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氏浩然堂记

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①,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
【小题1】对“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理解正确的一项
A.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请替我分析其中的缘故。
B.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是很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其中的缘故。
C.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吴君的想法,请给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D.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命名者的想法,请替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小题2】简析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文中与之相呼应的语句是:
【小题4】作者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有所变动,你认为这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小题5】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3 08:4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天下之诸侯 窃:私下
B.韩、魏塞秦之 冲:冲击
C.而山东之诸侯 蔽:掩蔽
D.以助其急 阴:暗中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不知天下势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秦之用兵燕、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C.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不在齐、楚、燕、赵也,在韩、魏之郊 少强者不可保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为作者对六国错误做法的批判的一组是
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  
③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 
④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⑥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读史引发对六国灭亡的思考,借此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灭亡皆因它们不了解天下的形势。
B.韩、魏两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秦国得韩、魏则得灭齐、楚、燕、赵之势,齐、楚、燕、赵失韩、魏则失保国家之势。
C.第二段列举范雎、商鞅建议秦国先收韩、魏的策略的史实,说明商鞅等人明天下之势,暗含对齐、楚、燕、赵四国的批评。
D.第三段通过比喻论证再次指出:不了解天下大势,没有采取厚韩亲魏的策略是六国相继被秦国吞并的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至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
B.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追和古人,则始东坡
C.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 半生出仕,犯世患
D.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未有追和古人者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 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同类题5

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完成小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览观江流之 
(2)孙仲谋之所睥睨
(3)楚襄王宋玉、景差 
(4)使其不自得
【小题2】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写出了江水的浩淼壮阔,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开头起笔不凡,不落俗套。
B.“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就在于能借此名表明其“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忧乐观。
C.通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以情驭景,将“快哉”之情渗入处处之景,也为后面的议论作好铺垫。
D.文章风格雄放雅致,笔势迂徐而畅达,表达了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及对张与苏轼的慰勉之情。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小题4】作者引用宋玉赋“快哉”的文句在文章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