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著、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朔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交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小题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古老智慧在今天看来同样非常有价值,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阴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D.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C.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D.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昌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E. 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小题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2:2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作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 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加快出现一些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 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小题1】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虫害。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小题3】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已有很多年了。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变革。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加急时代”的青年“慢生活”

2010年11月在苏格兰举行的国际慢城会议上,江苏省高淳“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的称号,这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

“来,做一个农民吧!与地套交情,与天打交道,与自然做伴侣,讨好自己内心。在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去闻当季糯米在柴火下散放的谷香,狗追鸡飞,鹅伸脖长,鸭游水塘。拔一地萝卜,打一轮麻糍。流一身热汗,抺一额汗水,拌一下姜汁……”在微博上,有关慢节奏的生活和享受这种生活的群体,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在杭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只工作、不坐班,自由定制生活;他们崇尚“分享、交换、尊重、感恩”,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慢生活联盟——“慢联帮”。

19世纪,歌德曾呼唤过:美啊,请你停留一下!而今,现代人久居城市,虽然享受着出行、生活上的便利,但也不得不忍受着钢筋水泥丛林中的喧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窒息,无暇停下脚步领略人生沿途之美。

据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2%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这也成为让现代人着急上火和焦虑的主因。

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慢联帮”的创始人胡晓峰决心把“慢生活”的理念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学会生活,学会享受生活。

胡晓峰说,在“慢联帮”的“根据地”,拒绝浮光掠影式的快餐消费,倡导的是悠然自得、漫游慢行的方式。“比如,你可以用你的时间作为交换喝到免费咖啡。”店里的每一个柜子、每一面橱窗,都可以放上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但是必须用时间或自己的私人物品交换。“时间给我,我就把生活给你。”

“慢生活”概念发源于意大利。1989年,意大利记者、美食评论家卡洛•佩特里尼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倡导人们放慢节奏,享受美食,拉开了全球“慢生活”运动的帷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慢生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慢饮食、慢睡眠、慢工作、慢阅读、慢运动、慢休闲、慢音乐、慢社交、慢情爱……无处不在地提醒人们放缓脚步,享受人生。

陈笛是“慢阅读”的践行者,她在长春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慢书吧,向客人提供着慢阅读、慢邮递等各类“慢服务”。“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家需要一个减速带,让疲惫的心歇一歇。”陈笛说,在这里,一本书、一杯茶,你可以静静地看一天,彻底忘掉外界的喧嚣。

李伟是一位幸福的慢工作者。半年前,他摆脱了繁忙无序的电话声、上司不耐烦的催促和同事们紧张的面孔,把办公室从公司搬到了家里。“在我看来,慢生活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李伟说,尽管还要为工作和业务拼搏,但是发觉努力工作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很多看来很苦的事情慢下来欣赏着,也是很美的。

在杭州一家4S店工作的沈亦冰则在培养自己的“慢饮食”。“细嚼慢咽可以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里的蛋白质进到胃里以后,可以在胃里反应,生成一种蛋白膜,对胃起到保护作用。”她说,细嚼慢咽还能节食减肥。

“有人说慢生活需要有经济实力的支撑,但事实上,慢生活与个人资产并无太大关系。”张萧然是“慢联帮”的成员,“五一”期间,她与其他成员一起参与了“慢联帮”倡导的“三元钱公益”活动,为山区的孩子募集了上万元的善款。“慢生活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所带给我们的回报,可能比获得经济成功和社会地位更有价值。”

“心态、时间和环境,是慢生活的三要素。”资深慢友redfish说,“三要素中,心态决定了时间和环境。同时,心态可以让人创造环境、发掘环境。”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提倡‘慢生活’,鼓励人们积极控制生活节奏。我们要留下一些生命空间给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去拼人生。”慢生活倡导者盛迪平说,放慢生活的速度不是拖延或浪费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鼓励人们做事有计划性,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耗时项目,让生活更有效率,更从容不迫。

“由快到慢,折射中国年轻人心态更趋于从容。因为‘慢’是通过耐心、慎重和深思熟虑来表达人对整个社会的关怀与责任感。”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说,在社会相对浮躁的当下,慢下来代表的是一部分70、80后年轻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他们开始从之前的关心外在物质,转而关注内心世界,这将有助于他们日后解决更多生存发展中可能纠结的人生问题。

(《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6期/记者段菁菁)

【小题1】对“麻糍”和“从容不迫”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má  cí cóng  róng  bú  pòB.má  zí cōng  ròng  bū  pó
C.má  ci cóng  róng  bū  pòD.má  zi cóng  róng  bú  pò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B.“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C.“慢生活”是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D.“慢生活”就是要降低生活效率,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清理不必要的应酬。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享受舒适的生活,欣赏人生的美好,本身也应该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B.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C.“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放慢生活节奏,就能够使身体健康,取得事业的成功。
【小题4】根据文意,你认为“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是:
【小题5】请为你自己或你的家庭设计一份“五一慢生活”,并简单阐述理由。(可以是一天的,可以是三天的;必须有一个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诗篇,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C.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南山区的乡村小院为实,虚实交替,自然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D.“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是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小题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的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哪些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烟雨桃花潭
陈所巨
一个暮春的雨天。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青弋江,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我知道,在另外的时空,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半身。那情景,似在李可染水墨画中见过。歌声悦耳,牧歌呢,踏歌呢?
雨丝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子,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乘船渡过江,渡口叫万村渡。传说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的名字。但万村人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者,万寸(村)也。这又是一例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经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经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地感恩,那样地脚踏实地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体味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总以为,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的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有谁能不像李白那样,在采石矶头,最终将黄铜古月和那条来自家乡的大江看透,看穿呢?“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那墨黑色嶙峋的崖岸有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旋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中的别离,从古到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
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小题1】试根据文中描写江南雨景的片段,从文中找出表现江南雨特点的词语,并分析作者反复描写烟雨江南的作用。
【小题2】文中描写了翟村曾与万村争渡口这一故事,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3】文中说“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试结合文意对比分析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到底有哪些不同。
【小题4】画线的句子和前面的哪句话相呼应?这种呼应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吕啸天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福。”
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做得很好。”
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选自《作品》2016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的布施之道。
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
C.喜福大师让向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
D.虽然虚水没有送出祥符,但喜福大师从这件事情的圆满中尝到了甜头,因此每月都要派虚水下山送祥符。
【小题2】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