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曲唱是由中国戏曲传承者和戏曲爱好者在舞台空间之外进行的一种戏曲唱段演唱形式。这种表演方式代代相传,逐渐成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千百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演出传统。比如在昆曲的传承中,就形成了清工与戏工的两个传统,前者主要以清唱曲的坐唱为主,恪遵音律,将昆曲之“曲”及其风格的演绎看作是昆曲传承的核心本体;后者则主要以舞台唱作表演为主,注重舞台效果,将昆剧之“剧”及其个性的演绎视为昆曲发展的重要标准。正是因为有曲唱群体的传承,戏曲艺术不但可以由艺人群体在戏台进行整台大戏的表演,也可以供普通民众在戏台之外的生活空间中自唱自赏。

近代以来,中国戏曲的曲唱内容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展现为更多形式的戏曲剧种经典唱段,这些小而精的戏曲唱段正是通过曲唱者的传唱而让剧种得以流播。例如在近代商业城市发展起来的粤剧,其发展流行之迅猛就主要倚重于曲唱的演出形式,1947年出版的《广东大戏考》中就收录了大量的名伶名曲,将粤剧独重生旦的声腔演唱做了搜集和推送。至今在岭南地区的酒吧歌厅都能看到人们传唱《胡不归》《李后主》等不同时间创作的粤剧名唱段。在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中国戏曲剧种中,均存有与粤剧类同的生态形式,这些剧种也都以曲唱的方式,得以久远地存留下来,这也是中国戏曲始终保持着民众基础的重要原因。

戏曲曲唱是以唱段演唱传习作为基本的艺术表现内容,其特点自然反映着戏曲声腔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一是曲唱具有普及性,其传唱的内容基本都是适合大众欣赏、自我娱唱的唱腔唱段。戏以曲传,流传甚广的曲唱就是一部作品最成功的段落,汇集了创腔者、词作者的艺术智慧,集大成地展现了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文学成就。二是曲唱具有代表性,鲜明地展示着戏曲流派乃至剧种的基本特色,脍炙人口的唱段几乎等同于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的认同,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象是通过杰出的戏曲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得以彰显的,而这些艺术成就正凝聚在曲唱中。三是曲唱具有可流播性,这主要在于其词文唱腔契合度高,使得曲调流畅且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正基于此,曲唱当然会成为评价戏曲创作取得成功与否的一个市场标准,也自然会成为戏曲创作是否走向契合民众文化需求的一个艺术标准。

当前戏曲创作需要重视曲唱对戏曲传承传播的作用。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剧种音乐创作是戏曲剧种能够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戏曲音乐创作最容易走入无视戏曲规律的歧途。由于倡导为主角量身定做新腔,创腔者往往按照主角的音乐素质创腔,新腔往往超越观众接受的艺术限度;由于倡导戏曲音乐的丰富性,创腔者往往忽略了唱段的可流播性和简便性,反而追求唱腔的技巧展示,在编创时逐渐加大曲腔的繁难程度……这些创作方式虽然会推动优秀新作品的创作,但是限制了普通受众的曲唱流传,当然也限制了戏曲市场的深入拓展。在当前的戏曲发展中,戏曲市场是衡量剧种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准,戏曲曲唱是市场接受的重要方式,能够创作适合观众曲唱的唱腔曲文是戏曲音乐创作的重要努力方向。

(摘编自李春沐《曲唱传统与戏曲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唱是在舞台空间之外进行的戏曲演唱形式,已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演出传统。
B.昆曲传承中,清工以普通民众清唱曲为主,戏工以艺人群体舞台唱作表演为主。
C.近代粤剧发展流行迅猛,主要得益于曲唱者对小而精的戏曲唱段的广泛传唱。
D.当前戏曲创作往往忽略了曲唱应具有的可流播性,限制了普通受众的曲唱流传。
【小题2】根据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章以曲唱为论题展开论述;第二段主要运用______论证,论证了曲唱在中国戏曲流播中的作用;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曲唱在______方面的基本规律,第四段针对______的问题,阐明当前戏曲创作应重视曲唱对戏曲传播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戏以曲传,一个剧种如果在戏台之外缺少曲唱的演唱形式,就不会传承存留下来。
B.流传甚广的曲唱是一部作品最成功的段落,也代表该剧种及其代表人物的最高成就。
C.戏曲创作者要想让剧种具有市场生命活力,创作的唱腔曲文应适合观众曲唱。
D.创腔者根据主角量身定做的新腔,因为曲腔繁难,普通受众无法曲唱,难以流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12:4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了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同时又以“莲花开落”比喻“我”走过江南的时间之长。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是音韵的和谐。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诗中多处运用比拟,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的十分鲜明。
D.“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歌德之勺

张炜

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

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

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

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

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  

主要是勺子太大。 

从厨房中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我好像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   

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   

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

【小题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
【小题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实疙瘩米好

刘建超

老街把憨厚实在的人称为“老实疙瘩”,如果说某某人是个老实疙瘩,多有褒奖的意思。米好就是个老实疙瘩。米好有句口头禅:“又能怎样?”就因为这一句口头禅,米好在老家有了名声。

米好又瘦又高,走路时还左右摇摆,总让人担心他两条细细的腿能否支撑住晃动的脑袋。米好的单位不错,旱涝保收,这样的单位,混日子还行,个人要想上进发展,施展的空间就狭窄了。位置少,上头也不重视,米好五十多岁的人,还是个副主任。大学同学聚会,不少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个个慷慨陈词、牢骚满腹。好像天下所有的不公都落在自己的头上了。牢骚发完就猛劲喝酒。喝多了就又哭又闹。米好总是微笑着,把喝多的同学挨个往家里送。有的人吐了米好一身,米好也从不计较。有人问:“米好,你怎么从来就不抱怨?”米好说:“抱怨又能怎样?有位哲人说过,磨难是笔财富。吾辈有如此经历如此财富,也不枉人世走一回啊!”

米好对自己的副主任位置感到很安心,主任交办的事情都做得很尽心。哪怕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米好也做得一丝不苟。部门主任初到办公室时,还是刚出校门时间不长的毛孩子。对米好是一口一个“米老师”地叫。当时米好是很有可能被提拔为主任的,后来不知啥原因被搁置了。有人劝米好找领导活动活动,米好笑笑说:“活动活动又能怎样?当不当主任都得干好工作。”再后来那个毛孩子当上了主任,大家纷纷为米好抱不平,米好微笑着说:“年轻人有精力,有学历,发展快也是应该的,我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又能怎样?”

毛孩子当主任初还“米老师米老师”地叫。后来就叫老米了。同事说毛孩子是个白眼狼,要米老师在关键时刻撂个挑子,拿捏拿捏这个小神经蛋。米好说:“一则咱确实比人家老,二则咱也没教孩子点啥。干好工作吧,又能怎样?又不是为主任一个人做工作。”

同事们看人家米好都不计较,自己凑啥热闹啊?“你呀,真是个老实疙瘩!”同事说这话带有嘲讽意味,米好也不计较。

米好三十岁才成家,媳妇小他八岁,长得很一般,同事说:“米好媳妇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米好对媳妇疼爱有加,张张罗罗地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羡慕得邻居女人直夸米好媳妇有福,便数落自己的丈夫:“也学学人家米好呀!看把媳妇金贵的,跟伺候皇后一样。”

同事便对米好发难,要他维护点男子汉的面子:“连媳妇内衣内裤都包揽了,还美得跟屁花子似的,你累不累啊?”

米好微笑着:“要想好,大让小嘛。嘿嘿,媳妇不就是娶回来疼的吗?洗的内衣内裤也是自个媳妇的,又能怎样?”

同事们嫉妒得跟媳妇嚷:“有本事你也小个七八岁呀!我当宝玉一样捧着你,耐烦着你,稀罕着你。”

米好结婚没几年,媳妇下岗了。媳妇又哭又闹,让米好去找领导。米好的单位也正好能管着点媳妇的单位。米好就去找媳妇的领导,媳妇领导对米好摆了一大堆难处,希望米好理解。

米好就说:“真是各有各的难处啊,下岗就下岗吧,(1)又能怎样?”媳妇说米好是个窝囊废。几天不给他好脸色,晚上也不让他上床。米好只是嘿嘿地笑,笑得还特别诚恳。媳妇也没辙了:“嫁给你算我倒霉,以后家务事都交给我,好好上你的班。”

米好长得干巴精瘦,一副刁刁的嘴脸,大家有事儿却都愿意同他交谈商量,碰上有人弄得脸红脖子粗,就说:“找米好给说道说道。”米好也就一本正经地陪上人家半天,还得泡着好茶,敬着好烟,到了饭点还留下吃饭。

媳妇有时都看出点名堂,说:“人家故意来蹭吃蹭喝,你傻呀?”

米好搂住媳妇说:“又能怎样?邻里关系越走越近,好事嘛!”

楼上邻居老王有个女儿,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来往,常常唱歌跳舞喝酒折腾到半夜,闹得四邻不安,谁也管不了。老王享用着女儿带回的烟酒,睁只眼闭只眼,对邻居的抗议不闻不问。

终于出事了,女儿被强暴,家财被洗劫。

老王对着米好哭诉,米好说:“养不教,父之过。你女儿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出事也在情理之中。邻居好言相劝,你置之不理,还骂人家狗拿耗子。你女儿遭强暴,家中遭洗劫,又能怎样,报应呗。”

老王大恸,邻里暗笑,都觉得解气。

米好去世是个意外,一个愣头小伙子骑摩托车将米好撞在石墙上。

米好弥留之际,对媳妇说:别难为人家,他也不是故意的,事情发生了又能怎样?

同事邻居来看望米好,米好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早晚都是个走,只要活得快乐满足,又能怎样?”

米好的追悼会上,同事送的大大的横幅上写着:“米好走好,(2)又能怎样?”

老街邻居同事们再次谈论起米好的时候,态度都是认认真真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老实疙瘩米好”既点明了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又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赞美之意,同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第一处画线句子主要表现米好解决不了妻子工作问题的无奈;第二处表现了同事对米好意外去世的悲痛和对其为人的赞赏。
C.小说结尾“老街邻居同事们再谈论起米好时,态度都是认认真真的”照应前文“你呀,真是个老实疙瘩”,写出了人们对米好态度的变化。
D.小说语言风格明快风趣,率真不做作,尤其是口语化色彩浓郁,生活气息浓郁,如“也学学人家米好呀。看把媳妇金贵的,跟伺候皇后一样”。
【小题2】米好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是怎样塑造主人公米好形象的?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海德:历史永远铭记
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名叫乔治·海德姆。马海德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医科。1929年马德海进入贝鲁特美国大学攻读医科的临床学,1931年马海德毕业后离开他的出生地美国,毅然前往日内瓦继续研读他喜欢的医学临床专业。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由此也开始了他在中国55个春秋忘我奋斗的人生历程。
1958年夏天,以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的身份,马海德带领着中央皮肤性病防治队从北京来到海南岛,开展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防治队的第一站是海口市的秀英麻风病院。面对麻风病人,马海德与其他医生不同,他只穿一身白大褂,一身普通医生装扮,甚至连手套都不戴就与麻风病人握手,在给麻风病人做检查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仔细观察。工作结束后,马海德就按正常程序用肥皂给自己的手和身体进行消毒。
在秀英麻风院完成工作后,马海德带着防治队和学员们深入海南岛的黎族、苗族村寨,开展麻风病的普查工作。虽为领导和老师,当他下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时,马海德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与学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在乐东普查工作快要结束时,因受台风暴雨的袭击公路桥被冲坏了,汽车不能通行,为了及时转点,整个防治队就背着行装冒着烈日整整走了两天赶到崖城。
马海德在平时的业务学习和体检过程中,对学员们的要求特别细致。“病历书写要仔细,体检时连一小片皮损或某些微小体征都不能轻易放过。”马海德在教学和医疗上的严格要求,使在防治队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教育。在短短的三个月中,这15名年轻的海南学员学到了许多以前在学校都学不到的知识与品格。
1980年,因健康原因,马海德曾经几次前来海南三亚休养。虽然是在养病,可对于群众的健康问题马海德始终关注。期间,在当地卫生部门的安排下,马海德曾与其他国际友人多次到鹿回头周围的黎村里,挨家挨户对当地村民的居住、用水、防病治病情况进行考察,还主动给黎族同胞检查身体。
马海德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中国消灭麻风病。为此晚年的他不顾自己身患癌症,一直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马海德的夫人苏菲关于其丈夫的回忆文章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在病危的时刻,他还要求我为他读全国各地寄来的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有一次,我念一封信给他听,是广东省一所麻风病院的患者联名写给他的,反映他们一个月只有12元生活费,天天吃白饭,连下菜的盐水都没有。我念完信以后抬头看见眼泪在他的眼圈里转,看得出他既伤心又气愤。他让我立即起草致广东省叶选平省长的一封信,请他妥善处理。这时他正发着高烧,用颤抖的手在信上签了名。其实此刻他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了。
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如今,马海德挂念的海南麻风病防治10万人中只有0.7个患者,仅为当年的1%。历史上由于卫生环境等原因,海南属于全国疫情高发地区,发病率、患病率均居全国前列,经过积极防治,麻风病如今得到有效控制,已实现基本控制流行的目标。“正是有了马海德医生,有了继承其理念的老一辈海南皮防工作者们,在几十年‘皮防’工作中坚持对海南全岛进行了细致的基层普查,大量地切断了传染源,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相关链接)
①乔治·海德姆受到***接见后,为***等人的乐观精神所感动,并立即穿上红军服装,决心参加中国革命。为了方便结识群众,他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马海德参加红军和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得到***的赞许,***委任马海德为卫生部顾问。受根据地人民革命精神的鼓舞,马海德工作非常积极努力,对委任担负的卫生部顾问这一崇高职务,他竭尽全力胜任。其中保证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健康是他的首要责任,他深知这一责任的重大意义。(李征《马海德与延安的精神情缘》)
②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准备不远万里去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马海德的举动不仅让身边的教师和同窗们大为惊异,而且远在美国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因为当时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陷入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之中,而马海德居然要冒险前去中国调查所谓的地方皮肤病情况!但马海德很坚定。他给父母写信时表示:“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所以才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了医治病人,就不能分哪个国家了。”
(窦应泰《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获得医学博士后,马海德在老师、同学、父母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考察热带病和投入中国人民的革命中,他毅然只是来到中国。
B.作为中医皮肤性病研究所的顾问,他在秀英麻风病院开展防治工作时,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并与学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要求特殊待遇,遇到暴雨,甚至徒步前行。
C.马海德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让年轻的海南学员在医学知识和品格上都得到提升。
D.马海德倾心于消灭中国麻风病事业,他“密切接触”麻风病人,即使身患绝症,依然关怀麻风病人,体贴麻风病人的日常生活。
E. 马海德参加红军和加入中国国籍的举动,得到***的赞许,***因此委任马海德为卫生部顾问。
【小题2】马海德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工作者,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马海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为什么说马海德是“历史永远铭记”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香花的思念

顾晓蕊

一场春雨过后,院中的丁香花开了。重来北田镇的我驻足凝望,深吸口气,那香气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我忽然想起一个人,她的网名叫丁香,是紫丁香一样暗香清幽的女子。

去年初春,我到山西参加文学活动,在北田镇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她便是其中的一位剪纸艺人。现场的人挺多,隔着绰绰人影,我远远地望去:她穿淡紫色的长裙,眉眼秀朗,眸子深邃,透着一股清贵之气: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手指翻飞间,裁出花儿蝶儿:少顷,剪纸缓缓展开,蔓延出一个春天。观望的人啧啧称叹,她盈盈一笑,大方地坐下,安静而端庄。我们互加了微信,时间久了,聊得多起来。这才知道,纤巧灵秀的她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供电公司上班,爱人小胡是一位沉稳朴实的现役军官,两人的相识是巧合更是缘分。

在开往济南的列车上,两人恰好座位相邻。她先上的车,踮起脚往货架上放行李,试了几次没够着。他走了过来,微愣一下,随即说:“我来帮你吧!”火车开动了,他瞟了一眼,却是刹那惊鸿:她黑亮的眼眸如澄澈的湖水,身上的绿军装又如此亲切!他心里一片喜悦,于是就主动攀谈起来:“我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赶上放假,回济南老家。从小我就有绿色梦,还有一年毕业,就会跟你一样走进军营。”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觉得太过冒昧。可她并不介意,反而笑着说:“我父亲是军官,自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很庆幸能成为军人,可惜明年就要退伍了。”这一路上,他们聊得很投缘,但多数时间是他说,她微笑地听着。临下车,彼此要了地址,从此书信往来,成了要好的朋友。第二年,她离开部队,回到内地工作,而他也如愿去了西北大漠某边防连。

跟他同连队的指导员夏阳,有次回家探亲,舅妈悄悄递给他张照片说:“你这个表妹,年纪不小了,也不说找男朋友,你费费心,看有没有合适的人。”夏阳倒是上心,觉得小胡不错,有一回训练间歇,说要把表妹介绍给他。没想到小胡听了脸一红,吭吭哧哧地说:“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第二天,小胡有事去找夏阳,人不在,门敞着。桌子上放着张照片,小胡一看乐了,那初雪般的脸庞多么熟悉!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待夏阳回来,主动缠着他说:“你说的事儿,我后来想了想,要不先了解下吧。”两颗年轻的心,早已彼此倾慕,于是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一年后,在部队举行婚礼,他们谈起了火车上的相遇。表哥这才恍然大悟:“我还奇怪呢,你小子态度大转弯,原来是这么回事!”

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依旧纸墨传情。两年后,儿子出生了,日子变得忙碌起来。她习惯了半夜抱着儿子去医院。那时,她多想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他说说心中的焦虑、委屈,可念头蹦出来,又被摁回去。她怕惊扰了他,独自饮下惆怅与苦楚。儿子两岁多时,他穿着便装回家,伸开双臂,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可儿子怯怯地躲到妈妈身后,她心酸地说:“快喊爸爸!”儿子指着他的衣服说:“不对!”他赶紧换回军装,儿子这才蹭上前拽住他的衣角,小脸紧贴上去。两人先是一怔,随即相视而笑,却都湿了眼睛,漫起朦胧的水雾。

追忆还想继续,这时手机忽然响起:“从微信中得知,你又到了北田镇,特来看望。”一扭头,我看见她姗姗地走进院中,依然是初见的模样,双瞳涟涟,气度飘然。两个女子在小镇上一家酒馆里,聊天小酌,都有几分薄醉。知她酷爱戏曲,我说:“来段京剧吧!”那天她唱了《梨花颂》,眼波流转间,道不尽相思意。我听得痴醉。一曲唱罢,她说:“我下个月休假,带着儿子去部队,这是最后一次探亲。他年底要转业,有些舍不得,我心里懂得。”

她送我到院子时,我指着一丛花说:“多美的丁香花!”她欢喜地走近去看,俯身嗅,薄纱似的月光洒在花丛中,罩在她身上。我笑望着,只觉得她与花,一样清雅美好。

(节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雨后院中丁香花香气息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这既渲染了想念人的氛围又引起了下文对“丁香”的追忆。
B.作者表现“丁香”在北田镇初次出场时,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其中“观望的人啧啧称叹”衬托她剪纸技艺的高超。
C.从列车上初次相遇可以看出,小胡是个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青年,他从小胸怀从军报国的梦想,对女军人“丁香”一见钟情。
D.小说以“我”重到北田镇再遇“丁香”为主干,插叙我们初次相识以及她婚姻、家庭生活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避免平铺直叙。
【小题2】主人公“丁香”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末尾为什么要设计“丁香”赏花的场景描写?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