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海子——诗歌烈士
陈东东
海子曾写过一首有关法国天才诗人、通灵者兰波的短诗,题目是“诗歌烈士”。在今天,当我们谈论海子时,我们有理由用对兰波的敬意来称呼海子自己。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当然跟他年轻的死亡,以及他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因为那次死亡对海子和他的诗来说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骆一禾以一个比喻来论说海子。骆一禾写道:海子“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
一九八九年二月,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他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他的诗歌行动,则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他的诗歌走向导致了他的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黄昏,——这次自杀作为一项最后,也是最初的行动,又反过来成为海子诗歌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好友,诗人西川谈到海子之死时说,海子是“头脑十分清楚地自杀的”。他死时身上还留着一封遗书。这最后一封遗书推翻了前三封,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此前一天他已没吃什么东西,胃里只有两只桔子。从现场发现了一个他的书包,里面装着四只桔子和四本书。四本书是: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一本《康拉德小说选》,一本《圣经》。西川又告诉我们,海子是把他在昌平的住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到山海关去赴死的。
海子是在那些被称为天才的诗人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称他所热爱的诗人为“王子·太阳神之子”。海子说他所敬佩的王子的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爱伦·坡、马洛、兰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马洛、兰波从才华上,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学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
这个诗歌王子的存在,是继人类集体宗教创作时代之后,更为辉煌的天才存在。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和才华的命运。海子发愿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他预感并且欣喜“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海子问:“人类经过了个人巨匠的创作之手后,是否又会在二十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骆一禾指出:“海子是从激情的道路突入史实型作品的诗人。”这表明,作为生命,海子渴望的是燃烧和爆炸;作为英雄,海子渴望的是伟大和永恒;而作为一个贡献给诗歌的人,海子渴望的是投入到像金字塔那样浩大的真正的史诗中去。
海子的短诗从神秘到真理,从美丽到朴素,从复杂到单一,从激情到元素,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已经涨破了诗歌的外壳。海子的死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因为反命运。他用他自己独创的诗歌走向代替了宿命,去完成他所相信的美的庆典。他的诗人生涯就像是夸父与太阳竞走。他的死亡是因为这样一个灿烂的事实,他进入了太阳,并且,他给我们一大片浓荫的桃林。
我们可以说海子是死于不可能的伟大梦想。但是他的死提醒我们抬眼去看见曙光,令我们在这个世纪末重新思考新诗歌的远景。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子就更是一个“诗歌烈士”。
(有删改)
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4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往都曾跨越漫长岁月,躲过无数浩劫。因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而流散的书画典籍、工艺精品,不计其数。即便进入现代社会,文物也未能远离风险。日前,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拥有200年历史的博物馆同2000万件馆藏文物被火海淹没,留给世界一声叹息。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创,也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记警钟:文物保护,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等遗憾发生时才想起找原因。

如今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然而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依然要画个问号。就可移动文物来说,展览策划越来越丰富,但文物安全保护意识则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些基层文保单位,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管理意识不到位,藏品库房分类混乱,甚至连库房基本温湿条件都难以保证。而就不可移动文物而言,有些地区存在文物保护完全让步于城製市经济建设的现象,甚至出现“破坏性修复”。前有云接寺清代壁画被重绘成“现代动画”,后有辽宁绥中用少量水泥抹平“最美野长城”。督促落实“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等修缮原则,推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任重道远。

当然,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責任,更要从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展示、修复、保管等多方面蓄力。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摆脱了将文物修复工作视为土建工程的传统思维,在修缮文物古建的同时,开展33项研究课题,涵盖宫廷史、建筑史、工艺史等多方面内容,以期将保护转为记录,让研究成为常态。在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已廷向更广范围,不仅包括对文物古迹保护前、中、后期的调研、监测与评估工作,还包括对文物古迹周边人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

更进一步说,保护文化遗产不应只局限于文物本体,还应致力于挖掘其文化价值,为社区营造、城市建设、文明养成提供营养,以日本古刹为例,其建筑虽为国家文物受到保护,但仍可用作宗教活动场所,部分区城还可作为博物馆,陈列寺庙精华,以供游客参观,既实现了活态保护,发挥了一定社会功能,也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活化利用是一种保护,对其进行恰当数字化处理研究是一种保护,将其全面开放呈现给公众也是一种保护。这一类的保护,也需要公众素质的水涨船高。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刻,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保护。

(马苏薇《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是代代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B.文物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之分,两者在保护原则方法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
C.目前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文物安全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预防性保护理念有待加强。
D.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保护文物本身,而是要注重对文物文化价值的研究挖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展开论述,先强调其重要性迫切性,然后指出保护的方法。
B.“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大火”这一惨痛教训,说明了当前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C.文章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例,意在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要多挖掘其文化价值。
D.文章在论述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有中有外,使文章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先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往往都曾跨越漫长的岁月,所以保护难度很大。
B.对文物古迹周边人文、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划和保护也应该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C.对文物的合理利用也是一种保护,所以要想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就要多办展览。
D.只要公众素质提高了,对文化遗产常怀敬畏之心,就能很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像飞一样
立夏
“对了,岛上有汽车吗?”
说这话的时候,我和阿龙正坐在一艘晃晃悠悠的小木船上。去蜈蚣岛的客船每周仅一班,我等不及,让阿龙花钱雇了一条小船。
“哪有!”阿龙哈哈笑了,“本来就没有,现在更不会有了。”
毕业后这些年,我第一次来到从学生时代就无比向往的海岛。公司欲开发大型荒岛求生项目,需要一个岛,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同学阿龙。
阿龙来自舟山群岛,是我们班唯一来自海边的同学。在他的描述中,大大小小的岛屿像玉米粒似的随意撒在海中,而他从小居住的蜈蚣岛,有各种奇形怪状的鱼类、固定在礁石上吐着舌头的贝类、沙滩上爬得飞快的狡猾的螃蟹、滩涂的泥洞里探头探脑的跳跳鱼,还有岛上高高低低的石屋,出海的渔民,织网的渔姑,渔船拢洋时码头上遍地白花花的鱼…这些场景从善于讲故事的阿龙口中吐出来,在我们脑中构筑了一个如梦境一般神奇的世界。
阿龙接到我的电话就说:“你们可以去蜈蚣岛啊!”
“拜托,我找的是荒岛,你的蜈蚣岛人丁兴旺,放百八十个人进去活一百年都不成问题,还搞什么求生训练啊!”我笑着说。
阿龙说“唉,如今的蜈蚣岛,就一荒岛,你去了就知道了。”
船一靠岸,果然看到一片错落有致的石屋建在山上,却不见人烟。阿龙说,岛上的人基本上都迁到大岛上去了,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不愿离开,还住在老屋里,他们的家人每周用客船送些吃的用的过来。
环岛一周,我欣喜异常,这正是我想要的岛。
在岛上走了三个小时,我快虚脱了,阿龙说,我带你找个地方喝口茶坐一会儿。就这样,我见到了阿优婆,老人七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我夸她屋子里的那些旧家具、院子里的大瓦缸、木头的水勺饭勺,竹壳的热水瓶……我确实从内心里喜欢这些老东西,怀旧又精致。她很健谈。一只小黑狗乖巧地伏在她脚边打瞌睡。阿龙告诉我,阿优婆的儿子在大岛上买了房子,但她死活不肯搬。阿龙指了指脑袋,说阿婆一辈子没出过岛,有点固执,是个老脑筋。儿子带来的新玩意儿全被她扔在一边。媳妇有一次烫了头发来看她,被她狠狠骂了一顿。所以现在儿子媳妇也不大愿意来了。我很惊讶,一辈子没出过岛,我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是的,虽然阿优婆颇为热情,但我感觉得到,她不喜欢我的时装、我的卷发、我的眼影、我的口红。我也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封闭,以及言语中对外部世界的抵触。
紧张的汇报、考察后,老板最后拍了板,我们的荒岛求生营地终于可以规划建设了。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联系好登陆艇,运了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卡车到岛上。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突然发现前面有个蹒跚的背影,是阿优婆。我下车,想让她坐上我的车,送她回家,然而她并不搭理我,漠然地转头便走。我开车继续前行,突然有个小黑点从路边冲出来,我一个急刹,吓出了一身冷汗。是阿优婆的小黑狗,冲着汽车吠叫。
我从梦中惊醒了。没有海,没有阿优婆,我躺在宾馆的床上,远处传来几声狗叫。我再也无法入睡,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但那个蹒跚的背影让我久久难忘。我想,若我带着一大帮时尚的男男女女,打破这个岛的平静,对于阿优婆这样的老人,会意味着什么?
第二天,我和阿龙来到阿优婆家。把我们在这个岛上想做的事,说给阿优婆听。我想,即使阿优婆不能理解,让她狠狠地骂我一顿,也能让我的心里好受一些。
然而,阿优婆对我们说的似乎挺有兴趣,她说,这个活动好啊,海里全是宝,以前最苦的时候,我们岛上也没饿死过人,海里可以钓鱼,海边可以捡海螺,泥涂里有跳跳鱼,小螃蟹。人是饿不死的,就怕你们城里人吃不起苦。
我得寸进尺,邀请阿优婆坐车去参观我们的求生基地。阿龙在一旁摇着头说,阿优婆从来没出过岛,也没见过汽车,她不敢坐的吧。但是阿优婆竟然同意了。她走到汽车前,小心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车身,脸上带着孩童般的好奇。
我驾驶越野车在海边疾驶,放下车窗,打开音乐,海风扑面而来。副驾驶座坐着的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文中阿优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她说:‘真的很快啊,像飞一样’”。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与语言描写,写出了阿优婆坐上越野车心情的兴奋与舒适的体验,表现了阿优婆内心深处对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的好奇。
B.阿龙在小说中不可或缺,没有他,“我”找不到蜈蚣岛,并且不会想把荒岛求生的营地建在岛上;没有他,“我”见不到阿优婆。
C.“我”喜欢现代又时尚的东西,也喜欢阿优婆的那些怀旧又精致的老东西,但“我”并不喜欢她的封闭和对外界的抵触,由此可见,在现代与传统中“我”显得很迷茫。
D.阿优婆生活的蜈蚣岛是处在飞速发展环境中的很多海岛的缩影。它们曾经人丁兴旺,但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世界改变着它们的未来,小说的主题令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第四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回答。
【小题3】结合文本,试分析阿优婆认可我们的“荒岛求生”项目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到当代的人文学术出版,人们对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耳熟能详,但对这套《经典与解释》丛书却较少了解。然而在不知不觉中,这套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的丛书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种图书。如此规模,“汉译名著”之外,恐怕绝无仅有。而其“重返古典,把握中西学术源流”的学术主张也愈益获得认同,在教育界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主办的“从古典重新开始—《经典与解释》丛书15年350余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大家对《经典与解释》丛书在汉语学界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针对当今时代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其中,赵汀阳、杨立华两位教授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对待经典”的讨论在与会者中引起广泛兴趣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二:
继续生长,经典才能不死
赵汀阳
经过了这一百多年,中国已是一个跨文化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经典是中国的,西方的经典也是中国的,这已是一个事实,不管喜欢不喜欢,我们都没有办法否定。
西方有位学者在题为“何为经典”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巴赫是典型的大师,但是在巴赫那个时代,对于当时的新古典主义来说,巴赫太老太过时了,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巴赫活着的时候默默无闻,死后也默默无闻,一直过了80年,由于门德尔松对巴赫的解释和推广,巴赫才成为巴赫,否则他顶多就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小角色而已。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经典具有某种内在品质戎者是某种内在价值故能超越时间.超越一切界限。这篇文章认为不是的,而是认力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具体到巴赫,我们会觉得,虽然是门德尔松将巴赫重新发掘出来的,但是总有某种理由使其能够被接受为经典。而这个学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赫的音乐成了一项伟大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事业就是德国的民,统和清教运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那柏拉图呢?那孔子呢?假如没有董仲舒为首的汉儒的努力,孔子会成为经典吗?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问题。经典和传统是不大一样的东西。经典是经常不在场的,有人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家里都有,但放在书架上水远不看的那些书。但是传统不一样,传统是现实的一部分,传统是在场的,传统不是存在于遗物当中,而是作为遗产的存在。遗物是什么东西,遗物是死的东西,就是我们搁在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景点被供奉被参观偶尔也被怀念的东西,它存而不活所以当我把一个古代的东西给对象化了,变成外在于我们生活的东西,那它就是个遗物,哪怕是有人故意让他闪亮登场。遗产和遗物不一样,遗产是始终在场的
东西,是我们继续在使用的东西。传统是活的遗产,而不是死的遗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典虽然被我们所尊敬,但和当下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关系了。这些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不再塑造我们的人格.不再和伟大的事业相关,这个时候它就很容易变成摆设,或者变成了电视上的表演。我们可以问一句,哪些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坚决不愿舍弃的呢我们可能会很惊讶地发现除了舌尖上的中国,很难说哪样传统是大家拼命要维护的,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中国的文明是很坚韧的,今天的断裂不是完全的断裂既有断裂又有连接,有相连的地方,就有重新接续的机会。其实我也是非
常热发中国文化的,我也认为我是在做中学,但是我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礼乐的中国不存在了,古代的中国在今天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的存在,是在我们思维方式里的存在所以我管今天的中国叫作方法论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传统要活下去,就必须活在不断的建构和创作中,我的意思是说,必须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能够以当代的方式生长,或者说能够给经典开发出当代性,让经典増值,有可能跟经典不是完全符合,也许有些变化,但是我认为这种变化是增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材料三:
没有经典的滋养,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杨立华
赵汀阳先生的见解对我有很多启发。但赵汀阳的观点有一个我同意,有一个我不同意。赵汀阳说西学已经是中国内部的存在,这点我非常同意。我们今天讨论经典,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固有的经典,另一方面就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西方来的经典这没有问题。
但是有一点我不太同意,按照赵汀阳的意见,经典是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的。赵汀阳举了巴赫的例子,我想到的是老子的例子。如果没有王弼,老子的哲学是不是就不会这样流传下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也同意赵汀阳的观点。
但另一方面也是需要强调的,那就是,经典就是经典,经典代表了古人心智的高度,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经典化。《论语》的经典化就是《论语》不断得到阐释的过程。
今天参加《经典与解释》这套书的座谈会,我也是被震惊到了。这套古典学的丛书承载了很多东西,比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又比如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还有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等。但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小枫老师和甘阳老师对古典学的倡导,特别关注的是读书人的心智的乔成。我对这个¨乔”子有特别深的感触。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经典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滋养。你阅读《论语》,阅读《老子》,阅读《孟子》《庄子》周易》这样一些经典,或者是阅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阅读这些伟大的经典,你的心智会慢慢达到足够理解这些伟大人物伟大作品的高度。而且,对于读书人,心智的养成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它指向另外一个目的。我们看《论语》,全书第一个字就是“学”——当然你跟我强调是“子”我也认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智的喜悦不是其他任何快乐能代替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的学者都变成了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不再喜欢“学”字带来的心智的养成、心智的快乐,那是十分遗憾的。那样的学术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我不能说那样的学术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至少觉得,少了“养”这个字,少了读书人从容不迫的那样一种淡定,少了对事态了然于心的那样一种态度,少了那种超然于功利之上、不可救药的孤芳自赏,这些都没有了,那我们学问做得再多,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是在“养”字当中成长,我觉得这是更可取的态度,而不是用今天的习惯去简单地解读他们。从《经典与解释》这套书,我看到了向伟大的心智致敬这样的努力,我觉得这种努力应该不断传承下去。田余庆先生去世以后,我去拜别田先生,回到家里就把田先生的书拿出来再读,真是非常慨,从书中我看到的是田先生心智的高度。我想,我们今天讨论古今之变,或者中西之变,各种各样所谓的断裂,而最大的断裂恐怕是心智高度的断裂。如果将来我们心智的高度能够得到提升的话,我们也许会发现,这些断裂还是有价值的。
(《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21日09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二赵汀阳主要侧重于谈论他眼中的经典,经典和传统的区分和关系,中国经典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等。
B.材料二第二段在内容上交代了巴赫成名的经过,概括说明了《何为经典》这篇文章的观点:经典恰恰是历史的产物。
C.材料三杨立华主要侧重于谈论对赵汀阳先生的观点的看法,对《经典与解释丛书的看法,如何解读经典。
D.材料三讲杨立华不同意赵汀阳的意见,认为经典必有可经典化的基础,经典要经过经典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经典。
【小题2】下列内容是对《经典与解释》丛书主要特点的表述,请结合三则材料选出表述错误的两项
A.这套从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长,规模大,已运作了15年,出版了350余和图书。
B.编者在丛书中最为关注的一点是经典的滋养,认为没有经典的滋养,就不会有心智的高度。
C.这套从书内涵十分丰富,它承载了很多东西,如文明的传承、文明的复兴,对教育、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的思考和期盼等。
D.在讨论交流中,赵汀阳指出中国的经典目前其实处在危险当中,中国的经虽然被我们尊敬,但和当下生活已没有太多联系。
【小题3】材料三强调¨读书人的心智,在于一个‘养’字”,请结合文本谈谈具体的做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是一部大书一一感受钟敬文
薛智
北京师范大学西北角的一栋小红楼里,住着一位世纪寿星。他,就是钟敬文教授。在我的心目中,他的一生是一部大书。这书,有的地方写着文字,有的地方一片空茫,那是一部需要用心智去读、去悟的包涵了有形和无形的“活书”。
钟老自幼爱书。还在童年的时候,买书就成为他的一种生命追求,他感到一踏进书店,“精神就像飞升起去了”。后来进了城市,他视购书为“仅有的欢乐”。即使在日本求学时,也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消磨在书铺街及夜市上。为此,他饱经了购得好书的欣喜,与渴望已久的好书失之交臂的懊恼,发现上当之后的惋惜,以及书多的累赘,失书的心绞鼻酸……这种购书习惯,一直保持到近90岁。有一回,他对我说,“现在年纪大了,一个人不太方便,恐怕此乐不可再得矣!”
书籍给了他丰富的知识,但要转化为自己的成就,还需要付出巨大的智慧和辛劳。钟老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青年时代他曾酷爱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出手不凡。郁达夫称赞他的作品“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他本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攀登,然而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方向,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学林独树一帜,成为此界公认的泰斗大师。
我曾多次探问老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秘密。老人的回答是六个字:敢舍弃,有毅力。他认为,一是要敢于舍弃对生活享乐过多的追求,以免去物质之累;二是要敢于舍去对功名利禄、个人得失的追求,以免去心理之累;三是要敢于限制自己的其他爱好,以免去精神之累。他强调,任何一项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的,总是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来得很突然,持续时间又很长,例如文化大革命,从一张大字报开始,一下子搞了十年,那简直是谁也没法子预料的。这就需要有毅力。正是依靠了这种毅力,钟老即使在身陷右派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在苦难的夹缝中偷偷地进行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領域的空白。
进入历史新时期,面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烂摊子,老人以七十六岁高龄向学界宣布:“老牛破车,还要赶路!”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许多旧体诗词,其中一些抒怀名句实在令人感动:“争分夺抄余生事,宁用回头叹逝川?”“舍得将身作泥土,春风酬尔绿阴圆。”“遥瞩前程红似火,拼同年少竞先鞭。”“今日重来头已白,骋霜蹄,肯让追风骥?”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面跑遍大江南北,推动民间文学、民俗学队伍的组织机构建设,一面亲自主持进修班、讲习班、研讨班,培养教学和研究人才,同时又奋力著书立说,发表论文四五十篇,出版《民间文艺谈薮》、《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新的驿程》、《话说民间文化》等重 要文集多部。此外,还有大量散文和诗词作品。
钟老有许多好朋友,走动最勤的,是同住北师大的启功。稍有空闲,钟老喜欢到启老家坐坐聊聊。有一回,他开玩笑地对启老说:你字写得好,我当你的学生吧!启老不动声色,回敬道:我的水平只能教你的学生。一言一对,轻松诙谐。有时他兴致勃勃地带上自己的诗词新作去请启老指点。一次,启老认真地替他改了两个字,老人家非常高兴,称启老为二字师。钟老九十寿辰时,启老送礼一千元。钟老当即转献民间文化事业,并赋诗抒怀:千金为寿古曾闻/岂意殊仪及我身/愿化青蚨为雨露/遍荣花卉搏芳馨。他说,启先生为人肯于奉献,没有私心,他捐赠给学校的款物,总值超过百万元,非常值得敬重。
这些年来,钟老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我也反复地去读他,悟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钟敬文也曾创作过大量的报告文学。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到广州四战从事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的文字工作。他与陈原共同编辑《新军》杂志,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写出了《抗日的民族老英雄》、《指挥刀与诗笔》、《牛背脊》等多篇报告文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敬文喜爱读书,当然也就喜欢买书。视读书为人生中的“仅有的快乐”,可见其对书的痴迷程度。
B.钟敬文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显露出卓越的才华。郁达夫曾经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大可以走冰心、周作人一样的创作之路。
C.钟敬文在谈及“敢舍弃”的时候,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不顾个人得失,坚持在严酷的环境中进行中国近代民间文艺学的研究的经历。
D.钟敬文曾在抗日战争期间暂停了手头的工作,投入到抗战洪流中,在广州四战发表了多部洋溢着饱满爱国热情的报告文学作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喜欢买书既给钟敬文带来了快乐,同时也增添了一些烦恼。由于行动不便的缘故,年近九十的钟敬文还发出了恐怕再也享受不到读书的快乐了的感叹。
B.钟敬文是一个多产的学者。无论是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方面还在是散文、诗歌的创作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尤以民间文学、民俗学成就最大。
C.文中选取了钟敬文与友人交往的一段素材,展现了钟敬文在生活中不为所人知的另一面,将钟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
D.文中引用了大量钟敬文创作的诗歌,不仅展示了钟敬文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还表现了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
E. 文章为了更好地展示传主的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
【小题3】“钟敬文是一部大书”,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 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 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 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 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 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 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 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 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 “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 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 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 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 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 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 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 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 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 示》)
【小题1】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 ,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 主要目的。
B.“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 性。
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 本意 。
D.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 身”的教育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高等教育中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鉴采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B.文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 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C.受到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 出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关心他人、关心社 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理念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契合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主张教育去功利化。
B.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C.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 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