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阮亭

尤侗

①来书谓仆《清平调》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竟太息,又复起舞。

②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③假使太白当年果中状元,不过盲宰相作试官耳,不幸出林甫、国忠之门,耻孰甚焉?何如玉环一顾笑于朱衣万点乎?然仆甫脱稿,即有罪我为骂状元者,昔王渼陂作《杜甫游春》剧,人谓其骂宰相,今仆亦遭此语,何李白、杜甫之不幸,而林甫、力士接踵于世也。此又仆之助公太息者也。

(注释)①《清平调》:尤侗所撰杂剧,戏说唐代诗人李白等三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剧中,唐玄宗让“知音懂律”的杨贵妃任主考,杨贵妃选李白所作《清平调》一曲为压卷,取为状元。②林甫、国忠:指唐玄宗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第不肥婢竟远胜冬烘试官
(2)林甫、力士接踵于世
【小题2】下列选项最符合“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原意的一项是(    )。
A.于是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愧对许多女性。
B.因此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因为女性而惭愧。
C.才知道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在女性面前应该感到惭愧。
D.人世间那些昏聩无能的试官竟然知道女性会因此而惭愧的。
【小题3】第②段列举李白和杨贵妃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4】作者认为假使李白当年果真中了状元,也是件可耻的事,因为___________。
【小题5】谈谈你对第③段“此又仆之助公太息”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03:4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拥有)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四无事之国佐寇之韩魏 当:抵挡
B.窃天下之诸侯 怪:责怪
C.以二国秦     委:对付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阴助急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故为之文
C.①虑患疏,而见利之浅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D.①常之深思远虑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D.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小题4】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它们也因别国“赂秦”而灭亡。
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C.苏洵的《六国论》全文以历史事件来论证,兼有形象的比喻说理;而苏辙《六国论》节选部分以议论说理为主。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4)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处士传
处士讳辉,姓曾,字虞光,湖广承天人。父逊,字克让,治经为儒,以乡进士宰蜀之金堂七载而归,清苦自洁,贫至鬻田以偿夙逋。蜀人称廉焉。
处士少诵习儒家者,言受《周易》《论语》,旁览史、传及俾官小说,下帷绩学,而体羸多疾。母高夫人以一子忧之,乃命废业,退而明农。有别业在郭外,岁恒居之。时时作诗词,与邻翁倡和,以为娱乐。事金堂公①最孝,比卒,哀毁骨立,治丧一遵朱氏家礼。母年八十,处士已六十也,怡愉绕膝,有老莱子儿啼戏采之欢焉。厚宗族,亲戚急难则力赒之。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从子同室而居,不可教诲,处士愧之。一日,恃酒凭怒敢犯,竟不与较,惟仰天叩头曰:“苍苍在上,应鉴我心。彼其人早死,哀而抚之,人以为不可。及子弟有言,人过者辄戒之,曰岂尝亲见之乎?慎勿轻言。”御僮仆尤恤其饥寒劳苦。晚年好礼佛,每五鼓起盂漱,端坐诵经。遇老稚癃疾不能自给者,给之。病且死,则为资药与槥②焉。
初督课二子璠、秉及孙省吾业,曰:“家世衣冠,余以病中坠,负先志矣。然祖廉吏,后必复兴,绳阙祖武在汝嗣人,念哉!念哉!”丁酉,璠举于乡,则喜曰:“吾母尤及见也已。”而悲曰:“嗟乎!吾父无及矣。”比省吾出宰富顺,乃乎录金堂公清白吏事以为教,复戒以诗曰:“官在清兮民在恤,农宜劝也学宜敦。”人多诵之。甲子璠将告归省,处士持书止之曰:“我且无恙,汝受主上厚恩,三年满考,庶几无过。我幸获封一官,志愿毕矣,趣归何为?”先是有司屡请乡饮,不赴。是年郑太守、孙推官造家敦请,始一赴饮郡中。处士盖八十有一矣,始入见官长也。
(选自《曾处士传》,岭南欧大任著,有删改)
【注】①金堂公:指曾处士的父亲曾逊。  ②槥 :小棺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
B.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
C.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
D.平生与人无争/族弟有横者/妄侵田亩/遇辄恚怒处士/避之曰/宁相让毋失兄弟权也/横者后竟心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进士,是举人的别称。明清科举由乡试产生举人,考试地点在省城,主考官为布政使司。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进行会试,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产生进士。
B.从子,在宗法意义上,从父兄弟之子称之为从子,也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便是甲的从子。
C.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D.丁酉,为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指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共六十年一轮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处士为人孝顺,不忘先祖。他像老莱子一样彩衣娱亲,听从母亲的安排停止学业,退而务农。劝勉子孙读书,希望可以继承先祖志向。
B.曾处士饱读诗书,寄情山水。他从小就读了儒家学说,涉猎很广。住在城外的一套园林房舍中,和邻家老者吟诗唱和。
C.曾处士严于家教,勉励子孙。曾璠出任管理富顺的官员时,就记录下金堂公的清正廉洁的做官的事,并用这个教给曾璠,又写诗来劝诫他。
D.曾处士与人为善,善于反思。他体恤僮仆是否饥饿、贫穷、劳累。子侄冲撞了他,他也不计较,反而后悔自己没有教导好子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金堂公最孝,比卒,哀毁骨立,治丧一遵朱氏家礼。
(2)遇老稚癃疾不能自给者,给之。病且死,则为资药与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