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

改革开放以来,***带领中国人民用短短30多年让7亿多人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到2020年,让4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对象,又使其成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方能为反贫困斗争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劲动力。

(摘编自《坚决打赢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新华通讯社2017年8月16日)

材料二:

(数据: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记者春节前夕调查扶贫工作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中央提出的“一户一策”扶贫措施落实不到位。比如,有的贫困户“养头牛就当项目,种点菜就算产业,打个工就是发展”,本该记录翔实的扶贫户手册除了名字外一片空白,一问才知扶贫干部下到村里只顾院子里填表格、羊圈前拍个照;还有的扶贫干部给贫困户留了帮扶电话,记者打过去得到的提示却是“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二是离中央提出的脱贫期限不到三年时间,少数地方扶贫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说起整体规划头头是道,实际上并没有抓手,贫困户致富无项目,脱贫户生活无变化。

三是一些扶贫干部表态多行动少、调门高落实差。记者采访发现、有的贫困户精准扶贫贷款刚发放几个月就被认定“脱贫”,严重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脱贫验收时,部分收入被夸大。

(摘编自姜伟超《莫让“表态式扶贫”误了大事》,《新华网》2018年2月9日)

材料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靠政策二靠人。不少扶贫干部都有过这样“头痛”的经历:他们带着政策,带着资金下乡,可是很多贫困村都是“空心村”,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扶贫干部们为村里修路架桥盖房子,常常连个帮手都找不到。

过去,农村贫困的原因是基础设施差——信息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所以,年轻人有劲没处使,只好外出打工。这些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大大改善,电商、高铁、高速公路,不断接入穷乡僻壤,“天堑变通途”,农村创业机会大量涌现,然而,一些贫困农村又陷入另外一个困境:那就是“缺人”——缺青壮劳力,缺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能手,更缺有知识、有情怀、愿意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年轻“能人”。

这两年,农村的发展机会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穷困农村缺少年轻人的局而开始改观,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带着技能回来了,一些在外地读完大学的年轻人带着知识回来了,还有一些已经有了稳定工作的城市年轻人也带着情怀和梦想来到了农村,他们开始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力。

摘编彭小毛《央广评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呼唤年轻人》,2018年3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通讯社、新华网、央广作为主流媒体,聚焦脱贫攻坚这个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其新闻语言力求形象、剔净浮文。
B.到2020年,我国4000多万贫困人口甩掉贫穷的帽子,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全体中国人共享小康社会,过上幸福生活。
C.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824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国家的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D.扶贫户手册正文一片空白,扶贫干部只顾拍照片,帮扶电话却停机,中央提出的扶贫措施在实践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扶贫需扶志,要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鼓励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这是反贫困斗争的源头活水,能带来不竭动力。
B.全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这与国家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扶贫小额信贷、易地帮扶搬迁咨金都逐年增加有关。
C.国家扶贫小额信贷近四年达到千亿,而有的贫困户精准扶贫贷款刚发放几个月就被认定“脱贫”,农村扶贫干部对资金管理不利。
D.缺青壮劳力,缺生产能手,缺能振臂一挥的年轻“能人”,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穷困农村缺少年轻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E.响应国家号召,报道扶贫现状,时效性强;曝光干部浮躁作风,忧虑农村缺人才事实,报道客观:数据来自国家机构,真实准确。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扶贫有哪些具体措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5 11:47: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他”虽然被村里人称为“懒木匠”,但其实并不“懒”,“他”不愿意“做小活”是因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手艺。
C.长大之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
D.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来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E.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小题2】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比谁都孤独”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小题2】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下文学理论在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上存在缺失。蛄果,文学理论没有被创作界重视,创作界认为文学理论不但没有提升其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反而误读了他们的作品,尤其是那种概念扎堆、生硬搬套西方批评理论的。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活动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文学的基本原理、范和判断标准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总是在一种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文学理论说到底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文学实践的产物。所以先有人们的文学创作实践,再有后来关于文学创作的批评和理论,正如先有《诗经》后有《诗品》,古今中外无不知此。所以文学作的实践活动是文学理论的活水源头,是原点。

那么,现在文学理论为何敢抛弃源头,甚至患上理论自大症,完全摆脱文学作实践而自我扩张?其根本在于理论有一种自我生成的特性。一个概念可以派生出其他相关概念,一种范赙也可顺势推导出其他相似的范,比如从“意困”源生出“动机”,再顺势推出“移情”或者“童年记忆”等等。如此一来,理论的自我繁殖就容易使文学理论脱离文学创作实,在扩张中凌虚高路,最终导致文学理论与现实的文学倒作活动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对话关系。这正是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悖离状态,也是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

无论哪种文学理论,它们的有效性并不在于它们是永恒的真理,而在于它们能够解释某个历史文化时期的文学作品,引导某一时代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思考以及实琙。以为理论的建构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地城、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其实是理论的迷途。

这种理论的自大状态必须政变。怎么改变?首先,回到文学钠作、文学作品和文学事件所建构的文学现场,也就是使文学理论再次回到源头,使理论重新历史化、事件化、语境化,在文学创作实中捕提的文学经验,获取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范和理论。文爭理论如果只在中西文论中左冲右突,是没有出路的。脱离文学的创作实,理论就失去了活水源头,就无法摆脱创断瓶颈和发最困境,就只能愈加贫乏而疆化。

其次,传统文学理论不少已经落后于文学创作实践,特别是落后于与网介结盟的新文学。当今已然是一个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这个文学时代有一个重要特征,如果只用一种文学理论,就无法有效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阐释。只有跨学科多知识的综合性理论才能有效阐释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现在的文学创作、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往往是多元的、错蜍复杂的文化语境的产物,只有动员和调集跨学科的理论资源才有可能与文学实践建构有效的对话关系,进而从事积极的文学阑释和比較研究。所以,当下的文学理论应当是一种大文学理论,是跨学科的、多元交叉的知识集合体,是文艺学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宽等众学科多元互动的合性理论。这对我们的总体视野和知识背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向荣《在文艺现场提炼文艺理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理论总是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因而先有文学创作,后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B.文学理论自大症的根源在于理论的自我繁殖,文学理论难以创新的深度原因则是脱离文学创作实践。
C.文学理论于文学实践,又高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可以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活动不发生对话关系。
D.文学理论既要正本清源,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开放多元实践的文学时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创作界对文学理论的误解、误读引发思考,逐层深人地阐明在文学现场构建文学理论的观点。
B.文章针对当下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饽离情况,从两个角度述了改变理论自大状态的可行办法。
C.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法,辅以例证法和对比法,有理有据地述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问题。
D.文章按照“摆现象、析原因、提办法”的逻辑,分析当下文艺理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理论由于没有被创作界重视,缺失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对话能力,结果患上理论自大症。
B.文学理论虽是文学实践的产物,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时代、地域、民族的所有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C.如果单纯用文艺学理论来指导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就无法完成对文学事件或文学现象的精准释。
D.文学理论只要关注文学实践,不玩概念游戏,就可摆脱创新瓶颈和发展困境,脱离理论的贫乏而僵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古井、古树、黄氏宗祠……清晨,鸟儿清脆的鸣叫唤醒了这个古老的客家村庄。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绿树环抱,依山傍水,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村庄的环境不仅让村民自己住得舒服惬意,还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感受田园风光。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客家风情特色。
一批批游客来此体验包粽子、品黄皮、吃农家饭等,力乍村的客家文化与自然风光,也正式跃入大家的视野。不仅如此,力乍村还打造了“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让游客感受到远古客家文化的新传承。
“美丽乡村”的创建,发展培育经济产业是关键。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游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摘编自《客家小村变身 文化旅游走红》,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期间经历了从普通“农家乐”到相对高端的“民宿”的变化。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 26.2。2016 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 24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4.4;营业总收入达 4800 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 12.2。预计到 2020 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 40 亿人次, 实现总收入 2.3 万亿元。

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关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乡村旅游类产品实际完成投资 3856 亿元,同比增长 47.6;截至目前,全国共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328 个,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70 个。

而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2016 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乡村旅游投资还将持续升温。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或许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

(摘编自《乡村旅游渐升温》有删改)

材料三: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 25 个省(区、市)2.26 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 万贫困户、747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 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 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 264 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 18.3。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创业网《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四: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 年)》指出,2017 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具体来看,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 1000 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 重点培养 1000 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网·旅游频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自 20 世纪 50 年代萌芽后发展迅速,几十年来,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 32.0%和 26.2%。
B.材料一开头的描写细腻、生动,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乡村世界,使读者对力乍村有了一个好的印象,对乡村旅游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乡村旅游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据有关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5 年,贫困村脱贫人数达 264 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 18.3%。
D.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7 年)》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大型游客娱乐设施等建设和运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以及规划建设中的保留着客家风情特色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等是洛南村上榜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的原因。
B.2016 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 24 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 54.4%,预计到 2020 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 40 亿人次,乡村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可能与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过快相关。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各种乡村旅游新形式层出不穷,如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乡村旅游开拓了新思路,发掘了新价值。
D.材料一以客家小村为例展现了乡村旅游的特色和魅力;材料二梳理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指出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三、四着重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乡村旅游产业如何才能更好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

   在生前,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但是他的杂文却已得到广泛认可。作为小说家,他的文笔非常出色,杂文比一般作者的更具可读性。王小波的杂文大多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上,《东方》《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是他的主要阵地。有编辑回忆说,在当时的思想界,王小波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他随便写点什么,就有杂志抢着发表。
但后来,他的杂文越写越少了,他开始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一直以来王小波所热爱的都是写小说,他曾多次在文章中直言这一点。
在王小波看来,小说创作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写小说对他来说是艺术事业,而不是表达自己。王小波特别喜欢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极度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卡尔维诺认为,一篇小说应该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并且还要连贯。这和许多作家对小说的看法截然不同,很多作家只把写小说当作传声筒,试图通过文字表达一些观点和理念,或者只讲一个故事什么的。
王小波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写一部小说,或者是作者操作了一些什么,或者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我赞成的是后一种。”事实上,每个作者都只是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推动文学事业往前行进。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用已有的方式写作,而且要创造新的方式,用那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卡尔维诺就是这样的作者。他的一些作品会让人觉得古怪,往往把书看完后,还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看一部书,总是希望这部书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开头,有结尾,中间各种各样的过程也是翔实的,但是卡尔维诺却不这样做,他后期的很多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王小波说,他大体明白卡尔维诺的想法,卡尔维诺希望在小说的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这样做是困难的,写出来的作品也未必吸引读者,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总是应该往这条路上走一走、试一试。王小波认为,一个真正的作者,必须如此!他自己正是在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所以看他后期的长篇小说,会发现和别人的作品明显不同。有读者见到他时曾说:“没想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句话虽然让王小波汗颜,但至少说明他的努力有了成效,他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王小波始终认为:“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曾一再说,王小波的作品属于纯文学领域。他的创作态度就是如此,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用创新精神推动着小说事业向前行进。

   (摘编自乐文城《王小波传》)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王小波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以1997年为界,身处阴阳两界的他,经历了寂寞与喧嚣的冰火两重天。虽然主流文坛一直对这个“文坛外高手”投以不置评的冷眼,但王小波的文名还是不胫而走,成为大众传媒热议和追捧的对象。

   (王强《“文坛外高手”缘何不寂寞》)

②在他短暂的自由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在与文坛隔绝的状态下写作,对于那个文坛,既不参与其中的游戏,也不关心其中的规则……他以一种真正的、彻底的自由心态进行写作。

   (陈启文《“文坛外高手”——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祭》)

③整部小说天马行空,怪谈密布,一会儿笑得我岔气,一会儿又抑郁得窒息,真不知那些怪诞的场景是怎么被他想出来的。看完,我兴奋得在家里拍桌子打板凳:《红拂夜奔》必须发出来! 

(李静《必须冒犯观众》)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的时候,他已凭借杂文创作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杂文甚至成为杂志争相发表的抢手货。
B.王小波喜欢卡尔维诺,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他的小说也因此深受卡尔维诺的影响,让读者往往不易读懂,因此在当时很难出版。
C.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高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与文坛隔绝,也因为他的小说没有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和肯定。
D.王小波凭借他非凡的创造力,不懈探求小说创作的新途径,这使他成为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一个另类的存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杂文写作给王小波带来了很高声誉,使他在当时思想界名声很大,但他却毅然放弃杂文写作,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
B.不同于一般小说有完整的故事,卡尔维诺后期的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甚至让人读不懂,而王小波认为这或许是其小说追求轻逸、迅速等文学特质的缘故。
C.王小波赞同写一部小说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其观点可理解为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观念或讲故事,而是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D.王小波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不为表达自己,也无功利目的,他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这种追求使他后期的长篇小说显得与众不同。
【小题3】王小波“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的小说创作观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