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和而不同”

刘固盛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超出了君子小人之辨了。

②“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其精神旨归乃在于人的“心和”,即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通达平和。“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既是一种君子之风,□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适用于处理国家、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早在《尚书·尧典》中就主张用“和”的方式对待族群、邦国。“协和万邦”,需要承认差异性,需要互相包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正是“和而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巨大气魄。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加以化解并进行有效的吸收融会,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莫大的关系。今天,“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③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此之谓也。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自我,总是能够坚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因此,“和而不同”就是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文化立场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

④“和而不同”还体现出刚健向上的精神气象。天道的运行强健不止,赋予万物性命生机,万物保持太和状态,欣欣向荣。天道刚健纯粹,万物亨通,自然和畅,社会和美,没有压抑,没有冲突,君子之德亦当如此。

⑤“和而不同”,也意味着坚守正道。君子之和具有一股中正之气,并能矫正君父师长朋友之失,此与小人之同异也。朱熹对“和”也有很深的认识,《朱子语类》卷四十三云:“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盖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朱熹认为君子之和当以公正为原则,做到心底无私。君子尚义尚正,心底坦荡,纵使与尚同的小人相处,也不会受其影响,仍旧能够保持自己固有的平和与正气,这就是“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同之辨,诚然关系到天下之治乱与文化之兴衰。

⑥《国语·郑语》记载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

⑦和则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有关万物化生的经典表述中,“三”通常被解释为“和”。实际上,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二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内业》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选自2009年11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中,“和而不同”的“同”可以理解为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其作用是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也是 也    (2)也是 都
选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论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B.“和而不同”就是人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
C.本文论述了“和而不同”的顽强斗争精神。
D.“和而不同”就是与小人相处也能固守正气。
【小题5】阅读全文,概述“和而不同”的主要内涵。
【小题6】结合本文,谈谈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来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08: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此箭发射升空,“天舟一号”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等功能。

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天舟一号”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1日)

材料二

“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实拖阶段。

为了对空间实验室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的3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旨在补给空间实验室以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3.35米直径的货物舱和2.8米直径的推进舱组成。货物舱用于装载货物,而推进舱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推进舱两倒各有一翼太阳能帆板(共三板),后部安装了4台变轨用主发动机。此外飞船还安装了24台姿控发动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长10.6米,最大直径3.35米,质量13吨,最大上行货物运载量约6.5吨。无论是直径、质量还是运载能力,“天舟一号”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6.5吨,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制的进步号M型(2.5吨)以及日本航空研究亓发机构的H -Ⅱ运载飞船(6.0吨),低于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吨)。下行运载能力约为6.0吨。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高选48%,高于日欧的货运飞船。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

材料四

2017年7月2日晚,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消息一经披露,人们不禁扼腕痛惜。

航天试验从来没有平坦大道,总是与高风险为伴,可谓“刀尖上的舞蹈”。每每遇到瓶颈和挫折,航天人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有时甚至会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只有不惧失败、跌倒后重新爬起、继续砥砺前行的人,才能摘得世界科技高峰上的明珠。

(摘编自《中国航天报》评论员文章《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周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任务的实施阶段。
B.“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官一号”的技术研发,足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C.“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用于装载货物的货物舱和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的推进舱两部分组成。
D.“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只运货不运人,因为货运系统是中国建成空间站需要突破和掌握的关键技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足高风险事业,航天人承受着巨大压力,甚至献卅宝贵的生命。在失败中砥砺前行,方可登顶世界科技之巅。
B.运载“天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今年4月20日发射成功,长征五号遥二火箭今年7月2日发射失利。
C.“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介于日本H-Ⅱ运载飞船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进步号M型运载飞船之间。
D.推进剂补加技术等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需要突破并验证的关键技术。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天舟一号”的主要任务及现实意义。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
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了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15世纪以后遍及大多数地区。资本主义关系一经产生,就大大发展了中世纪晚期以来的市民阶层同封建制度在宗教、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进行的激烈斗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人文主义运动,因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重要方式,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挫败了大封建领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在德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然后蔓延到全欧。
这些由资本主义萌芽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变革,造成了欧洲历史的大转专折,这个变革激发了文化和科学的普遍高涨,建筑也随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众星灿烂,繁华如锦。建筑逐渐摆脱了教会和封建制度狭隘的束缚,面向新时代的现实生活,既有提高,又有普及,大河奔泻,众流归注,终于浩浩荡荡,改变了欧洲大批城镇的面目,影响所及,直达20世纪。
15-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在西欧占主导地位,其他各国都从风而偃。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后半叶渐趋衰落,转向一个天主教反改革运动的时期,产生了17世纪的巴洛克文化,其中也包括建筑,传播到各天主教国家。法国专制集权制度下的宫廷文化也于此时形成。17世纪,法国的绝对君权如日之方中,它的宫廷文化领袖全欧,为君权服务的古典主义文化和建筑俨然成了欧洲新教国家文化和建筑的“正宗”,但它始终与巴洛克建筑在互相影响中发展。英国这时候进行了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农庄府邸领导了建筑潮流。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运动又开辟了文化和建筑的新时期,同样也产生全欧洲的影响。
【小题1】什么是“文艺复兴”?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小题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3】结合尾段简析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之后,书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一种纯粹供人“观看”的图像艺术。从“阅读”转向“观看”,这是书法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审美革命。。

在书法史上,基于特定用途的铭文、碑刻等,构成了宋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也代表着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今天我们对这些作品时,都是以“艺术品”来对待的,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介入方式是借助有意味的书法形式来完成的,对文本内容的阅读、不过是书法审美活动中的附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创作者而言,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却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现代书法已经发生转变,我们进入展览大厅,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一下说出哪些作品感动了我们,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文字内容。

书法审美活动中由“读”向“看”的转变,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作为视觉形式规律中最重要的构成关系,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最重要的形式内容。

可以说,传统书法具备了形式构成的所有法则,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中的构成关系,在书法创作中占的地位不同,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作为“阅读”文本的传统书法,欣赏方式是在手上把玩的,结字(字的间架结构)和点画(文字之点与横竖等笔画)是最重要的形式要素,书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考虑整体形式的构成意味。但在现代书法欣赏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整体构成的形式感,然后才是结字、点画,最后才考虑文字的内容。

有人质疑,既然书法审美已经从“读”转向“看”,是否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完全可以打破文字的释义要求,甚至解构汉字,转向纯粹的笔墨构成呢?我认为,书法从“读”为第一义转向“看”为第一义,属于书法的审美范畴,而汉字和文字内容,则是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本体属性,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就像我们欣赏一棵树,给予我们审美愉悦的是树干的形状,树叶的色彩,枝干的穿插,我们不必关注这棵树的物种属性,但并不是说可以不要物种属性,离开物种,一棵树就失去了应有的美。同样的道理,如果解构了汉字,打乱了文字内容的连续性(释义性)和书写的规定性,书法也就失去了本质属性,必然走向抽象绘画。一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一定是在强调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

(胡抗美《书法审美活动中“读”与“看”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脱离实用书写、文字传播的功能后,书法向现代性转型,实现了从“阅读”向“观看”的转变。
B. 宋代以前,中国书法传统最核心的资源是有特定用途的,文本文字可读可辨是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C. 书法创作中的构成关系在传统书法中占的地位与现代书法中占的地位不同,所以构成的核心内容也不同。
D. 一件真正优秀的书法作品,在重视可视性的同时,兼顾可读性,才能解构汉字,保持书法的本质属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介绍书法审美的革命性转变,接着比较古今书法构成关系的不同,然后反驳某些人的质疑。
B. 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欣赏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时审美主体介人的方式不同。
C. 文章结尾用人们对一棵树的欣赏原理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现代书法不能抛弃书法的本质属性。
D. 论述书法的功能、特点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指导观众欣赏书法,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人看完一个展览,可能会迅速说出感动他的作品,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可见这些观众不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他们。
B. 书法审美活动由“读”转向“看”,要求今天的书法家研究视觉形式规律,可见即使是书法家,也不见得个个精通视觉形式规律的精髓。
C. 由于宋之前的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文本的阅读、文字的规范和可辨识性问题,因此创作出的作品整体构成的形式感有时可能会不佳。
D. 如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杂乱无章毫无意义的或者是所写内容根本就不是汉字,只是纯粹的笔墨构成,那么它和抽象绘画的界限也就模糊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显然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了。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这些物象或由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成的。这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古人因而大多喜欢与这些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

在这些自然事物中,松、竹、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美好品质和德行,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自然属性,而是同时也因为赋予其意义的古人自身,也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就人格构成而言,既强调“入世”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逸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松、竹、梅自然就成了古人这种人格力量的化身。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赏书画,后来又用于论文,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论人讲“风骨奇伟”“风骨清举”,论画讲“气韵生动”“骨梗有力”,论书“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刘勰论文,则在各体文章风格中,独标风骨,提倡一种“风清骨峻”的文章风格。凡此种种,由评品人物到鉴赏书、谈文论艺,风骨都是一个普遍运用的标准。可见,风骨不是某个艺术门类的概念,也不是某些个人的偏好,而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范畴。宗白华说:“中国美学竟是出发于‘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这种从“人物品藻”出发,“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而后遍及整个艺文领域的美学,不啻就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因而风骨既是一个美学范畴,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学范畴。在审美领域,它是一个极高的标准,在文化领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对松、竹、梅的喜爱,既是一种审美鉴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选自於可训《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2018年0月1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竹、梅象征着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并以独特方式表达中国文化。
B.自然事物易被人格化,与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及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有关。
C.松、竹、梅受到特别喜爱不是因为其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因为古人存在与之对应的文化和人格诉求。
D.虽然古人对松、竹、梅内在品格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均为魏晋后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以简洁的语言揭示松、竹、梅与中国人人格精神及中国文化的关系。
B.文章不但指出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更分析了这一传统产生根源。
C.文章除了阐述松、竹、梅受到中国人喜爱的原因,还揭示其内在品质的具体内涵。
D.为深入阐释中国文化中的“风骨”,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文人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堪称古人喜欢与自然事物为邻,甚至视其为至亲家人的绝好例证。
B.中国古人“入世”与“出世”的观念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故它们自然成了古人人格力量的化身。
C.风骨本指先秦儒者“浩然之气”,曾被用来论人、论画、论书,后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推动了历代诗文革新。
D.风骨既是美学范畴又是文化学范畴,因此它既是审美领域的极高标准,又是文化领域内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谁还来种麦
徐国平
那天一早,我正在工地上安排着一天的工程。手机响了,是爹打来的。
爹说,明天回趟家吧,帮俺收麦。
眼下,为了赶工期,我恨不得爹娘多给我生一双手。
不过,我最怵爹的脾气,犟起来三头牛都拉不回头。果然,没解释几句,就被爹一句话给呛住了。
要不是拉碌碡压麦场扭伤腰,才懒得喊你,你爱回不回。说罢,爹就挂了电话。
我气得直跺脚,好大的脾气,俺就不回了!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还是挂记着爹。毕竟六十好几的人,又扭伤了腰,那一亩多麦子自个咋收回家啊。
想起那一亩多麦子,我就窝火。
老家的地几年前就被开发没了。别人都拿着补偿款喜滋滋的乐,唯独爹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说可惜了那些好地。我就劝,现在种地不值钱了。爹一瞪眼,把一沓补偿款摔在地上,骂道,放屁,地都没了,钱再多还能当饭吃啊。我好说歹劝,把爹哄进城。孰料,爹的身体也怪,每次一进城,好吃好喝,没几天便得一场大病,整个人变得像秋后霜打的茄子一样,整天蔫了吧唧。我只好送爹回乡下。也怪,人一踏进老家门槛,顿时像见了日头的向日葵,立马精神起来。为此,我专门请教过专家。专家说,人身体里都有一个固定的生物磁场,一旦破坏就会引起身体不适。
只得让爹一个人留在乡下。
可是,爹偏偏闲得难受,想种麦。我说,种了大半辈子麦还没种够啊,你养花喂鸟钓鱼多好啊。爹却说,就想种麦。我开始不理睬,爹竟然在一处闲置的厂区里,开出一块地,正要播下麦种,结果保安来阻止,爹理论不过,竟然跟人打了起来。被派出所送回家,还一肚子气,说好好的地闲着长草不让种麦,太扯淡了。最终,迫于无奈,我还是托朋友从邻村租了一亩多地。
爹就跟淘了一件宝贝似的,开心无比。
平时,爹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他的麦子,麦子泛绿了,麦子抽节了,麦子落穗了。麦子的长势好,或者又帮麦子做了有意义的事,比如施肥了,松土了,爹就喜。如果麦子受了委屈,爹就不高兴。有一次刚浇了水,白天天气还是好好的,浇地时爹还把棉衣脱了。晚上天气突然就变了脸,降了温。爹焦急起来,这会冻伤他的麦子的。他开始坐卧不安,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不顾天黑,不顾还刮着呼呼的大风。结果,麦子没事,人却受寒感冒了,躺进卫生室挂了三天的吊瓶。
我真搞不清爹这是图啥。
每次回家,我对爹说,累了,就跟我一块走吧。
爹总是说,不了,家里还有麦子哩。气得我直抱怨,在你眼里麦子比儿子都亲啊。爹咧嘴一笑,说当年要不是那一瓢麦粒,俺早死了,那还有你个兔崽子。
气归气,还是回家。
安排好一切,赶了半宿的夜路,我有些疲惫,跟爹没说几句话,倒头便睡。
一睁眼,天已大亮。窗外响起一阵嚓嚓的声音。我睁眼一瞧,是爹在磨镰刀。我有些心疼地凑近前,腰都伤成这样了,还想用手割麦啊。
爹白了他一眼,闷声道,麦子不割自己会倒啊。我不想跟爹拌嘴,就商量说,你别一根筋了,放着联合收割机不用,这回俺出钱雇,你就在家歇着吧。
爹没再反对,只是非要跟着去。说不放心。
我也记不清自己有多少年没收麦了。走近那片麦地,麦浪翻滚。一股久违的气息,迎面扑进鼻腔,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爹拄着镰把,缓缓蹲在地头,掐下一个麦穗,放在两手间,轻轻地揉搓了一会儿,然后眯起眼,用手指仔细地数点完那些饱满的麦粒,一下子摁进嘴里,贪婪无比地咀嚼着,好像是在品味一种山珍海味。
完成这一切,就见爹直起腰杆,放开嗓门,仰天吼了一声,开镰了——
惊起麦浪中几只嘎咕鸟。
不一会儿,联合收割机就轰鸣着开进了麦地。我将仓里哗哗流出的麦子,装满一条条袋子,放在地头。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
很快,麦子收割完毕,只剩一地齐刷刷的麦茬。
我又将成袋的麦子拉到麦场。
爹兴奋无比的说,今年收成不比去年少,咱家粮仓里都快攒足五千斤麦子了。
我却毫不在意,说存那么多麦子干啥,就不怕受潮招虫。爹摊晒均匀麦子,满头是汗,他扶着腰坐在一旁的碌碡上,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这些,你没经着挨饿你不懂。
说罢,爹好像又回溯到往事之中。我心里却焦躁不安地挂牵着工地的事。
爹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挥了挥手说,走吧,麦子进了场,俺看着晾晒就中。
一听这话,我如卸重负。
可就在我上车的时候,爹却郁闷不乐地说,收下这茬麦,地就被要回去了,说是一家开发商占了。
我只得用暂缓之策,哄爹开心。爹,别急,待秋上俺回来,再租块地,保证还让你种上麦子。
爹闻听后,脸上却没有一丝兴奋。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有地总有人种,可地都这么慢慢占没了,谁还来种。
我没想那么多,急着回城。走出村口时,透过反光镜,就见爹伛偻的身影渐渐融入在那片收割后的麦地里。
遍地金黄。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让“我”回家帮忙收麦子,一方面因为“爹”的腰新近受了伤,另一方面是“爹”想和“我”说说话。
B.小说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来刻画“爹”的形象,这些细节日常多见,语言自然质朴,但“爹”的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的中间部分安排进了若干段落的插叙,既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又拓展了内容的表达空间。
D.小说段落较简短,语言朴素,意思表达集中而直接,便于读者轻松地领会,例如末尾的“遍地金黄”。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的“爹”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从不同角度探究小说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