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黄叶小谈

钟敬文

小雨霏霏,轻寒凄恻,虽说远赶不上北国的彤云密布,冻雪纷飞,但住惯或生长在岭表的人,总会感觉这是一种“岁云暮矣”的情调了。记得从前有一首五言律诗云:

梅动芳春近,云低远树微。

雨兼残叶下,风带暗沙飞。

坐看三冬尽,回思百事非。

浊醪连日醉,未足破愁围。

前四句,说的便是这个时节的景象。

一月来,我的心情的凄惶纷乱,是有生以来所不曾体验过的。劫后余生,欲去不能,欲住不得,这种难挨的情味,唯有过来人能够领悟。否则尽管说得很逼真,可是终不能希冀其体味,又何况我的笔端正笨拙得像永不转调的泉水呢?带住!这样轻轻提过就算了。在此当儿,不能做用心的事,自然在意料中。

真是一件意外的事!昨天无意中在朋友处翻看了《贡献》第二期伏园先生题名《红叶》的一篇文章,却引起了我一时的兴味,教我在这酒余慵困的今天,伸纸来抒写这篇小文。自己惊怪之余,不能不谢谢孙先生文章鼓舞我的魔力了。

“黄叶”与“红叶”,虽然是两种很相似的东西,但在我们的观感上,颇有着不同的情调。如容我做点譬喻,那么黄叶像清高的隐士,红叶她却是艳妆的美人了。古人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便是红叶的气味有些近于女性的春花的证明。对于黄叶,则只有令人感到孤冷清寒,或零落衰飒,不会再有什么绮思芳情了。

我自己不知什么缘故,对于渔洋山人的诗会有如此嗜好。他浏览景物的诗,几乎没有一首不是我所爱读的。他诗里常常喜欢用红树、黄叶等名词,如:“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诸如此类,都是很佳丽的语句。先生尝呼崔不雕为“崔黄叶”,他所最激赏的崔华的佳句是: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可见他对于黄叶的爱好了。

我忆起旧事来了。当我初进中学读书时,颇喜欢胡诌些歪诗。我们的校长周六平先生见了,竟大大地谬加赞赏。一回,他把一幅山水画嘱我题诗,我勉强给他写上了下面二十八个字:

霜重溪桥落晚枫,

寒烟消尽露晴空。

野人领得秋风味,

家在青山黄叶中。

一别将近十年,他黄叶飘零似的生命,不知还遗留在这秋风冷落的人间么?我呢,一事没有成就,只剩着这样一副残病的身躯和凄惶的心情,在这世上东漂西泊地过活,辜负了他老人家深深的期望了。唉!这何消说,更何忍说呢!“前此空挥忧国泪,斯行差慰树人情”,这两句是当我离开故乡来广州时留别他的诗。一度吟着,便一度感伤到绝地了!

上面一大段的话,似乎有些过于跑野马,紧回到我的黄叶吧!

红叶不是到处皆有的,这红叶自然是指大规模的枫柏、柿叶等,不是零片的任何林木的叶了,黄叶则普通极了,只要到了相当的时候。岭表气温和暖,冬季的景象只相当于北方的秋天。在这时,自然可以看到枝间及地上,满缀着黄金的叶子了。日来偶纵步东郊北园一带,看到它们那样稀疏地挣扎于萧索的寒气中,不免一股哀戚之情为之鼓动起来。

回想数年前,我因为战事,全家由市镇迁入山村中的故居。那时的生活真是清隽可味。一个人竹笠、赤足,漫步于水湄林际。金黄的叶子,或飞舞于身边,或缭绕于足下。冷风吹过,沙沙作响。我的思想,也和头顶青空一般宁谧而清旷。偶尔拾起一片,投在回曲的山溪中,它急遽地或迂徐地逐清碧的流水往下飘,我的神思也好像随之而俱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真不知人间何世了!现在,不但这浮浪的身,难以插翼飞回故乡,就是去得,在那毒烟流弹之下,幽秀的山光、美丽的黄叶都摧毁焚劫尽了!哦!时间的黑潮啊!你将永恒不会带回我那已逝的清福了么?

这竟会这样动起感情来了,为了区区的黄叶,黄叶的回忆!算了,我愿意过去了的永成为过去!无力的我,只合对当前和未来的一切,去低吟那赏味之歌,——虽然这也怕只是一句近于“祝福”的空话。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有删改)

注:渔洋山人:指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
【小题1】文章从“小雨霏霏”写起,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小题3】下面两句话分别寄托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带住!这样轻轻提过就算了。
(2)虽然这也怕只是一句近于“祝福”的空话。
【小题4】本文以黄叶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9 10: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汉初官印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C.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认为防晒系数代表一切。防晒系数的确很重要;它衡量的是防晒霜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中波紫外线与晒伤和皮肤癌有关。但防晒系数仅表示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它并不代表任何防护长波紫外线的能力。

人们对防晒霜最大的误解是抵挡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一样,长波紫外线也与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关,但与中波紫外线不同的是,长波紫外线完全没有经过臭氧层的过滤。长波紫外线不会导致晒伤,“但会让皮肤变黑老化,因为它能更深入皮肤,对胶原蛋白产生更大影响”。通过查看你的防晒霜产品标识可以判断你的防晒霜是否能够抵挡长波紫外线;这个标识就是“广谱防晒”。如果没有“广谱防晒”的标识,你的防晒霜可能无法抵挡长波紫外线。

防晒霜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对中波紫外线具有屏蔽作用,但能屏蔽长波紫外线的成分却很少,只有少数几种成分能同时屏蔽两种紫外线。

防晒系数30意味着,理论上你涂防晒霜后在户外被太阳晒伤的时间是你没涂防晒霜被晒伤的时间的30倍,前提是你一直适当补涂。防晒系数并不是直接反映对紫外线的抵挡能力,而且也不是一个线性关系的指标,所以防晒系数并非越高越好。相反,防晒系数越高的防晒霜使用起来越油腻,厚重,不舒适。

(摘自2018年5月17日中国日报网)

紫外线分类及特点

注UVA是长波,UVB是中波,UVC是短波。

材料二:

很多人可能觉得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易被晒伤,这是因为海边的紫外线强度更强吗?晴空条件下,到达陆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海拔也对紫外线辐射具有重要影响,海拔越高,紫外线辐射强度越强。

海边容易晒黑甚至晒伤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海边空气质量较好,阳光在大气中穿透率高;二是海边建筑物,绿荫等遮挡较少;三是皮肤被海水浸泡后,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可能更容易被紫外线侵袭。

在某些阴天情况下,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要比晴空的情况下减少30%。一般薄云减弱地面紫外线辐射约35%,厚云减弱地面紫外线辐射可达90%。这并不是说阴天或者多云的情况下就不用防晒,因为高反照率的地表和高反射率的云层的来回内反射可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许多倍,所以,阴天也一定要注意防晒。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防晒呢?皮肤科专家表示,涂抹防晒霜是目前最好的防晒方法,遮阳伞可以作为防晒霜的补充,但不能取代防晒霜。衣物的防晒效果则取决于面料。能够在夏天户外穿着的长袖衣物大多质地轻薄,有些甚至只是一层网纱或蕾丝,防晒效果差强人意。我们应该养成四季防晒的习惯,尤其是夏天。皮肤敏感的人,可以选择物理防晒霜,或是针对儿童和婴幼儿研发的防晒霜,这些防晒霜质地更温和,不易引发过敏。要根据天气和地带选择SPF值和PA值合适的防晒霜。一般化学防晒霜要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补涂一次。

(摘自2018年4月28日 新华网《五一出游,如何正确防晒?》)

【小题1】下列关于防晒霜和防晒系数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晒霜有物理防晒霜和化学防晒霜,一般化学防晒霜要在出门前半小时涂抹,之后每两三个小时补涂一次。,
B.防晒霜中的大部分活性成分对中波紫外线具有屏蔽作用,而标注“广谱防晒”的防晒霜还能抵挡长波紫外线。
C.防晒系数表示防晒霜过滤中波紫外线的能力,中波紫外线会导致晒伤,与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有关,但防晒系数并非越高越好。
D.防晒霜都有防晒系数,防晒系数20意味着你涂防晒霜后在户外被太阳晒伤的时间是你没涂防晒霜被晒伤的时间的20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觉得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易被晒黑甚至晒伤,这是因为海边空气质量较好,阳光在大气中穿透率高,海边的紫外线强度更强。
B.紫外线中的UVA能与皮肤结构作用,产生黑色素;而UVC的杀菌力极高,但由于几乎完全被大气层滤掉而不能到达地面。
C.衣物的面料决定衣服的防晒效果,如夏天户外穿的质地轻薄的长袖衣服,有些甚至只是一层网纱或蕾丝,这种衣物防晒效果很差。
D.在一些阴天情况下,一般来说,厚云比薄云更能有效减弱地面的紫外辐射,所以阴天或者多云的情况下就可以不用防晒。
【小题3】怎样正确选择防晒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航船
董宏量
①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然而,我怎么也忘记不了儿时看夜航船所引起的心灵的颤动。如果你的窗口正对着墨汁般流淌的夜江,你就可以想象一个爱沉思的孩子,在关灯后的深夜趴在冰冷的窗台上看夜航船的情景。那熟睡的长江,那一声声甜鼾似的汽笛,那江中闪烁的流动着的灯火,就像一个个美丽的童话,一个个漂浮着的梦,不知给了我多少温暖的安慰和神秘的向往。
②长大以后,夜航船不再神秘,我已无数次在长江上夜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天天坐轮渡船上班下班的,常常驰行在破晓的夜色和渐浓的暮色中,借着船上昏黄的灯光看书,夜航的里程,是一页又一页书的里程。我在渡船上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直到读到一本书也叫《夜航船》,才又唤起我对夜航船的迷恋和沉思。
③那是明代大学者张岱的《夜航船》,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古文化的百科全书。他在书中断言: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他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个和尚的故事,在狭窄的船舱里,和尚曾因书生高谈阔论而畏慑,又因书生的无知而大胆伸脚。他以“夜航船”为书名,其旨意令人深思,也使我对那古老的吴山越水中驰行的夜航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长江上的铁轮相比,那木船桡声当然富有传统的诗意,展示着一种令人品味的文化陈迹。
④有一年秋天,我终于坐上了从杭州到苏州的夜航船。在古老的运河里,在深沉的夜色中,木船就像一个怀旧的老人,缓缓地追寻着发黄的陈迹。虽然这是机动船,哒哒哒的马达声会打破怀古的幽情,但你仍可通过那剪影似的小桥小镇,想起历代江南才子吟咏的诗词和故事。这条河流沉淀着太多的文思,使任何一只船都像一个温柔的手指,抚摸着一行诗、一行典丽的汉字。
⑤然而,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的偏爱。在无边的大海上夜行,你会有一种茫然的漂泊感,会产生“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惶惑。在小河中夜行,你又会感到生命的逼仄和拘谨。只有在浩荡的长江上,你才会更美妙地体会到夜航的乐趣,有一种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放胆漂泊的感觉。你知道你是顺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两边的岸离你既近又远,你可穿行在高峡夹峙的一线激流中,也可飘荡在豁然开阔的万顷碧波里。当夜深无人你独自抚栏,看天上的星星与两岸时隐时现的灯火交融在一起,你还会想到,此时是不是有一个孩子趴在窗口,像当年的你一样看夜航船,看他的梦呢?
⑥当然,夜航船的最大好处还是读书。不论是短途还是长途的夜航船,你都会在宁静的漂流中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本书来。在这没有颠簸的旅行中,在水流和夜色把你隔绝成一个岛的时光里,在悠闲的氛围中,你读书会比平时更加投入也更加愉悦。于是,你无形中就到达了某个港口,那不仅是船的到达,还有书带给你的某种感悟的到达。
⑦对于习惯静夜工作的人,“夜航船”是一种美丽的象征。我们在夜色中执著地航行着,写诗的笔、在音乐中起伏的指挥棒、对烈焰挥舞的钢钎,甚至清洁工的扫帚,都会使我们想起桨,划动时光之浪的桨。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到达,也不停地出发,夜航在生命的河流上。于是夜就充满了创造,充满了活力,充满了遐思和梦想,使每一个看见夜航船灯火的人,都不再寂寞,不再孤独,都想追着那灯火而去,去渐渐明亮起来的远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对住在江畔河边的人来说,夜航船是一幅看厌了的风景”开篇,欲扬先抑,为下文表达我对夜航船的情感态度做铺垫。
B.三、四两段插入有关张岱《夜航船》和自己坐船经历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通过对比赋予夜航船文化意蕴,表现主题。
C.文章多次写到在夜航船上读书的经历,既前后照应,又与“夜航船”构成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意在表达在夜航船上读书的感悟和启示。
D.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如用“熟睡”写夜晚的长江、把木船比作怀旧的老人等,形象生动,表达了对长江的怀念之情。
【小题2】第五段,作者说“我还是喜欢长江上的夜航船”,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以“夜航船”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