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谓孔子之道尽是哉  遽:断然
B.好问则,自用则小 裕:渊博
C.岂料后之以帝称哉 隆:盛大
D.则亦有矣 分:区分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之道大博/ 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B.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C.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儒者过也
D.岂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
宋儒虽贤明,终究比不上颜回、曾参
B.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
这也就像把持市场的市侩之徒罢了
C.遵之者贵,悖之者贱
遵循宋儒学说的就能成为显贵,违背它的就只能处于卑贱的地位
D.致索解人不得
导致无法探索了解这样的人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D.作者恳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6】尹似村写信来责怪作者违背宋儒的认识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7 04:45: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潘荆山
袁枚
潘荆山讳兆,吾浙孝廉也。静深有谋,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康熙五十四年,台湾反,以立朱一贵为名。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乡人异之。游民之无赖者倡为乱,拥一贵据南路,杀守备及官兵二百,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讨贼战死,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时漏下二鼓,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荆山披衣起,笑曰:“公止哭,贼即平矣。台湾贼皆乌合,何能为?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公曰:“如何?”曰:“公持印,荆山持笔,两侍儿供纸墨,群奴张灯听遣,足矣。”
如其言,书一牒下中军曰:“发两标兵各千,五鼓集辕,旌旗、器械、战船缺者斩。”一牒下司、道曰:“运粮若干,集厦门听取,误者军法从事。”一牒下府、县曰:“明早部院出兵,送者斩。各吏民安堵毋动。”荆山每书牒,笔飒飒如风雨。毕一纸,请公加印,印毕即发。未三鼓而部署定。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
黎明拔营,行两日至厦门。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荆山下令传呼曰:“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有一贾奋前,即褫守备蟒服与之。继来者分给牌札、豹豸绣补。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兵依队而上,不敢哗,甲光耀日。五日抵鹿耳门,贼大怖,以为神兵从天而下,骇散无斗者,互相攻杀。守红毛城仅十六人,诛之。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兵不血刃,粮不支给,凡七日而台湾平。满公欲奏荆山功。荆山辞曰:“某性懒,非能吏事者也。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满公卒,潘复佐浙督李公卫,以名闻。
——《袁枚文选》
注释:褫:强行脱下。
【小题1】下列加点的字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浙闽总督满保辟入幕府  征召
B.台湾陷,事闻,省城大震  听说
C.各吏民安堵毋动 居处
D.众贾大喜,争自棹船,船衔尾布列  划动
【小题2】下列语句中,能分别表现潘兆“静深”和“有谋”的一组是
A.满公不知所为,登荆山床为诀,哭声乌乌
第兵机贵速,须尽此夜了之
B.荆山复解衣卧,咍台大鼾。
进剿竹箐城,禽朱一贵,槛车送京师。
C.公止哭,贼即平矣。
凡海贾船能捐货载兵者,与五品官。
D.时承平日久,兵不善橹桨,公忧之。
某性懒,非能吏事者也。
【小题3】下列语句中,对原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康熙五十四年,台湾朱一贵谋反,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等战死,台湾陷落,震惊福建全省。
B.总督满保懂弱无能,听到台湾事变,只知道抱头痛哭,而他的幕僚潘兆临事不乱指挥若定。
C.因为多年没有经历战争,士兵不会划船,潘荆山很头疼,后来他想出了用官位激励商人的办法,收到奇效。
D.事变平定之后,满保想要保举潘荆山做官。潘荆山以自己并不是做官的材料为由拒绝了。满保去世后,潘荆山还作了李卫的幕僚。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朱,农家子,幼养鸭为业,每叱鸭,鸭皆成伍,路不乱行。
(2)贼平,仗国家威灵,不可贪天功、袭人爵,请事公终其身。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鄂韡:花蕾繁盛。②赀:财货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第①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中“客”举“善种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自然规律,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原有的牡丹枯死。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主人处理不当,使旧牡丹死去。如今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导致原有的牡丹的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主人自身的修养、性情、见识有问题。
【小题5】纵观全文,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①,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眣②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③,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①意指遇到了不好的男人而终被离弃。②眣:期望。③窀穸:墓穴。

【小题1】下列对议事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B.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C.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D.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丁亥,是用年号和干支共同纪年。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没有年号,汉高祖时才有。清代,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B.宫锦,宫廷作坊特制的丝织品。这里指用这种锦制成的宫袍。因唐代李白曾待诏翰林,着宫锦袍,后世遂用以称翰林的朝服。
C.稗官野史,指私人编定的笔记、小说之类的历史记载,与官方编号的“正史”相对而言。据说,西周高有掌管收录街谈巷议的官职,称为稗官。
D.亲在未敢言老,封建孝道规定,凡父母长辈在世,子女即使老了也不得说老。袁枚这句话,是婉转地表示自己已经老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亡妹生前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了对死者生前遭遇不幸,死后葬于异乡的深切伤情寄托了对亡妹的无限哀思,表现了兄妹间的深情厚意。
B.祭文既赞扬了素文的纯洁坚贞,又指出了悲剧的根源在于其受诗书和礼教影响,极为深刻大胆。
C.作者妹妹的坟茔旁还有三座坟茔,都是家中女眷的坟茔,妹妹以此作伴当不寂寞,这是袁枚没有把妹妹安葬回老家的原因。
D.袁枚曾经有过儿子,但是夭亡了,两个女儿还小,弟弟阿品没有子女,因此生发了孤老无助的悲伤和感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2)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河南邯郸壁上或题云:“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严子陵钓台或题云;“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

(选自《袁枚诗话》卷四,有删改)

【小题1】在“学王、孟、韦、柳者”中,“王孟”往往并称,王维、孟浩然是盛唐“________诗派”的代表;在“太白、东坡以天分胜”中,太白的诗,本学期,我们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风可概括为________。
【小题2】“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语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层的标志句有两句,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凡事不能无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各种弊端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思维发展: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A.四品官员吕峰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小题2】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小题3】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其俭省,但富于表现力。请从文中找到景物描写的地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