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鸣山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和地支在我国古代有广泛用途,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丙子”,就是使用干支来纪年。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1:4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

人之口腹,何常之有?富贵之时,穷极滋味,暴殄过当;一过祸败,求藜藿充饥而不可得。石虎食蒸饼,必以乾枣、胡桃瓤为心,使坼裂方食;及为冉闵所篡,幽废,思其不裂者而无从致之。唐东洛贵家子弟,饮食必用炼炭所炊,不尔便嫌烟气;及其乱离饥饿,市脱粟饭食之,不啻八珍。此岂口腹贵于前而贱于后□?彼其当时所为拣择精好,动以为粗恶而不能下咽者,皆其骄奢淫佚之性使然,非天生而然也。

吾见南方膏粱子弟,一离襁褓,必择甘毳温柔,调以酥酪,恐伤其胃,而疾病亦自不少。北方婴儿,卧土炕,啖麦饭,十余岁不知酒肉,而强壮自如。又下一等,若乞丐之子,生即受冻忍饿,日一文钱,便果其腹。

人生何常?幸而处富贵,有赢余,时时思及冻馁,无令过分,物无精粗美恶,随遇而安,无有选择于胸中,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子瞻兄弟南迁,相遇梧、藤①间,市饼,粗不可食,黄门置筋而叹,子瞻已尽之矣。二苏之学力、识见,优劣皆于是卜之。吾生平未尝以饮食呵责人,其有不堪,更强为进。至于宦中,尤持此戒。每每以语妻孥,然未必知此旨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节选)

注 梧、藤:梧州和藤州。
乙: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所失,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小题1】乙文选自高中教材篇目_________,作者_________。
【小题2】可填入甲文第一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者B.哉C.尔D.耶
【小题3】简析甲文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对“此亦动心忍性之一端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也是磨练意志培养性情的方法之一。
B.这也是一种引起内心波动变化的方法。
C.这也是控制内心压抑欲望的方法之一。
D.这也是一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方法。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主旨有何异同。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嚣,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选自《夏完淳集》)

(简注)
①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明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张溥和陈子龙,都是明末讲究“气节文章”的著名人物。他聪明早慧,八岁能赋诗,十二岁便知军国大事。明亡以后,他束发从军,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均遭失败,后为清兵逮捕,慷慨就义。所作诗文,抒发政治怀抱,反映其斗争经历,风格悲壮慷慨。有《夏完淳集》。②父:夏完淳父夏允彝,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华亭,兵败沉水死。谥文忠。③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④渭阳情:比喻甥舅之情谊。
(阅读指要)
此文为夏完淳在清顺治四年(1647)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夏允彝妾)的绝笔书。作者在信中抒写了由于清兵入关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惨痛,以及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恨,表现了为反抗民族压迫而慷慨捐躯的献身精神与顽强的斗争意志。他至死不渝地渴望完成“北塞之举”,实现“中兴再造”,不愧为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文章字字血泪凝成,感人至深。全文多用短句,激切之情溢于言表。结尾以韵语收束,是一曲视死如归的悲歌。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奈天不佑我,虐先朝(________)    (2)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________)
(3)门衰祚薄,终兄弟(_________) (4)相托之言,勿相负(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分”与“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句中“分”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B.四体不勤,五谷不,孰为君子
C.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D.自已死久矣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句中“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地倚墙而坐B.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而此独以钟,何哉D.吾妻死之年所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母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示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则应当为国捐躯。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别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杀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小题6】《别云间》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华亭时所作。华亭,古称云间。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这是一首__________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悲愤以及对____________的无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大恩未,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鸣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②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散展。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①西铭:张溥,明末复社的领袖。张溥死后,因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②若敖:春秋时楚国公族名,因为越椒背叛楚而被灭族绝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 见背:被背弃
B.去年之举,淳已自必死 分:料想
C.淳之身,父之所 遗:遗留,留下
D.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令人痛绝   酬:报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谁知不死,死于今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B.嫡母慈惠,千古难    失其与,不知
C.节义文章,如我父子几人哉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
D.家事尽委之 宁许负秦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完淳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夏完淳在信中恳请双慈保重,牵挂结婚二载的娇妻,并以五言诗的咏唱抒发豪情,侠骨柔肠,尽显其中。
C.夏完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是担心领养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会是家族的隐患。
D.这封狱中绝笔信表达了夏完淳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新 妇 结 褵 二 年 贤 孝 素 著 武 功 甥 好 为 我 善 待 之 亦 武 功 渭 阳 情 也 语 无 伦 次 将死 言 善 痛 哉 痛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
(2)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 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北方不,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此其心不可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不 靖:安抚
B.视远而言     游:虚浮
C.诏暴姚善罪状之 收:逮捕
D.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小题4】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