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是应对社会矛盾的一种常见方式。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选项,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人们所使用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作为解决或缓解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妥协越来越成为一种制度化安排,并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得以保障。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妥协方式之所以能够遜渐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制度化安排,是由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决定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妥协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相互依赖度的日益加强,使得妥协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理性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得妥协具有广泛的认知基础;现代制度体系的出现,为妥协提供了必要工具和有效保障。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充分运用妥协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解决社会矛盾的积极作用。就此而言,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妥协当中坚守社会公正原则。作为一种制度化安排的妥协,其核心是“良法”,不能是“恶法”。而良法的依据便是社会公正。社会公正的基本精神是社会各个群体“得其应得”,以此获得社会各个群体相互间互惠互利的局面。具体到妥协行为,就是社会矛盾相关方应当基于合作共生的目标,既要考虑自身的合理利益,也要考虑对方的合理利益,相关方进行必要的利益获得和利益让渡,从而使得相关方都受益,至少在利益上都不受损,即便其中的某一方特别是占据某种优势位置的群体,虽然在妥协中作出了较大程度的利益让渡,但从长远来看,作出较大利益让渡的一方不仅从对方那里获得了某种信任,而且有可能获得某种带有“期权”性质的利益回报。
第二,积极探讨具有中国语境意义的妥协方式。中国现阶段可行的妥协方式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其中,应特别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充分激发工会、共青团、妇联的重要社会组织的活力,使之在解决社会矛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社会组织,既有特定的、十分庞大的、涉及面广泛的对应人群,又有现成的纵向体系化沟通管道。这些社会组织本来具有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冲突的功能一旦被激活,其功效不可低估。二是积极发挥中国基层社会当中“大调解”机制的作用。在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人情”仍然是中国社会当中一种较为重要甚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与之相应,一些社会矛盾纠纷难以通过法律判决的方式予以解决。有学者指出,“就现实而言,判决一般更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纠纷,而调解等方式更适用于熟人之间的纠纷。”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社区或行当,调解是比判决更公正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也是相对便宜的纠纷解决方式。通过“大调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相关方,可以通过谈判、协商、利益让渡的形式,最终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如是,中国社会当中的大量社会矛盾就能够得以解决或缓解,而且,大量社会矛盾的隐患也能够得以消除。
(节选自吴忠民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妥协与社会矛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妥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妥协方式逐渐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制度化安排,所以它引领了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 |
B.妥协的目的是要社会各个群体“得其应得”,以此获得社会各个群体相互间互惠互利的局面。 |
C.妥协就是社会矛盾相关方基于合作共生的目标,使得相关方在利益上至少都不受损的社会行为。 |
D.妥协中作出较大利益让渡的一方不仅从对方获得信任,还会获得带有“期权”性质的利益回报。 |
A.妥协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化安排的出现,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群体间依赖度的加强、理性化程度的提高、现代制度体系的出现。 |
B.中国语境意义的妥协方式就是要充分激发工会等重要社会组织的活力,使之在解决社会矛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
C.通过“大调解”能有效解决一些难以通过法律判决方式解决的社会矛盾,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特别适用于熟人之间的纠纷。 |
D.通过“大调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相关方,通过谈判、协商、利益让渡的形式,达成协议,进而解决或缓解大量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