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在农耕时期,中国有40万座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村落,这些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单元,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就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乡村。然而,这种鸡犬之声相闻、炊烟袅袅的乡村美景,却是许多城市人永远走不进去的图画。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在山东,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已不超过10个;在山西,已由过去的500个锐减到100个。

这些古村落如此之快地消逝湮灭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究其原因,一是大量撤庄并村,二是城镇化失速。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智库等研究机构近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显示,传统村落保护目前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现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不足、商业开发过度、“空心村”现象、千篇一律建设以及居住改善与传统保护存在矛盾等五大挑战。随着一些传统村落的消失,依附于传统村落中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濒临灭绝。

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七部门曾专项督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督查分为省级自查和中央部门现场抽查,督查内容主要是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的落实情况,其中包括各级相关部门信息录入、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发展规划、技术指导等方面。意见要求,坚持保护优先,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2012年我国首次启动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大调查,初步掌握了近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此后两年内,住建部等部门分两批筛选出1561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把它们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4年,随着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保护规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发布,国家层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初步建成。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说,对列入名录的村庄,我国计划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时间使其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

“中国传统文明之根在于乡土,中国未来之变其关键在于乡土,只有深读‘三农’,才能读懂中国。”这是浙江电视台录制的《衢州记忆:乡土再发现》片头中的一句话。古村落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其首要价值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既表明古村落保护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也道出古村落保护的要义所在。“先保护、后开发”不是单纯将原有的古村落围起来打造成景区,而是在保护原有资源的前提下,活化民俗,进一步开发景区的旅游功能,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

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民众心底的情怀,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中国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保护和建设好古村落,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延续乡村历史根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节选自吴学安《保护传统村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古村落保护始于农耕时期,贯穿于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悠久。
B.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绝,加速了大量古村落的消失。
C.七部门专项督查提供的重要信息,促成了国家层面传统村落保护体系的建立。
D.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村落需要全社会共同保护,每位公民责无旁贷。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问题,谈现状,析原因,提措施,论证层层深入,结构清晰。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对古村落,既有眷恋,又有对现状的忧虑。
C.专项督查和传统村落纳入保护名录,说明了国家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
D.文章末段有力论证了保护好古村落是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承的基本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发展辩证统一,开发是保护的前提,发展是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B.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为了让更多现实中的古村落成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田园乡村。
C.安徽省祖源村修缮徽派古民居,开发农家乐,留住乡愁,符合本文古村落保护的理念。
D.不断增强古村落保护发展综合能力,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才能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5 04:0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
李红霞
学校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多种表述,总体上讲它是学校内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精神和学校形象等。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学校文化建构本质上必然要实现以人文价值为主导的教育文化回归,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向主体的完全内化。这种内化是组织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又被称为组织成员公民化的过程,是个体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的过程,其决定因素是群体价值意识的建构。
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总和。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它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一切社会的组合、团结、互助、合作以及相互适应等等,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其实,同类价值意识并非像吉丁斯所说的那样,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有同类价值意识。同类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群体价值目标的适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目标的提出和选择,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符合具体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应该有不同的价值期望。不切实际的价值目标和期望,不利于指导个体的活动,也就不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价值意识。自我价值认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和群体的价值理想、目标及其社会化方法有关,同时也和群体文化的生命力、权威性等有关,甚至和个体前社会化的价值参照系统及在群体中所处的身份、地位等有关。这中间有许多矛盾性和相关性。自我价值认同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价值整合与自我价值顺从和适应的过程。
学校组织中,每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促进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教育的实践是一个群体参与的过程,是个体间在行为方式上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也是群体成员执行群体价值期望、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的价值思维方式同构的过程,而群体价值意识正是这种互动或交互作用的产物。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构就是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在全体师生中被共享,使他们能够自觉执行学校的要求,将组织目标认同为自我的目标,即形成群体价值意识。因此,学校文化建构的过程也就是群体成员价值思维方式同构化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校文化建构群体价值意识的一般法则,也表现了群体价值意识建构发展的规律。这里的建构不仅是意义的建立、构造、积累和凝聚,更是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内化。学校中的不同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取向,对群体也就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老教师比一个新来的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及归属心理也要强烈得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时间长,与学校文化联系密切,群体价值意识深厚。
学校文化建构的关键是形成群体价值参照系统。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不同群体的经验、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以及规范,它既是群体的价值认知系统,又是群体角色的取向系统,它是群体文化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取向,是一种社会群体内在的价值意识,或者说是群体文化价值内化的心理定势,它受到群体文化结构的支持与控制。
群体成员理解并接受组织上传统所固有的价值观和期望,虽然是不可见的,但在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这些价值观和期望,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精力,使群体价值参照系统更加鲜明,更加稳定,进而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摘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总第224期(选入时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关于“群体价值意识”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群体价值意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它包括知识、情感、意志、观念、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B.群体价值意识也称为“同类价值意识”,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提出的。吉丁斯认为同类价值意识是生物及人类社会原始的动力。
C.群体价值意识始于生物有机体的同情,继而发展为高级动物和人类的同情、爱情及同类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
D.群体价值意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都具备,一切社会的人际交往皆依赖于同类价值意识。
E. 群体价值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参与中接受文化价值意义而建构发展起来的共同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学校文化建构的本质是形成共享的群体价值意识,建构这种群体价值意识的决定因素是个体能否融入群体、接受群体价值观。
B.群体价值目标既必须从客观环境出发提出价值目标,又应该对社会群体中的不同成员有不同的价值期望,因此很复杂。
C.一所学校的教师只要多参与群体活动,增强自身的群体意识,对学校的认同感及归属心理就会更强。
D.组织通常通过社会化的程序,为传播和加强传统所固有价值观和期望,投入大量的精力,使之被群体成员所共享。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其建构的关键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联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清华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其上有一句铭文:“行胜于言”,它已成为清华大学秉持的校风,也是对清华大学在“爱国、奉献”的传统下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注:日晷,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象征着惜时如金、时不我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到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 

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别的植物无法落脚,青苔却能从墙缝里、石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我非常喜欢袁枚先生的那首《苔》 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天有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所以,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哧哧地笑着,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绵延着,变幻着。一点点,一处处,一丛丛……

我想,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青苔“微不足道”“细小低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文章中的“江水绿如蓝”和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强调青苔的繁茂,后者是强调江水的澄澈。
C.文章用词生动贴切。如描写父亲在春雨来临前“拾漏”后,“掏”“填”“黏附”“塞”等词语准确地表现出对青苔的重视。
D.袁枚和“扬州八怪”中的金农都是懂青苔之人,他们深知青苔的特点,欣赏青苔的气韵,把青苔作为审美对象,融入作品之中。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没有青苔的世界,一定会是寂寞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结合全文,从“形散”和“神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面板等终端,对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等进行联网和集中智能控制,从而提升家居舒适度和安全度,并实现环保节能的智能化系统。智能家居概念最早为众人所知,还要追溯到1997年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位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湖畔的这座豪宅,利用了众多当时最新的科技手段,每间房都有触摸感应器控制照明、室温、甚至是音乐播放;光线亮度等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去豪宅做客的人都要佩带电子探针,方便电脑知道他们是谁和身处何处。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据预测,2017-2018年将是国内智能家居产业高速发展期的开始,但截至目前,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美国CNET(科技咨讯网)房地产公司曾对美国智能家居体验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美国人已经拥有某种智能家居产品。调查发现,91%拥有智能家居设备的人会向其他人推荐,81%的人更愿意购买安装了智能设备的房子,而66%的人表示,如果留下智能家居产品会使房子卖得更快。调查还显示,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不到18岁的父母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
(摘自《智能家居的现状及未来》)
材料三:   
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这些国家认为老年型家电应当安全、健康、智能、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例如把遥控器上的按健或机体上的旋钮数量尽可能减少,并辅之以醒目易懂的说明和清晰明了的颜色标志等。
但在国内,现在很多厂家在研发产品时,重视了“智能化”和“高科技”,面向的也多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却在智能化的具体应用中忽视了“适老化”。厂家如果能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就能找到智能家电与“适老化”的契合点,不仅能满足老年群体对智能家电的需求,也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的适老化趋势还不是很明显,适老化产品在市场上还是稍显空白的一块,然而观察欧美市场,适老化卫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迈出了一步,国内要紧跟潮流,结合国内市场特点开发适老化产品。
家居市场适老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对家居行业进一步开拓老年市场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也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
(摘自《智能家居打入老年人市场》)
材料四:   
智能家居发展的阻碍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缺乏统一标准,第二是操作复杂,第三是成本较高,第四是智能功能不实用,第五是缺乏生态系统支撑。企业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用户在顾虑什么呢?调查结果如下图:

(腾讯数码《2014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报告》)
【小题1】下列关于智能家居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居的智能化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得到推广,最典型的是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
B.以住宅为平台的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
C.虽然国内智能家居产业将开始高速发展,但目前实际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
D.据调查,在美国拥有智能设备的房子在房地产销售中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
B.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并得到实践应用。
C.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使智能家居行业朝老年市场发展。
D.企业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遇到的高成本、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请就国内智能家居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都要______,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权利。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拷问;同时,( ),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拷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哲学思维的敞开性。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卡尔·波普尔把这种哲学活动的必要性概括得_______:“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选行检验,将它们_____,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像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像,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______,就必须质疑假设,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B.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C.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
D.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哲学思维本身也要向质疑、批判和拷问敞开
B.也要敞开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
C.对哲学思维本身的质疑批判和拷问也要散开
D.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也要敞开
【小题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追本溯源   恰如其分   置之度外   孜孜不倦
B.寻根究底   恰如其分   束之高阁   持之以恒
C.追本溯源   入木三分   束之高阁   孜孜不倦
D.寻根究底   入木三分   置之度外   持之以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知识类综艺一直都是电视台的杀手锏,隔三岔五来一次,总不会错。

因为,人本身对知识就有着天然的渴望,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每个人都储备了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类综艺就是拿出某一方面知识去考验答题者,但答题者并非万能,当出现观众知道答案而答题者答不上来的情况,观众的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若出现一类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答题者,观众又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崇敬之心,心生“怎么可能。的五体投地之感。

在各类综艺霸屏的现在,知识类综艺总还是能占据一席之地。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对于知识的渴求依然旺盛,我们抛开那些比赛类综艺,其他的类似介绍某一工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介绍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同样引起很多人极大的兴趣,这些综艺或者纪录片都蕴含极大的知识量,在看节目中学习,不也是老百姓一个小小的消遣吗?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聊聊国内知识类综艺节目》)

材料二

近年来,针对电视娱乐节目过多、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相关部门下发了多项被业内称之为“限娱令”的相关政策。每有相关政策出台,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节目面临调整。有一些节目制作者因政策转向,选择了向文化类节目转型,以保守者式进行所谓“安全”的制作。

记者注意到,目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不少卫视刚刚摆脱唯收视率的极端,又陷入了无收视率的尴尬。如果说,曾经业内担心的是真人秀的泛滥因而质疑文化类节目到底“有没有”,那么当文化类节目兴起,同样需要提出到底“好不好”的疑问。毋庸置疑,文化类节目要努力提高节目质量,力求实现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的效果。

央视科教频道副总监阚兆江曾表示:“文化类节目的挖掘目前还远远不够。”在他看来,一些文化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质疑,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人思考不足,缺少应有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出了问题,把握文化含量、层次时忽略了大众传播的因素,忽略了节目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别让“限”成综艺回归文化的动因》)

材料三

2017年文化类综艺节目核心选题比例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就是国为它从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八卦”的视角解读国宝,而日本富士电视台的《我们一起学艺术》、英国数字频道CBBC的《terrible Fitzroy》能够在本土火热,也是因为他们将高冷的文化用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色列Aroma的益智答题类文化节目《Who song》,通过让观众提问的方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节目里选手需要作答的问题全部来自环形大屏上的场外观众。而德国的《Cilice Travel Show》则通过复原某一时代内容的特定背景,营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跟随选手在不同时代穿梭。

《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借此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见字如画》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并推出“与你见字如面”的社交应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国家宝藏》则将B站作为自己的“热度发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发全民热议。

(摘编自《从<中国诗词大会>到<一本好书>,文化类综艺的爆款方法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类综艺节目迎合了电视观众的心理,因此成为电视台的杀手锏,观众在满足对知识的渴求的同时,也获得了消遭和娱乐。
B.虽然日前很多文化类节目收视并不理想。但在限娱令之下,文化类节目由于制作方式相对保守安全,成为一些制作人的选择。
C.电视观众对于古诗词类的文化类节目怀有极大热情,电视人应在这一方面不断努力探索,提升节目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D.《国家宝藏》能够成为网红,说明文化和娱乐并不是对立的,对于高冷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的形式在今天显然更受人欢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以《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走红,证明我们在知识类的综艺节目上做得很成功,
B.限娱令客观上促使综艺节目向文化类转型,一大批节目调整为各种文化类书目,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的居多,如戏曲、国学等。
C.文化类节目的兴起,解决当前电视人思考不足,忽略大众传播因素和节目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的问题。
D.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努力提高质量,力求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一些国家成功的综艺节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小题3】近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已经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应该如何把文化类综艺节目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