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榆爷
人们都说村口的老榆树成精了,有神。
老榆树很老了,老得粗壮的茎干歪倒在地上,再向上长出枝条,成为树。也就是说,从老榆树身上发出的枝杈,又都成了树,围绕着老干,长向四面八方。远望,如一片林子。
春天,人们捋嫩叶,做糊涂面条;捋榆钱,尝鲜。老榆树有神哪,不怪罪吗?有人这样疑问,就有人说,没事,老榆树活人,几辈子了,都吃喝他的树叶、榆钱,只要不动他的大枝壮条。
还有人说,捋一捋,算是给老榆爷挠痒,他舒服,长得更旺势。
说这话的是牟介中。他对老榆树敬重,防护着别人的伤害。老榆爷也是他叫出来的。叫着叫着,大家也都顺口了。遛弯去,碰面打招呼,就说,老榆爷底下。那里,有桌凳,石头的,可以谈天说古今。还有秋千,吊床,孩子们玩着,笑着,笑声跑到了树叶里面。这些,都是牟介中摆置的。他说,老榆爷好着呢,在树下玩,空气好,安全。
说起老榆爷的好,牟介中能说好多好多。比如,民国三十年年馑,人们没有吃喝,就吃老榆爷。那时候,老榆爷已经很粗实,叶,榆钱,都可以吃;还有树皮,砸碎,磨成面,掺和到红薯面里,粘,甜。村里人约定,只砍削枝条上的皮。怕外村的人来刮树皮,老保长就领着人日夜看护。有一年,夏天,袁店河发了大洪水,沟满河平,人们就上了老榆树,或者拽着树枝,吃树叶……
牟介中说,要是没有老榆爷,不知道多少家就没人会在这里喝茶荡秋千啦!一声感叹,望望头顶的老榆爷。人们也往上看。有风来,树枝婆娑,一片鸟鸣。
可是,要“大炼钢铁”了,上头决定砍伐老榆树。村里人不愿意,特别是老头老婆们,就打了地铺,睡在寒风里,轮流看护。上级就做村干部的工作,一家一家地做……终于做通了。
可是,没有人去砍树。好不容易动员来了几个年轻人,也不好砍:大斧头上去,就一道缝;油锯哗啦一声就卡住了!老头老婆们就又围拢上来,这是神树,是天意,不能砍伐!
上头领导很恼火,坚决要破除迷信,就向住罗汉山上的某部队求援。部队来了工程兵,开了一辆大铲车。轰!轰!轰!大铲车离老榆树还有一段路,忽然熄火了,跳下来个年轻人,左看右看,找不出毛病。领导准备再找老兵时,牟介中从围观的人群里出来了,“我来试一试!”
牟介中那时候复员回村三四年了,他当过坦克兵,在东北服过役。他说东北老冷,冰面上都能过坦克。他会开坦克,懂的多,复员后就开公社的东方红拖拉机,嗡嗡叫。——牟介中冲那个战士一笑,上了铲车,捣鼓了一会儿,突突突!铲车又发动了,轰轰轰,向着老榆树开来。人们就戳指头,骂,“你个鳖孙!”
可是,铲车又熄火了。再试,还是熄火。好容易动了,铲车抵住树腰了,又熄火了。领导要发火,驾驶楼的门一开,牟介中滚了下来,捂着头,喊,“疼啊!疼!”
部队上的兵再上去,还是发动不了……人们就呼地围绕了树,“神树啊,不能动!”
老榆树就保留下来了。
也怪,铲车倒回去时,很顺利。
几天后,牟介中也不头疼了。
人们就传说开了,老榆树有神,动不得。
几十年后,牟介中接待了一个老兵,就是当年开铲车的那个兵。他们两个都老了,围住老榆树看,笑,互相指点着对方,“你呀,你呀,哈哈!”那人一下一下地拍着树,互相久别重逢。牟介中抱着那人,附耳:“兄弟,多亏了你呀……”
哈哈哈,两人大笑,在树下,喝着小酒。人们不知道他两个笑什么。
他们老了。
老榆树也老了,莽莽苍苍。有年春天,有个大领导来视察,也看老榆树,说,“这是能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牟介中一脸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老榆树也老了,莽莽苍苍”一句,与前文一、二两段的描写相照应,突出了老榆树年老而生机勃勃的景象。
B.“可是,要大炼钢铁了”一句,内容上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情节上与上文形成转折,引出了砍伐老榆树的情节。
C.牟介中的话“兄弟,多亏了你呀……,暗示当年之所以能够保住老榆树,是因为两人默契配合,暗做手脚,使铲车屡屡熄火。
D.小说结尾补充大领导视察的情节,很有必要,它借大领导之口,表明老榆树乃是乡村的象征,突出了要永记乡愁的主题。
【小题2】小说开头几段介绍老榆树的情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铲车竟然铲不动老榆树,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9 09:0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谭徒马儿私淑杨
他博采众长,能演唱多种流派名剧,无论是谭派、马派还是杨派的剧目都演绎得很精彩,1983年和平和平991年还两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一生就干了京剧这么一档子事”。 他就是被称为“谭徒马儿私淑杨”
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
马长礼是谭派第四代掌门人谭富英的弟子、马派创始人马连良的义子,虽没得到杨宝森的亲身教授但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他摒弃门户之见,吸取不同名家之精华,身上兼谭、马、杨几家之长,并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长于刻画人物,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的老生演员。一路学戏,他受了不少苦,经历很多挫折,自己开玩笑说因为扮相不好看,没唱过旦角和小生,此外,他什么都学什么都会。他非常痴迷于学戏,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跟杨宝森先生学戏,听他唱,他就打听杨宝森先生住在哪,然后就在杨先生旁边租房子住。就连平时排戏都穿着行头,非常敬业刻苦。
马长礼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就是京剧现代戏《沙家浜》当中的反而人物刁德一。这个人物形象,叼着烟斗,有些斯文。可马长礼一辈子不抽烟。1966年,接到演出刁德一这个形象的通知时,他心里很不乐意。可很快,就投入到创作中。为了塑造好形象,他一遍又一遍练习刁德一叼烟斗的姿势。“一开始叼一会就流口水,后来才渐渐适应。“他说。
马长礼还创新了将话剧表演与京剧表演相融合的风格。他一再向北京人艺的艺术家董行佶学习念白,在演刁德一时将话剧念白揉进京剧,将外表温文尔雅、内心狡猾奸诈的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在“斗智”、“斥敌”两场戏中,他更是将马派的潇洒流畅、余派的圆挺拔、杨派的行腔韵味融进仅有20几句唱词中,曾在大江南北掀起热潮。他扮演的角色形象如此成功,以至于在周总理的直接要求下,谢幕时反面人物不能上台的规矩都改了。
虽然是科班出身,但他并不保守。马先生的女婿,当红老生名家杜镇杰回忆说:“老人家脑子特别灵,有一次看我演出的《苏武牧羊》,还说后面要用多媒体来点大风。那该多有意境啊!……岳父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让人讨厌。’还说,继承京剧流派是应该的,但如果是死学流派就是克隆,人家观众不可能老是看你克隆,必须要想办法塑造人物。
提起马长礼的为人,徒弟李军说他 “对谁都很谦和,在外面演出,即使在后台为他准备了小化妆室,他也和大家在大的化妆室,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演员。”让徒弟李树建感动的是,师父虽然是一名京剧名角,但从来都是谦虚谨慎不骄傲,对舞台充满敬畏。演出前几天不大声说话,保护嗓子,演出前一天会先在家里吊弦先唱一遍,演出当天上午不见任何人,把自己融入到塑造的舞台角色中,等晚上演出结束后还会特意走到乐队、服装师傅处鞠躬致谢。
与马长礼交情深笃,相识整整60周年的著名导演郭宝昌曾此评价马长礼:“他人缘很好,特别虚心。有一次,我看了他的《空城计》,因为我们全家都接触古琴,所以发现他在城楼上抚琴的动作有问题,于是就跟他提出抚琴应一手拨一手揉。后来他演完戏后专门找到我,让我以后想看什么戏就找他,不用买票,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
晚年,马长礼走下舞台。他曾说:“花无百日红,要勇于承认自己老了。虽然每个艺术家到了老年都会留恋舞台,都还想证明自己没老,但该翻篇的时候就得翻篇。……虽然我思想不老,心不老,但是外形确实老了,气质也变了,非要留在台上让观众鼓掌,说‘好!这么大岁数还能演,不容易呀!’这种评价没意义,还不如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有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长礼博采众长,无派系之分,无门户之见,在艺术上既对传统有所继承,但又不拘泥于传统。
B.马长礼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如谭派、马派、杨派,但长相不好看,所以没有唱过旦角和小生。
C.晚年的马长礼虽然依旧对舞台仍有眷恋,但他认为把舞台留给年轻人更有意义和价值。
D.文章没有全面叙述马长礼一生的经历,而是侧重于表现他热爱戏剧、刻苦敬业、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为人谦虚等特点。
【小题2】文章多处引用他人对马长礼的评价,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第五段写到马长礼曾直言“我追求的就是悦耳动听。京剧不是原来兴盛那会儿了,一定要好听,先别上人讨厌。”你是否赞同马长礼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它强调了家庭管理直接关涉到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的发展。家庭是社会组织机构的细胞,“细胞”出了问题,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社风民风,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②在儒家经典《大学》中,从格物致知到平治天下的“八目”或者说八个阶段,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整体的文化内涵与结构。包括修身在内的前五个阶段是“内修”,从齐家开始则是“外用”的逐步展开,社会和国家治理具有某种同构性。可以说,家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从事“天大”的千秋事业,仍要从个人的修身齐家这个基点做起。根基不牢,小则后院失火,大则地动山摇,除赔上身家性命、家庭家族跟着蒙羞外,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估量。

③家训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广泛适用性。历史上一些名门望族历经几百年、上千年而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发挥的规范和制约作用非常突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家训不是为“一家一族”所有,而是融入整个中华文化的结晶中。我们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组织的“细胞”,意味着透过家庭之“道”不仅能透视家庭之兴衰,还能体察社会之变迁。

④自汉代以后,家教受到普遍的重视,相继出现了“家训”“家范”“家仪”“家规”“治家格言”等家教书籍,这类家教书籍原本为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教化范本,因其寓“教”于“孝”“亲亲”之中,有效地起到了道徳教化作用,其中所宣扬的“勤俭持家”“六亲和睦”“尊老爱幼”“以身作则”等观念,无疑也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因此,在宋明清时期,“家训”等被刻版成书,流传越来越广,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

⑤《论语·学而》中讲的一个道理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引中言之,好的家教能够孕育出好人,好人必然是社会秩序的促进力量而不是破坏力量。好的家风不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论语·为政》记载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家道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广义的政治活动包含并延伸了家道。

⑥好的家教,胜过好的学校;好的家风,强于万贯家财。“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寥寥数语道岀了家族兴衰的道理。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门风,再多的财富也传不下去。所以,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才能既经得起良知道德拷问,也经得起后人历史评说。

(摘编自2018年10月《光明日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强调了家庭管理直接关涉到国家及社会。
B.《大学》中的“内修”与“外用”是“八目”中两个各有侧重而又紧密联系的阶段。
C.一些名门望族历久不衰,是因为家风家训传承在家族延续中的规范制约作用非常突出。
D.某些“家训”“家范”道德教化作用明显,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教育中的重要史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第①②段都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了家庭管理及家文化的重要作用。
B.第④段列举了一些例子,论证了家训应成为全社会效法的美德的观点。
C.第⑤段论证好家风的社会意义以及政治意义,且两个论证层次形成递进。
D.本文探讨治家与治国的相通之处,其中蕴含着告诫为政者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透过家庭之“道”能体察社会变迁,《红楼梦》就是通过家道反映社会变化的例子。
B.一个人如果“孝弟”,必不好犯上,进而必不会作乱,一定是社会秩序的促进力量。
C.“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属于内修,“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属于外用的延展。
D.因为家训往往非“一家一族”所有,所以其既有典型代表性,又有广泛适用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河北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今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当前,以选洗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中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64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年12月11日搜狐新闻)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10倍。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而目前,肩负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201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口量构成及主要管道分布分析》,2018年1月31日中国报告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库曼斯坦的违约,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
B.洁净煤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燃煤造成的问题已不再属于空气污染问题。
C.我国煤炭资源规模巨大,建造火力发电厂应该从这个国情出发,在煤的使用上做文章。
D.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我国每到冬天就会遭遇天然气荒的原因,材料二则表达了对“煤改气”做法的冷静思考。
B.建设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的重要措施。
C.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5000万立方米。
D.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韵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20世纪,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黄帝部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炎帝部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中原大地进行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北方文化取得了权威地位。
B.“杏花春雨江南”充满阴柔之美,“铁马秋风塞北”充满阳刚之气,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美学特征。
C.从思想形态上说,北方文化系统更多的是充满先秦理性精神的儒家思想,而南方文化则更多的是充满理想和浪漫气息的道家思想。
D.20世纪,北伐战争和长征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潮流,港台商业文化的进入使北方精英文化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国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对立融合的观点,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总纲。
B.从整体看,文章的论述以时间为经,以文学、美学、地形、思想意识等方面为纬,纵横交错。
C.作者以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元杂剧和南戏、明清传奇为例,论述南北文学的对立和分庭抗礼。
D.文中“暮春三月”等引用、“撒播革命的种子”“一路厮杀”等比喻拟人,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朝起,南方文化之所以受到北方文化的排斥轻蔑,是因为南方诸国被北方视为“蛮夷”。
B.战争在文化的地位归属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胜利的一方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C.一种文化的特质,跟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D.从美学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属南北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指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仪”。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例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大排名》

材料二

2016年度17市绿色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正常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济南市

80.89

81.3

79.6

83.57

70.47

87.41

85.51

青岛市

81.85

80.06

85.07

87.05

69.36

90.17

82.45

淄博市

81.4

85.94

83.25

82.54

71.82

81.06

77.6

枣庄市

77.58

83.8

79.81

78.28

71.26

67.17

73.55

东营市

80.46

82.6

84.51

86.14

64.77

77.31

82.26

烟台市

84.04

88.53

82.58

84.68

74.78

89.51

80.96

潍坊市

79.09

85.32

79.09

78.7

65.61

84.14

76.96

济宁市

80.29

83.51

82.19

84.36

73.58

73.69

76.12

泰安市

79.74

86.08

74.09

84.62

70.64

78.96

75.56

威海市

81.71

84.22

76.35

89.7

67.12

92.07

79.86

日照市

75.07

78.13

73.35

77.99

67.51

74.35

75.08

莱芜市

77.91

79.85

73.61

86.46

69.72

75.87

76.82

临沂市

74.1

71.01

74.29

86.29

69.45

76.38

65.05

德州市

73.49

77.4

66.85

78.52

66.77

73.8

72.9

聊城市

76.67

81.1

82.53

77.09

68.94

71.87

69.67

滨州市

74.93

75.87

72.74

79.85

68.62

75.59

74.96

菏泽市

72.29

79.32

66.85

77.82

65.48

73.26

69.04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是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一项重大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积极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高效的能源经济体系,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命题。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纠正能源负外部性,更好地平衡协调“清洁低碳、可靠供应、价格可承受”三方面关系。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污水、雾霾、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障碍。恰当的经济政策应当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使生产者、消费者为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付费”。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改善,更多的是结构变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善结构,提高低碳、清洁、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压低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

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与矛盾。只有加强价格机制创新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其他机制的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重大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指出我国将考核各省区市的相关情况,并以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B.专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 自然条件产业的结构等因素有关。
C.材料二从分类指数看,资源利用指数最高的市是烟台市,为88.53;环境治理指数最高的市是青岛市,为85. 07。
D.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遇到的障碍包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民族大计,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不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来引导结构调整。
B.专家认为《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对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C.材料一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评比中无论是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是排名靠后的省份在发展中都需要扬长避短。
D.材料三中认为单一的价格机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其他机制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报道了“绿色发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具体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