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 ,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 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 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 ,都能给人一种熨贴。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慈眉善目三从四德珠围翠绕杂乱无章
B.和蔼可亲逆来顺受金碧辉煌杂乱无章
C.和蔼可亲逆来顺受珠围翠绕张牙舞爪
D.慈眉善目三从四德金碧辉煌张牙舞爪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瓦的庇护,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B.瓦的庇护,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C.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D.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B.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
D.但是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04:3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青铜器等古器物及部分石刻,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理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
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标准器法”。1941年出版的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更在青铜器及纹饰的分类、定名诸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1935年唐兰出版了《古文字学导论》,提出了古文字考释的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证法,促使古文字学脱离开传统金石学与小学的束缚。史学观念的进步也使金文更好地与传世历史文献相联系,使之成为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二十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金、石学的兴衰与金、石研究的新生之历程,可深切地感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研究,其水平的高低是与时代所给予的政治环境、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时代的历史需求密切相关的。
(朱凤瀚《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B.清朝时期,始终未能厘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金石学研究进程受到影响。
C.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传统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
D.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
B.清代学者在青铜器及金文研究上建树不少,对石刻研究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而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
C.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
D.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B.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
C.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标志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畴。
D.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笔下神人交融的景观,《天问》和《招魂》的题旨以及自我形象,无不透出湘沅一带民间神祀活动的烟火气息,差不多就是礼野杂陈且亦醒亦狂的巫辞。据屈原诗中记载,他的流放路线经过荆楚西部的山地,然后涉沅湘而抵洞庭湖东岸,所以蛮巫之血渗入他的作品,当在情理之中。“湘江”两岸的广大区域,据江以人名的一般规律,当为“相”姓的部族所属。这些部族的面貌今天已不可知,探测的线索,只能是以“向(相)”为大姓的西南山地苗族。那些身材偏瘦偏矮的人种“十里不同音”,在中国方言版图上形成了最为复杂和最为密集的区位分割。当他们吟唱民歌或表演傩戏时,不时插入“兮”、“些”、“耶”、“依呀依吱”等语气助词,你可能由此会感到屈原那“兮”“兮”相续的悲慨和高远正扑面而来。《楚辞》的另一面就是楚歌。作为“兮”字很可能的原型之一,“依呀依吱”在荆楚一带民歌中出现得太多。
这些唱歌人,生活在一块块很小的方言孤岛上,因语言障碍而很少远行。他们大多得益于“鱼米之乡”的地利,因物产丰足也不需要太多远行。家门前的石壁、老树、河湾以及断桥便长驻他们的视野,更多地启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遐想。他们生生不息,劳作不止,主要从稻米和芋头这些适合水泽地带生长的植物中吸取热能;如果水中出产的鱼鳖鳝鳅一类不够吃,他们偶尔也向“肉”(猪肉的专名)索取脂肪和蛋白质——那也是一种可以适应潮湿环境的速生动物。相对于中国北部游牧民族来说,这些蛮巫之族很早以来就有了户户养猪的习惯,因此更切合象形文字“家”的意涵,有一种家居的安定祥和景象。
他们当然也喜好“番椒”,即辣椒,用这种域外引入的食物抵抗南方的阴湿瘴疠;正如他们早就普遍采用了“胡床”,即椅子,用这种域外传来的高位家具,使自己与南方多水的地表尽可能有了距离。“番”也好,“胡”也好,记录了暧昧不明的全球文化交流史,也体现出蛮巫族群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他们远离中原,远离朝廷,生活在一个多江多湖的地方,使“江湖”这一个水汪汪的词不仅有了地理学意义,同时也有了相对于“庙堂”的社会和政治的意义。当年屈原的罢官南行,正是一次双重意义上的江湖之旅。“舟楫文化”在多水的荆楚乃至整个南方,甚至远及东南亚一带,早已源远流长。在这里不赛龙舟倒是一件难以想象的怪事,这种娱乐与神祀相结合的民间活动,与屈原本无确切的关系。赛龙舟终以北来忠臣的名节获得自己合法的地位,除了民众对历史悲剧怀有美丽诗情的一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过是表明江湖终与“庙堂”接轨,南方民俗终与中原政治合流。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们不需要经常外出,所以常见的只是家乡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引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无限想象。
B.“更多地启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遐想”,“更多地”是相对上文意义上的递进,强调了巫楚之人对外界的期盼。
C.“长驻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都是以家乡作为动作的发出者,这样的表达方式更体现出家乡的安宁与灵动。
D.选用带有家乡特色的景物来展现家乡对他们的特殊意义,家乡不仅是个地域概念,更有精神上的发散思维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巫族群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辣椒的利用和对椅子的接纳方面,表现了他们封闭之外开放的一面。
B.《楚辞》与楚地民歌联系非常紧密。“依呀依吱”极有可能是“兮”字的原型之一,它大量出现在荆楚民歌中。
C.屈原的作品中带有荆楚之地民间神祀活动的特征,跟巫辞差不多,就是因为他流放时经过了这一带,蛮巫之血渗入了其作品。
D.赛龙舟不一定与屈原有太大的联系,南方本来就是多江多湖之处,存在这项活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今天到以“向(相)”为大姓的西南山地苗族那里去寻找得知“湘江”两岸的广大区域,当为“相”姓的部族所属。
B.屈原作品中“兮”与荆楚人民唱民歌或表演傩戏时插入的语气助词有承继关系。那些人种“十里不同音”,在中国方言版图上形成了最为复杂、密集的方言区位分割。
C.相对于北部游牧民族,巫楚之地的人很早就有了户户养猪的习惯,更切合象形文字“家”的意涵。
D.“舟楫文化”用从北方传来的忠臣名节获得了合法地位,一定意义上表明江湖终与“庙堂”接轨,南方民俗终与中原政治合流。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没有距离感的时代,如何克制冲动

(1)新媒体的发展给公众带来的一大好处是,终于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而可以在微博上直接接收信息。

(2)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

(3)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

(4)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5)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网友调侃说,距离产生第三者。我想说的是,距离还产生作为旁观者应有的客观和理性。   可有些时候,距离越近,反而越妨碍着我们看到事件的全貌;听新闻当事人在自己眼前诉说,反而影响着我们作出客观的判断。没有了距离,就没有了理性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容易被情绪和激情所感染而远离了真相。

(6)当一个新闻当事人在微博上诉说着自己某种受迫害经历时,比如在拆迁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了当地官员的打压,被逼得家破人亡。因为这样的诉说非常符合我们的想象,也击中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对强权的痛恨,我们轻易就会被这样的诉说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去审慎地判断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当一个网友,利用人们对某种现象的痛恨,制造了一些故意找骂找抽的信息吸引人气时,网众也非常容易就急吼吼地跳进炒作者设置的话题陷阱中,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新媒体上充斥着类似信息,它总能在某个“点”上刺激你的道德神经,或让你义愤填膺,或让你暴跳如雷,或让你目瞪口呆,或让你瞠目结舌。

(7)因为我们与这些信息间没有任何距离感,没有防火墙,没有过滤器,没有传统媒体这个“媒介”,我们很容易就被这些信息操纵者所植入的情绪所感染。浮躁的语境形成一种判断压力,逼迫你冲动地作出非理性的判断。

(8)过去依赖传统媒体报道的时候,因为有传统媒体这个把关人,我们与新闻信息间隔着较远的距离。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已经远离了新闻现场,我们与新闻当事人之间也隔着记者。记者把在现场看到的写出来告诉我们,记者将新闻当事人说的话传给我们。这个过程中,记者会核实当事人有没有说谎,会通过信息的交叉判断信源的真假,会通过采访多方新闻当事人以客观地还原事实全貌。记者的报道还须经过多层把关,最大程度地去除“情绪化”和“想当然”,最终才会出现在新闻纸上。中间隔了这层距离,读者从报纸上看到记者对事实的描述后,就会理性很多。

(9)这样说,并非想开时代的倒车,怀念传统媒体主宰舆论场的时代,而是提醒公众:在这个没有距离感的新媒体舆论场中,应该意识到“距离感”的重要。与信息没有了距离感,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是极大的考验,必须明白:其一,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具有欺骗性;其二,不要站队,不要轻易相信当事一方的说法,每个人只会选择性地向别人描述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一定要兼听各方的声音;其三,要警惕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的信息,很多假消息正是根据你所期待的而编造的;其四,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当一件事让你义愤填膺愤怒异常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转发和吐槽,而要有意识地与这件事保持一个“距离”:换个角度看一看,过半个小时再作评论,或者远离微博一会儿,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下,冷静下来,才会有理智的判断。

(10)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以使自己保持一双慧眼。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3)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媒体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已无用武之地。
B.“似乎”一词表明传统媒体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并非多余。
C.公众可以借助于自媒体而无须依赖传统媒体关注所有的新闻事件。
D.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方框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都期待着近距离的接触
②在很多事情上
③甚至零距离接触
④身临其境近在眼前
⑤以为距离越近
⑥才能看到更多和更真实的信息
A.②⑤⑥④①③B.⑤③④⑥②①C.①⑤③④②⑥D.②①⑤③④⑥
【小题3】第(7)段加点词“防火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5】概括第(8)段大意。(25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最后一段说“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作为了解新闻事件的公众,我们应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
时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
【小题4】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小题6】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小题7】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乡的河

李建臣

①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故乡的那条河。它就是吉林省的梅河。围绕着两河交汇点,人们世代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并且把这个地方亲切地称作梅河口。

②最早的记忆,是跟随母亲去河边洗衣。我的任务,就是把母亲洗好的衣服晾在用石头垒就的大坝斜坡上。

③长大一些,这条河便成了小伙伴们玩耍的天堂。那个年代,物质极其匮乏,孩子们所能追逐的,就是青山绿水,蛙声蝉鸣,鱼虾泥鳅,蜻蜓纸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编织着五彩斑斓的童年。

④夏天,大家在河中尽情嬉戏。时而鱼翔浅底,时而蛟龙出海,你追我赶,常常流连忘返,哪里还顾得上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告诫。至于蚊虫叮咬,那更是家常便饭。

⑤冬季,除了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更喜欢到一望无际的冰面上打滑跐溜或支冰车。打滑跐溜一般选择有坡度的冰面,从上到下会滑出很远。也有人会坐在爬犁上滑下去。但这些玩法常常为冰车族所不屑。冰车是一种东北地区小朋友特有的自制玩具,又叫单腿驴,结构简单,驱动灵便。蹲在上面,穿行于白茫茫的世界,势若脱兔,凭虚御风,惬意无限。只是在冰车上蹲久了腿有些吃不消。小朋友不管那些,有时玩得兴起,会一口气支出十多公里。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下,手脚时常冻得皴裂。若要缓解冻伤,辄须再用雪来搓,很是遭罪。但再相约去玩时,遭罪的事便忘得一干二净了。

⑥当年的梅河大桥是木桥,比较破旧,桥板之间缝隙不小。透过缝隙,可以看到桥下湍急的河流,令人望而生畏。记得有一年涨水,河水几乎漫过桥面。过桥时,人们手扶栏杆,逡巡蹑足。这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几十年来时常在梦中浮现。

⑦桥的南面是农村,北面被称作城里。城里这个称呼让我纳闷了许多年,始终没找到“城”在哪里。实际上所谓城里,就是最早的梅河口村变成了梅河口镇。一条河,分隔了城乡。

⑧最深刻的记忆,是有一次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我不会游,便站在岸边观看。不料被一个淘气而又不知深浅的家伙从背后一脚踹了下去。我当时在河里扑腾了好一阵子,喝了不少水。好在他们发现情况不妙,及时把我拉上岸。这件事令我至今心有余悸。

⑨其实真正的恐惧并不是水中挣扎的瞬间,而是事后的回味。静静一想,原来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和偶然,去留原本只在一瞬间。更让人惶恐和难以参悟的是,有时已处去留边缘,却还浑然不知。这种变幻与无常,岂能不令人唏嘘和骇然!古人云,上善若水,天下至柔莫过于水。可当它吞噬生命的时候,却变成了野兽,它的柔已经荡然无存。善恶易变,乃在须臾之间。

⑩故乡情是一种奇妙的情结。我常想,人们为什么会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为什么会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情怀,为什么会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慨叹?

⑪这是因为,在我们最初睁开好奇的双眼,去认识、理解和感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故乡给了我们滋养、欢乐、希望和信念。它开启我们人生旅程的起点,确立了生命价值的航线。它把我们的稚嫩,紧紧裹进它温暖的怀抱;把我们的根,永久镌刻在故土的青史间。它把厚重的文化情怀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让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无法抹去烙在灵魂深处的故土印记。

⑫每当走近故乡久别的河畔,我的耳旁便仿佛响起王洛宾先生那荡气回肠的旋律:故乡的河/多少回你从我的梦中流过……我的眼睛就会湿润,思绪便随着潺潺河水,流向远方,飘去天际。

⑬河究竟是什么?河是一首温馨的诗,河是一曲深情的歌,河是一杯浓烈的酒,河是一部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交响乐……实际上,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条河。有急流,有平缓,有激越,有险滩。

⑭你听,天边传来的袅袅歌声,那是不是生命的音符在跳跃,是不是远方的游子在呼唤——

“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选自201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用“最难忘”三字指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接着介绍了故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B.作者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因此,现在回忆起来时,它是甜蜜中带着悲伤。
C.文章写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用了较长的篇幅,充满了情趣,让人不觉得冗长,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D.结尾段运用了设问和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的歌词既升华了对故乡的情感,又使文章意蕴悠长。
【小题2】文中第⑨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故乡,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重大。请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