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昔者先圣王,成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内失其行,名声堕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有扈氏服。故欲胜人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1)。”孔子曰:“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安,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吕氏春秋·先己》,有删减)

注释:(1)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意思是说,拿缰绳赶马,只控制住马嘴就能达到万里之外;织工只管织丝,花纹也自然形成于其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其身而天下治:太平安定
B.六卿请之  复:再战
C.此言也    审问
D.何其也    躁: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    名声堕
B.期年有扈氏服  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
C.故欲胜人必先自胜 丘陵成而穴
D.成身而天下成 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所以,反对他们的道理自身就完善了
B.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C.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D.得之于身者得之人
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②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A.
【小题6】请结合下列各句的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2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臣之,则彼亦将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③鸱(chī)夷:大的皮口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得皋陶而舜授之   授:任用
B.寡人之贼也 贼:盗贼
C.衅以牺猳焉 衅:血祭
D.以适主心  适:投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得而臣之 因顾而命管子曰
B.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荆王欲以为令尹
C.于是乎使人告鲁曰   功无大乎进贤
D.盛之以鸱夷 子何以不归耕乎
【小题3】下则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B.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C.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不熟知学问,不了解美德
D.说以以听,方术信行
陈说道理能让人听从,所持方策确实能够实行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
②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亲善人是根据人的仁德,一般人是根据功业,不才之人则是根据财富。
B.作者认为得到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的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C.恒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诉鲁国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使他免遭各国杀害而已。
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所以就规劝他回去过耕田隐居的生活。
【小题6】本文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具体事例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文王处歧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腰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擒夫差,戮吴相,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鸮子曰:“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选自《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枥:捆束。②靡曼:美妙的声色。③履肝肺:指舍命。④偾(fèn):死。⑤鸮子:即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不 收:征收
B.民乃甚 说:通“悦”
C.颜色愁悴不者  赡:丰足,充裕
D.吴二年而霸    残:毁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一人之不敏 与吴王争一旦之死
B.使上帝鬼神伤民命   此孤大愿也
C.以身牺牲   愿民请去炮烙之刑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那么商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B.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面痛苦,想要通过灭掉吴国来得到民心。
C.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吃自己亲自耕种而成的食物,穿妻子亲自织布而成的衣物。
D.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所以凡是行事,必须要先考察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天旱而祈雨,以自身为祭品,于是天降大雨,他也赢得了民心。
B.周文王从政遵守时间,上贡适宜,祭祀恭敬,因而获得“西伯”的称号。
C.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立志复仇,并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得民心。
D.勾践励精图治,赢得臣民的支持之后,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灭掉吴国。
【小题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2)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镒,古代重量单位。24两为一镒,一说20两为一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逍遥游》“置杯焉胶”)
B.而越人信机    机:吉凶之兆(《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逍遥游》“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小题2】以下句子和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
A.我决起B.泉涓涓始流
C.举世非之不加沮D.天柱高北辰远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古人“以不受为宝”的一组是(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并序》)
(4)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④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⑤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⑥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⑦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捕兽的网。③萉屦(fēi jù):麻鞋。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小题1】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小题3】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小题4】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