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各题。

写意艺术体现人文精神

颜锋

①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画苑里的一朵奇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民间画、宫廷画和文人画三大支流,产生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门类,演变成工笔、写意两大表现形式,创造了以线条、笔墨为主的绘画语言,凝结成讲求意境、气韵的艺术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传统绘画可谓独树一帜,犹如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峰,令人仰止。

②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相比,虽有某些相同之处,但也明显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在于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更在于二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大体上说,西洋绘画较多地融入了科学精神,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中国传统绘画则更多地蕴含着人文精神。中西绘画差异的本质,正是在于中西文化传统的这种差异。

③中国传统绘画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沃土中,融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展读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国画珍品,你会为周肪的仕女、李公麟的鞍马人物之风采神韵所倾倒,会被范宽山的雄浑气势、朱耷山水的拙朴奇崛所折服;你会陶醉于赵佶的芙蓉锦鸡之 ,会惊叹郑板桥的兰竹之 ;齐白石的草虫游虾会使你 ;徐悲鸿的奔马雄狮会使你 。这些优秀的画作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不仅仅是由于它们显示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水平,更在于它们闪耀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魅力。在代表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文人画中,这种人文精神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④中国传统绘画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具有一种统一性。人文精神是贯穿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条主线,是它的生命和灵魂。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法既是这种人文精神导引所产生的结果,又是这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文精神正是通过“神似”、“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及完美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

⑤对于绘画的目的和审美标准,中西方在早期的认识大致是相同的。例如,我国的“画,形也”。古希腊的“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苏格拉底则说:“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可见,在绘画史的早期,中西方都认为绘画史写形状物,但在其后的发展中,中西方绘画就各行其道了。

⑥西方绘画仍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坚持“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模仿者”,并且身体力行坚持绘画实践。直到20世纪以前,西方绘画基本上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对象为主。当然,西方绘画的写实也并非简单的模拟,而是也要求表达对象的思想感情,描绘出对象的美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安格尔的“里维耶夫人肖像”就是描绘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典型。

⑦中国传统绘画则从魏晋开始,由“形似”逐步转向“神似”,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

⑧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独具的特征。它既是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观念,一种审美追求。即使是工笔重彩画,也只是表现技巧上有所不同,在本质上,其艺术观念也具有极强的写意性。

⑨“写意”与“神似”密切相关。“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神似”则是“写意”的目标和最高境界。二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和审美追求。这种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他可以融会自己的修养、学识、个性和表现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把所见、所知、所感、所想综合成一种创作意识,从而创造出物我交融的作品。显然,与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相比,中国的写意艺术观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

——选自《新华文摘》

【小题1】联系下文,第①段中的“奇葩”在文中的含义是
【小题2】第③段列举周舫的仕女等例子,用意是
【小题3】选出下面四组词语中填入第③段横线中最合适的一项(  )
A.清新灵动   遒劲淡雅  心目一爽    豪气顿生
B.遒劲淡雅    清新灵动  豪气顿生    心目一爽
C.心目一爽   遒劲淡雅  豪气顿生    清新灵动
D.清新灵动   心目一爽  遒劲淡雅    豪气顿生
【小题4】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差别表现在二者有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
B.中国传统绘画通过“神似”、“写意”的审美追求、笔墨的运用、比兴的手法及完美和谐的形式呈现出人文精神。
C.中国传统绘画优于西洋绘画,是因为西洋绘画一直走写实主义道路,停滞不前。
D.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是不讲究人文精神的。
【小题5】苏轼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根据本文文意,以高中语文第五册中学习的诗词三首(《月夜》、《夜雨寄北》、《水调歌头.中秋》)中的任意一首为例,解析其中体现的中国画传统独具的特征。(8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1 01:34: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莲石

三石

韦老,县一中退休老师,教的是高中地理。大学时韦老学的是地质勘探,却误打误撞成了教书先生。学的是地质,教的是地理,韦老却是嗜石。经常下河滩、上矿山、逛市场,数十年下来,家中收藏了不少石头,其中不乏珍奇。

而一普通退休教书匠,却与时任教育局长颇有些交情,虽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局长姓龚,上任不久便来韦老家讨救治学之道。韦老的学生,县教育局办公室周主任曾先行告知韦老,龚局长亦喜奇石。韦老明白过来,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是讨教,其实为石头而来。

次日,龚局长如约而至。院里几株月桂,一张石桌摆在葡萄架下,两人端坐在被岁月打磨发亮的竹椅上。龚局长极为谦和儒雅,与韦老探讨教育事业事宜。原先安排一个小时,不想两人聊得极为投机,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关于石头,龚局长自始至终没吐一个字,却在韦老意料之外,怀疑周主任传来信息是否有误。

或许因为韦老家与县教育局办公楼仅一街之隔,两人碰面机会不算偶尔,渐渐熟络起来。龚局长常来韦老小院中品茶聊天,聊得多了,自然会聊及石头。韦老说,曾听闻龚局长喜欢石头,交往许久不见提起,以为消息有误,原来龚局长还真是同道之人。龚局长无奈地说,只敢偷偷喜欢,不然外人知道,定有趋炎附势之人,省得麻烦。

韦老几十年的奇石珍藏,着实让龚局长叹为观止。

不过韦老却是怪人,从不带龚局长进入藏石的里屋。每次龚局长驾临,韦老便取出一枚摆于院中石桌,一边喝茶,一边说着石头的来历、意境、象征。韦老娓娓道来,龚局长频频点头,不时插嘴谈些看法,韦老感觉龚局长还真不是附庸风雅之辈。韦老曾提出观赏龚局长的珍藏,龚局长一脸无奈地说,不瞒韦老,早年也有过几枚,后来捐给博物馆了。虽然仍旧喜欢,却不敢再玩,只能饱饱眼福。

曾有一次,韦老观察龚局长满面愁容,心想定是遇到什么为难之事。联想近日县一中搬迁项目的流言蜚语,猜想恐与此有关。想到这,韦老进屋捧来一枚产自本地茅山一带的青莲石,几片大小各异、颜色翠绿的荷叶舒卷有度,一枝红花点缀其间,摇曳生姿,端得是惟妙惟肖。龚局长一看,不觉信口咏出了曹寅的“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诗句来。韦老扶须微笑,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赋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因此,青莲成为清正廉明的象征,备受人们青睐,成为托物言志的绝佳对象;我这枚青莲石也是早年入茅山偶得,算不上名贵,却是深有寓意。每每观赏,便感清风拂面,我虽一介老夫,却也能时时警醒自己洁身自好。龚局长豁然开朗。

不久,项目如期开工,流言蜚语却是烟消云散。

还有一次,一个老板,也是韦老的学生,不知从那儿得知韦老与龚局长的关系,跑来讨要一枚奇石当敲门砖。韦老倒也爽快,取出那枚青莲石告诉老板学生,龚局长最喜欢这枚,你既然坚持,便拿去一试。也就当天夜里,老板学生兴奋告诉韦老,龚局长收下了,却让韦老颇感失落。然次日清晨,龚局长捧着青莲石来到韦老家,笑着说物归原主。韦老感叹不已,唉,总归是我学生,算我教导无方啊。

一晃数载,龚局长即将荣升市教育局副局长。

临别前夜,龚局长来韦老家辞行。书老烫了一壶绍兴老酒,弄了些花生米、猪耳朵,两人相对而斟。酒至半酣,韦老竟然有些唏嘘,取来青莲石要赠与龚局长,并说,承蒙龚局长瞧得上,几年来由得我胡言乱语。所谓宝剑赠英雄,老夫乞望龚局长异地高就之后,仍能常观此石,常思为官之要。这,不能算贿赂吧?

龚局长脸色凝重,郑重接过青莲石,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端详片刻,轻轻摆至石桌,意味深长地说,石头终归是石头,再有灵性也是人赋予的。有幸与韦老从相识到相知,无数次聆听韦老谆谆教诲,这石中青莲早已刻印在心中了。至于这石头嘛,还是请韦老亲自收藏吧。

韦老先是一愣,然后笑声朗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老与龚局长有些交情“虽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意外”是指在世人眼中两人的身份不相当,“情理之中"是指两人都对石头有研究。
B.小说中龚局长“只敢偷偷喜欢(石头)”将石头“捐给博物馆”等细节,是为了表现龚局长清正廉洁,也暗中批评了那些投机取巧的行贿之人。
C.小说中韦老的学生讨要青莲石送给龚局长,龚局长又将青莲石“物归原主”,这一情节既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又使故事更加生动曲折。
D.龚局长和韦老信口咏诗,爱好高雅,既符合人物职业身份,也契合其品质特征;故事在笑声中结尾,既让人感到真实自然,又含蓄隽永、引人思索。
【小题2】小说以“青莲石”为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韦老还是龚局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 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 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文章第一段与第二、三段是总分关系,第二、三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唐人古体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C.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电  脑
胡炎
所长老孟终于忍不住闯进了局长办公室:“马局,我代表研究所全体业务人员强烈要求,给我们配备一台电脑。”局长正在翻着一张报纸,抬头看见老孟风风火火的样子,微微一笑:“慢慢说,坐,坐。”
老孟一副凛然不恭的做派,两条麻秆细腿纹丝不动:“今天你不给个爽脆话,我就站这儿不走了!”局长仍笑,从高档烟盒子里夹出支烟,潇洒地抛出条弧线,不偏不倚,正中老孟上腹部。老孟下意识地伸出手,接了,瞟了眼烟丝,点上火。一口浓雾徐徐吐出,老孟的腿也软了,退两步,两瓣瘦腚就陷进了高档皮沙发。
“味道咋样?不错吧?”局长眯着眼,问得从容。“烟是烟,电脑是电脑,两回事。”老孟的意志并未被这支小烟卷瓦解。老孟是局里的元老,在老天爷跟前说话照样底气十足。老孟研究音乐考古,拿过不少奖。老孟还有过被打成右派的光荣记录,前些年还是局里的科长,后来调整到了研究所,“发挥专长”去了。
局长站起身,拎了个一次性纸杯:“我这儿有好茶叶,老孟你尝尝。”老孟的眼神瞟向了桌上的茶叶盒。这茶比烟贵。老孟假咳了一声,说:“尝尝就尝尝。”茶香入鼻,撩得老孟想晕。老孟细细地呷了一口,品得五脏六腑一派清爽。局长又问:“味道咋样?不错吧?”
“嗯,不错。”老孟有些许沉醉,旋即回过味来,义正词严,“茶是茶,电脑是电脑,别打岔。” 局长也抽上烟,嘿嘿笑出声,说:“我说老孟呀,研究所财务独立,你又是研究所的头,配不配不都在你嘛。”
老孟一听就来火:“钱呢?研究所十来个业务尖子,挤两间办公室,平时连个采风考察的经费都没有,你们倒是国内国外跑得欢,山珍海味吃个遍。每年的工作总结,局里都要靠我们的成果给自己贴金,可光让毛驴拉磨,卸了套还不给草料吃,这合理吗?做人都得拍拍良心不是?我们就要一台电脑,这要求不算过分吧?”
局长只是笑,一点也不恼。待老孟说完,一支香烟又抛过来,说:“不过分,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局里这么多二级机构,给谁不给谁呢?这个家不好当啊!你们这些独立单位,要想办法造血嘛,不能还是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对不对?”
“那好啊,把一楼的门面给我们一间,我们保证不向局里伸手。”老孟赌气道。“开玩笑了吧?”局长靠在靠背上,“那还不天下大乱啊?”老孟把茶杯敦在茶几上,呼一下站起来:“你让我们拿什么造血?我们是基础理论研究,又不是搞茶叶蛋的,国家应该扶持。再说,配备一台电脑是工作需要,成果多了不还是局里的成绩?哪像你们,每个科室都有电脑,装备精良,不干正事,没事瞎玩,看着都让人来气!”
局长这下不笑了,脸一下拉了尺把长,低声说:“老孟你说话可得负责任啊!如果与事实有出入,咱们可就法庭相见了!再说,这么大一个系统,不实现办公自动化怎么行?谁有空瞎玩?”老孟看局长唬起了脸,就越发较起了真:“别的不说,老干部科的小袁科长,天天在网上斗地主、下围棋,有时连电话都懒得接,你整天猫在局长室里,能知道吗?”
局长给说得有点心虚,面部肌肉又松弛下来,忙转变脸色说:“是嘛?一旦查证,严肃批评!老孟,你是局里的老人,欢迎你多监督,多举报。下一步,全局要搞一次大活动,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老孟顺水推舟:“好,太好了!马局,那就先把我们的电脑落实了吧?”局长想了想,认真地说:“这样,你先打个报告,党组研究一下,按程序办事。”
老孟兴奋得涨红了脸,一阵风刮下了楼梯。
就在老孟把报告打上之后,老孟惊奇地发现那些科室的中层干部见了他干脆就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了,好在老孟操心的是电脑,也没把周围的反应当回事。只是报告打了许久还是没动静。老孟催了一次又一次,要么是党组意见不一致,还需研究,要么是工作忙,顾不上,缓缓再议……
到了后来,局里“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文件一个挨一个,发动、宣传、学习、讨论、自查、自纠……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再然后,局里成了全市的典型,经验被市里向各级、各单位推广,局长也风风光光地到处做报告,仕途上再上一层楼是指日可待了……
这天,老孟突然听说了一个爆炸性消息:局里又换电脑了,是每台10000多元的最新品牌的“笔记本”。老孟二话没说跑到局长室,上气不接下气说:“马局,把你们换下的旧台式电脑,给我们一台吧?”
局长手一摊,说:“哎呀呀,你咋不早说呢?刚刚处理给了回收电器的,每台100元!再说了,买电脑、卖电脑,我可是一份回扣也没有的呀!”
(选自《文艺生活》2014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以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孟的直来直去,说明他的性格耿直,局长的和蔼可亲,说明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B.人性总有弱点,局长的好烟好茶也搞得老孟有些许沉醉,好在旋即回过味来,没有被小恩小惠击倒,义正词严,说明正事。
C.局长听说有人在工作时间玩游戏,立刻表态说:“一旦查证,严肃批评!”这也表明了他有转变干部作风的愿望。
D.局里“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活动成了全市的典型,这一具有讽刺意义的情节明了作品的主旋律:转变干部作风迫在眉睫,狠抓工作落实勿成空话。
E. 这是一篇属于通俗文学的讽刺小说,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独特性格,以小见大,反映了反对官僚主义、反腐倡廉的重大主题。
【小题2】所长老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局长态度先后发生过哪些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所长老孟是作者所歌颂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典型,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人说,局长是作者讽刺的官僚主义者的典型,他才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如果一个人是主人公,那么另一个人的作用是什么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西昌12月8日电)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摘编自2018年12月09日《新华每日电讯》《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之旅》)

材料二:

所谓“备份星”是指在先导星工作失效的情况下,接替先导星工作的卫星。在嫦娥系列卫星中,嫦娥一号、三号、五号这几个奇数命名的探测器是先导星,偶数则为正星的备份星。也就是说,嫦娥四号诞生之初,是个不折不扣的“备胎”。

按照最早的计划,即便嫦娥四号进行发射,降落点也在月球正面。但叶培健院士却认为,再落一次月球正面意义不大,他向主管领导提议,“落到月球背面,成功了是一大亮点,即便不成功,也是人类第一次,可以原谅。”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关单位组织了多次讨论之后,终于通过了月球背面降落的方案。

不过,降落月球不是车场倒库,正面背面一字之差,技术难度却是天壤之别,最棘手的就是通讯问题,也是人类从未涉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飞行器登陆之前,必须先发射中继卫星来进行通信传输。

(摘编自2018年12月08日“新浪科技”《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本是备胎,华丽逆袭》)

材料三: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2月5日报道)登陆月球背面意味着无法与地球进行直接无线电联系。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着陆后,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通过5月份发射的中国“鹊桥”号通信中继卫星与位于中国、阿根廷和纳米比亚的地面站进行联系。它将传递无线电信号,同时发回视频图像。但嫦娥四号必须完全自主地执行着陆任务。这是一个危险的计划。

长期以来,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们一直希望得到有关冯·卡门撞击坑的数据。它是整个太阳系中最古老的撞击坑。它可能含有水。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的嫦娥四号将探测那里是否存在水资源,拍摄照片,并进行辐射测量。它还将利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以验证如下理论:鉴于月球背面远离地球电离层,它将得到不受干扰的图像。

(摘自2018年12月07日《参考消息·外媒关注:嫦娥四号即将奔向月球背面》)

材料四:


(摘编自2018年12月08日“新浪科技”《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本是备胎,华丽逆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5月和年底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鹊桥”号中继星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对月球背面进行首次探测。
B.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由于受月球的遮挡,无法实现与地球的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因此要发射“鹊桥”号中继星。
C.之所以称“鹊桥”号中继星为“鹊桥”,是因为其承担着“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与地球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
D.“鹊桥”将在地月连线延长线的L2点附近,围绕L2点飞行,实现对地、对月中继通信。作为数据中转站,“鹊桥”具有重大的科学与工程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意味着嫦娥四号的任务目标——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基本完成。
B.嫦娥四号将完成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月球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等科学任务。
C.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使嫦娥四号成为“备胎”,但科学家又赋予它新的任务——替人类到月球背面看看。
D.嫦娥四号将要探测冯·卡门撞击坑是否存在水资源,但前提是必须完全自主地执行在那里安全着陆的任务。
【小题3】前三则关于嫦娥四号的文字材料,其内容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