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武王  夜不懈  
之耕  ④非忘其父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似缓而急,似迟而速,待时   客闻伍子胥
B.圣人于事  乡
C.王子光代吴王僚王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搏其手与之坐 退耕于野七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4)文中举伍子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5)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A.极力铺陈  B.平实畅达  C.对比鲜明D.纵横捭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2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务本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已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   伐:讨伐
C.交友未笃  笃:忠厚
D.恶能善之矣 善:认为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    ②失其所与,不知
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①以此厚望于主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用己未必是也
②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jǐn):野葛,可做毒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焉 理:治理
B.圣人生于学  疾:敏捷
C.师尊则言矣,道论矣   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不可必   要:通“邀”,求,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人苟可/皆出于此乎
B.是拯溺而硾之石也/作《师说》贻之
C.故师教也/句读不知
D.求尽得/不如须臾之学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从反面说明重学的一项是
A.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他自己又有才能,这样的人一般会成为圣人。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作者认为老师要让自己尊贵起来,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小题1】(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言(《鸿门宴》)
C.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 同予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