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法是世界各国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民法典编纂历来是成文法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工程。如今,中国的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在蹄疾步稳地推进,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

从历史上看,民法法典化能够成为影响世界许多国家的一场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民法法典化顺应了以集中立法承认和保障民事权利的需要。编纂民法典,可以将对民事权利和义务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固化在体系完备、逻辑周全的法律形式里,尽可能从立法上实现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二是编纂民法典往往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为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为现代工商业繁荣铺平道路。

我国编纂民法典,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社会生活尚处在大变动之中,不具备制定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的现实条件。因此,立法机关首先制定了一批社会生活急需的民事单行法,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制定民法典。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取得很好效果,体现出立法智慧。从那时起,我国陆续制定了民法总则、继承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从各方面看,在民事法律基本形成体系、国家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的情况下,编纂民法典已具备较好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适时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人们期待编纂一部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民法典来促进民事法律秩序更加健全,加强对民事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和保障交易安全,推动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因此,编纂民法典既是我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应当指出的是,编纂民法典是对分别制定、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进行科学整理。不仅要刪繁就简,还要对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就要继续运用立法智慧、发扬科学精神。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中国民法典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体现民法典的时代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编纂民法典的时代背景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法国民法典制定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之时,因此法国民法典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我国是在21世纪编纂民法典。当今的中国,有5000年文明传承,也有工业时代的特征,更有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因此,我国民法典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符合工业时代需要,也要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体现民法典的民族性。民法典编纂要立足中国,体现民族特色。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的具体制度和内容中,融入民法典编纂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二是将我国独有的民事制度在民法典编纂中予以完善和发展。

(摘编自孙宪忠《让民法典编纂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始民法典编纂工作是顺应法律制度发展的必然,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
B.成文法国家的法治建设中必然包含民法典的编纂,因为它一定能切实推动社会进步,进而尽可能从立法上保障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C.在制定民事单行法,到编纂民法典的法治建设进程中,表现出的立法智慧和科学精神,说明我国民法典编纂具备了较好的主观条件。
D.因为我国民事制度具有独特性,并且中华传统美德也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弘扬,所以,我国民法典编纂要立足国情,体现民族性。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民法典编纂的地位、民法法典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民法法典化历程三个角度,论证了我国民法典编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通过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状况和当代社会状况的对比,论证了我国编纂民法典必须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观点。
C.文章使用了类比论证手法,通过法国民法典具有时代性的事实,指出我国在编纂民法典时要注意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D.文章以民法典编纂要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为总纲,虽然对编纂必要性分析得很透彻,但却没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编纂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市场秩序要得到规范,交易安全要得到保障,市场经济制度体系要更加完善,就要完成民法典编纂工作。
B.不管民法典具有多少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它的编纂都不是一个国家建立之初,在法治建设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C.法国民法典的制定早于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因此我国民法典中对互联网的时代特征的体现会多于法国民法典。
D.在我国即将编纂的民法典中,不仅会全部保留现行有效的民事法律条文,也会增加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规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11:0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2019 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包含这样一些举措:上调“起征点”、调整税率结构、引入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②在新税法将“起征点”上调至每月 5000 元的基础上,加上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抵扣——如果同时有子女教育、住房贷款利息或租房、赡养老人情形,实际抵扣额度约八九千元,月入 1 万元者缴纳个税不足百元,月收入两万元者预计个税减少超 7 成。

③此次新个税法实施一大亮点是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同时推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下的汇算清缴制度。在减税红包之外,推动个税制度和征管模式迎来根本性变革。

④税务总局开发了“个人所得税”手机 App、电脑端等多种办税渠道,并对办税流程做了简化、优化,实现“申报就能扣除、晚报可以补扣、少扣可以退税”。

⑤专家表示,新个税法最大受益者将是中低收入者。在带来减负利好的同时,关键要通过税收征管水平的提升,将好事办好,让改革红利进入千家万户。

(摘自《确保个税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个税热点问题面面观》,新华网 2019 年 01 月 21日)

材料二:

①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被称为“世界纺织之都”,印染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柯桥区是浙江省纺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两大“省级试点”。

②在铭园纺织 CEO 傅双利先生看来,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科技投入是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方向,而减税降费则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按下了“快进键”。

③在谈到省下税款的用处时,不少纺织印染企业都表示,其中一部分将用于生产再投入,一部分则继续加大科研投入,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④绍兴英吉利印染有限公司通过安装“印染大脑”,24 小时动态监测着每台染缸的运行流程,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发出预警,从而有效提高染色合格率,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 1%,效益增加约 10%。

⑤浙江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龙岳辉说,实实在在的税改红利正在积极助力传统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世界纺织之都”绍兴柯桥:减税降费助力“老树发新芽”》,新华网 3 月 28 日)

材料三:

①去年我国逾 15 万亿元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贡献近 4 成。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税率降一个点,减税则以千亿计。全年预计 2 万亿元的财政减收,占预算收入的 10%左右,各种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还需应保尽保,在今年财政收入预计将继续有所放缓的前景下,财政可持续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

②为实现个税调整方案效应的最大化,同时保证财政可持续,目前政府已经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和配套举措。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不仅要压缩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还要增加特定的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并把长期沉淀的资金收回。通过这些举措,中央财政已筹集 1 万亿元资金。地方政府也要把挖潜功课做足。此外,还要通过严格实施预算法,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管理,健全民生支出管理机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此次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动政府的存量利益、割自己的肉,是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改革。但更应看到,这实际上是“放水养鱼”、培育财源。让利于民,财政才更可持续。这样做,不是在预支未来,恰恰是在培育未来。

(摘编自《减税降费:打响重大改革和宏观调控“当头炮”》,中国财经报 2019 年 03 月 27 日)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值税是我国税收的最大构成部分,它的税率看似降低很少,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却非常大。
B.继去年之后,今年财政收入仍将放缓,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要应保尽保,财政可持续面临挑战。
C.政府压缩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加央企上缴利润等,目的是为实现个税调整方案效应的最大化。
D.政府做足挖潜功课,严格实施预算法,健全管理机制,有助于实现个税调整方案效应的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9 年新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每月 5000 元,还包括子女教育等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B.浙江绍兴柯桥区一些纺织印染企业欲把税改省下的部分税款用于科技投入和提高产品附加值。
C.政府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动政府存量利益、剜肉补疮的改革,也是“放水养鱼”,可以培育未来。
D.根据材料四,2016 年我国的税收收入在五年间最低,2014 年和 2017 年的税收收入比较接近。
【小题3】我国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可以带来哪些益处?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杂剧之父关汉卿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交游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⑤关汉卿不仅常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经常粉墨登场,是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让人表演岀来,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昴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被诬告杀人,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要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岀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不仅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而且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身于行医世家的关汉卿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不能在此充分施展,他不久就辞官了。
B.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其作品中多用“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C.生活在元代的关汉卿,恰逢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仕进之路长期堵塞,常常处在进无门,退又不甘的社会状况,因此他意志消沉。
D.关汉卿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汉卿创作的六十部杂剧作品中,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等,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B.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斗争精神,表现出慷慨悲歌、乐观奋争的基调。
C.文中引用《不伏老》意在突出表现关汉卿倔强独立,豁达自信性格,不向现实低头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表现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经过七百余年历史的检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其作品为我国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婆
原非
(1)花婆一生嫁过三个男人,一个教书先生,一个泥水匠,一个长工。三个男人婚后都不到两年,不是病亡就是祸死。三次寡遇,无须别人多讲,她就知道自己命不好。有了这般认识,她就断绝了一切温柔富贵的奢望,干脆拉根打狗棍, 老老实实做起叫花子来。
(2)不想这一讨饭,竟在洛河讨出了名堂。
(3)花婆讨饭不做穷相,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夏天灰布单衣,冬天黑布棉衣,脚腕那儿常年扎着一副绑腿带,头发一丝不乱地网在发兜里。竹篮碗筷也干干净净还用一方白布掖紧四角遮了。也许是开始的不习惯反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她不喊叫,只朝敞着的大门前一站,静候着主人出来。如碰上狗咬,她也仅抡着棍子在地上划拉着抵挡。主人发现她,舍一块饼或一碗稀饭。她伸了篮子或碗接过,点头一谢,躲到无人处,蹲下埋头吃了,然后来到正在车水的井台上洗碗。如果吃饱了,就在井台上略坐一坐,随后无选择地随便走进谁家田里, 帮着做些应时的活儿,如果觉得不足,便拿了新洗的碗筷,再去村里讨要。
(4)花婆总是这么一副姿态,安分自爱。日子一长,人们的意识里就淡漠了她作为叫花子的形象,只把她当作闲人对待。洛河川多水田,人们四季都忙,亲朋间有什么要紧的口信儿,一时腾不出手来,这便想到了花婆,这就托她十里八里地去传递。无例外地,隔个一天两天,对方就有了准确的回应。进而,人们又大胆地让她捎些小东小西,这也毫无差错。再后来,商人们为逃匪劫,竟把携带银钱的事也委托给她。这样下来,花婆终日负载累累的,追着洛河上的帆影或伏牛山上的流云,西来复去。
(5)一天清早,花婆为一商贩转送款子,在伏牛山脚下被两个土匪劫了。她尾随着歹徒来到大山深处,走进一座寺院,见着了土匪头子张秀。张秀外号旱螃蟹,水陆两路都有他设的卡子。
(6)花婆向张秀讨款子。张秀从大烟炕上爬起来,双脚点在鞋口里,盯着花婆说:“你上我这儿讨钱,你可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7)花婆说:“你是土匪头子,洛河没有人不知道。可你立过规矩,不抢邮差不抢贫。我是讨饭的。”
(8)张秀拨弄着手下交上来的 100 块银元:“你是叫花子,哪来这么多钱?还是硬货?”
(9)花婆说:“我替人家送的。”
(10)张秀说:“那就不是你的。”
(11)花婆说:“可在我身上带着呢。”
(12)张秀一挥手:“别跟我啰嗦了,走吧。“
(13)“你叫我走就得把钱还我,”花婆迈着小脚上去撮银元,“要不我就没脸见人了。”
(14)张秀一拍桌子上的手枪:“你既然是叫花子,还什么脸不脸的,打出去!”
(15)几条大汉一拥而上,架起花婆,凌空丢出山门。花婆挣扎着站起,一句话不说径朝山崖走去。可惜她力气不足,一跃没有跳到沟底,而是落在不深的一个石头上,只撞破了头。
(16)土匪把花婆弄上来,撕了她的衣襟替她包扎。张秀看着山门前摔碎的破碗片,抠了一会儿鼻孔说:“看不出,这婆子还这么重义!把那钱扔给她吧。”
(17)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但她依然固守着一贯的叫花子形状,到哪儿只讨一口饭吃。
(18)可是,花婆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她死在一个十字路口,透胸流下一摊血来,棍子碗筷还在身边,只是没了竹篮。人们报了官,县警察局却没来人。
(19)花婆葬后个把月,有怀念者到坟上烧香,意外地发现坟前趴着一个男子。 那男子身下一片淤血,子弹是从两只眼睛射进的,而他僵硬的手下就压着两把手枪。竹篮也回到花婆坟上,里边放着白花花 200 块银元。
(20)张秀一伙也来人看了那男子,说不是他们的人。人们于是猜测,那男子一定是外来的匪徒,还不知道花婆的善誉,及至知道了便深感羞愧,这就送还了劫物,自裁以谢罪。不然,他不会灭了自己的眼睛。
(21)地方上贴出告示,要那银元的失主前来认领。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失主到来。人们这就商议,想用那笔钱为花婆修座庙。庙名都拟好了,就叫义丐庙。这时,县警察局来人了,说要破案,就把那 200 块银元作为物证收了去。
(22)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迫于生计的无奈,花婆做起了叫花子,因为她的内心仍然觉得这很丢脸,所以她“讨饭不做穷相,不喊叫,依旧像过去一样清爽端正”。
B.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了花婆乞讨方式,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展示了花婆向张秀讨款子过程,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自此花婆出了名,钦差一般在洛河川通行无阻。”这说明当地的土匪出于对花婆的敬与怕,敬他重义,怕她又拼死讨钱,就不再打扰花婆了。
D.人们对男子死因的猜测,以及到最后“案子终究没破。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的,仍旧是那种猜测。”说明人们对 “义”的坚信。
【小题2】花婆子身上有哪些闪光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县警察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一 □□□□□□□□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二□□□□□□□□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的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边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昂首挺胸出去,垂头丧气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    ’。”
⑫又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小题1】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
【小题2】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
【小题3】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一个小标题。
【小题4】根据上下文,在第⑪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