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已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报道有无确切的?可靠吗?二、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三、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四、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小题1】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可以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只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就能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要提高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的观点,在第二三段则着重论述了怎样提高解读新闻能力的问题。
B.第四段对现实中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不仅论述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还指出了其表现。
C.第五段在前一段基础上继续论证受众寻求真相的意愿,着眼于剖析真相与常识的关系,提出对常识保持警惕的忠告。
D.第六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与前文关于受众能力和意愿的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的状况。
B.受众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应该考虑报道、内容完整性、事件证据,最主要的是要关注发布者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C.如果受众对新闻具有辨别能力,同时又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那么就可以净化新闻环境,保障新闻业良性发展。
D.当今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比解读新闻和追求真相更紧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或许有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美,文学应以美为最大特征,而非公共良知与社会责任。不错,美的确是艺术的首选,但何以为美?词语外壳吗?文本装演和雕饰吗?当然不。“准确”就是美!闪电般捕捉到事物的核心价值、灵魂的真相和生命不轻易泄露的秘密就是美!为何会准确?是因为你真实到了一定程度,下潜到了足够深沉的位置;是因为你用诚意和责任换取了事物的真,并挽留了它;是因为你顽强地靠近并守住了距离真相最近的点。表达准确不仅需要才华,还需感受的勇气和表达的责任,后者甚至更重要。像童话《皇帝的新衣》,最美的一句话是那个孩子说的,这就是诚实的功劳,是童年的属性在帮一个人实现生命之美。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真实,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能否对心灵和精神不撒谎。我发现,凡让我怦然心动的,无不是高度准确的句子,它准确地击中了你的某个精神部位,感动和惊讶着你,你才觉得它美。它惊醒了你体内某种东西,帮你恢复成你的样子。读者往往对某个作家有一种固执的信任,逢其文即读,遇其书则购,因为预支了一份信任在里头。大家相信他的精神是诚实的,都愿意相信他又-次要把真诚而重要的东西告诉大家。尽管他的故事未必每次都精彩,未必每个观点都卓尔,但人们已养成了一种恭候他的习惯。这样的精神印象,无疑乃一个作家最大的荣誉和成就。

(选自王开岭《当代散文的精神惰性》,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文段中“准确”的内涵。
【小题2】文学创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准确”?
【小题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学作品要“准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为贵
张孟志
小小的弈寨以弈风之盛而闻名,男女老幼皆善棋道,并多出弈林高手。
有一年战乱,一位大胡子标爷率重兵包围了寨子,却只是围而不打。这位标爷起事前也是位弈林高手,曾怀揣一张棋枰杀遍天下棋士,所向披靡。唯独没能与这里的高手过招儿,棋愿未了。
几天过后,标爷差人贴出告示来。告示上说,既然到了天下闻名的弈寨,万事俱须服从棋理,杀人也要杀出章法。明日起,标爷要亲自与小寨对弈,胜者活命败者祭刀。
标爷棋艺精湛,名不虚传。第一天来了三位高手,不到一个时辰,已有两位被拖出去砍了。小寨浸淫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第三位却是一翩翩少年。标爷见他年轻,便鄙夷地说:“还需再战吗?刚才两盘棋你都看见了,老的尚且不行,况一少年乎?弈寨闻名于棋坛,其实亦不过尔尔,欺世盗名罢了。”
少年略略一笑,露出皓齿,说:“未必。”
标爷见少年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心中很有些诧异。不知怎的动了恻隐之心,说:“孩子你还未长大,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今天你若主动认输,我可以给你留条生路。” 哪知少年并不理会,手指棋盘道:“你开棋吧。”
标爷道:“开棋你可就没有机会了。”  
少年道:“投降容易战死却不容易,机会难得,为何错过?”
标爷诧异:“你小小年纪乳臭未干,难道就不怕死?”
少年只是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年轻人手指棋盘:“下了棋再说。”
第一盘,少年与标爷大战两个时辰,对杀激烈,精彩纷呈。虽下成和棋,却使标爷震惊不小。第二盘,年轻人妙招频出,步步紧逼。标爷以守为攻,亦是招架有术,显示出非凡的功力。最终战成炮士难胜单炮的和局。
“第、第三盘,再和棋算你赢。”标爷一边飞快地码棋,一边恶狠狠地自语道:“我杀了半辈子棋,还从来没有人与我杀满三盘。他妈的你小子能逼和我两盘!”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珠子几乎要掉了出来,血红血红。
第三盘摆上。这一盘只下到半个时辰,少年就忽然不动了。标爷瞪眼催道:“你为何不走棋?”少年笑道:“又和了。”标爷细看棋势,诧异道:“和?我攻势初成,和从何来?”少年说:“十步以后准和无疑。”
标爷不服,就催他行棋。
整整十步之后,果然战成和棋。
标爷叹服不已!
夫弈者,看五步即为高手。而眼前的少年居然能看出两个五步!“你赢了。我的棋力远不如你!”标爷由衷赞佩道:“可是我想问你,你的棋力如此高深,胜我当如囊中取物一般,为何三盘皆和,却不赢我?”
“我不赢棋,我赢你的心。”少年仍正襟危坐,侃侃而谈,“输赢本乃弈家之常,赢一盘棋容易,却未必能使对方心服。所谓心服口服才是服,能赢其心者,虽和犹赢也。是故下弈赢棋,上弈赢心。这三盘虽然都是和棋,是因为我都让着儿于你,信吗?”
标爷面赤,楞了片刻由衷叹道:“我信!可是,可是我功力肤浅,还请明示一二。”
于是少年逐一复盘,演示如飞。一一指出每盘让在哪步。标爷目瞪口呆,面色蜡黄,气得胸前黑毛觳觫不止。正待发作,又听少年说道:“弈的境界有三。最下一等是杀。这种人能力低下,只以屠戮为快,棋风狰狞,根本不识弈道为何物也。第二种境界是将。将,一赢胜百子,一输丢全盘,以置对方死地为快。岂不知这种快乐也只是很肤浅的快乐。乐到极处便生悲,有赢必有输,有胜就有败。这一等,还是不足取。所以为棋之道的最高境界便是求和。和棋,须得宽严相济,攻守得当。把玩局势于股掌之间,此为弈道之上品。古人有言,和为贵也。”   
一席话,标爷折服不已:“你赢了我的棋,更赢了我的心,敬佩之至!弈前你说有个条件,请尽快讲来,只要在下能够办到,定当万死不辞!”
“我的条件已在棋中,”少年说道,“标爷乃性情中人,何须多言乎?”
标爷若有所思,忽然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高!实在是高!寓深意于棋中,令人叹为观止!你小小年纪,棋到这般境界,真羞煞我也!”
第二天,标爷拔营起寨,向寨子深鞠躬,离去。
(选自《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标爷对弈寨围而不打,主要是因为和这里的高手对弈的棋愿未了,小说这样写是想表现他所谓杀人服从棋理的荒唐做法。
B.在和少年下第三盘棋时,标爷恶狠狠地自语,眼睛血红,表现出他想用面上的凶恶来遮掩内心的惧怕和自认难以战胜对手的心理。
C.少年到最后也没有明说他所提的条件是什么,而含蓄委婉地说标爷是性情中人,无须多言。这样写,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前文形成很好的照应。
D.标爷与少年连弈三盘,不分胜负,以“和”告终,都是因为少年有心相让。标爷第二天拔营起寨,他已经知道自己不是那个少年的对手。
【小题2】标爷与少年对弈前后及整个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和为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鹿回头看海
熊召正
我本该早晨来看海的。在这山上,看桔色朝霞投到海上,是怎样的一种陶醉。那时的海当然不像湖水醒来时的宁静。充满激情的早潮怒拍岸碛,用摇动乾坤的大气魄来迎接一丸红日的杲升。太阳是伟大的,在海中它却显得渺小。海以沧沧之浪濯其天旅中的尘灰,使之发散的朝气有如混沌未开的一,其精,其神,既可浇天下之淳,亦可拓人世之朴。
若是黄昏来看海,也自有妙处。随着阳光的冷却,水汽渐濛。海天晨分夕合。分而蓝,合而灰。三三两两归来的渔船,如蚕、如蚓,蠕动在宇宙的大胸襟上,逗人以旷远的遐思。更有海边拾贝的少女,渐入凝眸,百褶裙吻着汐水,笑声在波浪上飘远,她也变成一枚大自然的彩贝了。
而我是中午登上鹿回头的。这时间的海过于肃穆。茑萝不动,纤尘不飞。我面对着这一片千里万里的大宁静,作诗人状,继而哲人状。
鹿回头是最高的一座峰。来此旅游的人近年渐多,鹿回头上因此建了一个观海亭。亭子后的峰头上,还有一尊晒得发烫的雕塑。一只回首河山的梅花鹿旁,倚着一双儿女。男是英姿猎手,女是红粉佳人。这尊雕塑是根据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创作的:一位年轻猎人追逐一只梅花鹿到这海边。森林里的精灵当不了蹈海英雄,于是变成一个袅袅婷婷的少女,回身来与猎手结为夫妇。
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不活在美丽的传说里。山水因传说而生魂魄。就像我脚下的这座山,同样是泥,是石,是大海推到沙岸的青螺。可是就因为摊上一个鹿回头的传说,它便成了中国最南方的胜景。
兽类中,鹿是善良的。苏东坡“侣鱼虾而友糜鹿”,是躲避尘世烦扰的最佳选择。在人们心中,鹿又是吉祥的。百姓人家的窗花或婚床上的彩绘,都少不了鹿的形象。而在风雷激荡的中国历史中,鹿又是政权的象征。乱世中的鹿,凄惶在寒光闪闪的戈予剑戟中;治世中的鹿,便只能和寂寞的宫花相对,挨度百年如一日的幽禁生涯。皇帝老儿辟有鹿苑,使鹿变成笼中鸟,鹿呀鹿,你纵然肥了脂膏,瘦损的,却是你自由撒欢儿的风蹄。
鹿回头的传说,产生在这么一种文化背景下,剥开粉饰的纱幕,我们看到这不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而是忧伤的屈从。猎手凭着武力掳取了她,让她满足他的欲望,为他繁衍孔武有力的后代,不肯横死荒丘的鹿,以其香鬟雾鬓,换了一长串红粉青肠的岁月。
难道没有别的结局吗?作哲人状的我,再一次抬起头来,询问一碧万顷的大海。
迷怔有时,又一拨上山人的车声把我惊醒。回头看看那只蹲踞的鹿,我想,被猎手追赶到此,一眺大海时,难道没有我刚才的那种感觉么?它如果纵身一跃,扑向大海,海肯定会以宽广的胸怀等待它,以深挚的柔情托举它,让它开始崭新的漫游。让它看看海外有山,山外有海。山山海海,风光无限。这是何等的壮举啊!是博大无极的逍遥游。
但细而一想,在传说产生的年代里,不会有如此瑰丽的结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漫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对海是如此畏惧。海是自由的象征,开放的风范。人们却以它为苦、为灾、为困厄、为坎坷,这等佛家训戎,移植到生活中,便有了鹿回头的悲剧。
青水宜碧,我以为是六品水中的上品,缥碧的是山泉,澄碧的是河水,苍碧的水便是眼前的大海了。这样的水,是生生不息的激情的元素。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容纳一切生命。走下鹿回头山,我的心中响起海啸声。回首山顶的雕塑,我想,如果我是那只鹿,我将跃出那个倒霉的传说,舒啸一声,扑进大海的怀抱……
(选自《文明的远歌》,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太阳的伟大,来衬托出大海的沧浪浩渺,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赞美之情。
B.文章第四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写了鹿回头的神话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
C.鹿是善良而吉祥的,但又是懦弱的,神话传说鹿回头里的鹿是一头懦弱的鹿,不得已变为美丽少女。
D.作者从大海写起,从海水结束,以“海水”为线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全文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小题2】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请分条概括。
【小题3】作者对“鹿回头”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分条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任务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C.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局限,填补了图书馆在实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D.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一方水土的尊重。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上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赞誉。
B.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C.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受,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D.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每一个回想的游子都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清楚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的城市。
E.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努力通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小题3】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