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 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绝对科学。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E.所有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都有其科学依据。互相关联,协调并用,多元统一,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暑、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小题3】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0 03:50: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木匠和他的儿子 孟宪歧
热河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木匠,叫谢老刚。因为谢木匠的手艺太高了,热河镇就没有人再干木匠活的啦。
很多人都想拜谢木匠为师,谢木匠说:“对不起,我不收徒弟。”背后谢木匠跟老婆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老婆说:“别人不教,可栓子不能不教吧?”
谢木匠就嘿嘿笑:“那是呀。不教他,我这手绝活儿不就真绝啦?”
栓子十八岁那年,正式跟谢木匠干活。起初,干粗活,用力气,谢木匠干巧活,干细致活。后来,谢木匠就教栓子干巧活,干细活。
做家具,要凿不少卯眼,大大小小的。谢木匠画好线,栓子凿。可在做榫子时,栓子发现,那些凳子之类腿上的榫子比卯眼小不少,栓子有些纳闷,就问谢木匠:“爸,八仙椅的卯眼大,榫子小,安上也不结实呀?”
谢木匠便嘿嘿笑,说:“傻小子,要是都弄得结结实实的,用上三五十年咱不得饿死呀?榫子小,加楔子,上腻子,用个三五年,散架了再找咱给修,咱的活儿就永远做不完。”
栓子说:“那不是有点弄巧了吗?”
谢木匠还是嘿嘿笑:“我不巧点,咱家的日子早没法过啦。”
谢木匠又说:“记住,大件的东西,像躺柜啦,炕柜啦,那是人家装粮食用的,装被褥用的,不好搬动,就给做结实点,能用一辈子。那些常用的小物件经常搬动,也好做,用个三五年就不错了。”
栓子自言自语:“那要是让人家看出来,多不好意思呀?”
谢木匠说:“说你傻了不是?我做的东西,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
栓子发现,每回要把木板粘在一起的时候,要熬胶熬鳔,只有把胶鳔混合在一起,才粘得瓷实,而且不怕水。谁家做家具,就要准备这些料。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时间短了,太稀,用上不牢靠;时间长了,熬硬了没法使。熬胶熬鳔这活儿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胶多少,鳔多少,熬多长时间,都有底数,这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
大队支书找谢木匠说:“你给我爹做口棺材。”
谢木匠摇头:“那是粗活,我从来没干过。”
支书说:“你把它当细活做不就行了吗?娟子高中毕业二年了,应该推荐她上大学了吧?”
谢木匠沉默良久,说:“好吧。”
谢木匠跟栓子给支书家做了棺材,描龙画风,看不见榫卯,看不见疤痕,简直是一件华丽的工艺品。支书脸上很有面子,谢木匠因此声名大振。
有很多人都来找谢木匠做棺材,谢木匠一口回绝。很硬。
支书果然不食言,推荐娟子上了大学。
娟子出嫁,家里要陪送一对梨木箱子,谢木匠说:“得给你姐做结实点,用一辈子不行,得能用两辈子!”
栓子仔细观察谢木匠怎么凿卯眼,怎么做榫子,怎么熬胶熬鳔,用了多少,熬了多长时间,一一记在心里。
送姐姐那天,谢木匠长叹了一口气:“这对箱子,我是用心血做的,能用两辈子都不止!”
谢木匠终于老了。
谢木匠躺在炕上,跟栓子说:“做家具,最要紧的是胶和鳔。你记住了,三分之二的胶,三分之一的鳔,是最好的。但你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你就没饭碗了。”
栓子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了。三分胶一分鳔,三个时辰不能少。对吧?”
谢木匠惊讶地问:“你咋知道的?”
栓子答:“你梦话里说出来的。”
其实,这是栓子暗中观察得出来的。
栓子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木匠生涯。
栓子没有按谢木匠的嘱咐去做。
栓子干活一是一,二是二,做出的家具坚固耐用。
有人说:“栓子,你比你爸实诚。”
栓子问:“你这话是啥意思?”
那人答:“凡是热河镇让你爸打家具的人都知道,你爸爸留着后手呢。大件的家具还行,就是那些椅椅凳凳的,用个三五年,就都坏了,还得重新做。”
①栓子红了脸……
②后来,栓子赶上了好时代,时髦的家具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当上了栓子家具公司的经理,他的手艺不仅享誉热河镇,还在县城小有名气。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蓄势,交代谢木匠手艺太高以致热河镇没有人再干木匠活了,悬念十足,令读者充满期待;从全文来看,这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B.“熬胶熬鳔是个技术活……都是谢木匠亲自来做……底数就在谢木匠心里装着”这句话表明谢木匠教栓子学徒留有一手,怕没了饭碗。
C.小说结尾前写“有人”和栓子的对话,是对谢木匠自作聪明——“神鬼也挑不出毛病来”的讽刺,表明了作者做人要实诚的态度。
D.整篇小说以对话为主,情节相对简单,中间穿插的“做棺材”“做梨木箱子”两个故事使谢木匠的形象更加典型,同时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小题3】【小题4】小说运用了多组对比来刻画谢木匠这一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小题5】【小题6】最后标有①②的两处,哪一处作为小说的结尾更好?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同类题2

材料一:

“从哈佛大学到合肥科学岛,强磁场的吸引力无需衡量;从扬名美利坚到报效祖国,不计得失的人生续写壮美的诗篇,”从2009年开始,在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的带动下,8位在美的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于八年前相继归国,扎根合肥科学岛,潜心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现在,合肥科学岛上不仅有这八位哈佛归来的博士后,还有几十位“海归”科学家,他们不计名利,一腔热血,克服家庭的种种困难,只想为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期,“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话题广为流传,堪称继杨振宁、李政道后,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祖国的又一段佳话。

在我国历史上,已有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笫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八剑下哈佛”便是典型案例。

材料二: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研究结果显示,自2008年“千人计划”启动以来,我国正在由高端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最主要的高端人才回流国。留学人员回流率是指同一时段内,留学回国人数占出国留学人数的比率。留学人员回流率的变化,可以直观反映出海外留学人员的流动状态,是测算留学回国人员规模的主要统计方法。

除了回流率,2010年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长率与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甚至在2016年出现了“逆转”。

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Lockin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GUCCU)以及招聘兄弟会发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图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

该报告显示,导致留学生回国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因此造成了大批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现象。报告显示,2017年的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摘编自2017年9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材料三:

虽然不少與论在解读“归国潮”时,认为主因是国内就业吸引力增强,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出国留学的结构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10年前,我国出国留学,基本上还可以界定为“精英留学”,大多数选择出国留学者主要是到国外名校攻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从2007年到现在这10年间,出国留学的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出国留学群体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既有传统的“精英留学”,又有到国外读一般普通院校的“大众化留学”,同时,也存在学力较弱的学生到国外“混文凭”的现象。二是出国留学低龄化。目前,到国外接受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教育的学生比例接近30%。

观察出国留学结构的变化,就不难解释“归国潮”现象了。2007年后快速增加的出国留学学生,在2011年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此时相较于陷于泥潭的西方国家,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他们有很强吸引力。这其中,不乏一些竞争力偏弱的人群,这也提高了回国比。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出国留学中的精英留学群体,有多少选择回国,这对评价出国留学的价值和我国对人才的真实吸引力极为重要。对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负人曾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到87%。”这说明,大规模“归国潮”中,精英人才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部分“海归”回国后“水土不服”,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相当一批人的原因在于,在出国留学时盲目选择,并未做好长期和科学的出国留学规划;有的学生是想“逃避”国内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有的认为只要拿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混到一张文凭;还有的在国外求学期间严重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导致毕业时缺乏竞争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出国留学走向大众化,我国必将从原来的“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用人单位和社会不可能再完全按学历和留学与否的标准评价、选拔人才,而会更加重视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将摆脱学历教育导向,重视受教育者的能力培养,而每个受教育者也应该基于个体能力、素质的提升来规划学业发展、教育选择,而不能再仅仅追求学历或身份。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作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注)“千人计划”全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指的是国家通过给予各种优惠和鼓励吸引留学生中的高精尖人才回到祖国工作或创业的政策。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4年至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回流率一路稳步攀升,在2013年至2016年的四年间,回流率保持高位稳定态势,“归国潮”已显现。
B. 2004年至2010年,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基本呈小幅上涨趋势,其每年涨幅在10个百分点以内,如2005年比2004年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
C. 自2010年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回流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的回流率达到历史最高值,与2012年相比,提高了接近20个百分点。
D. 在回流率提高的同时,回国人员的增长率与出国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在2016年甚至出现了二者之间增长率的“逆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是指留美博士后王俊峰等人回国从事科研的故事,促使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极具吸引力的就业形势。
B. 虽然有国家出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支持,可国内的科研环境仍然有可能比不上国外,科学家们的不计名利、克服困难的精神尤显可贵。
C. 从2007年到现在1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从“精英留学”转变为“大众化留学”,二是出国留学人员呈低龄化。
D. 虽然留学人员回流率和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都在稳步提高,但是回国人员的结构比例仍然不平衡,祖国的科学创新事业需要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
A.受教育者应该以提升个人能力为目的,理性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毕竟,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评价人才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题3】第三次“归国潮”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最美天际线,应该向人心延伸
何鼎鼎
日前,北京正在进行清理牌匾标识,这引来不少关注,正反两面声音皆有。赞成者认为,北京不少牌匾标识“很不首都”,毫无审美可言,摘了并不可惜;质疑者则认为,像“庆丰包子铺”这种街边一层楼高的招牌也被摘了,是否真的科学?是否太一刀切?
应该看到,无论赞同或是质疑,基点都是出于公共利益。大家的争议焦点,并不在于北京要不要美丽的天际线、要不要整洁的城市空间,而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与城市相遇,在登高远眺,也在行走其间。美丽的天际线,清朗的建筑立面,都是城市的靓丽名片。驻足黄浦江边或面对维多利亚港,有那条天际线在,就有上海风情与香港格调。具体到北京,没有人不会同意:维护故宫、钟鼓楼、永定门城楼等重要建筑(群)周边传统空间轮廓的完整,有利于保护老城平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维持长安街、通惠河等处公共空间的开阔清朗,对维护“北京的符号”是多么的重要。这不仅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也是每一个热爱北京的人的肺腑之言。
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塑造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天际线,也要关注到人心的起伏。这其实是一条比天际线更重要的曲线。强化对牌匾的监管职能当然没错,对有安全风险的广告牌应该坚决整治,对违法私设的牌匾就应依法拆除,与天际线一起被清理的“架空线”——那些电线杆连起来的“城市蜘蛛网”,就赢得了无数点赞。然而,也要听到这样的声音:“没有了那块熟悉的招牌,迷路怎么办?”“牌匾没了,开车过来更找不着地儿了。”楼顶标志、路边店招,是城市的表情包、出行的坐标系,没有了还真容易叫人不习惯。而“3层以上只能安装一块牌匾标识”,对于一栋体量巨大、有多个出入口的高层建筑而言,是不是有只留天际线,不接地气的嫌疑呢?如若把有多年传统的“老字号”的牌匾也换成统一标识,又会不会失却一些传统的韵味、多元的丰富呢?人们的讨论,也是在期待更务实也更精细、更有效也更接地气的做法。
利益高度分化的时期,确实鲜有毫无争议的公共政策。什么是判断的关键标尺,什么是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应该属法治。为了净化城市空间,打造美丽天际线,北京新修改通过了《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清理属于有法可依。然而,行政法上同样强调信赖保护原则。那些在老规范下合法合规设置的牌匾标识,其信赖利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这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而在摘除过程中,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或许也可以考虑一下社会承受力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精细化的管理一定是法治化的,也应该是将绣花功夫落实到治理全链条中的。
不妨再看看世界。无论纽约还是东京,都有一条被称道的天际线,也都有丰富而多元的城市空间。这不是建筑与天空交接的生硬墨线,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服装”,而是接纳了建筑之上、空间之中的人文、历史与商业痕迹的。对于整座城市而言,这既是装饰性的,也是叙事性的,是能够讲述城市历史的。尽管今天,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强调其科学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城市的自我生长性。人们如此关注北京整治牌匾标识,正是在考量:刚性的城市治理之下,需要为城市的有机生长留下多少弹性空间。
如果说建筑与天空的交界线只是一条没有宽度的线,那么政策与人心的交界线应是有公共探讨的宽度和温度的。正因此,让城市天际线更美丽,城市空间更清朗,一个为了城市更美好的公共决策要凝聚起更多共识,既需要照顾到城市发展的规律,也需要兼顾各方利益、注重决策的透明化与公信力。毕竟,所有的建筑,归根到底是“人的建筑”。城市,是我们的城市。
(选自《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小题1】下列有关作者对“天际线”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靓丽的名片,所以北京集中清理屋顶广告牌匾的行动,没有人不会同意。
B.作者认为要塑造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天际线,也要稍微关注人心起伏这条曲线,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
C.作者认为当下确实鲜有毫无争议的公共政策,但要不要打造美丽的天际线判断的唯一标尺是法治,必须有法可依。
D.作者认为,让城市的天际线更美丽,让城市空间更清朗,决策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为城市的魅力在于多样性与包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首先从现象入手,针对打造城市美丽天际线,清理牌匾标识既有赞同也有反对的情况,提出问题——焦点不在要不要天际线,要不要整洁的城市空间,而在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B.在为保护天际线而治理广告牌的问题上,还有很多北京人其实关注的不是摘广告牌本身,而是他们不喜欢“一刀切”的社会治理行动,因为这对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破坏多元的丰富,有损传统的韵味。
C.作者举纽约与东京城市美丽天际线的例子,主要是为了与北京的做法进行对比,得出刚性的城市治理之下,需要为城市的有机生长留下适当弹性空间的结论。
D.文章举了很多现实的例子,如有城市表情包特点的店招,有传统韵味的的“老字号”牌匾等,它们装饰城市,讲述城市历史,体现商业繁荣、城市活力,不会影响城市的天际线。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析打造“最美的天际线”应遵循的原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小题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小题3】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众文化的冶炼
虞 昕
在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轻电影”盛行,国产电影的文化厚度与博大、深沉的民族文化积淀不相匹配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不过,单纯地批评中国电影人“没文化”是隔靴搔痒。电影并不是孤立的文化产品,而是植根于全社会大众文化土壤的创造物,是一个时期内大众文化样貌在银幕上的集中体现。譬如,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复仇者联盟》《蝙蝠侠》等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都是由漫画原作改编而来;走入国际观众视野的中国“武侠电影”则脱胎于晚清民国以来品类丰富的武侠小说。这些作品是大众文化孕育多年后在电影领域的结晶,绝不是电影人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最近两年,综艺节目火爆,中国大银幕上也相继出现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高票房的国产“综艺电影”,这在世界电影产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由于制作上的粗糙以及观众新鲜感的减退,这类电影正在式微。但这个现象说明有怎样的大众文化,就有怎样的电影。
电影和大众文化本就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今天的中国,电影——特别是观影人次多、舆论影响大的“大众电影”——本身就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引领力量,它极大地形塑着当下的大众文化。譬如随着一部电影的流行,其中的经典台词常常成为社会流行语;而像《亲爱的》这样反映某一社会问题的热映电影,甚至经由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影响到了相关立法,更是明证。
所以,电影人不能把电影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大众文化发育程度的不足。作为创作主体,电影人当然需要对泥沙俱下的大众文化进行引导和升华,而不是躺在大众文化的怀里坐享其成,这也是电影创作者应当保有的文化自觉。电影人不能一味地迎合、谄媚观众,将其作为不负责任和自以为是的票房策略。实际上,一些没有对大众文化承担责任的电影,往往因为缺少了文化的“灵魂”,而很难获得观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同。
近几年来,中国愈发广阔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电影产业的从业队伍越发庞大,但能否孕育出强大的电影产业,还要看创作者能否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到精髓,淬炼出极致的影像作品。大众文化本身就是丰富而多层次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绝大多数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严肃文化的因子,具有严整的内在的文化逻辑。电影创作者如果能充分重视大众文化,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进行反思、提炼和再创作,定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进而让电影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