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州山水图记
李蟠
自昔名贤出典一郡,政教旁洽,风移俗易,士歌于庠,农乐于野,商贾辐辏于市,一时之气象迥殊,而境内之城郭山川亦觉顿异。是故人为地重而地以人名,如青州因富郑公而传,随州因刘长卿而著,徐州因苏端明而益显。无他,重其人因重其地也。
今去端明六百余年矣。昌邑曦翁姜老父台来守兹土,下车之日,登黄楼西望苏堤,慨然遐想: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苟以实心而行实政,安在古今人不相及哉!用事次第修举,庶政聿修,期月而化,行三年而大治。迄今七载,有如一日。偶于政暇时,觞客于放鹤亭上。座客有画者,因笑谓之曰:“而不见夫群山矗起,而河贯其中者乎?民多剽悍,吾其柔之。而不见夫九里崇冈,韩淮阴之壁垒如在;鸡鸣峻岭,张子房之箫声犹昨乎?吾与父老共太平久矣,休养生息,固将乐其乐也。而不见夫奎阁焕于东隅,奎峰峙于南岸,秀映文曲者乎?富而后教,子弟之率,吾望之久矣。君其为我图之。”
图成,举以示余,余披图而拜曰:“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其所以筹画而安全之者,必更有出端明意计之所未及,则今日丹青尺幅,其即为异日对扬之先资可乎?”因援笔而为之记。
(选自《徐州市志》,有删改)
注:①李蟠:徐州人,清康熙三十六年状元。 ②苏端明:苏轼。③姜老父台:姜焯,昌邑人,清康熙五十一年起任徐州知府。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移俗 改变
B.今端明六百余年 距离
C.行三年而大  治理得好
D.余图而拜    穿、穿戴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歌庠 不拘
B.苟实心而行实政  苟天下之大
C.君为我图之 惜用武而不终也
D.援笔而为之记    河为池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B.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C.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D.今公绘此图列之/屏帷之间/登诸衽席之上/目之所注政之所/自出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蟠指出,徐州知府姜焯注重政风教化,经过精心治理,徐州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十分繁荣,短短数年,气象一新。
B.李蟠认为,一个地方会因一个人而出名,比如青州因为富郑公而出名、随州因为刘长卿而出名、徐州因为苏东坡而出名。
C.姜知府凭借诚心,施行仁政,故政务处理及时得当,很快就实现政风教化,最终达到了古今之人不能及的治理高度。
D.李蟠认为,姜焯命人绘制徐州山水图,体现了他对徐州治理的用心,此图也可以作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犹故,人物已非,昔之河平诸绩,其轶事犹有乎?
(2)吾有以知公之志矣。尝读苏端明守徐时上皇帝书,全徐形势了若指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3 09:0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B.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C.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D.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小题2】下面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
B.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樵夫。
C.舜: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称为帝,列入“五帝”。
D.匹夫:古代指贵族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和所喜爱的并不是“古人之学”,如儒家的经学、理学,如果真正是“古人之学”,他们就会好问了。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备注:全部来自课内翻译《师说》)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选自《古文观止·明书》,有删改)
注释①谖(xuān):又作萱,草名,食之令人忘忧。②瞒:汁液。③瘿:(yǐng)赘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以之惩志而自警惩:更改
B.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临:面对
C.气之所聚,筋脉所凑凑:汇合
D.故让国,大节也让:辞让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且焉置土石
C.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外连衡而斗诸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用玉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都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
B.黄中立在竹林间修了一所“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很欣赏。
C.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但因为它有节,即使践踏它的形体,都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
D.一年中的春分、秋分等,是节气;而人的气节,很难表现得恰倒好处,于是才有了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
【小题4】(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3分)
译文: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4分)
译文:
(3)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译文: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木简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予愠为戏,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犹是也夫!

(周容《春酒堂诗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命小奚以木简书从(____________) (2)渡者视小奚(____________)
(3)速进,则(____________)  (4)予愠为戏,行(___________)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命小奚木简束书从   ②天下之躁急自败
犹是也夫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小题3】对“予爽然”的“爽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不能进城感到十分懊丧。
B.为渡者的戏言感到十分恼怒。
C.为不听渡者的忠告,悔恨交加。
D.觉得自己先前的做法不对而茫然自失。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②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小题5】短文记叙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悟出了一点哲理: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穠,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②,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  ,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穠、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小题1】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 “以雄浑先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而“冲淡”、“纤穠”、“劲健”、“绮丽”都是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小题2】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诗的品格若是以“纤穠”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小题3】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小题4】从文中两句划线句看,作者旨在强调“诗有品”的重要,但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表达自己读《二十四诗品》的感受,如果在末段空缺处填入一句正面阐明作者态度的语句,可以填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篇小序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