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相如车避匿(________________) 
(2)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
(3)今君与廉颇同(________________)
(4)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句中划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大纵畜牧,人民遍野
B.虽然,吾心许之矣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世以清白相承
【小题3】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思身以黜恶
B.宁许以秦曲
C.远罪
D.陛下纵自,奈宗庙太后何
【小题4】“之”的用法和含义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何罢之晏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顷之,持一象笏至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1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非相善也 善:交好
B.恭俭下人  下人:仆人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债”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戴盆何以望天   ②臣以供养无主
B.①虽古名将不过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①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①难为俗人言也   ②庭中通南北为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因为和李陵同在朝廷就职,关系较好,所以知道他是一位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所以在李陵投降之时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B.李陵军队取得胜利的时候,有使者来报战况,朝廷上的公卿王侯都向皇帝举杯祝贺。可是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皇帝吃饭不香,听朝不悦。
C.选文第二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些言语豪迈激越中蕴含着愤怒之情。
D.选文末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等词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直言申述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注)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关中事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今萧何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候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注扼塞:(è  sài),险要关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因其为沛人,又起兵于沛,被拥为首领,人称沛公。
B.漕指水运粮草,用车运输粮食叫转运,从水上用船运输叫做漕运。
C.文中的楚指项羽,秦朝灭亡,项羽自立西楚霸王,辖梁及楚九郡。
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萧何为首任相国,汉代相国又叫丞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眼光长远,不贪小利。攻下咸阳湖,其他将领都去争夺财务,只有他忙着接收秦国所藏典籍。
B.萧何深得信任,功居第一。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力排众议,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位居第一。
C.萧何辅佐刘邦,居功至伟。东征三秦,他留守关中建立稳固后方,不绝粮道、征发士卒补充前线。
D.萧何心系国家,不记私仇。萧何平素与曹参不和,孝惠皇帝向他征求曹参继任相国,他极力赞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2)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鯫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泰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是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和……交好
B.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下来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结婚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伯、仲、叔、季是中国古代兄弟排行,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B.诸侯,是古代中央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等。
C.关中,文中指秦函谷关以西广大地区,而古代关东多指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
D.东向,坐东向西,古代宴会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西向侍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知人善任,深得拥戴。当项伯告诉张良消息时,张良准备在逃走之前把消息告之刘邦,张良的表现说明刘邦深得部下拥护。
B.刘邦为人机智,善于交际。当张良告诉他和项伯关系时,刘邦马上请张良邀请项伯相见,以歌酒祝健康等谦卑方式来拉拢项伯。
C.刘邦善于言辞,说话得体。 面对项伯之时刘邦陈述理由令人信服,籍吏民、封府库是等待项羽前来,绝对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D.刘邦能屈能伸,因势善变。在项伯指点之下,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解释,他这种谦逊态度博得项羽谅解,因而项羽不愿杀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