渐萧条。再说,一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谁又能需要多少盘呢?
④我记得家里是有一盘很好的石磨的,安置在村头窑边的磑窖里。因崖势低矮,窑口只露出缺月似的上部的弧形,进了窑内却也不小,属于地窑之类。尽管面朝东南,却很少照进日光,潮湿而黯淡,显出几分粗朴与丑陋。只有窑畔上的野酸枣刺长得极盛,到了开花与结果的时节,磑窖上下似乎有了彩色的衣冠,米芡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童的笑声。
⑤石磨却常是默默地呆在磑窑里,像一尊石雕。十天半个月之间,那么嚯嚯地响上一大晌工夫。那些一个个大半天,是童年时的我,同母亲在这窑子里度过了不少时光。   
⑥推磑的时候,我从饲养室里牵来了牲灵,将眼罩踮着脚戴在牲灵头上,再钻到牲灵脖颈底下,系好轭头套绳,乞啾地吆喝着,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指针似的拨子在磑顶上划着圆圈,麦粒从磑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末,小瀑布似地垂落在磨盘上,积成一圈尖锥形的小山。
⑦母亲端着簸箕,一边揽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拢着磨顶上的麦粒,也习惯地吆喝着磨道里缓慢行走的牲灵。而后又侧坐到木箱前,撬着用两根筷子似的木棍支着的箩圈,面粉便被筛落在木箱里,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我也常争着箩面,看粉白的麦面雪一样雾一样飘落,厚厚地积沉在木箱里。待末了,满身满脸都成雪白的,一种柔腻而绵润的感觉。
⑧拉磨的性灵,被蒙上了眼睛,据说是怕它晕眩。但性灵因负重和缰绳的牵引,永远不会迷路似的,而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走着。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将磨道都要踏成一条沟了。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
⑨我总爱数着石磨与牲灵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一晌究竟能转多少圈儿,却从来没有一次数清过,觉得是一种颇有趣味的神秘。可那粉雾弥漫的情景,麦香与牲灵粪尘的气息,加上嚯嚯的磨声,哐哐的箩面声和母亲习惯性的吆喝声,以及牲灵的响鼻,终是鲜亮而深切地留在我的忆念中了。
⑩后来,兴起食堂化,磑窑便成了蛛网、麻雀、老鼠的世界,门前也长起了萋迷的篙草,成为一处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麦面馍成为记忆,从小学校里回家,只盼望着饱尝那半黑瓷碗豆腐渣的香甜美餐。上顿完了愁下顿,故乡人生活的情热和希冀,似乎被沉重的压力磨碎了。
⑪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磨子。—个残留已久的石器时代,在日、月、地球的旋转中,从我的山塬上的故乡结束了!跨沟过梁的电线,套绳一样绷得紧紧,是新的时代在牵引着我祖祖辈辈所栖息的这一方磨盘状的山塬啊!钢磨子的形状不同于磨盘,滚动着,飞快地旋转着,故乡人叫“钢滚子”。这钢滚子转得那么急促,响声那么昂奋,节奏那么雄沉,一下子代替了全村上的几十盘石磨。
⑫这几年,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转个不停。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⑬我家从塬底下的古窑院里搬往塬畔,住新庄院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执意要把那盘遗忘了的石磨搬来。我不解父母的意思,终还是搬了来,至今仍撂在新院的墙角
【小题1】故乡人把沉重的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从孩童的视角描写磑窑外景色,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提到异乡客与诗画之人把石磨等看做“山塬风情的标志”,洋溢着对故土的自豪感。
B.第③段画线句,用反问语气,能够更为深沉地表达作者对特定年代的父辈生计艰难的感慨。
C.第⑦段用“雪一样雾一样”的状语描写麦面飘落,照应了第④段,说明我家石磨很好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一组情景列举,突出童年与母亲磨麦面的印象失分深刻,历历在目。
E.第11段以石磨时代“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结束,写出了乡亲们时代的变迁颇感意外。
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小题4】第⑧段关于“拉磨”的文字耐人寻味,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牲灵“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拉磨,象征了山塬上祖祖辈辈默默地承受苦难的坚忍。
B.牲灵拉磨“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迂循环重复。
C.“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意在悲叹故乡的无边苦难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D.拉磨旅程“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揭示苦难省会也会丰富人生阅历,成为精神财富。
【小题5】(小题5)本文明写和暗写相结合,根据文意填写表格。
明写
暗写
石磨的沉重、廉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塬人的韧性
电磨和日月星辰、地球、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结尾说“我不解父母的意思”,从全文看,你认为“我”对父母的意思究竟是“解”还是“不解”?请说说你的根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暗都
付桂秋
去年夏天,我调来二分局工作。当天去收发室取快递时,守门的老争要去卫生间,让我帮忙照看一下。可他刚走,外面就传来颤巍巍的叫声:大刚啊... 大刚啊....
我望向窗外,见一个挂着拐被的老人站在台阶上。他头发花白,动作迟缓,嘴里“大刚大刚”地叫个不停。
我把门开个缝,见地上有个塑料方便袋,装着一把菠菜,还有几个茄子。我第一反应就是迷路的老人,买完莱找不到家了,就站在门里问:老爷子,找谁呀?
话音未落,就听身后传来“咪咚咚”的脚步声,有人急急忙忙地说:找我的找我的....
我回头一看,见王刚王科长从二楼跑下来,一脸的歉意。我让开身,王科长闪出门,搀扶老头儿往一边走去。这时,老李回来了,趴在窗户上向外看,绘声绘色地叫:大刚啊.... 大刚啊...然后哈哈大笑,说:这老头儿没治了! 总来。
见我疑惑,他解释道:你刚来不知道,那是王科长的老爹,整楼人都认识他这老头儿啊,也不管这是不是办公区域,离老远就大刚啊大刚啊地喊。王科长是复员军人酒量又大,大家就给他起外号叫“大缸”了。去年老头儿还挺有底气呢,扯开嗓子全楼人都能听见。今年开春得了场病,本以为这回不会再忙叨人了,可没出俩月,又离了歪卸往这儿跑。岁数大就是老小孩儿。哎呀,这真是豆腐掉到灰堆里一一吹也吹不得,打也打不得呀!
我也笑了,蔬菜那么便宜,用得着颤颤巍巍送来吗? 这老头儿就是闲的。
这以后,隔三岔五就能听到那颤巍巍的叫声。偶尔,也会听到王科长的埋怨声。
到了秋天,老爷子再来送菜,就把塑料方便袋放在台阶上,含含糊糊念切什么已经听不清楚了,嘴角还挂着口身体大不如前了。
王科长就苦笑说:实在没辙了,也不跟你打招呼,就这么偷摸地送。他告诉老李,看见老爷子来就喊他一声,不忙他就直接送回去;忙就搬把椅子,让他在阴凉处坐一会儿。
张姐笑说:看人家王科长,不光工作出色,还那么有魅力,总有人睛送“秋波”。
我发现,老人送的菜确实总有一把菠菜。那菠菜裸小,根紅,叶緣,一看就是草地种的,老李说这菠菜品种好,叫红嘴绿鹏哥儿朱元璋做珍殊翡翠白玉汤的材料,
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王科长端着脸盆毛巾下来,在树荫下给老头儿擦完脸,又把他的双手泡在水里,坐那儿和他唠嗑儿。过会儿,就蹲地上给他剪指甲,王科长说老头儿指甲特厚,得泡软了剪。剪完,还拿小挫刀磨,那动作,真像一个大闺女在绣花。
张姐看见了,感慨道,想不到我们五大三粗的大刚同志竟还这么细心呢。
刚入冬,王科长就见了报,说他两年来,一直义务照顾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带)的老人。老人女儿介绍说,她弟弟和王科长同名,也叫王刷,弟弟小时候嘴角总发炎,医生让多吃菠菜,她爸就一年四季在院子里种菠菜。后来住楼房,不能种就买,四年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次年,他儿子因车祸去世,家里一直瞒着他。可他怎么糊涂也惦记着儿子,总找大刚,一次从分局门前路过,见有人喊王刚,就把王科长当儿子了。王科长把老人送到家,了解内情后就顺水推舟,答应从此以后经常来照顾老人。
这回真相大白了,原来那不是王科长的亲爹,他是做好事呢。
去年底,王科长被评为“十佳好市民”。
今年春,王科长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没过多久,王科长就成了王副局长。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再也见不到老头儿的身影了。我只记得8月末的一天,早上刚到单位,就听说王副局长干爹去世了,明早五点出殡。有人嘀咕,这千爹真没白认,名利双收! 人家这真是“暗度陈仓”啊。
次日送行,整个分局的人都到场了。王副局长的悲痛意想不到。他拉着丁科长的手说:麻烦哥哥帮我招呼大家。哥哥你不知道啊,兄弟我独苗,十八岁的时候爹张罗给我娶媳妇儿,我就跑出来当兵了。他就怄气不和我说话了,直到八年前,病危了才说想我。可等我到家,老爹已经走....呀兄弟多想听爹喊我大刚.......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调语的含义。
(1)颤颤巍巍
(2)嘀咕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标题“暗度”的作用。
【小题4】小说结尾揭示王副局长照顾老人家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材料三
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作家,他对于处在灾难之中的人民的态度是复杂的。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愤慨与痛惜战争灾难中所暴露出来的“国民性”的忍辱与苟安,而且以沉静的理性思考着这种“国民性”的历史成因,老舍的批判成为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
作家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体现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自我完善,瑞宣终究不免于惶惑与偷生。为什么?瑞宣自己这样辩解:“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这就是说,不欲偷生而终于偷生、不当惶惑而终于惶惑的原因,要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家观念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延伸,血缘家族意识成为国家社会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于是,当家事与国事相矛盾时,便不能不以家事为重了。老舍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触及到民族文化的这一致命弱点,是深刻而独到的。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循着血缘家族意识这个线索探寻着中国人之所以会失去“自卫的刺”的社会历史原因。祁老人面临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还觉得“对国事,正如对日本人,他以为都离他很远”。为什么是这样?这位四世同堂的老太爷是认为“宰相大臣才是管国事的”,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无知的小民。这里,老舍已经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与愚民政策是导致国民冷漠政治的原因。老舍看得深刻:“老百姓是不甘心受日本人的奴役的,他们要反抗。可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和平、守法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力不从心。”
老舍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比作无刺的玫瑰,柔弱而缺少自卫的能力,但素质是美好的,他的发掘,旨在探究能使民族精神振兴起来的力量源泉。古远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一种束缚人民思想的保守力量,然而,作家又把它看作是民族人格力量的源泉所在,这岂不相互悖反吗!其实,这恰恰是老舍文学审视的理性之所在,中国民族的可敬与可悲往往是同在的。老舍说得对:“正因为中国人被侵略了,中国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民族重新发现了自己。
在展望我们民族的未来时,作家已经意识到,在清除了封建政治的毒害之后,将会有民族精神的复兴。他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他曾给予最高赞美的黄河的子孙身上,寄托在社会下层的那种“原始的力量”身上。那些脚登在黄土上、有着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和坚强的灵魂的劳苦大众,是中国人的脊梁,那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民族之故我之所以有希望变成以刚毅去争取和维护和平的民族之新我,那弱者的“善”之所以有希望变成强者的“善”,就因为有此坚强脊梁的支撑。这样一来,作家自己便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取材于李辉、韩经太《对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有删改)
【小题1】“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示儿》)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小题2】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这种审视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