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整体而言,大和以后的诗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是为“晚唐”。从表面上看,晚唐诗人的苦吟精神或许颇近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杜甫的诗兴或萌生于民生疾苦等社会现实,或有感于悲欢离合的内心情思,或触发于山川云物、草木虫鱼等自然景物,为情造文。晚唐诗人则陷入了一种为文造情的窘境,咏物与咏史两类题材在这一时期也便特别繁盛。诚然,晚唐诗人并未满足于咏物与咏史这两类题材,他们也力图开拓新的题材范围来达到创新,但他们的求新由于胸怀眼光的原因,往往流于险怪、荒诞,与创新题材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细枝末节式的具体技巧的刻意求新。这使晚唐诗歌中律诗所占比重之大,远超盛唐、中唐诗人。然而,在存诗较多的晚唐诗人中,有多人的作品中竟无一首古风。此外,后人评论晚唐诗,凡有所称赏,大多是着眼于一联只句。甚至于辛文房评晚唐诗人云:“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 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语或过当,但确实深中其病。对于晚唐诗歌,沈德潜的 观点是:“‘鹭鸶飞破夕阳烟’……固是好句,然句好而意尽句中矣。”在为晚唐诗风 辩护的言论中,清人叶燮可谓最称平允云:“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 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然而若论一年花事,春花生机勃勃,元气淋漓,秋花虽美,毕竟属于“晚香”,难免呈露肃杀萧条之态。诗至晚唐,唐诗便进入尾声了。
(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晚唐诗人陷入“为文造情”境地的原因。
【小题2】刻意追求技巧,对晚唐的诗风有哪些影响?
【小题3】结合文本内容,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05 10:0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摘自2006年6月2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注 ①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评判历史时,往往首先承认那些已经“死亡的”物质形态,即文物。古代的长城作为一道军事防御线,今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成为“死亡的”历史创造,而大运河仍然“活着”,发挥着其原有的部分功能。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深入,传统的文化观念逐步发生改变,人们发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活态历史创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现有的文化遗产理念认为,过去的创造不是现代化的包袱或者障碍,而是积极参与现代化甚至有着非凡价值的文化成就。
大运河申遗张扬了开放、共享的价值。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构成了两个反差巨大的文化遗产类型,前者是防御的、静止的,后者是开放的、流动的。与走向封闭与隔离的长城不同,大运河把多种地域文明形态串联起来,增强了文明的流动性和文化的共享性。它发挥的作用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推进人类发展的是流动开放的文明形态,固守防御的创造只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起作用。
大运河申遗改变了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以往的遗产申报重视宫殿、都城、帝陵等所谓精英层面的文化形态,而忽视了那些由普通人创造、供普通人使用、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遗产形态。虽说大运河的出现跟隋炀帝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但它主要是地方政府和普通劳动人民建造起来的,是用于生活而非为特定政治行为服务的水利和交通工程。
大运河的长远保护之路更为漫长。大运河沿岸有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态,既有城镇、乡村、集市和码头,也有商业、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可以说,大运河在文化遗产形态上的整合性、复杂性和利益的多边凝聚性,把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的交融性,超越了我国其他所有的文化遗产类型。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必然涉及运河两岸的土地使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牵涉水利、交通和文化等诸多部门,更与沿岸地区的人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种历史创造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遗产,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机体,我们应该允许在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修复。据我所知,很多工程主要是出于安全而修复两岸的驳岸和码头,并且在修复的时候,尊重它原有的结构、机理和材料。
重新开掘山东以北的大运河河段,恢复通航,这是大运河的复兴,是值得赞赏的。因为南北大运河本来就是连通的,后来因为公路、铁路和航空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兴起,传统运河的使用价值渐渐衰退,造成北河段的废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发现水运其实是一种环保且成本低廉的交通方式,而且对于北方而言,大运河的复兴在用水、排水、绿化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也逐渐凸显。所以,我们复兴大运河,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复活,也是对古代创造的古典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利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肩负保护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责任,如航线的选择及运河的形态,都要尽量尊重原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有关大运河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仍在使用的活态历史创造——大运河是一种文化遗产,不是现代化的包袱或者障碍,而是积极参与现代化甚至有着非凡价值的文化成就。
B.大运河申遗开放、共享的价值体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流动开放的文明形态,大运河申遗改变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
C.对于大运河,应该允许在对其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修复,如出于安全修复两岸的驳岸和码头时,都要尊重它原有的结构、机理和材料。
D.虽然大运河的建设跟隋炀帝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但它主要由地方政府与普通劳动人民建造,是用于生活而非为特定的政治行为服务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东西走向的长城和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构成了两个反差巨大的文化遗产类型,而作为防御的、静止的历史创造,长城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
B.大运河把多种地域文明形态串联起来,如今仍然“活着”,依然像以前一样,发挥着其沟通南北经贸文化交流的功能,促进了文明的流动和文化的共享。
C.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纽带,将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其交融性超越了我国其他所有的文化遗产类型。
D.大运河是用于生活的水利和交通工程,它的申遗说明人们开始重视那些由普通人创造使用、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遗产形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运河沿岸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形态,复兴大运河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复活,也是对古代创造的古典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利用。
B.大运河是一个活态的遗产和生命机体,保护大运河跟沿岸人民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这种历史创造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C.由于水运是一种环保并且成本低廉的交通方式,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恢复大运河的通航是造福两岸人民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大运河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肩负起保护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责任,如航线的选择及运河的形态等,都要尽量尊重原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有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孔母、孟母就母教的典范。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收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贫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自己。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曾子父子二人共同开创的曾氏家风,以孝悌、修身、耕读为其三大特征。曾子以孝著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说明曾子于孝道、《孝经》关系密切,是孔门孝道的主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曾子重视修身,善于反省,以“吾三日省吾身”为其修身特点。曾子与父亲务农为生,一则流传甚久的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传说故事,说明曾家过的是晴耕雨读的生活。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家风,或许就创造始于曾氏父子。
孟母教子有方,留下了“三三钱择邻”“断机教子”等故事。孟子主张人的一生应该进“礼门”,走“义路”,居“仁宅”,培养浩然之气,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夫气概。这是孟子开创的孟氏家风的基本内涵。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培育的家风,可以称为圣人家风。但是,圣人家风不以富与贵的家境为基础,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孔子、孟子这样幼年时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待到孔子、孟子成贤成圣,他们的家风就直接转成了圣人家风。
(摘编自王钧林《邹鲁文化与圣人家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邹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土著东夷文化,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
B.在其他家族的家风失传后,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在明清时期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C.曾氏家风中重视孝道,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称赞曾子传承和发扬孝道。
D.孟子的母亲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教育孟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邹鲁深厚文化作为立论的前提,阐述了圣人的家风,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B.文章列举曾氏父子瓜田除草的故事,论证曾氏家风三大特征的互相传承和发展关系。
C.文章在论述中引用经典语句,表明了重视文化内涵的立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呈“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提出总论点,中间几个分论点,结尾总括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鲁家风根深而叶茂,与其远承虞舜治家风尚,又直接受到了周文王等人的培育有关系。
B.如果孔子、孟子没有得到典范的母教的熏陶感染,后来就可能难以形成孔孟二氏的家风。
C.颜子、曾子的家庭情况有些相似,但与孔子、孟子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与孔孟不同的家风。
D.孔子、孟子出自孤儿寡母的单亲家庭,这说明普通家庭或困难家庭更容易形成优良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