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去赴湘②。

乱点莓苔③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迁客来过岭:指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②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③莓苔:苔藓植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尾联中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D.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2)本诗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6 10:4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性之
陈 亮
往尝论乡之富人,以陈性之为第一。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乐妻其少女焉。居厚以对策切直,得从事浙东观察府,竟以不能曲折上官罢去,独敬惮性之,盖相处数年如一日。
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顷之,一僮出,问客姓氏,已而肃客入,主人相与为礼,已而杯盘罗至,终不见喧嘈之声。性之面目严冷,与人寡合,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一日,与乡士大夫过予,自命行庖具饭。食毕,从容言曰:“某素不解饮,一饱之外,虽留何用?”予亦不强也。衣食取足,不为分外经营。不交涉邑官吏,谒入县庭,则不问可以知其令之贤矣。盖其自为过多,为人过少,若有取于杨朱之道者。
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居亡何,公质死。性之还自旁郡,道逢兵马都监者往验其死,性之嘱以徐行:“有止君矣。”性之亟趋郡白事,得追还其都监者,又为治其后事颇悉。盖古之义侠所谓不以存亡为解者,大率亦此类。繇此言之,士之素守里闾,曾不得少自概见于世者,岂必曰乡称善人而已乎!性之以赀补迪功郎,尝主南剑之剑浦簿,以忧去官,而不复调矣。
性之家故多竹,不以与人;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居厚每笑于余无所不可。墓上之铭,宜颐之有请也。颐尝从予,郡以其名上礼部,而性之死矣,盖癸卯十有二月七日也。得年凡七十岁。
(注)①颐:陈性之的儿子。 (选自《陈亮集》卷二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以不能曲折上官罢去曲折:奉承讨好
B.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羁置:滞留他乡
C.有止君矣檄:官府文书
D.颐尝从予游:外出求学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陈性之“清高”“与人寡合”的一项是(3分)
①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 ②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
③一饱之外,虽留何用 ④不交涉邑官吏
⑤以忧去官 ⑥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性之富甲乡闾,外表严肃冷峻,家风严谨,仆人对待来客恭敬而有礼貌,做事时小心谨慎,不发出响声。
B.陈性之作客之时,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可见其率直耿介;不需打探就能看出县令是否贤能,可见其善于辨别官吏。
C.乡人陈公质死于他乡,性之把他的后事料理得很周到;作者认为性之是社会上没名望, 不为人所察知的义士。
D.郡里把陈性之的名字上报到礼部,但就在这时他却死了;性之的儿子与作者熟识,托作者为性之写墓志铭。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友徐居厚亦知此翁可人意,而乐妻其少女焉。(3分)
(2)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4分)
(3)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德佑二年岁旦二首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诗歌鉴赏)这两首诗写在元兵攻占苏州之时,那时作者正在苏州。德祐是宋恭帝的年号,作诗时宋恭帝还在临安(不久临安沦陷)。他在这两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悲痛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怅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不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B.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收复失地的远大梦想。
C.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D.其二“此地暂胡马”意思是元军并不想长期占领苏州城,只是暂时驻军。
E.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题2】其二尾联中“荒城梅又春”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睛,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提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④今夜,此若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⑤无寐,满村社鼓。

注 ①创作此词时,临安被元军占领已两年,南宋残余政权濒临灭亡,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鄜州:州名。“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写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⑤釭(gāng):油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小题2】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