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祖宗轴”是豫北滑县年画的三大种类(神像、“祖宗轴”、扇面画)之一。与其他年画一样,都是张贴于过年之时,但“祖宗轴”并没有装饰节日的功能,主要用于祭拜祖先、家族团聚,是敬祖文化的轴画形式。

祖宗轴”应该起源于魏晋时期。无论是铭文、壁画、祖庙或祠堂都可以称之为“祖宗轴”的前身”,这种不同形式的祖宗崇拜方式,承载的却是相同的精神内涵,并且传承千载、自成体系。

“祖宗轴”的画面图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景,家景类的图案是以建筑物岗岔楼、牌坊等为主;另一类是坟景,坟景类的图案是以树、山为主。均配有松、柏、竹、鹤、寿、禄等图案或符号象征着长寿廷年和繁荣兴盛“祖宗轴”的画面中加入了香炉、供桌、蜡台等,显得肃穆、静谧,山水、牌坊和高高的台阶把自己在现实中的期许都搬到轴面上,尽量使其尽善尽美,显得阔气和排场,又窝意祖先已升入天堂。画面色彩以黑色为主色,庄重而肃穆。整幅画庄严大方,宁静祥和,这样的理想化的升平景象,既表示对先人的虔诚和追思,又张扬对家族兴旺的期待和祝愿。

祖先崇拜是实现道德教化的重受途径。在¨祖宗轴”前祭拜先祖时,子孙们要按照长幼、尊卑、亲疏之序排列行礼,实现了从宗教仪式向道德礼制的转仳,使孝道由家庭道德升华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

“祖宗轴”上先人的名字像树上的枝叶一样分布,关系的亲疏也一目了然。长幼有序的规则、族群互助的氛围,在这一拜之间建立与构筑,也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敬祖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向祖先祈福,而更多地在于明白我们自身。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黃帝,满足了亿万华人寻根、拜祖的虔诚心感,血脉的联系迺过对共冏祖先的祭拜得到肯定和加强。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威为建构民族自我身份的重要纽带,推动了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同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中华文明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崇拜祖先这样一种宗教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它跟尊奉其他的神不一样。尊重祖先实际上是尊重我们自己。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曰生”四个字,《中庸》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命是一切之根本,对于每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存在,是天地间最大的德性。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父母的,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所以对个体生命要重视和爱惜,要珍爱生命,爱护身体。

(选编自韩霞吴祖鲲《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轴”是一种关于祖先崇拜的年画,是敬祖文化的载体,历经上千年流传至今。
B.家景和坟景类“祖宗轴”图案,均配有松、竹、柏等图案或符号,有着美好的寓意和期许。
C.在“祖宗轴”前祭拜祖先,既有助于族群关系强化,也有助于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D.明白我们生命的可贵,从而爱护身体,珍爱生命是借助于祖宗轴祭拜祖先的终极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祖宗轴”并点明其信仰核心,接着分析其来历及画面特点,最后分析了敬祖文化的意义。
B.关于祖宗轴的闸述只是一个引子,为的是引出关于祖先崇拜和敬祖文化的意义的闸述。
C.文章以敬祖文化为主线,“祖宗轴”为副线,借助“祖宗轴”这一具体事物阐述了敬祖文化的。
D.文章从一家一户的家族祭祖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层面,借助于黄帝祭祀进一步强化了敬祖文化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祖宗轴”能成为豫北滑县年画的三大种类之一,反映了当地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B.“祖宗轴”能够传承千载、自成体系,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一千年甚至以后的世纪里,它仍将传承下去。
C.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缘于人们寻根、拜祖的心愿,它能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D.崇拜祖先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东西,因为豫北滑县“祖宗轴”年画上会写有“大德日主”四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8 09:5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但在全媒体时代,它却遭遇了多种挑战——观众的“听”和“看”正在发生转移,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分散和降低……4K超高清、3D技术、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的背后,是全媒体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引擎作用越发凸显的现状。而对新变化、新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2019年3月21日至23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会以“融合引领视界,智慧连接木来”为主题,旨在加快促进广电媒休优化升级、更大力度推动智慧广电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需求。目前,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融合”水平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深度”。

(摘编自《智慧视听走近了》

材料二

在技术的助推下,人们的“听”和“看”正变得丰富多彩。4K超高清、3D技术、5G网络……新技术的涌现和完善,为视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让智慧生活更近了一步。在今年的两会上,新闻中心首次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部长通道”首次进行"5G+VR"直播。与此同时,各大媒休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广泛运用5G、4K、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前沿技术手段,让“黑科技”服务于两会报道。新技术的加持,进一步丰富了融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为传递两会盛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元素。

(摘编自《4K 超高清、3ID技术、5G; 网络——-智慧视听带来惊喜》)

材料三

媒体融合、文化融合是近年来广电集团一直在探索的命题。而在广电系统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广电传媒业在发起新一轮转型升级——推进文化、 金融融合。金融项目如何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广电传媒如何加速战略转型,是热门探讨和探索的主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吴保安对“广电+金融”的发展途径和思路举措提出三个认识:一是把握方向导向,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聚焦广电主业,“广电+金融”的核心就是金融支持广播电视繁荣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在广电事业产业的拓展、整体实力的壮大、效率效益的提升上,体现在广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扩大上:三是要稳健开拓创新,希望各个广播电视机构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拥抱金高画促进深化改革、构建新型体制机制,产生独特化学反应。

(摘编自《深化融合发展,传统广电携手金融产业谋划转型升级》

材料四

当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质量、效能、服务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张宏森认为,当前应着力完善技术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在加强内容供给、改进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改变重发端不重收端、重覆盖不重受众、重播出不重效果的现象,使公共服务有机融入智慧广电的建设进程,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满足群众期待、更加凸显质量效益”。

广播系统内容上的提高和突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培育过程,而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上推动产业升级,效果会更加明显。技术突破是带动行业转型的关键。1973年中国开始试播彩色频道,2003 年有线电视数字化,现在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每一次产业升级都归功于技术升级的驱动和引领。

要加快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必须将广电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融入国家整体科技创新体系。与此同时,广电生态圈的智慧化监管也亟待加强。业内人士认为,要抓紧完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架构、系统方案、标准规范,实现跨业务、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智慧化监管,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监管体系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摘编自《智慧视听走进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已不再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亟待转型升级。
B.5G、4K、AI、VR等“黑科技”的加持,为两会盛况的报道注人了新的活力。
C.“广电+金融”就是通过金融项目资助广电传媒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战略。
D.目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应在重视覆盖,推进均等化的同时,重视质量,提升服务效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缺乏示范模式引领模式,广播电视领域的媒体融合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B.近年来广电媒体积极探索多方面的融合以促进战略转型,业内人士认为技术是关键。
C.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视听生活的需求是广电媒体优化升级的最直接缘由。
D.只要实现技术突破,广播电视行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小题3】广播电视行业应如何进行转型升级?请根据材料内容分点简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4年5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中的“有心”一词含蕴深厚,包含了叶嘉莹先生在苦难人生中对诗词的坚守与热爱。
B.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在给叶嘉莹的信中不仅对她取得的成绩表示了肯定,还对其开创一派词学有着深厚的期望。
C.从“独对寒灯苦母时”到“眼流涕泪心狂喜”,我们分明能够看到叶嘉莹先生的坎坷人生和投身祖国怀抱时的欣喜之情。
D.70年的教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为她的学生传道授业,他们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正好与文章结尾她那清荣、高雅的气质相呼应,塑造了叶嘉莹先生清俊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
B.因为挚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古典诗词,叶嘉莹先生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责任与坚守仍旧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C.回归故土的叶嘉莹先生,设立奖学金、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积极参与诗词文化的普及工作,受到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D.数十年的漂泊困苦和晚年设置奖学金奖掖后进,就是叶嘉莹先生“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的真实反映。
【小题3】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标题“叶嘉莹——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
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
杨兆龙先生对上个世纪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才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际。“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
(摘编自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
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
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B.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
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
D.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做了详细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
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
C.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
D.“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的研究精神是应该借鉴的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家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遗产首先应满足精神需求
杜晓帆
①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历史观和文化观的转向,是民族认同感不断加深的体现。但是,文化遗产范围的扩大,不代表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就解决好了。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工业厂房改造,模式大同小异,大都是将原有厂房进行整饬改造、粉饰一新,然后引入文化创意、餐饮、购物等业态进行充实。其实,厂房改造并无不可,它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废弃的场所和空间。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文化遗产保护的直接目的就是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厂房改造仅仅把原有的工业遗产视为可利用的场所和空间,大规模的干预使得依附在上面的历史信息消失殆尽,新引进的业态则是商业复制时代下的产物。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它实际上违背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它可能是优秀的厂房改造案例,但并不一定是成功的遗产保护案例。这样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够发挥何种功能的困惑。
②过去的遗存之被视为文化遗产,从客观上来讲,就是它和原生社会文化环境产生了分离,进而来到了当下的语境,成为了一项有待保护和继承的文化资源。在近代欧洲历史性纪念建筑的保护实践中,人们所熟知的巴黎圣母院、古罗马斗兽场等建筑就是在那时开始作为遗产对象来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尽管那时的保护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但这种有意识的保护行为仍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所持有的敬畏和向往。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也会发现,人们在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追寻过程中,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满足了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需求。从一开始,过去的遗存作为文化遗产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时,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
③认识到文化遗产首要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其实可以让我们在遗产范围扩大的今天,更好地去认识和理解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而不是给它们贴上某一个刻板标签或者套上某个雷同的利用模板。
④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以文化景观的名义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计智慧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但是,与人们熟知的文物古迹不同,梯田不仅是农业文化的象征,同样也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它的开辟与维护是当地村民世代耕种的结果。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不少年轻劳动力离开家乡去城市打拼,农耕的转型已经在一些地区发生。哈尼梯田的保护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发展问题,原来保护的主体将不断流失。在现有的保护条例下,人们对哈尼梯田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美好想象尽管还能在物质的景观中寻得,但看得见山,看得见水,却看不见乡愁。在当代语境下,遗产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去留、新旧等讨论,直指人们的精神世界。
⑤在中国,像这样的乡村遗产还有很多,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传统村落名录,至今已达4000余个,仅贵州省黎平县一县就有93个传统村落。它们大多古朴、秀丽,但在发展上则显滞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不能因为保护掣肘了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冲破最后的底线。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提升,而是全方位的复苏。尽管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生活遭遇了现代化的巨大冲击,物质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加快,但蕴含在遗产中的内在发展动力并未消耗殆尽,它固有的美好仍然在吸引着人们前去耕耘。
⑥文化遗产首先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它承载着的是人们的想象力与前进的信念。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是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反过来才会真正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13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日益关注和文化遗产范围的日益扩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就解决好了。
B.工业厂房改造盘活了废弃的场所和空间,引进了新的业态,因而成功保护了工业遗产。
C.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和近代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历史告诉人们,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敬畏和向往历史,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D.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让位于发展,否则蕴含在遗产中的内在发展动力将消耗殆尽。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大规模的干预非但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使历史信息消失。
B.在遗产范围扩大的今天,人们在认识到文化遗产首先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这个道理后,方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C.文章以红河哈尼梯田的保护为例,说明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在保护物质景观的同时,还要重视和解决村民的发展问题。
D.在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下,文化遗产失去了内在发展动力,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只有在经济的提升中获得发展动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对文化遗产在当下能发挥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后,才会慢慢走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误区。
B.对文化遗产首要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的认识越深刻,对遗产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的认识就越深入。
C.乡村的真正振兴,是全方位复苏。在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目标是在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同时,看得见乡愁。
D.蕴含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力量大,就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进而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道”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C.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