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动物冬眠之谜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观察了若干种动物冬眠,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生的仔儿。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的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么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许多冬眠的昆虫会不会冻结呢?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完全被冻结,也会造成死亡。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值得补充的是,科学家们又发现,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许多青蛙冷冻起来,5~7天后,再慢慢地使之解冻,这些青蛙解冻后依然活着。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人们在防冻剂中常用的物质:丙三醇。与昆虫相似的是,到了春天,这些青蛙的体液中再也找不到这一物质了。

至今,人们尚未能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研究动物的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

【小题1】下列各项对“昆虫越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是冷血动物,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季,而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昆虫会产生大量的防冻液来降低冰点,提高抗寒能力。
B.人类由昆虫为防冻而制造“防冻液”得到启发,研制出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的防冻液。
C.冬天昆虫的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会造成死亡。
D.活的组织如果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便会使细胞膜受到破坏,会给昆虫带来致命的创伤。
【小题2】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加拿大,山鼠冬眠时呼吸停止,脉搏微弱,体温下降,就像死去一样,但实际上它是活的。
B.当不利的环境来临时,如气温过低或食物缺乏,动物便进入冬眠状态。
C.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受了动物冬眠的启发。
D.人们对昆虫和其他动物制造防冻液进行冬眠现象只是初步了解。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眠使动物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而生殖腺却发育正常,使冬眠中雌熊产下的仔儿抗菌抗病能力有所增加。
B.翌年春天,动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C.与昆虫相似的是,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天暖之后又能将防冻液除掉。
D.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这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8 05: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瓦解

①一屋子碎瓷。

②主人开始指点,每一枚碎瓷的背后,都有可以言说的过程——一开始肯定不是属于他的,经过了某些曲折,或者来了运气,才进入他的囊中。

③从这些碎瓷片的形态,可以看出是某一件瓷器的边、底、腹,倘若专业一些可以由微见著,在眼前还原出是某一个瓷窑的产品,龙泉窑、耀如窑,还是建阳窑、湖田窑……也可以还原一个瓷器的完整状,像我喜爱的梅瓶、玉壶春瓶或者水盂、镜盒、压手杯……这就需要有一些专业的功夫了。可以说有还原能力的人无多,除开专业知识外,他的想象力要极其丰富,可以从一片落叶想到它的正常色泽,再还原成一棵当风有声的大树,这是一件费力的事。碎片上毫无图案、标志的,为人所轻视,而那些标志明显者则为藏家哄抢——开裂使一瓶之碎片分出了等级,这是完好时想不到的——碎片使人们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所谓传奇,常常是细节引发的。一个完好的瓷瓶也许只是一个故事,而碎为数十片,它们在各自的行旅中的丰富遭遇,不是一个瓷瓶所能承载的。

④这些边角,更能让人不安地揣测其不幸碎身的缘由。就像是漆黑的小道上,听到一串不知从何而来的呻吟,会让人一路花费心力去琢磨,以至于这一路走得挺吃力。为它在暗处,是个局部。那些不明之物,模糊、朦胧,或者暧昧吧,会让人更提起精神。到瓷器厂看成捆簇新的瓷器堆放着,那是一丁点悬疑都没有的。

⑤瓷器的洁净是让很多人喜爱的,它有一种莫名的力量,让人的目光在光洁如绸的面上滑过,有时就收不住。如果没有来自外面的撞击,一件瓷器在地底的泥泞中取出,无论埋藏多久,都是冰清玉洁的。在这一点上它胜过了青铜器,青铜是以身上自然形成的锈迹说明身世的久长,而瓷器则还是一身的清朗。它们都必须过火而后重生,最终却因瓷脆而铜坚,在漫长的行程中,出现了差别,一个是金刚不败之身,一个却是娇羞薄弱之体,它们对于外物的挤压,态度和结局全然不同了。一件灵性之物,大抵都有自己的脾性,或突然迸裂,或突然落下,最终由完好而为片段。经过火的铜器变得坚固无比,对于任何的硬物撞击可以毫发无损,而瓷器则十分脆弱,以碎片的方式瓦解了自己。

⑥和一件完好的瓷器所不同的是,完好者的线条之美是一目了然的。你看那个元青花梅瓶,瓶口短小沿面平厚,夸大肩腹部的浑圆,又敛约下腹部的瘦长,站立起来时,端庄中含飘逸清高。手指在上边抚过,柔和清明。婉转的部分,有一些世俗的亲和成分。碎片是挤压碰撞之后的结果,很像人生的历程,有一些压力使人透不过气来,最终瓦解。碎片都是峥嵘毕露,场面奇崛,和完整者比照,才见雨荷烟柳的江南,忽而铜爵春残战沙秋冷,已是塞上烽火了。瓷器由全而碎,也算是命数不济。只是碎片的尖锐茬口,凌厉的圭角,连同闪动的寒光,都在张放着兀傲之气,有所不甘。人们必须戴上手套,避开它的锋刃,才能捏住它,捡拾清楚。

⑦现在,这个宅院里充满了兀傲之气,这是我进得门来时就察觉到了的,尽管瓷片们都站不起来,躺在绸布上边,也不会像搭上机关的暗器突然射将出来。我还是有了一些戒备——这和参观一个旗袍馆全然不一样啊。硬朗——这就是碎片对于世界的表情,风雨磨不钝它们,酷热锉不化它们。如果说艺术品都是有灵性的,那么这些没有资格为大博物馆收藏的碎片,它的灵性就更加隐蔽了。因为它完美过,也破碎过,因此含纳的信息更密集、更不可知。

⑧在得到允许后,我拈起一枚碎片细审,它是宋时笔筒的碎片,是一枚筒壁。笔筒是我所需要的,用过的不少,摔过了几个,所以很快根据底部在眼前还原成好几个样式。碎片图案简单,有两道交错的墨线,我猜想是垂下来的兰叶,垂到一半断了。一杆毛笔搁在笔架上是没有什么气派的,一定要把它投入笔筒,它们的神气才出得来。它们如剑戟朝天,或如芦苇花蓬松打开,刚柔兼具,是靠一个站立着的圆形笔筒把它们圈在一起才有这等效果。一个笔筒破碎之后就再也站不起来,它很像一个腿脚缺失的人,不再与站有缘,而是卧着,或者坐着,成了平面之姿。对于卧姿和坐姿我没有什么好感,我乐意站着,站着临摹古帖,站着大笔纵横,即便写小楷也必如此。我很早以前看过一枚修长的梅瓶,静静站立给它带来无比的雅气、雍容、高贵,只是站着,无声响,就已足够。像这些躺下来的碎片,它看到了窗外挺立的银杏,会不会有一种很隐秘的期待,能否有第二次站起来的机会

⑨冰冷是碎片的特征,不管出自哪一口窑,窑火灭后温度骤降,成为毫无温度的物体。在这个走向萧索的秋日,捏住碎片时,的确有一点点寒意从远处传来了。一个瓷器馆总是很冷清的,配合着清寒的瓷。即便从柜子里取出来,也没有几个人爱去碰它,真有点拒人无声的傲慢。欣赏瓷器,当然也不会对欣赏者提什么要求,只是瓷的凝固、澄明、光洁,使氛围骤变,欣赏者自然也就轻了脚步,断了声响。静着读、净着赏,这是我以为要恪守的两个原则。如果一枚印花笔洗没有破碎,它那弯曲的弧度里,可以储存多少水,浸泡多少羊毫狼毫?一枚白龙纹梅瓶,可以在严冬来时,插入多少橙黄的蜡梅,香破几代人的鼻子?而一枚酱釉小品瓶,它鼓起的腹部,主人又有多少秘密隐藏其内?这些都需要静下来、净下来才能想、才有趣味。不同质地的物件对于人的情绪导引多有差别,即使是瓷之碎片,还是使人安和下来,和它们共同持守着整个展馆的阴柔、清肃。瓷器是有一些清高气味的,尤其是碎片,更不可小觑,千百年锋刃不泯,是那时的风骨撑到了现在。

⑩不妨说,那些有幸至今完好的,支持了我们对于美好的向往;而不幸成为碎片者,依然让人看到了瓷的本质的守护;正是由于残破,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

(取材自朱以撒散文《瓦解》)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微见著:又作“见微知著”,看到小的局部,就能推断整体。
B.暧昧: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
C.峥嵘毕露:本意是山峰高耸,文中用来形容碎瓷尖利的特点。
D.不泯:“泯”读音mǐn。不泯,没有丧失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足够的专业功夫,就能从碎瓷的形态还原出瓷器原本完整的形态。
B.作者将瓷器与青铜器比较,写瓷器遇压力而崩碎,是为体现其脆弱的性情。
C.文章挖掘、呈现碎瓷的特点,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这种独特品性特征的赞美。
D.作者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习惯站姿,是因为站着可以大笔纵横,方便施展。
【小题3】结合③④两段内容,概括碎瓷能带给人的“悬疑”有哪些。
【小题4】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
【小题5】作者为什么将“静着读、净着赏”作为自己欣赏碎瓷要恪守的两个原则?
【小题6】文章结尾处,作者说碎瓷在对“瓷的本质”的守护上表现得“尤为出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 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 难问题方而,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细。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 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 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 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

⑥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 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B.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
C.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
D.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第①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第②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 现象。
C.文章辩证地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
D.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 比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
B.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 发展。
C.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 困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火

张若渔

两千多年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历史常识。但一份调查证明,这极有可能是一场天大的误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近日揭开了这座“天下第一宫“所包含的种种谜团——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没有建成。传说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攻入咸阳,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也是历史误传。

(《华商报》12月11日)

其实早在2003年,在阿房宫考古队的挖掘和勘察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就曾基于诸多发现“大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虛乌有。经过又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上述推断只不过“进一步明晰”而已。

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刻,也是历史的尴尬时刻。两千年来,不管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西楚霸王项羽都因火烧阿房宫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为残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每每被后世信手拈来实施“口头鞭尸”;阿房宫本身显然也成为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的象征。而今,这一切被证明,我们不过是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般悲壮却虛无——不是说项羽和秦始皇本无罪,只是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应算在他们头上的历史账单终不能无妄加之。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这是一件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事。

历史的讹误耐人寻味。追究其来,“火烧阿房宫”从真真假假的传说沉淀为人们头脑中的“事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可谓“功不可没”。文中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力铺陈阿房宫的雄伟气势:继而又言“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又以仰天长叹般的愤懑极力渲染阿房宫被付之一炬的伤情。

诗人的瑰丽辞赋及其暗藏汹涌的悲绪,显然不可阻挡地深入了后世观者的内心,引发同仇敌忾的情绪,众声喧哗之时哪还管什么事实真相如何?与之相比,司马迁的《史记》倒是审慎的,《高祖本纪》说项羽“屠烧成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头至尾都没有“火烧阿房宫”的影子。但历史的诡秘之处就在于,人们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也不愿相信司马迁的《史记》,谬种流传,一至于斯!

在历史的强大裹胁下,人们的头脑和思想其实如脆弱的芦苇。或许此事件给我们的最大的“历史教训”,正是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所一再强调的:“世间没有真理,只有对知识的永恒探询。”要时刻保持一种坚不可摧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来遍观周遭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至精神错乱而不自知。对于影响深远的历史界来说,这尤其重要。而对于民众来说,哈耶克的名言不妨引为座右铭一一我们的无知是如此重要,不要陷入自已编织的意识形态而不能自拔。

(摘编自《当代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阿房宫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调查证明,阿房宫其实并没有建成,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根本不能叫做阿房宫。
B.阿房宫并不存在,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所以两千年来的正史和野史把西楚霸王塑造成残暴成性、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是错误的,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C.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文学描述,气势雄伟的阿房宫本身显然都是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的象征。
D.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现在看来实为想象中的阿房宫,《阿房宫赋》中对其极力渲染只是为了文学感情表述的需要。
【小题2】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一再强调:“世间没有真理,只有对知识的永恒探询。”下列对于这一观点的分析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考古队基于诸多发现“大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虚乌有,之后又经过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最终还原阿房宫的本来面目。这体现了考古队对知识永恒探询的精神。
B.后世的人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将罪过毫不保留地推给项羽,却不愿意相信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历史真实。这是因为人们憎恶残暴制度,与知识探询精神无关。
C.司马迁《史记》中《高祖本纪》和《秦始皇本纪》都只说了项羽烧毁咸阳宫室,这种审慎的态度也印证了雷蒙·阿隆的这句经典名言。
D.作者引用雷蒙的名言意在告诉人们:应该时刻保持独立性和批判精神来观察周围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致精神错乱而不自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史的尴尬时刻,指的就是在千百年来被人们公认为是项羽火烧阿房宫之后,经过科学证明这却是错误认识的那一刻。就在那一刻,科学战胜了情感,真相战胜了虚构。
B.项羽和秦始皇本身并非无罪,但是,评价历史人物要尊重客观事实。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属于他们的历史罪名也不能无妄地强加在他们身上。
C.杜牧之所以在《阿房宫赋》里极力描写阿房宫的雄奇,是因为他想通过文学,点燃人们对项羽的怒火,更有力地揭示项羽的残暴,以营造“人人得而诛之”的氛围。
D.哈耶克的名言要求我们要重视自己的无知,要敢于跳出自己固执的意识范围,敢于否它自己的认识,从而不断减少自己的无知。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迟行

蒋勋

⑴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⑵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⑶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⑷“亭子”就是“停”的暗示吗?行走盘桓在长长的路途上,我希望前进的速度更快吗?还是我要学习懂得如何停留,懂得在路旁的亭子稍做休息,四处浏览,而不只是匆匆赶路。

⑸如果人生是一条路,从生到死,我希望这条路是高速公路,一通到底,快快走完吗?或者,我更希望在这条路上,可以多一点迟延,多一点迂回,多一点过程,多一点停留。

⑹人类最早只是步行,步行的空间范围很有限。把台北市旧的北门、南门、西门、东门,四个城门连接起来,也就是原来城市步行走出来的尺度。不只是台北,所有以步行速度规划的城市空间,范围都不太大。欧洲许多老城市,像意大利的SienA.翡冷翠,西班牙的Toledo,都还可以完全用步行游览。老城市的巷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本来就是居民长久用脚走出来的路。(历史文化感)

⑺行可以达到的空间范围不大,步行的速度缓慢,人类慢慢地走着,在步行的速度里思考,随时停下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看天上星辰移转,等待太阳落山,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探索宇宙的现象,思维信仰的价值。他们一步一步走着,好像步行的节奏成就了思维的节奏,因为可以慢慢步行,有了崇高的宗教,有了深沉的哲学,有了悠扬跌宕诗歌的咏唱。

⑻或许,我们已经遗忘,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在漫长步行的路上,一步一步,缓慢行走出来的结果。

⑼我的脑海里,常常有一些步行队伍的画面。在古老的印度,修行的僧侣,手上捧着钵,一步一步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走到河边,洗脚沐浴。洗完脚,在树下铺了座位,静静聆听佛陀说法。

⑽我步行去了恒河边的鹿野苑,也步行去了已成废墟的那兰陀,在玄奘读书的经院,体会步行者思想的节奏。我在雅典卫城铺了大理石版的山路上徘徊迟行,想象古希腊的哲人如何一边走,一边议论哲学。他们的步行也好像一种逻辑,每一步都条理分明。荷马的吟咏唱叹,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⑾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小题1】文章第⑴段说“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的原因是
【小题2】作者喜欢“亭子”的理由是:
【小题3】对第⑹、⑺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上古老的城市都是由人类的脚步走出来的。
B.欧洲适合步行的老城市易产生哲学家和音乐家。
C.步行利于人类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深化思想。
D.步行利于人类反思历史,认识现实和把握未来。
【小题4】除句式外,第⑼、⑽、⑾段划线句有什么特征?请加以赏析。
【小题5】文章第⑾段划曲线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其作用是:    
【小题6】文章行文思路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书与电影都是文学的载体。今年的电影市场依旧是正增长,可图书市场的实体店头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弄得出版界有些心慌,尤其担心实体书店的存亡。其实电影尽管增长了,但电影院多数时候还是挺空的,几个人看个包场并不鲜见,许多电影看几眼想退票也没门儿,郁闷的大有人在。
电影界全年拍了大几百部影片,绝大部分悄没声地寿终正寝了,只几部有市场又有影响,最大的黑马是一部叫《泰囧》的影片,几乎把电影界一年的钱都赚到自己腰包里了,让同行眼红;出版界下半年依靠瑞典人帮忙,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莫言,致使11月份虚构类畅销书前30名中莫言包揽了25名,这个数字是莫言的喜剧,中国文学的悲剧
最近在与人闲聊中做了如下调查,看过莫言小说的人谁能说说情节,答曰几乎一致,记不住,看不下去;看过《泰囧》的人谁能说说感受,答曰也几乎一致,瞎笑一场,看不看两可。于是我有点儿失望,作为2012年的最大的文化现象,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文学已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去,变得模糊不清,象这几天华北地区的雾霾,久久不散,算不上污染,也没有情调。文学本是文明生活中的精神享受,可今天的人们精神上多为躯壳,《泰囧》的公众屈从,莫言的公众盲目,清晰地昭示着我们所处时代的精神悲剧
(选自马未都博文《精神悲剧》,有删节)
【小题1】(小题1)博文中,作者对文学有怎样的看法?(5分)
【小题2】(小题2)作者说“这个数字”是“中国文学的悲剧”的依据是什么?(4分)
【小题3】(小题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结合材料,简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