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住一棵树

非 鱼

跑,继续跑。

那时你还叫刘秀。你的腿已经不听使唤了,汗水湿透了中衣,嗓子里有咸腥的味道。身后是嘶喊声震天的追兵,你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活着,成了你最奢侈的希望。

跑,继续跑。

远远地,山坡上有炊烟袅袅升起,你使劲咽了口唾沫。炊烟于你,是一种残忍的诱惑,你既不能摆脱王莽的追兵,又不能进村去讨一碗粥喝,尽管你早已经饥肠辘辘。

跑,继续跑。

嘶喊声似乎小了远了,你瘫坐在田埂上,肚子越来越饿,如无数的小鼠探出尖利的细齿咬噬着你的胃壁。仰头,是一株硕大的棠梨树,一颗颗棠梨如青核桃般在风里轻轻摇晃。你又咽了一口唾沫,急慌慌地揪下几颗啃起来。呸——你又吐出来,小小的棠梨太酸了,还涩。

“难道,天要灭我刘秀吗?”你扔掉手里的棠梨,长叹一声。

突然,一个妇人从山坡上袅袅向你走来,面若一轮明月,发髻高挽,手提一只黑褐色的陶罐。你有些迷惑,这山野之上,怎么会有如此娴静貌美的妇人出现?

妇人微微一笑,问你:“我给夫君送饭归来,见你在摘棠梨,可是饿了?”你点点头:“可是……”

妇人说:“我知道。”

你看见妇人摘下十几颗棠梨放进她的陶罐里,找来一把干柴点燃。不一会儿,罐里传来阵阵清香。

胃里的小鼠更加用力地咬噬,你口干舌燥,唾沫也没有了。火熄了,罐凉了,妇人说:“吃吧。暂且可充饥。”

端起陶罐,棠梨温暖的汁液流进嘴里、胃里,你吞食着果肉果核,如果可以,你甚至能吞了陶罐,那一刹那,你忘了汉家天下,酸甜温暖的煮棠梨就是一切。

放下陶罐,你用宽大的袖口擦一擦胡须上的棠梨汁,欲道一声谢,可眼前早已没有了妇人的踪影。你仰天长啸:“哈哈,莫非上天来助我!”

跑,继续跑。

此刻你气力大长,飞一样,在山坡上、塬上奔跑,一路向西。追兵的嘶喊听不到了,伴随你的只有风。

风,不停地吹,吹过黄河两岸,吹过你冕冠上的旒,叮当作响。哦,你已经是汉光武帝了。锦衣玉食,如今你什么也不缺,可是,太官准备的八珍之味依然让你提不起胃口,你挥一挥宽大的衣袖:“拿下去。”太官属下的大官丞已经换了五个,还要怎么样?

棠梨,对,就是棠梨,是那位妇人为你在陶罐里煮出来的棠梨啊。你舔了舔嘴唇,仿佛那酸甜温暖还在。

怪不得太官,他哪里知道你的威仪荣华之下,掩藏着什么,那一路的逃亡,有过多少的生死瞬间,那一罐棠梨,才是永远的美味。

再次来到那座小山村,前去打探的人却回报:“村里没有此人。”派了更多的人,再找,依然是没有这个人。

你弃辇登上那座小山,站在山顶上,村庄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掩映,细细的炊烟从树梢上升起来。慢慢从山上向下走,你来到了那株棠梨树前,早春时节,雪白的棠梨花将整棵树笼罩,金黄的连翘在山坡上绽放,麦苗青青,蜂飞蝶舞,热闹非凡。

笑容在你的脸上绽放,如棠梨花朵般灿烂。作为大汉的天子,子民安居乐业,你能不高兴吗?找不到为你煮棠梨的妇人,但棠梨树在,不能当面感谢妇人,但村里的百姓在。你下诏,赐给这个小村庄一个好听的名字:罐煮梨村,免除村里所有的税赋、丁役。

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老幼妇孺一齐跪在你面前,你一指那株硕大的棠梨树,说:“我,是棠梨树上结下的果,你们,也是。棠梨树佑护着召公,也佑护了我,我会永远记得这棵树,记得罐煮梨。”

后来,有人告诉你,那个美丽的妇人是荷花女的化身,是召公派来的。你沉默良久,冲着罐煮梨村的方向拜了三拜。

当然,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

你是刘秀,你是汉光武帝,你是大汉中兴之主,你是能把一棵树记在心里的人,这就够了。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点明刘秀的困境:身体困乏,后有追兵,这也是他后来见到棠梨树先高兴后失落的原因。
B.小说开篇描写的刘秀的危险处境和后面“炊烟袅袅升起”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了紧张气氛。
C.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刘秀重回故地所见到的美丽景象,这既暗示人物心情,也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D.小说结尾刘秀并没有找到那个妇人,前文实际已有多处暗示,如妇人的出现和消失及刘秀的感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01:4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
材料二
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
材料三
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

(数据: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
图二  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

(数据: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
材料四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具体而言,知识付费既借力于知识付费平台的演进、付费方式的便利,也得益于中国中产阶层及准中产阶层学历教育需求的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只是一种应对当下中产焦虑的“止痛剂”,也不仅仅是IP变现的另外一种方式。
知识付费通过交易手段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共享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认知盈余,是通过市场规律和便利的互联网传播达到信息的优化配置。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实际上是现有的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是人类信息生产、获取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一对多转为多对多的一个阶段。最终,知识付费不仅会作为一种独立的行业,还会直接改造和融合现有的教育业、出版业、广告业、咨询服务业,成为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但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以外,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从整体产业上看,商业环节和链条缺失、基础设施和产品设计不完全、用户群体需要扩大等问题都制约了知识付费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知识付费行业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检视。
(摘编自冯尚钺《我们研究了28家平台,为你揭开知识付费的现状与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知识付费的本质、优势,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付费潜在缺点的隐忧。
B.材料二表明,当前知识付费行业普遍存在内容肤浅、缺乏个性、广而不精等缺点。
C.材料三图二表明,最能决定网友付费的意愿是内容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兴趣爱好。
D.材料四表明,“知识付费”的崛起,不是技术的演进,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知识就是财富”这句经典格言在当今成为现实,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日益转变。
B.知识付费的兴起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将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会使人变得更加唯利是图,从而败坏社会风气。
C.2015年-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的规模及增长率均成上升趋势,但预测2018年这二者均成下降趋势。
D.未来的知识付费行业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对多相勾连的模式,将成为独立的有万亿以上规模的巨大产业。
E. 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不宜寄予过高期望。
【小题3】怎样才能使“知识付费”行业良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鲜花岭的星星

余同友

2016年初夏的一天,我到有“将军县”之称的皖西金寨县组织一篇稿件。因为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编曾提前半年约请了省内外好几位有名气的作家创作有关金寨县红色题材的作品,但她看了后均不满意。于是让我直接到金寨县,看看当地作家有没有这方面的作品。

我在金寨县城宾馆待了三天,翻看事先联系好的本土作家送来的作品,没有发现一篇符合主编大人要求的,索性给自己放一天假,到乡下四处走走。

一个多小时后,城乡公交到了终点站鲜花岭。同行的一位画家在一幢旧房子前支起了画架,开始画画,我凑到他身后一看,画架上却已经有了一个很完整的画面了,画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岭上有一角房子,房檐上挂着一只灯泡,灯泡泛着微黄的光芒,一个看不清面容的人站在夜空下看着前方,前方的山道上,隐约可见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戴着头灯,自行车旁跑着一只土狗。山、人、道路等,都画得简约而模糊,反而是夜空上的星星却画得灿烂、清晰。

老先生,您这是画什么呢?我忍不住问。

他缓缓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幅画从一九九六年画起,我画了二十年了,我每年都要来画一次,可是我总觉得还没有画好,没有画出我想要画的全部内容。

他说着,从拎包里又掏出了一本笔记本,打开来,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这样吧,你看看我写的这些,你就明白我要画一个什么样的画了。

那声音好像是骤然响起来的,愣了好一会儿,李大刚才明白那声音是从床头的电话机里发出的。沈阳林在电话里急切地说,老李,不好了,黑鼻头怕是难产,小牛硬是不肯从它肚子里出来。

他穿戴好,背上药箱,推出自行车,抬头看看夜空,天上繁星点点。他整了整头上的矿灯,在眼前打开一条明亮的道路。土狗花子立即箭一样冲了出去。

沈阳林住在岭下,从岭上到岭下有十里的样子。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时,他们在江边小镇被整编到一个连队。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雪,冷气钻进单薄的棉衣,冻得人直哆嗦,而他们就是要趁这样的夜晚强渡,漆黑的大江对岸,有数倍于他们的敌方兵力在围堵。沈阳林指指头顶对他说,对老天发誓,如果我们能活着回到鲜花岭,那我们就待在那里,一起待到老。他说着,伸出了一只手,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

当年,从金寨转战川陕,长征后,又接着是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俩人都被安排在天津市。两个人一起跑到老领导面前哭闹,就是要回家。他们回到了安徽,从省城,六安地区行署,一路降格降到了县城、镇里,他们始终不愿意,硬是闹着,回到了鲜花岭,胜利争取到了做自己以前的老本行,一个还是当兽医,一个还是当牛司令。

沈阳林的耳朵还很灵敏,听到花子的叫声,他已经在门口迎接李大刚了。你慢点,他对李大刚喊,那里有个小土坎。李大刚说,知道了,黑鼻头呢?还在牛栏里吗?

在呢,还是没有出来!

李大刚蹲下身子,拉起黑鼻头的牛鼻栓,示意沈阳林扶着黑鼻头的后腿,努力让它站立起来。他拼命地拉着黑鼻头,像拉着一艘沉重的搁浅的船。

他的手深入黑鼻头的骨盆腔,试着将小牛犊向后推,过了快二十分钟,小牛犊才被推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李大刚擦擦满头的大汗,又让沈阳林给他点了一支烟,等到一支烟吸完了,他指指布绳说,好了,先把腿拉出来。

……终于,小牛犊的头部露出来了。腰也露出来了。哗,牛犊整个拖出来了。

沈阳林想站起来。可是,他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腿肚里好像被抽空了,支撑不起他的身体了,他不禁哼哼起来。

站不起来了吧。李大刚说着,托着沈阳林的大腿帮着他,他听到沈阳林的膝盖发出喀喀声。沈阳林站起来了,又反过来伸手拉他,他听见自己的关节也咯吱直响,像转动不灵的门轴。

星星散落在头顶,其中,启明星亮得最为耀眼。当年,他们都是哨兵,看得最多的就是头顶的星星,各种季节的星星,各个地方的星星,还是鲜花岭的星星最好看。

他见我看完了,便微笑着向我点点头。

我有些明白了,我说,您要画的是那样一个夜晚,在星空下面,两个老人的故事。

两个回乡的老红军。他说。

老画家对着远处轻声说,好像不是说给我听的,而是说给远山听的:李大刚就是我父亲,他回去后,可能因为太劳累了,第二天就悄然离世了。父亲走了,沈叔叔也走了,只留了这幢房子,也闲置了很多年了,可我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有新鲜的感受,我要把这些新鲜的感受再添加到我的画里去。

我正准备说什么,手机响了,是总编打过来的。怎么样了?她问。

找到了,我大声说,主编,我确定我找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点明“我”去金寨县的原因,也交代了组稿的时代背景,虽然对主编的刻画着墨不多,但一个精益求精的人物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B.“我”在县城待了三天,仍然没有发现符合要求的稿件,从而产生了给自己放一天假的心理,说明“我”对完成任务已经不抱希望,这种起伏使小说产生波澜。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如“李大刚握住了他的手,冷冷的风雪中,他感觉到了对方手心里的热气”,极富表现力。
D.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交织中,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再现了革命者那曾经鲜活的生命,让红色记忆的当下叙述丰盈可感。
【小题2】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参加完一场气氛感人的民俗活动后脑袋里跳出一句话:诗心是爱自己,世俗心是爱社会。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我此处强调的是,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诗心的核心诉求是纯美与自由,这两点都是大地上的稀有的元素,因此诗心一般是朝着虚空生长的,以摆脱地心引力和红尘的干扰。它的孕育过程具有粲然的审美效果,但是极致的诗心可能是通过血迹呈现的,一般是用自己的血——自古至今,这样的诗人和艺术家太多了,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因为逐渐洞察了诗心的诸多褊狭之处,我已不喜欢被人用诗意之类的词定义,哪怕以此类词汇评判我的作品,我也觉得这种标准过于肤浅和俗套了。
相反,在日常生存中,世俗心所包藏的人群中的温暖渐渐从偏见中浮现出。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风俗、伦理、道德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20多岁时只注意到风俗中市侩、庸俗的一面,而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我注意到一些被精英们视作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因为基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做到不过于自私伤害他人利益,不过于世故伤害自己的形象,他们的世俗心同样令我感动。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在规划人生时,不仅放弃了诗心,且完全割舍个人志趣,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过去,很少去体味他们的言行细枝末节处的人性,当我也补上必要的世俗心后,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舒服与美好。
这样的人也许有些乏味,甚至,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感。不过,我并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假想,他们的世俗心里要是添加些诗心就好了。有人类社会以的现实生活证明,做到这点的难度,不亚于要求那些以诗心自诩的人爱自己甚于爱大众。
这世上是否有那种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的人呢?当然会有,据我活到四十岁的观察,比例很小,因为这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这样的境界,类似于酒中绝品,一般酿酒师难以企及,只能远远地闻闻香气。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把这当做理想去探寻,虽然达不到,却可能无限接近。
(摘自2011年5月6日《人民日报》范晓波的《诗心与世俗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世俗心是爱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风俗中有市侩、庸俗的一面,但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B.小人物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
C.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要做到这点其实也很难。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B.自古至今,诗人和艺术家都用自己的血呈现极致的诗心,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C.人们对世俗心存在一些偏见,其实,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所表达的更多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是好的,但要做到难度很大,能做到这样的人比例很小。
【小题3】(小题3)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不超过50字)(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学生的暑期生活如何度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对全国20个省的112所初中近2万名初中生进行了追踪调查。
调查显示,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体娱乐、学习提高以及社会实践和集体活动。其中文体娱乐活动的比重最大,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是最普遍的娱乐活动,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初中生将其作为度过暑假生活的重要内容。另外,读课外书、体育活动、外出旅游这三项文体活动的比重也很大,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初中生把它们作为暑期文体活动的主要方式。学习在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最多的情况是学生们在家自己复习和预习功课,参加课外辅导班和补习班的比例也很高,暑期参加由社会力量办的课外辅导班或补习班的初中生超过了四分之一;除了课业学习以外,初中生及他们的家长们对于多方面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比较重视,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初中生们暑假期间参加了与课业无关的兴趣班的学习。相对于文体娱乐和学习提高,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所占的比重则相对偏低,只有7.4%的初中生们在暑假从事了兼职或打工。诚然,年龄可能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初中生们在暑假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的比例也只有6.1%。
材料二:
初中男生与女生的暑假活动内容是存在差异的。在文体娱乐活动方面,男生们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的比例为69.5%,高于女生的66.4%;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40.7%,而女生只有28.2%,性别差异非常明显;而女生们读课外书的比例为46.4%,远高于男生的31.7%;与一般的想象相反,女生外出旅游的比例为41.2%,也是远远高过男生30.1%的比例。而在学习提高方面,女生自己复习或预习功课的比例为50.4%,高于男生的42.1%;女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辅导班或补习班的比例为30.4%,高于男生的19.6%;女生参加与课业无关的兴趣班的比例为13.4%,也是远高于男生的7.3%。而在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方面,男生兼职打工方面的参与率为7.7%,女生为6.5%,差异非常小;在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方面,男生为6.1%,女生为6.3%,几乎不存在差异。
材料三:

材料四:
学生们在暑假里参与不同种类活动的数量和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成绩、认知能力,以至于升学都有着紧密的正向相关关系。以学生们是否升入重点高中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数据分析显示,对比升入了重点高中和没升入重点高中的初中生在升学前一个暑假的活动,除了在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这一类最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分别为68.6%和67.2%)以及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兼职打工的比例(5.0%)要低于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9.4%)以外,其他各类暑假活动的参与率都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明显高于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同时,学生暑假生活的丰富程度也对其学业成绩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前一个暑假平均参与了列出的10项主要活动中的4项,而未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平均只参与了2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卫东《中学生过暑假呈现“四多一少”》,2017年7月2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显示,初中生的暑期生活调查从暑期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性别差异、活动内容的城乡差异等几方面进行。
B.在兼职打工方面,男女生参与率的差异微小,在参加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方面,男女生差异很明显。
C.材料三显示,城市学生在外出旅游、体育运动和读课外书三项文体娱乐活动上的参与率都远远高于农村学生。
D.学生在暑假是否参加了科普、社区实践、夏令营等活动,对于其是否能升入重点高中起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调查结果很明确地显示,相比于文体娱乐和学习提高,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在初中生们的暑假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不足。
B.总体来说,初中男女生的暑假生活在学习提高方面差异最明显,无论是否与课业相关,女生各类学习活动参与率都略高于男生。
C.在参加社会力量办的辅导班和补习班,以及课外兴趣班活动项目上,城市学生的参与率比农村学生的参与率都高了一倍以上。
D.调查显示,暑假生活的内容及其丰富程度,对学生日后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多方面综合能力素养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E. 相比较来看,初中生暑假生活的特点是:读书学习多、参加文体活动多、外出旅游多,宅在家里少、兼职打工少、社会实践少。
【小题3】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简要谈谈寒暑假的作用。

同类题5

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冯唐

(1)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这与远大的理想之类毫无关系。我从小爱较真,比如,老师鼓舞我们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会一直问:“怎么定义‘中华’?怎么定义‘崛起’?读什么书?中华崛起和我读你说的那些书有什么关系?”还没等我问完,老师就不搭理我了……

(2)我从小喜欢读书完全是因为那时候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可干。我生于1971年,我们是最后一代需要主动“杀时间”的人: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厅、旱冰场。我又对体育运动没任何兴趣,上街打架时基本是被打。只剩读书,于是我就读书。尽管那时候可读的书种类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李白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已经能看到《诗经》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3)我那时候的学校有图书馆吗?我不记得了,很可能没有。北京的街面上似乎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里最热闹的是报刊栏,一堆老头、老太太站在报刊栏前看当天的报纸。有一次我试图进入一个图书馆,当值人员被我吓了一跳,以为我是来偷东西的坏孩子。我问:“能借书吗?”她说:“不能。”我又问:“能进书库随便看看吗?”她说:“不能。”我再问:“为什么?”她说:“你借书,怎么能保证你一定会还?你进书库,怎么能保证你会爱护书、不偷书呢?”我接着问:“那你是干什么的?”她说:“就是看着像你这样的人的。”

(4)第一次体会到图书馆的美好是在北大。早点去图书馆,如果运气好,能有个靠窗的座位。窗外有很多很高大的白杨树,有很绿的草地,草地上有一些弹着吉他唱歌的男女,每个人的眼睛似乎都是全世界最忧郁的。七八页书看过,人一阵恍惚,掉进书里,周围的人消失,周围的墙消失,周围的窗户全部打开,周围的一切变软,从固体变成液体,再变成空气,混沌在四周,不知今夕何夕。时间变得很短,一个恍惚,就饿得不得不去吃饭了;一个恍惚,日落月升,图书馆要锁门了;一个恍惚,白杨树的叶子落光了,草忽然变黄了。

(5)16年前,我去美国读书;16年后,我去美国休长假。中间这十几年,事冗时仄,只有两项运动:开会、应酬。读书都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把包里的Kindle阅读器勉强算作图书馆。长假中,不设手机叫醒,在风铃声中自然醒来,忽然想到,可以再捡起多年前的爱好,再去泡泡图书馆。

(6)开车去距离住处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无须证件,无须存包,无人盘问,我就大摇大摆地进入图书馆。我在角落坐下,中庭泻下来的阳光很猛,松树很老,草很嫩。一切很静,走路、掏钥匙、挪挪屁股,都会发出大得吓人的声音。坐下,吸口气,满鼻子纸张和油墨的味道。

(7)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是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都有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一切都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

(8)我瞬间觉得整个人都变好了。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我”喜欢读书的原因。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4)段中划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