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 舍

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对生活中的诗意”“需要小心地对待”,表露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重和下文那位“民歌手”的敬意。
B.文章第2段对晚霞及其背景的描写紧紧抓住了“宁静”的特点,从而与第1段的有关暗示构成内在联系,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
C.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
D.结尾处叙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
【小题2】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
【小题3】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5:0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隔着积雪的道地望进去,堂前有些晦暗。近檐处,亮晶晶的冰棱底下,一个瘦颀的老头正身 伏在几上。远远地能看见他的手指上下移动着,好像在净心一顾地拨着算盘珠。

介绍人朝我做手势,俩人就噤声立在油冻的石门槛外。

搁在几上的是一块长条的板,乌漆墨黑,又肉沉沉泛着光亮。声音就是从板上发出来的,叮 一声咚一声,无心搭脏,却每一记都不含糊。不能说不好听,却也说不上来是怎么个好听法。

那个人就是曾先生,那块板就是曾先生的琴——晦庵。

曾先生刚刚从上海越剧院退休回乡,因为需要有个人照顾起居,兜三转四的,就找到了我。 在这之前,经人介绍我曾去上海做过几年保姆,城里总归不习惯,就又跑回了乡下。

曾先生收声立起。介绍人上前招呼,又急出乎拉说了我的不少好话。曾先生只问我怎么称 呼,就定下来了。

第二日一早我去上班。果然,曾先生又在老地方拨他的算盘珠了。走到门槛脚跟时,我有 点犯难,好比戏文里林妹妹初进大观园,不知这一步该跨不该跨。曾先生在里面喊,进来吧。我 轻手轻脚走过,他又续了一句,你忙你的,不用做忌我。说这话时,他的头还是没有抬起来,一双 细细长长的手顾自拨弄着丝弦。

我里里外外忙碌时,曾先生坐在道地里晒日头看书。

日头挪一挪,藤椅就跟着挪一挪。

等壁壁角角都清理干净,已到黄昏。我就问曾先生晏饭趣吃什么,曾先生说随便;我说灶间 需要添不少东西,就扳着指头一件件跟曾先生讲。才扳到第二个指头,曾先生把我打断了,你看 着买吧。

曾先生放下书本站起来,口气更和缓一些:以后屋里缺什么,该需该用,你都直接添置吧,不 用跟我商量。

临近月尾,曾先生就会把工钱放到堂前的八仙桌上。

钞票是装在信壳里的。一个右下角印着“上海越剧院”的黄色信壳。曾先生真是不怕麻烦。曾先生确实不怕麻烦。每次弹完琴,他都会把琴装入那只茄皮色的锦囊,小心翼翼放到搁 度上,然后再在下一遍弹的时候取出来。有一次,曾先生笑眯眯地指着锦囊问我,你知道这个叫 什么吗?我当然不晓得。曾先生又笑眯眯地跟我说,人都得穿衣服是不是?琴也一样。所以这 个就叫琴衣。我顺嘴回对了一句,既然是衣裳,那曾先生为什么冬冷夏热的都给它穿同一件啊? 曾先生呆了呆,然后哈哈大笑,连连夸我驳得好。接着正色讲道,礼只是一种仪式,心里有,意思 到便好。比如节头年尾我们拜天地祭祖宗,也只是一份心意,还能当真计较下饭够不够丰盛,祖 宗大人老酒有没有管饱?

曾先生每日弹琴,但有定规。一般都是早饭前弹一阵,夜饭后弹一阵。听得多,我也能辨出 来了。今日空腹弹的是《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和《阳关三叠》,昨日夜里奏的是《渔歌》《忆故 人》,还有《普庵咒》。我说《普庵咒》好听,曾先生说,那我再弹给你听。他就调调息又从头开始 弹了。曾先生有心,我这样讲过后,每日夜头就都能听到《普庵咒》了。

有时候曾先生白天也抚琴,只是声音时有反复,疙里疙瘩不成调。那是曾先生在打谱。什 么叫打谱?曾先生又耐耐心心讲我听,所谓打谱,就是按照琴谱还原出琴曲的过程。琴人需要 反复弹奏,揣摩曲情,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大曲三 年,小曲三月。”打谱时最需琢磨和费时费力的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因为减字谱记录的弦位和 指法一清二楚,但节奏却是粗疏的,大模光景的,有很大的伸缩空间。那么标准的节奏又是怎么 样的呢?这个没人知道,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这是减字谱的缺陷,也是它最有意思的地方。 嗯,确实,我一个外行人听听也蛮有趣的。   

——(节选自斯继东《禁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始,初见曾先生,就借用“积雪”“亮晶晶的冰棱”做环境衬托,表现“我”眼中那个品行高洁、卓然独立的曾先生形象。
B.因为“城里总归不习惯”,所以“我”又从上海跑回乡下,这看似闲笔,实际上既为相见提供机会,也暗示了曾先生的生活追求。
C.写两人关于“琴衣”的一段对话,既写曾先生几次“笑”,又写他的“正色”,但并不矛盾冲突,反而较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D.关于“打谱”的那一段叙述较多,因为“外行人听听也蛮有趣的”,这与开篇“我”以为曾先生“拨着算盘珠”形成了有意味的呼应。
【小题2】文中的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保姆的第一人称角度叙述,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像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D.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C.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阶段,城市住宅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正向节约型发展。总的来说,设计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首先应该看其是否符合适用性设计原则,主要是看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是否具备科学性,看园林景观的设计功能能否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例如,人们比较重视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适用性问题,就是建设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确保适用性,才可以恰到好处地处理经济问题。

创建生态城市,需要放弃传统的先建楼、再造景的小区设计思路。运用现阶段的建筑原理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以及节能减排的新技木,创造一个适合小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居住环境。同时,还要统一协调小区环境和地形基础条件,进行协调性地统一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布局。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布局的过程中,要结合房屋采光、楼间距、空地绿化等多种因素,按照南北朝向,留出一定的楼间距,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最大的空间。还要对非建筑地面实施园林建设,提升居民生活的适宜感,在此基础上,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指数不断提高。

创建一个与生态城市相符合的住宅小区,还要注意人均资源的紧张现状,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综合利用并拓展新能源的过程中,将以煤和石油为核心的能源结构进行改变,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多种新型能源进行利用。将二氧化碳的废气排放量降低,并对现有的大气环境进行改变,可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功能优先,主要指的是利用建设功能对多样化的景观进行建设,还要注入与其匹配的一些自然生态的要素,例如花草树木、人工湖等风景景观,尽可能地组建完善的生态结构。选择植被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树叶面积较大、叶片宽厚、叶绿素含量较高的植物进行种植,促进光合效率不断提高,并对城市气候进行调节。至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多选择一些较高耐污染性和抗污染性强的植被,对其功效进行充分发挥,达到降低污染和对环境进行维护的目的。

实现物种多样性是住宅生态景观在设计中的重要基础。设计上要具有非常强的品种意识,种植与区域环境相符合的植物,并对新型品种进行筛选和进化,创建一个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此外,还可以引入国外的优良品种。现阶段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选择四季都可以种植的品种,因此,对植被种植的要求不断增高。

(摘编自姚海锋《城市住宅与生态环境互融的探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园林景观设计是否科学,决定着城市住宅建设能否长远发展,能否处理好经济问题。
B.创建生态城市,要对以往的小区建筑设计进行合理改革,并进行协调性统一规划。
C.建设多样化的景观,注入合适的自然生态要素,合力打造城市的生态优先功能。
D.住宅生态景观设计,要有强烈的品种意识,鲜明的地域绿植,以实现物种多样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以突出城市住宅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正向节约型发展。
B.文章指出创建生态城市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并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论证。
C.文章在对创建生态城市及与之相匹配的住宅小区的论证中,层次鲜明、条理清晰。
D.文章认为在污染严重的地方,选择耐污和抗污性强的植物,是生态功能优先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房屋采光、楼间距、南北朝向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人们必能获得居住生活适宜感。
B.创建生态住宅小区,促使我们要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多种新型能源进行利用。
C.树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叶绿素含量高是住宅生态景观植物选择最重要的考量依据。
D.只要大胆地对新品种植物进行筛选和进化,就能创建彰显地域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另一个高度

刘瑜

①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②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③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④《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查尔斯疾步如飞,如愿以偿地追上了他的噩运。5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15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风驰电掣,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终于追上了命运这匹烈马。

⑥ “He lives at another level.”电影《Big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⑦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但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⑧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小题1】第①段作者写“一个朋友”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
【小题3】从上下文看,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4】根据作者对查尔斯故事的引述,诠释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题目内涵_____
【小题5】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④段励志的故事是为了反衬查尔斯故事的不落俗套的悲壮。
B.第⑤段作者说查尔斯追逐梦想是“越过人性”,意为他超越了普遍人性。
C.第⑥段中别人做加法查尔斯做减法意似于老子所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D.第⑦段作者形容梦想是“妖冶”、“锋利”时对梦想的感情是爱恨参半的。
【小题6】文章最后一段很有特点,请从手法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