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刘一丈

(明)宗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裾,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亡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之哉,以此常不见怡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尔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①“刘一丈”,名介,字国珍,号墀石。“一”,表排行居长,即老大。“丈”, 是对男性长辈的尊称。刘一丈,即一个名叫刘介的长者。他与宗臣父亲厚交40余年。②伏腊:夏祭曰伏,冬祭曰腊,是两个佳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至更辱馈 遗:给予,赠送
B.则又固请,然后命吏之 内:使……进入
C.他日来,亡阻我也    幸:期望,希冀
D.斯则仆之哉 褊:心胸狭窄,气量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袖金私之    具沛公言报项王
B.又立向立厩中 不者,若属皆且为
C.客之勤也?  大王来操?
D.即天意亦不欲长者轻弃之也 然后知吾向未始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刘一丈来信中“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这八个字来发议论。作者表面上是自责“不孚”“不称”,实际上是为了引出后文对时弊的讽刺。
B.究竟什么是“上下相孚”?第3节中作者用讽刺的笔触描绘了“求见”“得见”“见后”的官场图景,将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作出了形象化的回答。
C.作者用动作、语言等手法表现“客”的两次干谒和谒后情态,将其媚态、狂相尽
情展现;而写“相公”,虽寥寥数句,但其傲相、伪态也一览无余。
D.文章末两节不仅写了自己不愿巴结权贵因而不被赏识的不屑与不平,也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处境表达深切同情,并希望他能怀才待机,一展抱负。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 此 常 不 见 怡 于 长 吏 仆 则 愈 益 不 顾 也 每 大 言 曰 人 生 有 命
吾 惟 守 分 尔 长 者 闻 此 得 无 厌 其 为 迂 乎?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2)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8 06:00: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点苍山记

(明)杨慎

自余为僇人①,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叶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二月辛酉,夜宿海珠寺,候龙关晓月。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壬戌,复行入关,至鹤顶寺,松林荫轩,洱波在席,相与趺坐酌酒,时夕阳已沉西,山缺处犹露日影,红黄一线,本细末宽,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即鸳浦夕阳也。余波皆碧,独此处日光涌金,有鸳鸯群浴。今则网罟②大密,此景不常然也。”

三月乙酉,缘山麓东行一里,至弘圣寺,有浮图高二百尺,考之野史,为隋文帝时建者。癸巳,北渡两涧,有汝南王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由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闻北冈有元世祖驻跸台,后人屋之。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处无妨。世传观音大士授记而然。”

己亥,至金榜寺,有崖飞出水面,曰维舟山。徒步而升,见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点苍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相与订约结社。僮仆于灌莽得一石洞,檐牙户牖,大类人居,中可容二榻,喜不自胜,曰:“此可免结屋之劳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渔家妇子居焉。生事萧条,身无完衣。

问其男子何在,曰:“欠,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又南至赤文岛,瞑色欲来,辞舟登阁。

(有删改)

(注)①僇(lù)人:有罪之人。②网罟(gǔ):渔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B.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C.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D.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旁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则波纹纭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国古代构筑城墙等防御设施并有军队常驻守卫的隘口。古籍中也有称其为塞、关塞、隘塞的。主要由关城、墩台和沟壕等构成。
B.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可专指和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
C.敕:在古代,指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文中“敕建”的意思就是“皇帝下令建造”。明、清时期也可用于上级对下级的训导。
D.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在古代,交税的内容包括赋税、茶税、人头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总写点苍山胜景,作者从自己遍游名山胜水的经历写起,意在衬托点苍山独特之美。
B.第2段记述了作者与李中溪先生同游点苍山的经历,两人一天之间游历了“龙关晓月”“鸳浦夕阳”二景。
C.第3段描写浮图塔、汝南王碑、晴川秧雨三景,作者或考订古迹,或引用传说,增添了山水的文化内涵。
D.第4段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了对点苍山胜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以及对石窟中渔家妇子的悲悯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2)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
【小题5】《游点苍山记》与《游褒禅山记》均为以“山”为题材的游记散文,但写法上却有不同。阅读这两篇文章,简要概括其不同的写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 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北方不,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此其心不可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方不 靖:安抚
B.视远而言     游:虚浮
C.诏暴姚善罪状之 收:逮捕
D.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小题4】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游观音崖记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小题1】中国传统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4年称“丁卯年”,第5年称为___ 。
【小题2】第①段中“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小题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二馆人1

王世贞

①余守比部2时,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3馆人事,奇之。

②兵宪始丞吴时也,倭暴至,台檄丞以乡兵五百徼之,兵故市人子,仓卒应募,不习战,遇辄鸟散走,而丞方独身从亲信抵射贼。贼中勇敢者奋持长刀逾沟来击,丞馆人挟抱丞上马,丞上马则贼已刃尾之。馆人乃直前手搏贼,连中数枪,手不舍,竟死。丞以间得逸去。

③余使三辅4,遇韩户部叔阳5,亦称其馆人。云始韩以金华令入觐,过淮阴改陆车,辚辚从冰上行也。已,冰薄车破之,韩与馆人俱溺焉,馆人急持韩衣裾不。会傍有施绳钩下救者,缗6及馆人,号曰:“左被发而泅为令,救令有重赏。”救者乃移缗钩令起,宛转间,竟失馆人,弗及矣。

④余闻而悲其事,问二人姓名俱不得,以为恨。於乎,士居平诵说诗书,伸眉目、掀鼻、昂颊、鼓掌、称伏节者何限?一旦事起而抱首鼠窜相接也。恩至则许人以死,过则倍之。非其初许谬也,亦死生之际深矣。夫二馆人,鄙人耳。岂有师友讲义之素?其死亦岂遂以是为名哉!仓卒颠沛之际,达其一念所不容己者而已。夫达其所不容己而其究乃竟有所,则不为徒死哉!

(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十七)

注1馆人: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2比部:即刑部。3任兵宪环:指曾任按察佥事的任环。4三辅:西汉时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辖的地区。5韩户部叔阳:指曾任户部郎中的韩叔阳。6缗:钓丝,绳。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馆人急持韩衣裾不    ⑵缗及馆人   ⑶其究乃竟有所
【小题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丞以间得逸去。
⑵恩至则许人以死,过则倍之。
【小题3】选出加点字用法与“见南来人道任兵宪环馆人事,奇之”中“奇”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遇辄散走B.而丞方独身亲信抵射贼
C.丞上马则贼已刃D.冰薄车
E.余闻而其事
【小题4】第②段的描述中,尤其体现出馆人舍生忘死的细节有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夫二馆人,鄙人耳”,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这句话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