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农词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题1】这两首诗从题材上都是写______,语言风格都趋向______。
【小题2】元代范梈在《木天禁语》中这样评论:乐府篇法,张籍为第一,王建近体次之;……要诀在于反本题结,如《山农词》,结却用“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多食肉”是也。请你从两首诗中另找出“反本题结”的诗句,并进行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07:5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书何易于(节选)

(唐)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民不知役。改绵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刺史绵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其察易于廉约如是。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于即腰笏,舟上下    引:引导
B.矧其赋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锦州罗江令,其视益昌 治:治理
D.止请贷期,不欲紧百姓  绳:勒逼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诏下所在不得百姓匿 谁为大王此计者
B.易于挺身为民     臣险衅,夙遭闵凶
C.易于必召坐食     今王百姓同乐
D.樵以为当世在上位 石之铿然有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刺史崔朴乘船进入益昌县后,“索民挽舟”,身为下属的何易于既不趋奉讨好,也不驱民助兴,而是“腰笏,引舟上下”。
B.何易于纵火焚诏,宁愿冒流放海裔的危险,也不厚赋毒民,征收茶税。这件事以易于与小吏间的问答来表现,显示出了小吏的刚正和易于的爱民。
C.为了使何易于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在引舟焚诏两个典型事例之外,作者又从助民治丧、尊老问政、立遣竞民、部从极少、为政简约等不同角度予以补充和扩展。
D.“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是作者以满腔热情而下的预言。这预言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历史洞察力,也包含着作者充分的自信心。
【小题4】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固守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中四年”是我国古代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刘彻,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等。
B.县令,官名。一县之长。县令之名,起于战国。陶渊明义熙元年(405年)秋就出任彭泽县令,后辞官归隐田园。如今,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
C.“迁”指移动,搬换,转变的意思。在古代有流放的意思,例如迁谪、迁客;也可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后汉书·张衡传》“迁为太史令”,《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古代称夫之父母为“舅姑”,文中“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皆为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氏临危不惧,仁勇双全。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杨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李侃等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2)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