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文学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非虚构文学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等。1966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作品凭借对新闻背后故事的深入发掘,参与到美国社会60年代的自我反思、批判之中。

回到中国语境,非虚构写作的流行大致有两个脉络,一个集中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如《中国在梁庄》《大地上的亲人》等作品;二是集中在新闻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非虚构式的新闻报道如《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少年杀母事件》《了不起的茅侃侃》等成为“10万+”文章。前者主要是专业作家或和文学有密切关系的写作者完成,后者基本上是新闻人、媒体人,很多有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的经验。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对纸媒等传统媒体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使得传统新闻业面临危机,体现之一是很多资深记者跳槽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如正午故事、谷雨故事、真实故事计划、《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由于非虚构文章经常成为“爆款”,这导致自媒体公号文章追求非虚构的风格,成为新闻性非虚构写作兴起的内在原因。

非虚构写作还与社会学、人类学有一定的关系。一些经典的社会学报告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现在看起来都带有非虚构的色彩,如美国机械专家韩丁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国社会学家吕途的《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等,都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呈现出了新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变迁。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人类学所使用的民族志、口述史、田野调查,对非虚构也完全适用。

非虚构写作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写作者与被写作对象的关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的遭遇和交流的过程。好的非虚构作品强调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平等意识和倾听理念,不是先入为主地用自我的理念来讲述他者的故事,而是首先学会倾听,去站在他者的位置上来理解别人的逻辑,进而把自我的认同相对化,这种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既是为了使他者发出主体性的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非虚构写作“天然”带有一种平民性和人民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非虚构作品经常关注平民、底层和社会边缘群体,非虚构的文化职能是让弱势者变得可见;二是非虚构写作者本身也带有去专业化、去职业化的倾向,如新中国以来特别注意培养工人作家、农民作家,也就是说要让工农兵从被描写对象,变成书写的主体,这种“文化翻身”是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作为支撑的,而美国创意写作也是一种让非职业作者掌握写作方法,先学会用非虚构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总之,非虚构有两种基本的理念,一是平民意识,写普通人,让弱势者发声,二是全民写作,非虚构打破了写作的专业化、圈子化,鼓励非职业作者借非虚构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过,非虚构写作对流量、点击率的追求,造成新闻性非虚构写作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也带有猎奇性和揭秘性,这恰好是需要警惕的地方。

(摘编自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是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的两种主要类型,而杜鲁门•卡波特《冷血》被视为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发端之作。
B.中国非虚构写作大致集中在文学领域和新闻领域,作者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均有对新闻背景的挖掘、自我批判、自我反思。
C.新闻性非虚构写作的兴起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而非虚构文章经常成“爆款”,导致自媒体公号追求非虚构风格。
D.好的非虚构作品注重倾听和对话,强调自我与他者的换位与平等意识,既可以使他者发出主体性声音,又是对自我的一次反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非虚构写作”为论题,分析阐释了非虚构写作的由来、类型、特点及创作理念。
B.文章中多处运用了例证法对非虚构文学的不同层面的知识进行阐释,论证颇为有力。
C.文章从非虚构平民化以及去专业化、去职业化阐释了非虚构写作的平民性和人民性。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逻辑缜密,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缺少了那些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过又有经验的新闻人、媒体人,非虚构文学就不可能得以流行。
B.非虚构作品因采用了社会学、人类学所用的民族志、口述史、田野调查等方法,所以具有真实的魅力。
C.在非虚构写作上,中、美两国均有让非职业作者掌握写作方法,用非虚构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D.非虚构写作中的平民意识、全民写作、去专业化等方法,导致媒体对流量、点击率、猎奇性、揭秘性的追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3 06:46: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异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的见解。
D.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小题2】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写意性”应是中国书法发展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书法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一种“写意”特征。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它所采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本身就有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写意”性特征,加上书写工具毛笔的笔软特性,使得书法的抒情写意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发挥。这种抒情写意性为传递书家的心灵图象与主体情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书法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起点,具备了抽象表现艺术的各种元素和特质。而随着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的出现和演绎,书法在静态构图、动态构图,以及动静相兼构图三种构图方式上都有了极致的表现,并出现了众多的名家与经典之作。书法所展现的体势之美、力感之美、时空转换之美,以及书法线条笔触中所呈现的诗性之美和人性之美,使得书法在表现“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中,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与扩张,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写意性,这是从整个书法史的角度去考量作出的结论。实际上古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也都一直在论证这个问题,东汉蔡邕在其《笔论》中就提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的观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提出的书法创作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观点,唐代另一书论家张怀瓘提出的“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的观点,宋代苏轼提出的书有骨、肉、血、气、神五大要素的观点,以及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提出的“书当造乎自然”的观点,都是在肯定和强调书法的写意性。书法的写意性又与其写意用笔密不可分。书法的写意性用笔,是书法表现书家主体情怀的精义所在,它是不可变易的,是需要代代承传的。对此问题,元代的赵孟頫看的最清楚,谈的最透彻。他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也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他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实际上就是指书法的写意性用笔这一根本大法是千古不易的,是不能改变的。需要指出的是,书法的写意性用笔,是和毛笔的笔软特性及书法的“气运用笔”创作方式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在书法创作中,“气运用笔”这一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隐与显、自觉与非自觉的差异。古人在论书时就曾说过:“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又说“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不尽”,这并不是什么虚语玄言,而是创作时的真切体验。书法创作通过气运用笔将创作主体的人文气质,转化为书法作品中的气化线条,这是书法作品能展现书家精神气质,能呈现“书卷气”、“山林气”、“金石气”等不同气韵特征与气息特征的根本性原因所在。书法家通过“养气”和“运气”,在创作中表现深心般若,传递心灵图象,从而达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创作目的,这正是书法的精魂所在。
(情编自《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书法从诞生时起就形成写意传统,就具备了抽象表现艺术的各种元素和特质,是受造字方法和书写工具等因素影响的。
B.书法之所以能在表现“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中,获得充分的自由与扩张,是因为书法能展现多种多样的美。
C.古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一直在论证: 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写意性。他们的结论是从整个书法史的角度考量得出的。
D.书法的精魂所在,是书法家都能通过自觉的“养气”和“运气”,在创作中达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创作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交代写意性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特征,接着从书法诞生以及发展两个阶段介绍写意传统的成因。
B.第一段列举东汉、唐代、宋代、清代名人著作中关于书法的一些理论,引用丰富,是为了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具有权威性。
C.第三段论述书法写意性用笔成因时,提到了毛笔的笔软特性及书法的“气运用笔”创作方式,而创作方式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D.第三段在论证“气运用笔”这一机制时,通过对比论证,用“笔所来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不尽”突出善书者与不善书者的差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字体的出现和演绎使得书法的构成方式有了极致的表现,夸奖一个人书法“笔走龙蛇”“行云流水”,应该是夺奖他的书法动态构图很成功。
B.虽千古以来书法流派众多,如柳体、颜体、欧体,但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其语应该针对的是用笔的基本共性特征。
C.毛笔的笔软特性与书法写意性有重要的关系,可见如果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换成硬笔书写,就失去了书法的写意性。
D.既然书法作品能展现书法家精神气质,那么“书卷气”的作品可能出自具有文人气质的人,“山林气”的作品可能出自具有隐士气质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面二孩,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这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放开二孩,为何?
中国面临陷入“低生育陷阱”、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困境。按照鲁茨等人的理论,1.5是一国总和生育率的一个关键点,一旦低于1.5,一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很难再上升到1.5以上,即陷入了“低生育陷阱”,而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非常接近1.5,一旦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导致劳动力的短缺,进而劳动力成本提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抚养比上升,也就是人口红利消失。事实上,中国在2013年已经到达了抚养比的最低谷。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红利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经济学分析表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也将是人均GDP下降。比如,长期低生育率被认为是日本经济长达20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中国国家人口统计局发布的2015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男女人口差在2015年已达到3366万,这意味着约有3000余万的男性人口面临单身。一般来说,造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性别比失衡有两大主要原因:移民和出生性别比失衡。由于移民比例很小,因此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出生性别失衡。而这一现状导致了家庭矛盾、暴力、财产犯罪行为的增加,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全面放开二胎最新消息:解析二孩政策五大原因》)
材料二:
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2017年国内二孩比例已达51%,超过了第一胎的比例。总人口性别比例持续好转,2017年为104.81,比2016年下降了0.17,连续5年处于国际标准范围内,但性别比失衡问题依然严重。“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于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全面二孩”政策目前不足以扭转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妇女生育意愿是“全面二孩”政策施行的核心。现阶段育龄妇女以公司白领或者家庭主妇为主。大多数公司白领认为生育二孩成本太高,一方面没有精力带孩子,另一方面在生育期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期的工作,进而影响之后的晋升。家庭主妇表示孩子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不会轻易考虑生育二孩。
(摘编自2018年1月22日《北京青年报》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人口数量及质量能有所提高,但资源更新的速度并不能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的增加,必然需要开垦土地,兴建住宅,采伐森林,开辟水源,这无疑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人口的刚性增加对教育公共服务挑战很大,首当其冲是学前教育,政策实施之后,学前教育资源必然更紧张,压力更大。一个家庭有二孩之后,需要考虑到国家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也需考虑以后的教育资源。
开放二孩政策,必然会增加人口,然而在社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失业,生活无法保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摘编自屈家安、肖彤《浅谈“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及其对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单独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央依据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它是不断调整、完善的。
B.“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人口条件,而目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低,老年人口增多,人口红利消失,引起了我国经济快速下滑。
C.与2016年相比,2017年总人口性别比例有所好转,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依然严重;从出生总人口看,人口老龄化趋势还未得到扭转。
D.面对二孩政策,民众响应度较低,家庭生育意愿不高。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进步、城镇化、总和生育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国家人均GDP,比如日本经济长达20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被认为是长期低生育率。
B.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主要是因为出生性别比失衡。家庭矛盾、暴力、财产犯罪行为的增加,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与此有很大关联。
C.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孩出生的比例超过了一孩的出生比例,这表明“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D.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面对人口与环境、资源问题。
【小题3】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何利弊?结合文本作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搓枉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小题1】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________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小题2】“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A.比喻B.通感C.拟人D.夸张
【小题3】划线句“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
【小题4】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严格的要求,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②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贵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③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青迹。其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④电彩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⑤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⑥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⑦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人。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一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摘编自任姗姗《故事,生长在时代的脉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经典动作类型片的《战狼Ⅱ》,在场面、特效等方面有着与好莱坞大片比较接近的工业水准。
B.《战狼Ⅱ》张扬了中国的主旋律,阐释了中国的精神,极大地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C.以《战狼Ⅱ》为代表的中国大片引发了观影热潮,它们凭借的不是精彩的故事,而是精彩的讲述。
D.在大银幕上演的故事只要有艺术价值,又关注到现实生活,就能带给观众感动和力量,直抵人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外形”和“内容”两个维度分析了《战狼Ⅱ》成功的原因,并较为深入地剖析了后一方面。
B.第④段使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说明“电影是造梦的艺术”,“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
C.第⑤段承上启下,较为具体地阐述了“中国故事”所包涵的意蕴,对观众的指引作用及对时代的回应。
D.文章首先肯定《战狼Ⅱ》是用心之作,然后联系其它优秀影视作品,强调国产电影要讲好“中国故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狼Ⅱ》票房成功的事实表明,观众认可的电影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要有性格多元的主人公。
B.拍好主旋律电影既要扣准时代脉搏,主题鲜明,彰显积极的价值观,也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C.《英雄》和《战狼Ⅱ》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足以成为影视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D.电影的价值之一是启迪人们以行动书写好自己或平凡或伟大的故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