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黄贞麟,字振侯,顺治十二年进士。十八年,授安徽凤阳推官,严惩讼师,州郡懔然。值大旱,祷雨未应,贞麟曰:“得无有沉冤未雪,上干天乎?”于祷雨坛下,立判诸大狱,三日果雨。

②江南逋赋案兴,蒙城、怀远各逮绅民百余人系狱候勘。狱不能容,人皆立,贞麟以彼逋赋皆未验实,不忍令死于狱,悉还其家。及讯,则或舞文吏妄为注名,或误报,悉原而释之。

③河南优人朱虎山,游食太和,发长数寸,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藏匿故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贞麟力白其诬。逮至京师复勘,刑鞫无异,贞麟乃释昝姓而治之谏罪。

④颍州民吴月以邪教惑众,株连千余人,贞麟勘多愚民无知,徒坐月及为首者。捕人索财于水姓,不得,指为月党,追至新蔡杀之。乡人来救,并诬为月党。抚镇发兵围之,系其众至凤阳。贞麟廉得实,惩捕而尽释新蔡乡人。其理枉活人多如此。旋以他事解官,后得白。

⑤康熙九年,授直隶盐山知县。地瘠而多盗,立法牌甲互相救护。有警,一村中半守半援,盗日以息。清里役,逃亡者悉与豁除,不期年,流民复业数百家。十二年,旱,谓父老曰:“勘灾者至,所需惟官是责,不费民一钱。”及秋征,吏仍以旧额进。贞麟曰:“下输上易上反下难待准蠲而还之反覆间民必受损。”立令除之。又永革杂派陋例,民皆感其惠。

( 选自《清史稿》 )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或舞文吏为注名  (2)徒月及为首者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上天乎 (_______)
A.牵连  B.冒犯  C.空虚  D.归咎
(2)以他事解官 (_______)
A.不久 B.返回  C.临时  D.心烦
【小题3】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猾范之谏与昝姓有隙,诬以敦匿敌明宗室朱虎山谋不轨。事发,江宁推官不敢问,以委贞麟。
【小题4】第④段中“如此”指的是黄贞麟审案具有(1)___ (2)____ (3)____ 的特点。
【小题5】有人说,第①段“祷雨坛下”和“三日果雨”有些荒诞不经,请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1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莫斋先生墓志铭
孙学颜
岁庚寅二月某日,莫斋先生卒,予闻讣,往哭其家。先生第四子田尝从予游,见予至,悲不自胜,伏地泣拜,固以墓铭为请,且道先生病革时,顾念生平,语不及私,独拳拳以不得与予一见相诀为恨也。
予与先生订交,在乙酉之冬,时先生年五十有七矣。视其精神状貌,不异强壮少年,私心独喜,以为吾乡丈人行,独先生有志正学,而其摄养有方,又非衰颓不能有为者可比,是殆天相斯文,将裨之老寿康宁,以益广其学也,呜呼!今屈指未五六年,予方仰冀先生志业日新而不已也,胡乃遽哭先生而铭之哉!
先生讳国鈛,字铉五,莫斋盖其向所榜于书室而乡人士友以此称之者也,先生之上世,自某郡徙家桐城沙河,中间多以学行称于乡党。其先君子北樵府君,生先生一人,英敏异常,六岁就塾读四子书,即知辨析文义异同,塾师奇之。年十二,为诗文皆有思致,见者惊叹。逾冠,补博士弟子员,尝以文章教授乡里,其后读宋儒书,遂慨然欲肆力于圣贤之学,而不复有仕进念矣。盖自德祐以后,宋五子之学益衰,间有讲学诸公,用力不专,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又其下则陷溺迷惑于阳儒阴释之说,而其遗祸之烈,至今犹固结于俗学之膏肓。先生生长穷乡,初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乃一读儒先书,遂晓然于圣贤为学之意,而且服膺其说愈久而信愈笃。虽其精微广大未易有以极乎体用之全。要所以自期许者至此,亦岂他人所及哉!
先生孝爱性成,生三岁失恃,及长,事其先君子及继母郭氏先意承志,得其欢心。从兄有俶少孤无依,北樵公收抚之,先生视若同胞。及有俶卒,嫁其二女,装送资贿,无异己子。居家谨礼法,丧祭一遵古制,而僧巫俗礼则禁弗用。与人交,忠而能敬,顾义有不舍,亦未尝苟为阿徇。乡曲后进以礼来者,教之必尽其诚,然其谦退周详,饮人以和,则不以尊卑长少有或异也。晚岁读书,探讨愈精,至克己之勤,则人有不得知者。所为书,有《大学指南》、《课余偶及》凡若干卷行于世。他所为诗文又十余卷,多可传者,皆藏于家。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第四子田尝从予游:   游:交往
B.将裨之老寿康宁  裨:弥补
C.皆不能深造儒先阃国 造:建造
D.饮人以和 饮:隐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寅: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两者相配,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B.乡党:文中指老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为乡党。
C.博士弟子员:清代经过童试考入地方官学的学生,俗称秀才,也叫茂才、庠生等。
D.宋五子之学:北宋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五个易学家的学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要所以自期许者至此,亦岂他人所及哉!
(2)与人交,忠而能敬,顾义有不合,亦未尝苟为阿徇。
【小题4】根据三、四段,概括胡莫斋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櫆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搢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年已晚暮,始为博士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为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掳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 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 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有删改)

(注)①博士:学官名,掌经学传授之职。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轻视、怠慢
B.歙尤多英贤,行谊 敦:厚道、诚恳
C.易田信余 固:坚决、执意
D.其板刻之 属:通“嘱”,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退强学 吾尝跂望矣
B.注念生人欣戚 不知东方既白
C.夫造物之人   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  激于义而死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不认同世人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 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 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作者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 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的境遇。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 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邪夫以生平未尝 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余皆不知其径术,以故与搢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
(2)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州山水图记
李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选自《徐州市志》,有删改)
注: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移俗 改变
B.今端明六百余年 距离
C.行三年而大  治理得好
D.余图而拜    穿、穿戴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歌庠 不拘
B.苟实心而行实政  苟天下之大
C.君为我图之 惜用武而不终也
D.援笔而为之记    河为池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B.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C.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D.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蟠指出,徐州知府姜焯注重政风教化,经过精心治理,徐州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十分繁荣,短短数年,气象一新。
B.李蟠认为,一个地方会因一个人而出名,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出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出名、徐州因为苏东坡而出名。
C.姜知府凭借诚心,施行仁政,故政务处理及时得当,很快就实现政风教化,最终达到了古今之人不能及的治理高度。
D.李蟠认为,姜焯命人绘制徐州山水图,体现了他对徐州治理的用心,此图也可以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
(2)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焚书辨

清·刘大櫆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   )
A.乎B.哉C.焉D.矣
【小题2】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试从论证方式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
【小题5】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