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世纪以来,文化的翻译研究呈现出对空间与记忆问题十分关注的新动向。我国古代的域外书写基本上可以归为对他者文化的空间书写。通过这些域外书写文献的翻译研究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空间的跨文化建构,探讨沿线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跨界传播等问题,是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重要课题。
一方面,翻译不仅是在某一空间中发生的跨文化实践,它本身也在不断塑造和建构他者空间,促进我们反思自我文化的空间存在。简言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空间实践。在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空间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实体,而是越来越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历史、生活、想象等都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为其赋予意义和价值。那么,古代域外书写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跨文化叙述与建构,在转译和传播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不同的译者如何处理中国先人的空间叙事,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形与重构?其背后有哪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怎样的跨文化空间政治?这样的翻译与跨文化空间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空间中如何被接受并产生社会效应?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思考空间的翻译与重构、空间意义的跨文化流变等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同文化记忆传承密不可分。所谓“文化记忆”,即一个文化群体所共享的记忆,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器物、民俗等方式展现和传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在我国古代域外书写文献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宗教、民俗、景观等记载中,痕迹清晰可辨。那么,这些用古汉语书写的他者文化记忆在跨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再现?文化旅行有没有产生记忆的流变与重构?如果有,哪些记忆得以较好地再现,哪些发生了变形、扭曲,哪些又被遗忘?这体现了怎样的记忆政治?有哪些因素在其背后发挥作用?这样的跨文化记忆传播如何影响其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类似的翻译传播问题,其学术与现实意义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带一路是促进世界和平、均衡发展的新范式。深入考察被书写对象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于做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述,对于探索民心相通、文化互鉴的路径与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我国对域外的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书写都是对域外文化的空间书写。
B.跨文化空间实践的翻译对塑造和建构异域空间以及反思自己的文化都有作用。
C.不同的译者会使与域外书写相关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赋予发生变形与重构。
D.域外的文化记忆在翻译传播过程中会与中国的文化互鉴、民心相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提出了新世纪以来对古代域外书写的文献翻译研究成了新时期重要课题的观点。
B.第二段将翻译研究领域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空间概念进行对比,说明其具有独特性。
C.第三段所提的众多问题说明“域外书写翻译与传播”与文化记忆密不可分。
D.末段论述了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传播和运用对作为中国发展新范式的一带一路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历史机遇下,对古代域外书写的翻译研究与传播运用有助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B.古书《大唐西域记》对域外的政治、宗教等系列的空间记述可理解为对其社会文化的跨文化建构。
C.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传承的域外文化记忆,今天都已经在文化的发生地被重新发现。
D.对中国古代域外书写的优秀翻译,不单有学术上,在现实中也是很有意义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07 12:3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这几年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分外响亮的“主题词”。政府出台“民生政策”之密集,媒体推出“民生话题”之深入,百姓关注“民生热点”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如何使每一级政府的惠民之举,托起每一个百姓的幸福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的结待解。

走进基层,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民生是个“筐”。看一看各地在抵抗金融危机中接连推出的刺激内需的大手笔,看一看基层在跟进产业转移中争相展示的招商引资的新路数,其中究竞有多少是真正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有多少是紧密呼应民众迫切需求的民生项目!一些地方向上汇报、对外宣传时,为了标榜自己的“高度重视”,竟然把高速公路、城市广场等基础设施投资都算作了民生工程。民生是个“秀”。“有粉搭在脸上”,这是许多官员的共通心态。就谈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忙于撤并村庄、洗脚上楼,简单地将城市样式照搬进来,靠近路边的建筑,还要涂脂抹粉,配上白墙红顶。老百姓的谋生之道、生产方式还没有改变,就急着要在一个早上颠覆农民既有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于此,官员们有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视察的“盆景”,有了自己表功炫耀的“面子”,甚至还有了其中房地产开发的“实惠”,老百姓却尝到了难言的苦果。民生是个“痛”。一些地方政府或盲目追求跨越发展,或急于拉动投资需求,或企图摆脱财政困境,提出加速城市化,让更多的百姓以承包土地换一纸户籍,尽快过上城市生活,享受公共服务,沐浴现代文明。但是,他们并没有换位思考:农民到城里买不起房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子女就学遇到困难怎么办?

民生是什么?不是口号,不是标榜,它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民生建设是什么?不是政绩工程,不是权宜之计,它是一种执政理念,一种发展方式,一种社会文明。

有人说:保民生还是要看发展,没有财力保障民生都是空谈。有道理,但未必尽然。财力固然重要,但比财力更重要的是理念,是一个地方坚守的发展基点。有人说:保民生还是要重考核,没有硬性指标民生很难落实。有道理,也未必尽然。考核不可或缺,但比考核更重要的是情怀,是共产党人执政的价值取向。

民生深处是民权。我以为,保民生最关键的,还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本位,坚持老百姓当家做主。当然,更具意义的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素质的提升,是主体力量的成长,民主路径的拓展。只有在民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在权利与权力的法治契合中,政府的民生关怀才有更为深广的内容,社会的民生进步才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各级政府要将“民生”真正落到实处,还是要更多一些民众情怀,更多一些民生导向,更多一些民主保障。

(摘编自苏北《力戒“口惠民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府、媒体和百姓的合力推动下,“民生”近年来已成了响亮的“主题词”。
B.民众迫切需求的民生项目在各地刺激内需的大手笔中的占比,让作者失望。
C.民生不是政绩工程和权宜之计,而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社会文明和执政理念。
D.只要政府坚持人民本位、民众的权利意识觉醒,“民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从三个方面连举三个事实来突出民生之“热”,再指出问题所在。
B.第二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明了作者的态度。
C.作者用“筐”“秀”“痛”的概括生动地揭示了当前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D.作者用“有道理,但未必尽然”来委婉否定某些人的观点,语言很有分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某些地方的做法感到气愤,因这些地方竟把基础设施投资都算作民生工程来标榜自己。
B.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撤并村庄、洗脚上楼,粉刷装饰靠近路边的建筑的做法都是在“作秀”。
C.某些地方政府提出加速城市化,却没有考虑百姓的切身利益,致使民生成为口号,甚至成为“痛”。
D.作者提出,财力固然重要,考核不可或缺,但比财力更重要的是理念,比考核更重要的是情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肥胖元凶:糖分or脂肪?

①为什么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世卫组织认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和消耗的不平衡。简单地讲,就是这些人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按照这个解释,人体任何多余的热量,不管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还是脂肪,最终都会转化为体重。因此,肥胖的解决方法说到底还是——少吃,多运动。

②另一种激素假说则将焦点集中在脂肪细胞的生理调节机制上。他们认为,体重上升的根源在于,日常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让体内胰岛素水平居高不下。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谷类食物的摄入使得血糖(葡萄糖)浓度上升,激活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还会发出信号,使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并可能促进脂肪的积聚。过去20年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一假说的观点或许是正确的。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不仅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甚至也是心脏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所以,通过严格的实验,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③由于此类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诱发肥胖的环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但是,肥胖的产生过程往往需要数十年,人体在几个月中积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难检测得到。所以NuSI机构的研究人员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过减肥实验来检验不同假说,这样得出结论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短很多。

④在整个实验期间,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试者将会受到“严格监控”,各种实验设备会精确检测他们摄入的热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受试者得到的食物类似当今美国人的日常饮食——由50%的碳水化合物、35%的脂肪以及15%的蛋白质构成。而在第二阶段,食物所含热量不会改变,但食物结构则会完全不同。调整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仅有5%,而且是肉类、鱼类、家禽类、蛋类、奶酪、动植物油以及绿色蔬菜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比重仍占热量摄入的15%。至于剩下80%的热量,则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测试上述饮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维持,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

⑤这个实验创造了非常理想的环境,可以很好地检验出哪一个肥胖假说是正确的。如果能量失衡假说成立,这些受试者在实验结束时体重将不会变化,因为他们摄入和消耗的热量始终会相互抵消。如此的话,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将从理论上被证明,肥胖确实和摄入的热量直接相关,不管热量是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效果是一样的。如果食物结构会影响脂肪积聚,那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受限的情况下,受试者体重和脂肪量都会下降,这将是对激素假说的强力支持,说明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与脂肪或蛋白质相比,碳水化合物更易使人发胖。

【小题1】下列关于“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变得肥胖”的可能原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导致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
B.脂肪细胞在胰岛素的信息干扰之下,停止向机体供能,并促进脂肪在身体内的积聚。
C.血糖浓度上升使得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造成胰岛素抵抗。
D.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多余热量,转化成了体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关于肥胖的解决方法,世卫组织和激素假说完全不同,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B.和直接通过实验去寻找导致多余脂肪积聚的生理机制相比,弄清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的实验并非是最理想的情况。
C.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受试者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很低,且都由肉鱼禽蛋、绿色蔬菜、动植物油中天然携带的碳水化合物来提供。
D.将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的影响弄清楚,不仅有利于治疗肥胖,还能增加人们对于心脏病和癌症发病机制的了解。
【小题3】刘水身高172,体重92千克,半年前,他开始减肥,现在体重已减到76千克。很多人问他有什么减肥心得,他说,除了进食量有所减少和适当的运动外,他的午餐和晚餐一般是吃苹果、绿色蔬菜、牛肉和水煮蛋。结合上文,试分析刘明减肥成功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将军问事
李培俊
将军回湖桥村那天,可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几朵几近透明的云彩悬浮在天幕上,自由自 在,来回飘荡。将军舒心畅意地笑了,对陪在左右的县领导说,我参加八路军那天,也是这样的好天气。将军叹了口气,一转眼就是好几十年哪!
按照县里安排,将军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将军没有接受这样 的安排。将军在红地毯前站下,招手叫来村支书,问道,毛林住在哪里?村支书说,他两口还在 东沟的老宅子里住着。将军说,咱们先到东沟去,我要见见这个胆小鬼,当面问他个事!
毛林和老伴儿正在翻晒刚从地里收回的玉米。八十多岁的毛林十分瘦小,光着脊梁,手拿木锨,金黄的玉米粒在院地上铺成一片金黄。毛林把晒好的玉米翻到下面,再把下面的翻到上 面,动作娴熟,轻松自在。将军点点头,嗯,看来这个逃兵的身子骨还不错,八十好几的人了,还干得动农活儿。见了将军,毛林立时热泪汹涌,搓搓手上的土屑,一把就把将军的手握上了。他说,伙计,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将军却很冷淡,双手背在身后,冷着脸上下打量毛林好一阵,才说,毛林,我只问你一句话,那年秋天,头天晚上商量得好好的,要一起参加八路军,临走那天,为什么四处找不见你?你为什么当了逃兵?
毛林伸出的手还在空中尴尬地悬着,不知放到哪里才好。听了将军的话,脸也马上冷了下来,那只手猛地朝空中挥了一下,说,你说我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说我是逃兵。
县里随行人员连忙呵斥毛林:咋说话呢?咋说话呢?毛林说,我就这样说话,你张狂什么!当年老子杀鬼子的时候还没你兔息子呢。
将军问,你说你杀过鬼子?毛林哼了一声,说,你以为只有当将军的人才能杀鬼子?
毛林老伴儿悄悄回屋,捧出一个土灰色的陶罐,揭去封口,从里面掏出一堆发黄的肩章。毛林呵斥老伴儿,你这是干啥?你还有脸显摆!那年要不是你,我咋会被人骂成逃兵呢!老伴儿
把头垂到胸前,嗫嗫嚅嚅说,谁叫你是独生子呢,谁叫咱爹得个要死不活的肺痨呢……
将军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可能错怪了这个昔日的玩伴儿,脸色和缓下来,对毛林老伴儿说,弟妹,说说,那年到底是咋回事?毛林老伴儿说,那年,他头天晚上说,要和你一起去当八路,可爹躺在床上,我又怀了身孕,他一走,这个家还咋过下去?我骗他说,你走就走吧,走前下红薯窖多拿出来点红薯。他下去了,我把红薯窖口锁了……就为这事,他和我闹腾了一辈子,差点把婚离了……
毛林说,你还有脸说!毛林老伴儿说,我咋没脸说?你虽然没当成八路,还不照样杀鬼子?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掂把二尺长的刀,整夜守在村口,第二天,驻在咱湖桥村的鬼子就少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我给你数着呢,到日本人投降时,你一共杀了十二个鬼子。这不,被你杀死的日本鬼子肩章都在这存着呢。
毛林老伴儿说着,把陶罐口朝下倒了起来。将军蹲下来,一个一个捡拾、验看,有列兵、下士、上士,还有两枚是中尉军衔。不多不少,整整二十四枚。
将军愤怒了,转头问县里的人,这样的英雄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县里的人面露尴尬,说,他没说,也没人上报呀。毛林老伴儿说要保密,免得小鬼子报复村里人。这一瞒就是几十年哪!将军的牙巴骨被咬成两个铁块,扑上去紧紧抱住毛林,许久,仰天一声浩叹:你这个毛林呀!将军还说,你知道我亲手打死的鬼子有几个吗?也是十二个。我却当了将军,可你呢?毛林说,话不能这样说,再说了,都去当将军了,地谁种?
将军说,可这对你不公平啊。今天你们两口就跟我走,住到省城我家去!毛林说,那得问我同不同意,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
将军走时留下两条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把毛林杀鬼子的事迹整理出来,放进纪念馆;按离休人员标准,每月发给毛林一定的生活补贴。
毛林说,我有地种有粮吃,能打能跳能干活儿,要那玩意儿干啥!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毛林由将军眼中的“逃兵”到“英雄”,从将军心中的不公,到毛林眼中 的满足,毛林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波折一步步升华。
B.小说中毛林在暗中杀敌的故事极为感人,而毛林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让人动容,正是这样的情节安排,使得小说的主题更为深刻。
C.小说对将军蹲下捡拾、验看鬼子肩章的描写简洁而传神,把将军感动于毛林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D.综合全文来看,将军战功赫赫却不忘初心,毛林不愿声张而不得不“显摆”,这些都极为感人地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让人为毛林深深地抱不平。
【小题2】小说一开头就写将军回村那天的天气状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这句话,既是理解毛林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各个民族都有深刻的英雄情结,这一情结贯穿于毎个民族衍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投射各个民族精神向度的辉煌灯塔。

近年来,一股矮化英雄、丑化英雄的思潮开始涌动,借着还原历史、回归现场的名义,对已在民族文化价值谱系中形成稳定内涵、在群众中间具有深远影响的英雄形象,进行毫无道德边界的解构。这种解构是对历史的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误读与肢解。目前,这种“误读”与“肢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是“审美斜视”,对真实涌现或经艺术塑造的英雄形象拒绝认同,强行以所谓的“生活逻辑”与“国民性反思”来质疑其真实性。如有人认为刘胡兰年龄那么小,何以能经受住死亡的考验?且不说这样的质疑有无对英雄的基本敬畏,单就是这样的解读视角就让人匪夷所思。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怎能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来强行规约刘胡兰?何况,刘胡兰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体现出同龄人所难以达到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成长高度,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历史的幅面上凸显出来,成为凸显本民族最“新鲜的激情和行动”的“这一个”。

其二是“偏向还原”,即在一种理性强推的逻辑下,以历史肌理的内在丰富性为借口,片面认为历史结果的形成是多元路径交汇的产物,是无数历史线索偶然碰撞所致,从而达到颠覆英雄、污化英雄的目的。如这两年网络媒体上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质疑就是典型。这样的质疑至少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首先,缺乏看待历史事件的整体视野。尽管构成历史事件的活动是多元的,但这些活动中必然有一种核心力量,正是这种核心力量的存在,才使得历史事件以这样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反映在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历史事件上,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血性。其次,缺乏审视英雄形象的辩证态度。英雄并不是脱离人间烟火的固化标签,只要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行为,就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如果置历史事件的根本结果不论,单在一些细节上大加苛责,狭隘地认为英雄的一切必须绝对完美,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意义上的教条主义。再次,缺乏评价历史事件的客观立场。从各种历史材料来看,狼牙山五壮士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五个战士的身份、弹尽粮绝的事实,及最后跳崖而亡的壮举,都经得起文献的佐证和历史的考量。如果置基本的历史事实于不顾,单纯放大一些根本无法撼动历史事件基本结果的偶然性元素,显然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是一种只见斜枝不见主干、只见泡沫不见河流的认识倒置与精神偏狭。

其三是“肆意解构”,即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消解英雄身上的庄严色彩,横加填塞世俗化的叙事元素,致使英雄完全沦为浑噩之徒。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本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又是春来茶馆的女老板,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伪军巧妙周旋,体现出极高的生存胆略和艺术魅力。而同名小说《沙家浜》则把阿庆嫂设定为一个与伪军司令胡传魁、新四军指战员郭建光两边都有私情的江湖人。于是,春来茶馆变成了藏娇褛,胡传魁与郭建光变成了采芳客。这样毫无道德底线的解构,凭借的是取消历史阶段性特征、荡涤英雄主义精神的泛人性主义的逻辑,体现岀对历史和英雄个体的极端无知与轻慢。

上述矮化英雄的“思潮”,其悖谬之处根本上就在于对“文本历史性”与“历史文本性”的机械理解。“文本历史性”是指文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空间中生产、建构的,但必须明确指出的是,文本只有镶嵌在特定的历史橱窗中才得以可靠地诠释。而“历史文本性”是指历史还具有叙事的一面,但历史的这种叙事特征,绝非无根由、无逻辑、无整体意识的纯主观叙事,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惠雁冰《英雄经典——民族精神的文化史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民族都具有的英雄情结,贯穿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与民族精神的向度有关。
B.“审美斜视”对“文本历史性”机械理解,以所谓的“生活逻辑”来质疑英雄的真实性。
C.“偏向还原”在认识历史真实性上有三个误区:无辩证、不客观、无逻辑。
D.“肆意解构”对“历史文本性”机械理解,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加入世俗化的元素矮化英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分析了矮化英雄、无道德边界的解构历史英雄的几种表现,进而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B.文章引入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片面解读和质疑,就是为了论证“偏向还原”是对历史的肢解和误读。
C.文章在引出三种误解或肢解英雄形象的表现时,既有对概念的诠释,又有具体案理论结合实例,论证有力、充分。
D.文章以英雄情结引入,以揭示矮化英雄思潮悖谬根源作结,旨在表明否定英雄不被任何人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英雄急速成长的时代,正因为这样的时代以刘胡兰成为时代的英雄。
B.英雄能成为一个时期民族精神的标杆,是因为他在历史行进的关键之处,做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也难以做出的符合民族精神向度行为。
C.在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对已有的英雄形象与革命叙事进行肆意解构,就会陷入泛性主义的逻辑。
D.对历史事件、历史动力、历史结果的客观再现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前提,不能加入主观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人们往往以“不平则鸣”来阐释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并且把它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作为同一理论源流。这种阐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仍需略作辨析,以期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
“不平则鸣”一语的原意是什么呢?假如把“不平则鸣”单纯解释为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则《送孟东野序》中就出现了大量难以解释甚至矛盾之处。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韩愈既说“物不得其平则鸣”,而文中却以唐虞时代的皋陶、大禹,殷代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等为“善鸣者”,这些人都是成功的政治家,似乎难和“不平”扯到一起;而且文中还说“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等等,这就更谈不上“不平则鸣”了。
韩愈此文是否有矛盾,关键在于“不平”一词的内涵。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一文中说:“韩愈的‘不平’和‘牢骚不平’并不相等,它不但指愤郁,也包括欢乐在内。”钱先生这个解释是很有见地的,它纠正了以往一些对“不平”的狭隘理解。
我以为,“平”,是指平常、平静、平衡、平凡等;“不平”则是指异乎寻常的状况,既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总之“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不平则鸣”应是指自然、社会处于不寻常的状况之时,个体的“人生”一定会有所表现。
当人类社会处于变革动荡之时,总是会出现一些“善鸣”的人物。这可以是盛世,如唐虞的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也可以是乱世衰世,如“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可以“以道鸣”,如孟子、荀子;可以“以术鸣”,如杨朱、老子、韩、张仪、苏秦;也可以以诗文鸣,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杜甫。
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但不知道老天爷是让他“鸣国家之盛”呢,还是“使自鸣其不幸”,不过不管哪种情况都不会影响孟郊的“善鸣”,所以劝他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为什么后来的读者理解“不平则鸣”往往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含义呢?这是因为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其诗多是贫寒之声,而韩愈对之也寄以深厚的同情。
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动荡的时代为诗人提供创作的题材和动力,故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这固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可以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中国古代的隆汉盛唐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就诗人创作而言,“穷而后工”固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达者只要不是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只要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完全可以写出好作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批评研究中,“不平则鸣”通常被用来形容诗人作家的不幸和痛苦生活遭遇对于创作的积极作用。
B.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关于“不平则鸣”的阐释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甚至矛盾的地方,宋代学者洪迈就曾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
C.“不平”的内涵很广泛,可指事物受到压抑或推动,也可指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或充满矛盾的状况;总之,可以指各种异乎寻常的状况。
D.要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平则鸣”的原意,就不能将其与“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等理论简单划上等号,需要作进一步的辨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了“不平”的含义,才能够清楚地把握和理解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对于“不平则鸣”的态度和观点。
B.钱钟书先生对“不平”的解释,很有见地,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韩愈“不平则鸣”的原意。
C.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列举的唐虞皋陶、大禹、殷商的伊尹、周代的周公等人物,可以见出“不平”所指甚广,并不特指逆境。
D.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而孟郊本来就是一个穷苦的诗人,韩愈对他非常同情,因此,韩愈的“不平则鸣”本来就偏于不幸、愤懑这方面的含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通过称赞孟郊的“善鸣”来劝其不必为处境顺逆而“喜”“悲”,并没有单纯强调孟郊人生的“不幸”。
B.赵翼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与将“不平则鸣”的理解偏重于不幸、愤懑这一方面的观点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C.动荡的时代,往往产生感荡心灵的作品;同样的,一个繁荣昌盛又比较自由的时代,也一定会产生伟大的诗人作品来“鸣国家之盛”。
D.达者如果过着平庸的、碌碌无为的生活,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与生活的变化,也难写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