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祖宗轴”是豫北滑县年画的三大种类(神像、“祖宗轴”、扇面画)之一。与其他年画一样,都是张贴于过年之时,但“祖宗轴”并没有装饰节日的功能,主要用于祭拜祖先、家族团聚,是敬祖文化的轴画形式。

祖宗轴”应该起源于魏晋时期。无论是铭文、壁画、祖庙或祠堂都可以称之为“祖宗轴”的前身”,这种不同形式的祖宗崇拜方式,承载的却是相同的精神内涵,并且传承千载、自成体系。

“祖宗轴”的画面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景,家景类的图案是以建筑物岗岔楼、牌坊等为主;另一类是坟景,坟景类的图案是以树、山为主。均配有松、柏、竹、鹤、寿、禄等图案或符号象征着长寿廷年和繁荣兴盛“祖宗轴”的画面中加入了香炉、供桌、蜡台等,显得肃穆、静谧,山水、牌坊和高高的台阶把自己在现实中的期许都搬到轴面上,尽量使其尽善尽美,显得阔气和排场,又窝意祖先已升入天堂。画面色彩以黑色为主色,庄重而肃穆。整幅画庄严大方,宁静祥和,这样的理想化的升平景象,既表示对先人的虔诚和追思,又张扬对家族兴旺的期待和祝愿。

祖先崇拜是实现道德教化的重受途径。在¨祖宗轴”前祭拜先祖时,子孙们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之序排列行礼,实现了从宗教仪式向道德礼制的转仳,使孝道由家庭道德升华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

“祖宗轴”上先人的名字像树上的枝叶一样分布,关系的亲疏也一目了然。长幼有序的规则、族群互助的氛围,在这一拜之间建立与构筑,也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敬祖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向祖先祈福,而更多地在于明白我们自身。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黃帝,满足了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感,血脉的联系迺过对共冏祖先的祭拜得到肯定和加强。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威为建构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纽带,推动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同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崇拜祖先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它跟尊奉其他的神不一样。尊重祖先实际上是尊重我们自己。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曰生”四个字,《中庸》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一切之根本,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天地间最大的德性。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父母的,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所以对个体生命要重视和爱惜,要珍爱生命,爱护身体。

(选编自韩霞吴祖鲲《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轴”是一种关于祖先崇拜的年画,是敬祖文化的载体,历经上千年流传至今。
B.家景和坟景类“祖宗轴”图案,均配有松、竹、柏等图案或符号,有着美好的寓意和期许。
C.在“祖宗轴”前祭拜祖先,既有助于族群关系强化,也有助于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D.明白我们生命的可贵,从而爱护身体,珍爱生命是借助于祖宗轴祭拜祖先的终极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祖宗轴”并点明其信仰核心,接着分析其来历及画面特点,最后分析了敬祖文化的意义。
B.关于祖宗轴的闸述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关于祖先崇拜和敬祖文化的意义的闸述。
C.文章以敬祖文化为主线,“祖宗轴”为副线,借助“祖宗轴”这一具体事物阐述了敬祖文化的。
D.文章从一家一户的家族祭祖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借助于黄帝祭祀进一步强化了敬祖文化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轴”能成为豫北滑县年画的三大种类之一,反映了当地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B.“祖宗轴”能够传承千载、自成体系,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一千年甚至以后的世纪里,它仍将传承下去。
C.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缘于人们寻根、拜祖的心愿,它能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崇拜祖先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因为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日主”四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8 09:5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这使得草原民族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有着特殊的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悠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草原民族“动态”和“变化”的生存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英雄崇拜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草原文化不得不与外界文化交融,因此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草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萨都刺、马祖常等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存的艰难,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而是将原始初民时代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特征不同:集牧歌情调与厚重沧桑于一体。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发展了原始初民时代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人民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其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山水文化的细腻、小桥流水般别致精微的艺术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根本原因是草原民族特别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神话学来说,《诗经》的文献资料价值是很突出的。首先,《诗经》虽然成书于东周时代,但作为一部搜集广泛的上古诗歌总集,却保存了原始时代和奴隶制社会早期的思想观念、风俗人情以及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有不少材料直接取自民间,更是值得珍惜。再者,《诗经》是可以歌诵的诗歌作品,通过口耳相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字句为人所共知,难以篡改和作伪,因而能够更多地保持其原貌。
同样一则神话,几部古籍分别记录,《诗经》所记往往具有独特价值。《大雅·生民》不但是著名的姜嫄弃子和后稷生而灵异神话的最早记录者,而且比其他文献的记载更加详细具体,更加接近于原貌,因而也更加富于神话特征。对于姜嫄临产,后稷出生的具体过程,敢于不加回避地直接进行描述,反映了初民的质直和朴野。而后来的文献如《史记》记录这则神话虽也较详细,但对上述细节却遮遮掩掩。对于姜嫄所以要抛弃这个新生婴儿,只是笼统地说“以为不祥”便转了笔锋。至于是什么不祥,则未作任何说明和解释。这样一来,文字虽然“雅驯”了,但原始神话的色彩也大为减弱了。可以想到,如果没有《大雅·生民》的最早记录,姜嫄与后稷的神话也许永远地沉埋于不可复现的远古了。
《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很少,而且与后代文献所记绝然不同。关于大禹的神话,我们现在所知的如大禹与其父鲧的关系,禹继舜位成为夏代开国君王等等,一律不见之于《诗经》,而全部是通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如《国语》、《左传》、《山海经》的记载而流传下来。至于春秋时期以前禹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事迹,当然十分引人注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上述文献记载的性质,而这对于评估神话学文献是很重要的,因而《诗经》记载也就尤其值得注意。
《大雅·韩奕》:“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前者说大禹治山,后者说大禹治水,仅仅限于改造山河,治理洪水,其他内容均无涉及。不但没说与夏朝的关系,而且连他的世系也不清楚,既不知其父鲧和祖父颛顼,也不知其祖先为黄帝。殷周典籍《尚书》中关于禹的记载基本也是如此,这可以证明《诗经》的记载确实可信。既然如此,那么春秋以后典籍关于禹的那些记载肯定不会是信史,而只能属神话传说。这就是说,作为史学对象它们没有足够的品格,而作为神话学的对象却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由此不难看出,作为神话学的重要文献,《诗经》在禹的神话传说方面虽然没有提供什么资料,但却对鉴别禹的神话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节选自赵沛霖《论<诗经>的神话学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诗经》对于神话学的文献资料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可以歌诵的诗歌作品,通过口耳相授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而能够更多地保持其原貌。
B.《诗经》中有不少材料直接取自民间,所以文献资料价值大,更是值得珍惜。
C.《诗经》成书于东周时代,比《国语》、《左传》、《山海经》等文献成书早,所以文献资料价值更大。
D.《诗经》保存了原始时代和奴隶制社会早期的思想观念、风俗人情以及神话传说等等,文献资料价值很突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记载姜嫄弃子的神话比《史记》更详细具体,更加接近于原貌。
B.《诗经》中关于禹的记载很少,而且与《国语》、《尚书》所记绝然不同。
C.《诗经》是著名的姜嫄弃子和后稷生而灵异神话的最早记录者。
D.《诗经》作为神话学的重要文献,对鉴别禹的神话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大雅·生民》对姜嫄与后稷生而灵异的神话的最早记录,那么这一神话就不会流传千古了。
B.《诗经》中没有记录大禹与其父鲧的关系,也没说其祖先为黄帝以及禹继舜位成为夏代开国君王等等。
C.如果《诗经》对于姜嫄临产、后稷出生的具体过程遮遮掩掩,其原始神话的色彩也会大为减弱。
D.春秋以后的典籍关于禹的那些记载作为史学对象它们没有足够的品格,所以不会是信史,而只能属神话传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济学之应用数学,有两个不同的领域:研究经济量之间的关系和确定经济量的数值。前者是一门定性的科学,称为数理经济学,后者则是一门定量的科学,称为计量经济学。最近一百年来,数学和推理的方法不断渗入经济学,促成了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的诞生。一向被认为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在数学工具的应用上,在其理论框架的条理化、逻辑化上,在其假定前提的简单明了上,越来越多地带上了传统上被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具有的特色。自然科学方法,特别是数学方法何以能在经济学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下列三点。

首先,利用数学方法研究复杂现象,不论其推演过程如何冗长,丝毫也不会丧失其可靠性。而利用常识来推理,很快就会变得牵强附会,使人将信将疑,而这一点正是古典经济学中突出的一个弱点。由于数理经济学的建立,现在经济学家之间十分清楚他们的共同基础是什么,万一出现意见的分歧,沿着推理的思路逆流追溯,也很容易找到分歧的所在,能够明确什么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又使得讨论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由于数学方法的客观性和严密性,当将它应用于经济现象的研究时,一切先入为主的偏见都将被检验并暴露出来。有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其实应当加以仔细检验的概念,数学将会帮助我们摆脱其影响。数学推理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它能给人以信心。甚至最顽固的成见,也会在严密的逻辑面前节节败退。

第三个原因是数学方法本身所提供的可能性。多变量微积分的理论特别适合于研究以复杂事物为对象的经济学。偏导数、全导数、全微分公式在数理经济学中是一些最基本的手段,当这些表达一旦被赋予经济学的含义时,复杂的事物就变得清晰可辨,以致用不着任何多余的文字说明。尤其是数学规划理论可以说就是为了经济学而创立的。它研究在满足一系列约束之下能够获得极值的条件。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也正是在遵守资源约束、生产技术约束的条件下,求得消费者使用价值的极大化。

诚然,这一门主要在西方国家里发展起来的数理经济学并不是直接搬到我国来就可以应用的。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实践的经验不同,人们考虑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同。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生搬硬套,必定要害多利少。我们应该学习现代数理经济学中有用的部分,特别是利用数学推理的方法,结合讲求全社会经济效益这一基本观点,建立我们自己的体系。

(摘编自茅于轼《经济学所用的思考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利用了数学的推理方法,在研究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容易发生分歧,能提高讨论和探索问题的效率。
B.数学介入经济学,可使先入为主的偏见与最顽固的成见得以克服,而这正是古典经济学突出的弱点。
C.作为经济理论基础的数理经济学是一门定性的科学,它常借助多种数学方法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
D.在我国,数理经济学要和讲求全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加快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数学的理论框架条理化、逻辑化和前提简单明了的特色,及数学推理在经济实践中的意义。
B.文章以数学、逻辑和经济学的结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数理经济学中应用多种数学工具的问题。
C.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逐层地论述了数学方法对于经济学的价值,论证科学,说理严谨,层次清晰。
D.文章含蓄地提出了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论述了在解决问题时数学的客观性和严密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日益发展成为一门依靠数学和逻辑的科学,这势必淡化经济学的人文精神,也会减弱其作为社会科学的特性。
B.多样化的数学工具日益成为数理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手段,它们形成的经济理论使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变得清晰可辨。
C.数理经济学的诞生,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的论断。
D.如果不能借助于数学表达,我们将很难阐释清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要义,正如不懂得五线谱就很难去创作音乐作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是证明中秋节起源于新罗。
B.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当时文人习惯在八月十五吟诗赏月。
D.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是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唐欧阳詹的言说,是为了显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2018年立秋后第一个戊日是8月14日,可知9月23日(秋分),也即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