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了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同时又以“莲花开落”比喻“我”走过江南的时间之长。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是音韵的和谐。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诗中多处运用比拟,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的十分鲜明。
D.“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1-23 06:0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
张 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大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他迎出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选自《读者》2018年第7期)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繁华的灯饰取代过去那种朦胧的灯火,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文章④⑤段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文章后半部分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的老人形象,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小题2】(小题2)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小题3】(小题3)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材料三
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图瓦卢可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要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
(取材于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容量:“热”部首是“灬”,它的含义是火
B.耸人听闻:此处可以替换成“骇人听闻”
C.濒海:“濒”读作bīn
D.厄运:艰难困苦的遭遇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是
A.海岛陆沉B.植被破坏
C.海岸退缩D.风暴海潮
【小题3】“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形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同意西洋读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中国的诗情感、典故丰富,因而显得厚重。
B.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没有差别,都不乏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的田园诗。
C.作者认为,中国的诗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和外国诗是相融相通的。
D.作者认为,中国诗和外国诗相比就像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共同点大于不同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如用“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说明了中国诗的音调单薄的特点。
B.为了论述诗歌音调的轻重与语言的本质有关,特意将法国诗、英国诗、德国诗、拉丁诗与中国诗比较。
C.作者以哈巴狗为喻,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用“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讽刺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D.希腊哲学家说的“家居”是指读本国诗,“出门”是指读外国诗,“回家”指读完外国诗又想起了本国诗,看看二者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的狂放与西洋诗不尽相同,中国的诗人狂得不过有仙意,而西洋的诗人则有“兽力”与“神威”,这是由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造成的。
B.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说明中国古代与西洋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融合。
C.作者认为,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不如西洋诗雄厚和沉重,西洋诗和中国诗各具千秋,不应以一种文化的特点来否定另一种文化。
D.只要在研究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上多下功夫,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优势,就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文化优势,同化外国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何为风度
张炜
有人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后一片风景,这样讲虽然有点夸张了,但却不可以否认诗人的“风度”,不可以否认他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和象征。
魏晋在陶渊明之后还延续了很长时间,仍有大量得到记录和未能得到记录的事迹和抉择。“魏晋风度”的“风度”两个字可作何解?首先,“风度”当是一种尊严,没有尊严何来“风度”?所以尊严问题从来都是人生的至大问题。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保持尊严,但前提是它的最终不可丧失。在一个缺乏公正的生存环境里,所谓人生就是尊严不停地被践踏,却要不停地在各种机缘中唤起和保护的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所有幸与不幸,所有的悲剧喜剧,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与命运有关的一切。
“魏晋风度”实际上就是讲在嗜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如何保持尊严的一个命题。陶渊明所体现的“风度”,最突出的就是他直到饿死,仍然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失掉尊严。社会政治的黑暗促使一些魏晋人物发生了内在觉醒,他们从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转向了对生命本身的珍惜、对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如有人试图以清谈、玄学、饮酒、炼丹这样具体的率真、放诞、飘逸的生活态度,来超越现实和悲哀。这无论如何,比起与强势集团合作要高出许多。这直接是对食物链顶端动物的一种藐视和鄙视,是头颅高昂的人生姿态。在随时围笼的死亡恶境下,一个人能纵酒,能高谈阔论,真是潇洒得可以。这种令人讶异的现象是魏晋所独有的。
在权威与恐惧面前崩溃而扔掉尊严的人比比皆是。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人的尊严每时每刻都在践踏中苏醒或沉睡。被践踏时我们感到无可奈何,悲愤难抑。深夜痛哭,无眠以待东方之既白,都因为有个尊严的存在。没有尊严则没有痛苦;没有尊严即彻底臣服于“丛林法则”。不幸的是,人之为人的那一刻,从混沌到实在的那一刻,也就是人被赋予生命的那一刻,即作为一个容器被注入了良知和良能,这就是所谓的人性。人性追求美好与完整的特质是不会完全失去的。有时候看起来失去了,但实际上仍旧顽强地存在于生命之中,不过它隐藏得更深一点而已。
陶渊明用归去和劳作的方式来保持尊严,这当是一个向度,一个方法,很基本也很有效。他的更大的不同或者说价值,是与这种身体力行相一致的精神探求,是完美精致和深邃悠远的思想表达,是他用全部生命实践所找到的那片“桃花源”。这是他的作为,他貌似“出世”的入世成果。
永远把尊严握在手中,不让其滑脱,以至于精疲力竭难以坚持的时候,人们便会想起陶渊明。陶渊明就是一个直到死亡降临也要紧紧握住尊严的人。因此他才强烈地感染我们打动我们,有如此的感召力。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人在最困难无望的绝境尚可以保持尊严。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论述层次。
【小题2】第二段中说“人可以选择不同的途径保持尊严”。请简要概括保持尊严的几种途径。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桃花源”的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传统艺术热逐渐升温,习琴者日渐增多,这是好事。与此同时,人们也普遍存在着对古琴的“误读”,即认为古琴是一种表演性乐器,需要登台演出。其实在古代,弹琴不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借以修身养性,陶冶精神的生活方式。因此古代社会对弹琴人要求很高:除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演奏技巧外,还要具备高度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以古琴演奏动作来说,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太极拳,传统书画异曲同工,看上去儒雅,简静,柔和,实则内里蕴含强大爆发力。如果弹琴动作幅度大,或许看起来“神采飞扬”,实则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背离古琴文化意蕴。

从古琴音乐特质来说,最重要的是其“静美”之质。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有厚度,犹如古代的磬或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悠长,音质内敛。当前的古琴演奏会,尤其是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时,人们经常给古琴加上扩音技术,这也是对古琴音质特性的背离。历史上,最早提出古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追求“真空妙有”,追求更深远的思想空间与艺术境界。

古琴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习琴者与传统文化及传统技法的割裂。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时就弦歌不辍。清代徐祺进而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心、养心。悦耳易懂,而理解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需具备一定儒、道、禅传统文化积累。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此前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营造也更为形象化且富于哲理:讲究阴阳和合,天地人谐和。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以河流为腰带,以高山为屏障,人完全跟自然、天地,宇宙融合为一,传递出精神世界的豁达,开阔和高洁。

因此,要真正理解古琴,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悦耳动听,还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相应地,要真正弹好古琴,应该追求技、艺、道三者合一。追求琴道不是可以忽略技巧,而是要在掌握扎实演奏技巧、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如是,古琴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真正根脉延续,才有强健艺术生命力。

(摘编自吴钊《古琴之美在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古琴,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一些学琴的人以登台演出为学习目的,就是荒谬的事情了。
B.和其他音乐相比,古琴追求的是“真空妙有”,以其音量不大但坚实有厚度的乐声显现出清净恬淡。
C.禅宗自从在宋代进入我国后,就对古琴音乐产生了影响,徐上瀛认为琴之至高境界是“明心见性”就是明证。
D.要真正理解古琴,不能追求悦耳动听,追求技巧,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琴曲哲理意蕴有所领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指出当代人对古琴的“误读”这一社会现象出发,进而鲜明地亮出观点,最后点出古代社会对弹琴人的要求。
B.文章主体部分从古琴的演奏动作、音乐特质以及在当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三方面论述了古琴之美和文化的关系,三者是并列关系。
C.文中以对《山居吟》曲子描写的内容及传递出的信息这一事实论据的剖析,有力地论证了禅宗理论对古琴音乐的影响。
D.文章的结尾,作者分别从理解和弹奏古琴的角度对当今的学习古琴之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针对性强,更富有现实指导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演奏古琴和打太极拳、创作传统书画一样,从外到内都显示儒雅、简静、柔和,重点不在于力量,这才符合古琴的文化意蕴。
B.人们为了弥补古琴音量的不足,在其与交响乐队合作时往往对其使用扩音技术,却没有注意到这已背离了古琴的音质特性。
C.无论是最早提出古琴“性极静”的嵇康,还是从审美角度论琴的崔遵度,都注意到了古琴的清净恬淡的音乐特性。
D.在徐祺进看来,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儒、道、禅等传统文化素养,那么就不能够真正理解那些悦心甚至养心的古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