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新动能”之一,共享经济有光明的前景。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等就是已走近普通大众的共享产品。“共享+”百花齐放,这是好事。然而,也有一些所谓的“共享”,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透支了“共享”的公信力,成了“伪共享”。
比如,有人把“共享雨伞”投放到地铁口、公交站台等交通节点,结果半个月后悉数消失;有人在城市街头投放“共享马扎”,但管理跟不上,最终被市政部门清理搬走; 有人推出“共享睡眠舱”,但安全、消防、卫生都不过关,最终被管理部门叫停……
共享经济指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对使用权进行临时性转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其本质是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浪费,避免新的资源开掘。“伪共享”之所以没市场,就在于它们并未真正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却因制造“虛假需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成了“非共享、不经济”。
“共享项目”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走向理性、合规、审慎,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才能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有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还将保持40%的高速增长。
(摘编自《“共享经济”越是被看好,越不能滥用》,201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的共享服务正在向汽车领域扩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93亿元。在中国,共享单车等服务迅速普及,但共享汽车面临诸多课题。大型汽车厂商由于担心汽车销量下滑,对共享汽车持谨慎姿态。但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可能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攻势。中国约3亿人有驾照,而私家车保有量约1.5 亿辆,单纯计算有1.5亿人有驾照但没车。有问卷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共享汽车服务”
(摘编自《中国共享汽车服务业快马加鞭》,2017年12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网)
材料三:
五种出行方式对比图

材料四:
近日,摩拜单车宣布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LINE领投摩拜单车在日本子公司的A轮融资,认购股份不超过20%,并派遣董事。业内人士表示,拥有更低成本、更大規模运营的经验和更多数据的摩拜,有了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千万量级用户的加持,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摘编自《日本LⅠNE希望中国共享单车助力2020年东京奥运会》,2017年12月22日环球网)
(1)下列对材料中“共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中,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权利人将某些资源的使用权临时转移,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权利人也能从中获益。
B.共享经济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解决生产与生活的痛点,借助分享平台整合闲散资源,盘活存量经济,减少资源浪费。
C.“共享+”百花齐放,成为经济的“新动能”,共享单车、共享停车、共享租屋、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已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D.共享经济中的“共享项目”若想找到真正清晰的发展焦点和盈利路径,在分享平台上做深做透,是其中的一个条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共享经济只有摆脱资本热捧与营销炒作,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盈利模式,才能在未来几年保持40%的高速增长。
B.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已经在共享汽车领域加强了攻势,预计中国共享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93亿元。
C.材料三的对比图表明,共享出行具有夜间出行较为便利、等待时间更短的优势;共享单车在通勤速度方面不具有优势。
D.公交汽车和轨道交通可以节约出行成本,但它们夜间便利性差,通勤速度慢,因此应增加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的投放数量。
E.摩拜单车与日本最大移动社交网络公司LINE达成战略协作,此协作强强联合,将有力促进日本共享单车市场成长。
(3)怎样才能推动我国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3:5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仁又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贵已重以周,责人轻以约。”他主张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两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贵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韩愈关于贵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思省自勉”,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
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贤不肖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要在主现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知过能改”,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他说: “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他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小题1】下列不属于韩愈对“德与艺”关系的解说的一项是(  )
A.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两者相比,德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B.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C.古代伟大作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以道德修养为根底,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D.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在教育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义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是五项道德准则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存仁义。
B.对自己的要求宽松而简单,对别人的要求全面而严格,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是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C.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有可能落为小人,所以,要在主观上保持-种上进心,不断勉励自己。
D.如何对待过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如何认识没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对改正惜误持什么态度等三个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主张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面严格,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这是与孔丘“躬自厚面薄质于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而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
C.韩愈说“行成于思”,“思”就是要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D.韩愈认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颜回就是在错误思想刚刚萌芽时就阻止了它,不让错误思想在言行中表露出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作为美谈。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事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优良传统,这是其他各国没有的社会及文化现象。

中国的士人之“气”,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往往有几分执着的“呆气”。故士人虽有可敬可爱之处,却往往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尽管如此,士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这种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它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刚柔并济、博大精深和充满了人性和理性的智慧型民族文化。孔子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均贫富、缩小差距的最早立论。而士文化所憧憬的“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版的“共产主义”。令西方不理解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但不崩溃,反而如日中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提供历史的答案。

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否则,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法宝之一就是团结党外的仁人志士。仁人志士的共同标准就是爱国。尽管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一开始就对士及士文化有过“焚书坑儒”灭绝性的剿杀,更有长达1300多年制度性地长期禁锢与扼杀,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雄风不衰,并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也不以财富作为成败的评价标准,不倨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B.第一段概述了“士”这类特殊群体的特点,引出“士文化”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点、意义作用从传统、个人、国家三个角度简述与评价。
C.第二段交代了古代的“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群类似今天诸如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他各型“学而不仕”的知识分子,范围极广。
D.传统的士虽然不当官,不掌权,经济上也处于附庸地位,但极自尊,讲风骨,重义轻利,重操守,心忧天下,志在天下,把个人与国家联系一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的士人讲究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故当权者对士的态度往往也是优礼有加,“礼贤下士”之风也会成为历史美谈。
B.中国的士人无权无势,甚至由于恪守的原则太多而被视为迂腐的“书呆子”,但仍有着不可小视的社会能量,甚至能“一言九鼎”、“一言兴邦”。
C.中国的士文化对个人讲究立身,对国家强调济天下、治天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饱含善良文化基因和充满人性和理性,具有刚柔并济的智慧。
D.中国的士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品质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士人的操守。
B.中国的士人社会地位、社会属性、优良操守及个人学识,使得他们在辅佐当权者的时候,能够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并提出较科学合理的建议。
C.中国士文化尽管萌生于封建时代,但并不是封建文化,而是智慧型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融会了诸子学说,憧憬“大同”,具有爱国色彩。
D.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当权者对士人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利用又警惕,正是因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空村
农人
屈指算来,离开生我养我的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已经有整整二十五年了。与以往不同,这几年每次返乡,总有一种情感使我无法释然,我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孤独”,孤独的主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小村。
为了表示对村邻们的尊重,或是为了更多地感受一下久违了的乡音乡情,每次回老家,我总是把车停在村口,步行回到在村子尽头的家。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走在我从小就模爬滚打、嬉戏玩耍,熟悉到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的小村的当街上,却渐渐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陌生感。这就是,已经很少看到路上匆匆行走着的或三或两的荷锄下田的农人;也很难再看到街边路口或交头接耳或手舞足蹈地扎堆拉呱的村妇;更看不到滚得浑身是土的“泥猴子”突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针刺里冲出来,蹭着你一闪而过,眨眼间便没了踪影的孩子们。就连邻居家养的狗,也无精打采地趴在自家大门口,当你从它面前经过,只是百无聊赖、散漫地瞥你一眼而已,再没有了往日的暴躁和骄狂。
显然,小村已全然是一副落寞的了无生机的模样。
有时回家,也偶尔会住上一夜,过去那种吃过晚饭同老人兴致勃勃地拉上一通,然后就着浓浓的乡情倒头便睡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悄然而生的是夹杂着丝丝忧虑的长夜难眠。忧虑是什么呢?这村还是当年的村,这夜还是那样的夜,这夜静的还是像过去那样谁家的大人突然间打了个喷嚏,邻人们也会吓一跳的……
昔日熙熙攘攘的水井周边空了,随之消失的不仅是村人们担着水挑子匆匆行走的声影,还有水桶碰磕井沿的叮当声和村姑们的棒槌敲打在井台边儿衣服上的空旷悠远声,最可惜的当属随着水担行走而顺着水桶的漏缝儿画在村路上那些蜿蜿蜒蜒的曲线,也早已湮没无迹了;过去塞满了欢声笑语的碾道子空了,再不见了石磙的两侧通常一大一小的两个人推着碾棍周而往复和旁边端着盛满粮食的簸箕候碾的人们,更不见了散在碾道里探头探脑啄食粮屑的鸟儿,剩下的只是碾道两侧石缝里冒出的小草,摇晃在风中,瘦弱又凄惶;过去时光里充满了苦也充满了乐的农家院落也空了,这不是过去农人们的篱笆柴库被高墙深宅朱门铜锁替代的缘故,实则是因了那些在过去,时刻飘荡着的人畜喧闹连同那些缥缥缈缈的炊烟样,都被一风吹散,再无了踪影。
过去的——那个早晨起来每家每户都会升起袅袅炊烟的小村,那个白天充斥着农具叮当声、大人吆喝声、小孩喊叫声并伴杂着狗叫鸡咬声的小村,那个晚上在各家的母亲们或高或低的唤儿声中逐渐沉入梦乡的小村,只是我记忆甚或是梦中的故乡了。
如今,小村真的成了老弱病幼的天下,稍微有点力气称得上劳力的人都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偶尔再在街上碰到一两个儿童,他们脸上呈现的不再是过去孩子脸上那种单纯的天真和活泼,取而代之的是让你感到隐隐不安的与其年齡极不相称的静默和成熟。此时我的心情竟像极了现在的小村,空落落的。
海子是同我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的玩伴,初中毕业后,就成了村里打工队伍中的一员。去年在这个城市里碰巧见到了急匆匆赶路的海子,刚过不惑之年的他,由于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昔日满口白白的牙齿已经掉了一半。海子同我说,要到城市的另一头去跟在人家家里当保姆的媳妇见一面。海子说,现在都不知道哪里是家了,一家四口分在三个地方,只有在农忙和春节的时候才能回老家同两个孩子一起住上几天……
有时候我常想,海子们的家究竟是在哪里呢?他们也已经成了村庄的客人了吗?或许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孩子们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吗?
(选自《散文选刊》)
【小题1】简要概括文章标题“空村”中“空”的内涵。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什么写海子的遭遇?
【小题4】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壶乾坤

在远古时代,宜兴丁蜀一带,人们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作缸瓮碗罐。生活平淡简朴。一日,村里来了一位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人们不知究竟。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走到一个拐弯处,异僧不见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忽见有几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捣炼烧制,竟出现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于是,一种独有的紫砂陶,雄踞一方。

在西方,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都没法生产出紫砂泥。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不言过其实。

 “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我们的祖先认为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归大地、化做泥土。紫砂就是大地深处的一把土,要说简单,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简单的存在呢?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千变万化的乾坤都可以装进一把壶里。紫砂从诞生那天起,就穿越沧桑风雨,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其中又分红泥、紫泥、团山泥。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色”和韵味,可与玉器媲美。它那独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无法比拟的。

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几个月日晒雨淋,渐渐风化,状如粉末。需经长期陈腐伏土,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为什么紫砂艺术只属于宜兴呢?除了地理地质上的天然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有几千年的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烧造原始的陶器。长期积累的成型工艺和紫砂壶的诞生,都是一脉相承的。

紫砂乾坤千奇百妍,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其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镶接成型,成为世界造型一绝。其间又通过变形与装饰,彰显其斑斓多姿的风貌。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成型的紫砂壶坯,要放进窑里烧成。这也是一门天大的学问。在丁蜀镇的前墅村,我们见到了一座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老龙窑。时间越过了千年。如今的陶都,龙窑只是作为一座活文物而存在着。窑的变革让应运而生的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在以后的岁月里大放异彩。

终于,一把承载了紫砂艺人和窑工血汗,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紫砂壶出品了。那么,我们如何来鉴定它的优劣呢?

鉴别一把壶的好坏,首先看它的造型,要神形兼备。其次要试一下实用功能。泡绿茶宜选扁形口大的壶,这样散热快,不易变色;泡红茶宜选高形小口壶,经沸水冲泡后茶汤色香浓。还要看端把是否提握方便,壶嘴出水是否流畅,口盖是否严密。第三要看色泽肌理效果,听其音质。一把好壶的音质是很清脆的,有金属的质感;然后再看制作的精致程度,壶的表面应该光洁圆润、线条流畅、底部平整,刻画周到;最后要看印章,名家的壶,印章十分讲究,有一整套印章分别盖在壶底、壶把、壶盖内,大小相宜,还配有签名证书、作品照片等,有的在壶上某个部位做了暗号。总之,每个作者都有他自身的防伪方式。

如果说,神奇的传说只是人们把朴素的心愿附丽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发现和由此焕发的巨大魅力,却让世界记住了宜兴。“陶都”的美誉让宜兴一路风尘,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紫砂壶的缘起和勃兴,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宋代和明代。

宜兴民间,保存着一件出自北宋年间的紫砂器。从造型看它非常粗拙,然而已经隐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窑火的冶炼技术虽不成熟,但它已经彰显出紫砂壶的雏形。它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取暖不烫手。色泽光润古雅,茶汤纯郁芳馨;风格超凡脱俗,意韵深厚沉郁。风雅文人、达官名宦趋之若鹜,几与金玉同价。

宋代,宜兴已经是一个逾万户的都市。苏东坡与宜兴有着天然的缘分。官可以不做,甚至文章可以不写,而阳羡茶却不能不喝。他在蜀山脚下讲学,提倡“饮茶三绝”,即茶须阳羡茶,水要金沙泉,壶须紫砂壶。后来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尽管东坡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但这里的人都愿意相信,东坡正是有了三绝之宝,才感叹一声:“从此买田阳羡、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概没有不喜欢茶与紫砂壶的。明代以后,社会风习受新儒学的影响,平淡娴雅、质朴温厚已成为一种时尚。紫砂壶的敦厚内敛、古雅蕴藉,甚合文人心意。他们感叹于这里的溪山风流、茶陶仙洲。有一句流传千古的禅林法语只有三个字:“吃茶去”,那是叫人把缠绕于心的世间烦恼抛却一边,以空虚清明的心境去过一种清淡无为的生活。

⒂布衣百姓没那么多讲究,但茶还是被郑重地排在柴米油盐之后。江南乡镇的小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巷陌的老茶馆更是星罗棋布。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许多人把生命里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_了悠悠岁月,_了百年人生。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老壶已经记不清侍候了几代茶客,__了多少从风雪驿道而来的寒士,_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垒起七星灶,砂壶煮三江;一个砂壶四个杯,风清月朗美紫砂。

【小题1】文章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文章从整体上看,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它们是:(答案不能超过提供的方框字数)一写    ;二写紫砂壶;三写
【小题3】对文章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A.紫砂壶历史悠久,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B.文人喜欢紫砂壶与壶的品质有关。
C.茶与壶已经融入到百姓的悲欢人生之中。
D.文中提到苏轼的“三绝”是为了体现文人的风雅情趣。
E.紫砂壶的肌理之美在于其中“砂”的作用。
F.由紫砂到紫砂壶是一个由简单到神奇的过程。
【小题4】文章第15段的划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正确的顺序是
A.温暖 抚慰 泡老 恍惚
B.恍惚 温暖 抚慰 泡老
C.泡老 恍惚 温暖 抚慰
D.恍惚 泡老 抚慰 温暖
【小题5】请在下列表格的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内容:
 
艺术特色
作用
第⑽段
语言平实、晓畅,条理清楚。
 
第⒂段
 
形象地表现了紫砂壶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小题6】纵观全文,《一壶乾坤》中的“乾坤”在文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层义:
深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