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注)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那些情感?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24: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贵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右迁”迁除”表示贬官。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因他丝毫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一年里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将菜汤不慎洒到他身上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狄仁杰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秋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a)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祖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铺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赐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国公。哀荣备子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人五千余口 没:抄没、没收
B.奏成复,意不能定 毁:受诋毁
C.明公亲戎旃二十余万   董:统率
D.哀荣备于三朝   哀荣;死后得到的荣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狄仁杰拯教无辜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止司刑使,停斩决 ②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③相携哭于碑侧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5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6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认为属下六百余名反对武则天的官员是受到牵连而犯死罪的,因而上书请求免除他们的死刑。
B.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到丰州,丰州和宁州的百姓闻讯,都为此抱头痈哭,伤心至极。
C.宰相张光辅在平定越王叛乱的过程中,对百姓横征暴敛,狄仁杰刚直不阿,痫斥了他的这一暴行。
D.狄仁杰生前,老百姓就为他立碑立祠;在他死后,则天、中宗、睿宗三朝都为他赠官封爵,备极哀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2)遂为光辅所譖,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 疑 山 图 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②表:标记。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小题5】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