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吃的哲学

赵士林

①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
②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
③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应该合理满足。
④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是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⑤当然,对讲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子就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做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
⑥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样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后来陶渊明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说是同一境界。
⑦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永远是一种“恶”。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地位。人的“吃”法也应该有所收敛。昔闻西南某地吃活猴脑,猴的悲啼惨号,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狱图!
⑧由此想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颇耐琢磨,其实决不虚伪。
⑨况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吃”和“吃”真是大不一样。酒囊饭袋,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虫,只落个可憎可鄙。
⑩故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有充饥和享受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吃”是人生第一需要,第二层意思是“吃”是一种文化。
B.中国的“吃”文化十分发达,主要体现在吃的花样翻新,且吃得精致讲究,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
C.人的“吃”法应该有所收敛,是因为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降低人的尊严和地位,“君子远庖厨”是有道理的。
D.苏东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人和普通大众的吃是不一样的,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人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经典,列举文化名人,使文章论证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B.文章第⑥段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与上文老子对比,指出老子强调“吃饱就好”,而孔子却主张、践行吃要讲究色香味。
C.文章行文在几次转折、递进中,层层推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吃”的哲学,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D.作为一篇说理文,文章语言轻松明快,并不一本正经说教,但却将作者思想意旨传达得贴切到位。
【小题3】依据全文,请简要概括 “吃的哲学”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31 11:4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通常以“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产业构成的非农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基本动力,而由此带动的社会生活形态上的城市化则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如果我们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看作是一种“乡土文明”的话,那么,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则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城市文明”的时代。

对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描述中国整体社会的概念。实际上,在费先生这里,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乡土型文明形态。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点的传统“乡土文明”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而是笼罩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但是,无论你是主动告别还是恋恋不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乡土文明”已无可避免、无可挽回地成为了或正在成为明日黄花,今日的我们已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城市文明”主导的时代。 这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提升必然带来产业的集中,而产业的集中,结合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必然带动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大规模集聚,进而带来城市的扩张。这一过程,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国自身看,都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必然进程。

在传统乡土社会,一方面城乡联系本身并不紧密;另一方面,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乡村是本位,而且相对独立,不依赖于城市,而并非生产基地的城市则反过来完全依赖于农村。但现代社会的城乡关系则截然不同,一方面,由于现代市场以及更为直观可感的交通、通讯技术的纽带作用,城乡联系变得异常紧密;另一方面,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之后,城市在城乡关系中便取得了几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而必然地发挥出对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而且,只要承认经济运行的形态方式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其他各个方面,那么,城市的这种组织重塑作用、辐射作用也必将及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运行方式必然是围绕着城市而组建起来的,今天我们的乡村振兴只能顺应而不可逆这个基本历史趋势而展开。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首先是(即使不是完全是)一个使乡村参与并共享以城市文明为表征的现代文明的过程,是乡村融入城市主导的现代文明的过程。

《摘编自冯婷《城市文明时代的“乡村振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文明是在社会发展客观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B.城市文明是独具中国特点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覆盖城市、乡村在内的整个社会。
C.城市文明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是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提升带来的必然结果。
D.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表征,在乡村振兴中只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定能取得成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写作目的,着重论述了城市文明是一种必须顺应的历史趋势。
B.文章着意厘清人们对“乡土中国”的错误认知,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是种文明形态。
C.文章提到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概念,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对城市文明的论述。
D.文章论述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城乡关系上的不同时主要从联系性和独立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正进行着由乡土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转型,乡村受到城市的重塑和辐射作用,实质上已经完全沦为城市的附庸。
B.我们被带入城市文明时代,与当今中国产业的集中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带来的人口大规模向产业聚集地聚集有关。
C.在当今中国,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城市文明时代这一背景,在城乡一体的视野下统筹规划。
D.潍坊鼓励企业到农村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淄博依托工业城市底蕴发展乡村旅游,这些举措都和本文的理念相符合。

同类题2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芋头的味道
刘诚龙
晨起看芋,荷擎雨盖,芋张伞柄,清凌凌芋叶,铺陈开去,绿莹莹微卷,中间几颗露珠,似珍珠,滚动,跳动,朝霞照过来,含清气,蕴光色。
我家老屋居小高台,望远处,不见碧水悠悠,但见青山叠叠,一垄田,一脉山;水一脉,田一脉;稻一色,芋一色。山脉与田垄交错,植物与天地交互。
田埂是分田的,田埂也是联田的。芋头多种田埂上。田里挖小渠,小渠两脚宽,渠里水潺潺,渠上芋排排,芋头便是这样植在田中。芋头不是田里主角,田里主角是稻谷。风吹过,稻花飘香,阔大的芋叶也随凤展,土里土气的乡村,也有了诗情画意的浪漫。
我曾是芋头叶下的“小蟊贼”。赤日炎炎似火烧,不怕,脚下踩着的是渠水,头上遮着的是芋叶。
芋头土,芋头也雅。东坡先生蛮懂芋头妙趣,“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肌。”烤芋头的味道,松而腻,粉而糯。东坡先生这个吃法有点雅,不曾试过,我老家乡里吃法与之别样。煨之火,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要连皮煨,也不曾湿纸包,连皮带芋,投诸柴火灶,过熟,用棍扒出来,拍拍灰,手指一拨,芋头皮便轻松退去。
芋头能如红薯煨之火,煨红薯与煨芋头,味道难分伯仲,都香,都软,还都粉且柔。若煮起来,便衣分三色,食分五等。见煮红薯而旋走者,不知凡几,见煮芋头而蚁聚者,云集响应。苏东坡之子苏过,研究出一味煮芋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煮红薯,很难煮出人间至味来,煮芋头可以。
这或是芋头另外一样心性,与物随和,和气生味。清朝李渔,许是没遇到好芋头,说芋头如自开水,“煮芋不可无物伴之,盖芋之本身无味,借他物以成其味者也。”芋头没味?芋头味道,人多感觉其香,所谓芋头本无味,或是芋头不霸道,心性淡然,与他物处,谦让,柔和,融洽,低调,不抢功,善解他意。我乡有两道芋头菜,一者扣肉芋头。扣肉是爱出头的,其味浓郁得很,油气冲冲,芋头与之伴,不压扣肉味,只帮扣肉解腻。另一个菜是盐菜,盐菜腌制入坛,坛味深浓,芋头置上,盐菜搁下,文火慢蒸,芋头去了盐菜酸气与野气,盐菜变得醇正得多。
“玉脂如肪粉且柔,芋魁芋魁满载瓯。”这里说的,我老家叫芋头崽,适合煨,当零食,适合煮,当饭食。当菜蔬,可不是芋头崽,而是芋头娘。芋头娘是我老家叫法,学名叫母芋,科学说法是: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之母芋。母芋色泽深,剥开其皮,麻子多,色泽褐,不粉,柴火煨,清水煮,不出味,或还有点涩。
芋头娘,适合切片,与扣肉与盐菜同蒸;适合切丝,加点辣椒,加点姜,加点葱蒜,不煮,不蒸,要炒,大火炒,其味不粉,倒是有三分筋道,有嚼劲;其味是蔬,转而有三分荤味,如吃肉一样。芋头娘大,电视上,我见过广西荔浦芋头娘,大如足球篮球,我老家芋头娘没那大,饭碗大的样子。
煨芋头,或东坡所谓煮芋头,说的多半是芋头崽,挖出一兜芋头来,一串串、一个个的,一兜好多。芋头崽小,鸡蛋大,至多鸭蛋大,毛茸茸,剥开来,白白嫩嫩,滑腻如凝,玉脂如肪。
别处的芋头,有无遍地种植?我老家好像是种得好玩,极少一丘丘田规模化种,田埂边上种一排,8、9月间,收获一半箩一簸箕,够了,不求卖,或还不指望芋头度日。
种芋,不求饱腹,但求尝味。这状态好。父老喜欢芋头娘,到其时,与稻谷同下种,便是心存念想,让芋头娘生出许多芋头崽,生出好生活来。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04日)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四处概括其具体内容。
【小题3】简要概括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芋头的味道”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沈善增
①“师”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在孔子和他的传人的努力下,“师”的群体,也就是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了。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民族唯一的历史不曾发生断裂的民族,“师”群体的诞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聚族,以文化立国的。
②“文化”这个词的本来意思,就是以“文”的手段来实施教化。但“师”这个群体产生之前,文化是由贵族来传承的;“师”群体产生以后,文化就由“师”来担当传承了。这个变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贵族,本来属于统治阶级,是当时政治体制内的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他们所强调的东西,有意无意地有利于统治者。而“师”独立于政权,保持了他们的民间立场,他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发扬的,都是对民族、国家的大多数人有利的。这样就使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源源不断地传承下来。
③孔子倡立“师”这一群体后,“士”这个群体就开始分化。“士”开始是以武士为主的,渐渐就以文士为主了。文士这个群体,有为“师”的,有出仕的,孔子以后就统称为“儒”;武士这个群体,以后就统称为“侠”。到了韩非子的时代,“士”民群体已明显分化成“儒”与“侠”两个群体,再不能将他们统而言之了。
④“儒”这个概念也不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但孔子对确立“儒”的概念有重大贡献,把“儒”作为“师”的代称,所以,后世就把“儒”认为是孔门弟子,孔子之道的传人。韩非子指的儒,就已经是这个意思了,“焚书坑儒”的“儒”,也是这个意思。
⑤据《说文解字》说,“儒”这个字的本初义,就是“柔”。说明“儒”是相对柔弱的文人。“亻”表示指的是某种人,“需”代表发音,也表示意义。“需”是什么意思?“待也”,引申为“做准备”,所以“儒”就是指有准备的人。准备什么?知识准备,道德修养准备。有准备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做准备,这就是“师”。为什么常称“儒”而不常称“师”?因为“师”本来是官办学校有一定地位的教育工作者,就像大学教授;“儒”的地位相对较低,就像讲师、助教。常称“儒”是谦称。为什么今天我要说孔子倡立的是“师”文化而不是“儒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儒”的“师”的意义已经被湮没了,“儒”文化已经变成“臣”文化了,变成依附性的文化了。为了强调孔子当初倡立“师”文化、坚持独立性的本意,我要说“师”文化。
⑥“师”传的是游戏规则与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游戏规则,文明程度越高,游戏规则就越完善。在孔子的语汇里,游戏规则被称之为“礼”。《礼记·经解》中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就是“义”。“义者,宜也”。孔子进行礼的教育,重在阐发制这样的礼的意义,执行这样的礼的益处。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也就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国家,孔子倡立儒学、倡立“师”文化传统功垂千秋。
(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小节的行文思路。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儒”的不同内涵。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背粮
陈忠实
①在丰饶的关中平原两料庄稼因干旱绝收的年馑里,北边黄土高原的山区却获得少有的丰收,于是就形成了平原人向山里人要粮食的反常景观。
②山里不种棉花,白鹿原人背着一捆捆一卷卷家织土布,成群结队从各个村庄出来,汇集到几条通往进山峪口的南北向的官路上,背着口袋出山的人和背着布卷进山的人在官路上穿插交错,路面上被踩踏出半尺厚的粉状黄土。好多人趁机做起地地道道的粮食掮客,他们从山里掮背回粮食,到白鹿镇兑换成布匹或者成衣,再掮背着布匹和衣服进山去兑换山民的包谷和谷子,用赚下的粮食养活婆娘和娃娃。白鹿镇成为整个原上一个粮食集散重镇,红火的景象旷古未见。
③鹿三让他的女人把木柜里仅存的几丈纯白土布和丈余蓝格条子布一齐捆卷起来,再把大人和娃娃的新旧衣服捋码一遍,凡是当下穿不着的都叠捆起来。女人挑来拣去作难不定唉声叹气。鹿三却果断得多:“救命要紧。穿烂没啥受冷也不要紧,肚里没啥填不行喀!”当他估摸布匹和衣服能够换得尽他一个人背的粮食时,就给白嘉轩告假:“我明日进山背粮去呀,得走三五天。”白嘉轩不假思索地:“你去你去,得几天走几天,路上甭赶得太紧,当心出事,而今人都吃不上身子虚。”鹿三转身要走的当儿,白嘉轩又说:“三哥,让孝武孝义跟你一搭去。”鹿三转过身笑着问:“你叫娃去背粮不怕惹人笑话?”白嘉轩:“谁爱笑由谁笑去。”鹿三就认真:“孝武去行孝义去怕不行,娃太,甭背粮食光是跑路怕也跑不下来,来回好几百里哩!”白嘉轩冷冷地:“要是从场里把粮袋子挪到屋里,我就不让他去了,就是图了这个远!让他跟你跑一趟有好处,他们兄弟俩也就知道粮食是个啥东西了。我嘛……你把你那个二娃子也该引上。”鹿三感动而又钦佩,回到屋里对女人诵叹不迭:“嘿呀呀!你看嘉轩这号财东人咋样管教后人?咱们还娇贵兔娃哩不敢叫背粮去……”
④鹿三领着成年的孝武和未成年的孝义以及兔娃,四个人结伙搭帮在鸡啼时分上了路,太阳西斜时进入峪口。进山和出山的人在峪口会合,有人在这儿搭下庵棚开起客栈,兼卖稀饭和包谷面饼子。四个人歇息一会儿吃了自带的干粮又上路了……因为带着两个孩子而延缓了行程,五天的路程走了七天才回到白鹿村。傍晚时分,孝武孝义在村口和鹿三兔娃分手后走进街门,孝义扑通坐到地上起不来了。奶奶白赵氏首先看见归来的两个孙子,捧住孝义的脸嘘叹不止,孙子的双唇燥起一层黑色的干皮,嘴角淤着干涸的血垢,眼睛深深地陷下去了,抚着血泡摞着血泡的脚片痛不可支。孝义苦笑着:“爸呀我日后掉个馍花花儿都拾起来吃……”白嘉轩跟着仙草走到院子快活地逗儿子:“三娃子你这下知道啥叫粮食了吗?”孝武媳妇把一盆水端到院庭里,让自己的男人和弟弟孝义洗脸。白嘉轩阻止:“先甭洗脸。把刚才背回来的粮食再背上——”白赵氏忍不住赌气地:“再背到山里去?”白嘉轩和颜悦色地:“给他三伯背过去。”
⑤白嘉轩佝偻着腰,领着孝武和孝义走进鹿三家的院子朗声:“三哥!娃们给你送粮来了。”鹿三正躺在炕上歇腿,和女人先后跷出厦屋门槛,看见孝武孝义肩头扛着从山里背回来的粮食袋子,迷惑地问:“你咋么又叫娃们背过来了?那是给你背下的喀!”白嘉轩:“这回从山里背回来的都给你。我等下回背回来再拿。”孝武孝义放下粮食袋子,颠颠跛跛着走出院子去了。
⑥白嘉轩却幸灾乐祸似的笑:“这回把碎崽娃子跑美咧!这回碎崽娃子就明白啥叫个粮食咯!”
(选自《白鹿原》,有删改)
【小题1】文章②段描写白鹿镇旷古未见的“红火的景象”,请说明这个细节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小说中白嘉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小题4】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坐在小巷中

虹珊

要离开丽江的前一天,我在它的一个小巷子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回想这一路,每一步,我似乎无时无刻是在听从内心的调速。内心掌控着语言和行为,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我奔丽江而来,原以为没有任何刻意,其实,在内心深处,我希望的是能够一脚踏进远古,与精神上所追求的所谓安静、古典、明净、幽雅等等高度契合或相印。因为,一直以来,我以为,这些就是我最为崇尚的个性特征。

那么,在丽江,在最接近远古的驿途中,我究竟收集到了什么?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这些我都看到了听到了,然而,它们的无休无止和循环往复,使得耳闻目睹的这一切最终竟虚幻得像晃动在夜空下的水中月,是那么地令人生疑。

我,是否真的走进过这座古城?

似乎没有答案。东河从我的眼皮底下淌过,绿色的水草像美人扭动的腰肢。在我的身后,就是中河,在那里,茂盛的垂柳顺着长满青苔的石壁长长地弯向浅浅流淌的水中。而在这两条河之间,横亘着无数条被踩磨得化石般闪亮的石板路,上面正行走着来自五湖四海缤纷的脚步。

我有些弄不明白自己了,为什么要追踪几千里,去经历一个看似重复的经历?其实,仔细想想,它与以往的许多情形并无二致,甚至,与我坐在家里游历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几分相似。

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在离开丽江很久以后,我仍然无法落笔。我不时问自己:曾经,坐在那个小巷中的人究竟是谁?是自己?是别人?还是踏进丽江古城的任何一个人?

后来,发生了汶川地震。我看到那么多人与我一样,为灾区的人民泪流满面、痛彻心肺、倾力相助,那种真情实意,就像灾难是降临在自己的身上。当人类面临着突发事件时,责任、义务、团结等等诸多人类的同一性很自然就过滤掉了个性中极为尖锐的部分,温情与和谐开始大幅度呈现。这时,我们像医生号脉一样,准确地捕捉到了彼此血脉的深处:它们首先是拥有了同一个源头,然后才开始分流,在大地上任意铺排和流淌,终而形成丰富的个体。

灾难绝对不是美,但美同样会在灾难中成长、含苞、开放——人类优秀的品质在瞬间就集结起来,向灾难发起了强大的反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停地、反复地被感动着,被别人也被自己。原来,对于美,人们不约而同的习惯就是:真情实意地欣赏以及自我欣赏。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向着丽江进发,包括我自己。

后来,读了一点点尼采。从叔本华最忠诚的弟子转而成为一个最有力的颠覆者,尼采充分宣扬的自我。当他以彻底的反叛而让自我攀上人生之巅时,却不幸坠入了另一种特殊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同一性之中---疯癫,天才最终被个性的极度膨胀而毁灭了最宝贵的天才载体一一生命。他的个性也从此转化成了后人的某些同一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模仿他的思维、语言,模仿他个性中那些美丽的、闪光的部分。

与美相遇,欣赏之后也许就是这种无意识地模仿。当我坐在小巷的石板上,被那些古老的事物所包围时,我确信我窥见了纳西族人的凝神或者微笑。那时以为怀揣个性的我,其实也不过是在模仿他们,模仿他们在淌过生活之河时,歇息的某一个片段,或者驻足的某一个瞬间。尽管这种模仿显得笨拙,但十分真诚。事实上,无论怎样标榜自己的个性,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这种源于血液自觉燃烧的模仿热情,它与本能相关,与继承同质,它就是同一性诞生的母腹。

我终于有所悟,我的丽江之行,其实最终还是服从了人类的同一性,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才让我保持了对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感受能力。

俗就俗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可能,我还是会照样欢欢喜喜地融入人群,走向丽江。

在那里,古老的纳西族人,总会以悬置于时间之外的一些事物,比如水,比如桥,比如石头,比如语言,比如书法……安放如我一样后来者的内心。

(《散文选刊》2019.2)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离开丽江前一天写起,接着写丽江之行的感受,又写了汶川地震后人们的行动,到此作者才真正对丽江之行有了深刻的领悟。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春天花朵般密集的脸庞,夏天河流一样不息的语音”,写出了丽江游客之多,熙熙攘攘的情形。
C.作者在明白自以为有个性的“坐在小巷的石板上”只不过是对纳西族人的一种模仿后,内心不免失落,认为是笨拙的,毫无意义。
D.作者写汶川地震、尼采,看似与前文无关,却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人的个性最终会服从于人类的同一性”,这是散文“形散神聚”的体现。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概述“我”游览丽江这座古城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