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孔子在春秋时期创立儒学,崇尚圣王,倡导德治,儒家文化便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经汉代,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始立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思想。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借鉴和汲取释、道哲学的一些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即所谓“援释入儒”、“援道入儒”,弥补了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等理论上存在的缺陷,使儒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上更加严密和精致。这种完善后的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出现,也更加巩固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正统支配地位。
但是,近代以来的文化大冲击,使原本就面临极大生存危机的儒家文化又遭到了自己的文化精英从内部进行的瓦解,儒家文化首先受到了明末清初时的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批判,之后一系列的抨击进一步动摇了儒家学说及其传统道德体系。当然,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对于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道德中的封建内容进行批判和清理是必要的。但客观地说,当时却有把中国两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体系完全否定的倾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对全部儒学文化的否定不仅抽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抽走了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中国被传承了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及其道德传统被颠覆后,本应尽快构建全新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以代之。但是,在近百年中,由于外敌入侵、生灵涂炭,中国一直处在灾难深重之境地,社会根本无暇与新文化新道德的系统重建。建国后,在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本应继续完善巩固的时候,各种政治批判运动无休止的席卷而来,刚刚搭建起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框架又被彻底推倒了。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又被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市场经济有其趋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原则。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让不少中国人缺乏敬畏之心以及道德自觉。尤其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出现了正义缺失、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阻碍了中国的快速崛起。如此,复兴儒学在客观上也就成了今天社会的现实选择。
随着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在客观上也促使人们对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重新认识。有学者指出,儒学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儒家文化除了在伦理道德价值方面有些内在的意义之外,显然也是促成今日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儒家文化倡导“人我兼顾”“己群诸重”的整体主义伦理观不仅对现在社会和现代企业组织大有裨益,也是促使东亚地区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伦理基础。现在,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儒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研究热潮是直接催生儒学复兴的外在推动力量。
(摘编自余仕麟、余彦《复兴儒学的根本意义:寻回民族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近代的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那些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服务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传统道德中的封建内容受到了批判和清理。
B.中国两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道德体系在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曾经被否定,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因此大受影响。
C.建国后,各种政治批判运动席卷而来,使得刚刚搭建起的,本应继续完善巩固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框架被彻底推倒。
D.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儒学就是一种伦理型的人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明理学家们弥补了先秦儒家在天道人性等伦理上存在的缺陷,从来就确立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
B.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正统支配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离不开孔子、董仲舒以及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
C.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中国人变得缺乏敬畏之心以及道德自觉,究其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
D.现在社会上的政治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以及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东亚地区经济崛起,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援释人儒”“援道人儒”的现象应该出现在宋明时期,这一现象使儒家学说在其理论体系上更加严密和精致。
B.在近百年中,如果没有外敌入侵、生灵涂炭,那么全新的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新文化及其道德体系也许就会构建。
C.当整个社会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因为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的思想应该与他不无关系。
D.儒家文化倡导“人我兼顾”“己群诸重”的整体主义伦理观,它的地位已超越了倡导个人主义伦理观的西方文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8 06:2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③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④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

⑤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⑥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⑦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⑧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⑨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⑩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

⑪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⑫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笑、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细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⑬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⑭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凡•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⑮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⑯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小题1】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木心先生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小题2】简析作者详细描写木心手稿的意图。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小题4】文中第⑨段和第⑭段作者都写到画家梵·高,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表明,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接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E.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小题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明教”只不过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神秘宗教而已。小说结尾暗示说,一个存心不良的明教教徒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并且最后利用明教的力量赶走了元朝皇帝,建立了明朝。“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不是金庸先生凭空虚构,历史上大明帝国的建立恐怕的确不能排除“明教”的影响。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创立后的1000多年里,从大西洋西岸,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直到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曾有过大量的摩尼教徒活动。因为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逐渐被称为“明教”,又因为明教的教义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唐朝时明教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五代十国以后的很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遥相呼应,后来被宋江剿灭的方腊起义就是其中之一。《岳飞传》中,岳飞也曾经专程从抗金前线上跑回洞庭湖镇压明教的钟相杨么起义。

到了元朝末年,明教的一支白莲教掀起红巾军起义。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被拥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后,其实也是小明王的部将。当然他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故意特别尊奉小明王。可是后来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从此起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朱元璋所有,在他的指挥下击败其他各路起义军,最后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当他登上九五至尊之后,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从所谓“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紧张的困境,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有些学者认为,清朝末年的义和团组织其实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可见这个来自波斯的“魔教”对我们的古代历史影响颇为深远。

【小题1】关于“明教”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结尾处描写了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
B.“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非金庸先生凭空虚构的,历史上,朱元璋立明朝也确实受“明教”的影响。
C.真实的明教,是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后1000多年间传入中国后改名而成的。
D.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因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在唐朝后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的摩尼教,其教徒在大西洋西岸,欧亚大陆地区,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有分布。
B.五代十国以后的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在一些作品中记载,宋江和岳飞都曾和与明教有关的起义力量交战过。
C.由于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将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己所有,并利用其消灭了蒙古统治者。
D.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数都是明教的教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对“明教”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一些武侠作品中得以接触,不过,在这些“肤浅”的文字里也可能真的得到一些历史的真相。
B.如果明教的教义不诱发教徒们叛乱,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
C.朱元璋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
D.这个来自波斯人的摩尼教,即人们称之为“明教”抑或“魔教”的教派对我们的古代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不可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今天读它,我仍能清晰地听到易水边那萧萧的风声,和那个叫荆轲的侠士苍凉的歌声。
他答应了燕太子去刺秦,但是并不等于他天生喜欢送死,他也本能地希望制定更周密的方案,使自己有哪怕微小的可能生还;重然诺爱名节,更使他希望增加刺秦成功的胜数。而这一切太费心思,所以他拖延了下来。但燕太子丹不理解,开始怀疑荆轲是不是因为对虎狼之秦的恐惧,而有意拖延时日。
怀疑,是荆轲不能忍受的。于是直接奔赴死亡而去。死亡是可以忍受的,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这就是荆轲用行动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这么“傻”的还不止荆轲一个人。还有一个渔父。
请听《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其非穷士乎?
这首诗显得很急促——是一种催促,也是一种呼唤,呼唤迷失的人性。
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往吴国,后有追兵。在江上遇到一个渔父,于是向他求救。渔父将他渡了过去,伍子胥藏身芦苇荡中。渔父看见他面有饥色,就说去给他拿点吃的来,伍子胥起了疑心。当渔父拿来饭菜,他却躲进了芦苇深处。渔父于是“歌而呼之”。
“芦中人,其非穷士乎?”这个“穷”,应该是日暮途穷的“穷”,但我分明从伍子胥后来的行为中,看出了他内心更具深刻意味的“穷”。在渔父的一再呼唤下,在饥饿求生的本能催促下,伍子胥从芦苇丛中出来了。吃完渔父送来的饭,政客的本能又抬头了,先是“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他又自作聪明地问渔父的姓名——他认为对方不要谢礼,一定是希图钱财之外的好处,等他日伍某人得了天下,给你弄个官当当。“渔父不答”。伍子胥疑心更深,反复叮嘱对方要保密,不要泄露他的行踪。“渔父诺”。
“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答应”,但是这个答应的代价却让人不寒而栗——伍子胥走了几步,渔父就自己把船弄翻,沉入了江中。
曾经很不明白,即使救了伍子胥,看到竟是这样不知好歹的人,而且一再侮辱自己,渔父为什么要答应?为什么不怒斥,不径自离去?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或者说自以为明白了:那一刻,渔父是看到了人性本质中最丑陋的东西,在他毫不设防的情况下,尘世的肮脏劈头盖脑地掩杀而来。他的心,死了。
这样的大义凛然,这样的不屑一顾,这样的深哀大痛。我相信那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渔父,而是一个隐士,他坚守着自己的清洁,也坚守着无边的寂寞。当他看到伍子胥,这个被追杀的人——那时伍子胥的神情一定很仓皇吧?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也许就是这恻隐使他的心打开了门,处于没有防备的境地。他还以为这是上天送来一个可以彼此明白的人,好给他寒冷的生涯带来一星温暖。但是他错了。
对不同境界的人,任何解释都只能带来误解,而且需要这样的人来理解是何等无聊,所以他什么都不说了。只用最后的行动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江水滔滔,天地无言。
失去性命是可以的,但是对人格的怀疑是不能忍受的。还是同一个简单的价值观。
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价值观,让我在生死相隔、苍苍茫茫的两千余年之后,冰炭置肠,悲从中来。
(选自潘向黎《看诗不分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易水边的风声和侠士的歌声,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是为下文写荆轲刺秦与渔父自沉的行为作铺垫。
B.伍子胥因疑心渔父会泄露自己的行踪而反复叮嘱其保密。“渔父诺”,是因为他能够理解伍子胥当时所处的困境。
C.作者认为渔父之所以没有怒斥侮辱自己的伍子胥,也没有径自离去,是因为他对神情仓皇的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D.“江水滔滔,天地无言”,作者以独立成段的形式写江水的有声和天地的沉默,凸显了隐士自沉带给自己的情感激荡。
E. 荆轲不能忍受怀疑而赴死,渔父看到了丑陋的人性而自沉,他们坚守了“简单的价值观”,还击了对清洁精神的污蔑。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认为伍子胥的“穷”“更具深刻意味”,这“意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有学者认为此篇散文在“寻找人间含金的细节”,请在文章中找出一处“含金的细节”并加以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冰炭置肠,悲从中来”的具体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游历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落第者走出本乡,主动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地域之间文化的融汇,在事实上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

宋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士人可游历的社会空间不断萎缩,游历传统逐步淡化。而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使得落第士人不再需要“觅举”。宋代落第士人也有走出书斋去游历的,但主要是为了游学和寻访名师,与唐代迥然不同。

(摘编自黄云鹤《试析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落第士人的游历地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中心,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B.唐代地方政府权限较大,落第的读书人也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举荐进入仕途。
C.在唐朝,落第士人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上层社会也因此乐于与他们交往。
D.游历对落第士人增长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对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科举制引出话题,探讨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之风的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
B.相对于个人因素,文章认为社会因素才是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现象普遍的主因。
C.文章辩证分析了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的多方面影响,并特别突出其积极意义。
D.文章从游历的文化传统写起,多方比较引证,剖析了唐朝落第,士人的游历之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人游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从士人的游历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
B.如果不是察举制的残留,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于达官贵人的风气就不会如此浓厚。
C.宋代也有落第士人外出游历的,但一般不是为了推销自己,而是重在提升自我。
D.君主集权越加强,科举制度越完善,游历的空间就越狭小,游历文化就越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