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再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她大半本都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来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注) (各答出两点则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8 12:4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C.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C.“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由此可见,艺术的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艺术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而要高于生活。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精神进行再创造。正如契诃夫所说的:“即使观察人们已经观察了千万次的月亮时,也应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艺术家要在现实世界经历很多,熟悉内在和外在的现象,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把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艺术家的工作是运用“美的规律”,把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恰到好处地熔铸到艺术作品之中。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打动人的原因,在于它并非只是呈现一位普通老农形象,而是其中蕴涵的典型生活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给每一位中国人一种亲情的精神震撼。这是艺术家对大量的人物进行观察后,按其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阶级属性外化后的特征精心创造完成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然而要实现这种一致与融合,艺术家就必须在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文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就能实现最高的审美价值。
B.随着照相技术的出现,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
C.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加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D.真正的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表现自然之美。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自觉不自觉地给人以某种感情启发。
B.艺术米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C.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
D.绘画艺术并非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简单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精神情感对其进行再创造。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烙印。
B.中国墓室壁画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缺乏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C.仅仅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难以成就艺术精品,欣赏者难以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不出较高的美学价值。
D.尽管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视觉、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但还没有达到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常委会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 一一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丈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民歌在有文化的老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亊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人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葱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口报》)
材料二 :
①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②“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亊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民谚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民俗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③“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016.12.8《兵团口报》〕
材料三:
①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③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当地自然的具体变化,进行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产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地域性知识。
④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亊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侯,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砑究所所长王才认解释道。
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不新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方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酲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2016.12.8《南方日报》)
【小题1】关于材料中的民歌、民谚和民俗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民歌在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相当陌生,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申遗的迫切性。
B.材料二中提到的民谚、民俗,竞在表明“ 二十四节气”己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C.材料一、二中提到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表明“二十四节气”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指异功能依然没有减弱。
D.作者在新闻材料中引用的民歌、民谚和民俗,意在唤起读者的鲜明感受,增添阅读的趣味,使材料内容具体生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三都表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材料二强调“二十四节气”应该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B.“二十四节气”在时间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空间上形成于黄河流域,它所反映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与中国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
C.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专家虽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但对其在城市生产中的作用的认识达成一致。
D.“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也会使世界各国对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
E. “二十四节气”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它是各地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的具体变化,产生的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小题3】作为农耕文化符号的“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价值和意义?请全面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英雄

赵欣

长征途中的铁蛋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参加革命已经三年多了,他的队伍是一支小分队,二十多人,由于另有任务,落在大队伍后面了。打仗的时候,队长不让他上阵,他如果坚持,队长就说:“等你有了枪再说吧!”从此,他就盼望着能有一支枪,这就只能等缴获敌人的。

不久,他们就和敌人打了两次遭遇战,敌众我寡,被迫转移。队伍驻扎下来后,队长派何大壮去刺探敌军情况。铁蛋请求参加,队长略一沉吟,答应了。敌营就在山下,不远处是一个村庄。岗楼下只有一个哨兵,坐在地上打瞌睡,长枪放在一边。何大壮举着望远镜,说:“铁蛋,你知道吗?我老娘就在那个村子里,真想她啊!”铁蛋说:“那你就去看看呗!”何大壮没吭声,抹了一把眼角,又举起望远镜看了看,说:“铁蛋,你在这里千万别动,我去那边。”铁蛋顺着大壮的手势,看到另一边也有一个岗楼,他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何大壮没回来,那个哨兵仍然一动没动,铁蛋的目光忽然一亮,像苍蝇一样围着哨兵那条枪转圈。他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匍匐过去,屏住呼吸,紧盯着哨兵。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一点也没有察觉。铁蛋的手伸了过去,抓住枪托,一点点往后面拉。胸膛里像有一只大青蛙在大鼓上狂跳着,他咬着牙,一步步往后挪动,挪呀挪,终于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安全了!他长出了一口气,顾不得擦汗,拿起长枪无比喜悦地摩挲着,仿佛看到和队长上战场的情景。摆弄了半天,他突然想到何大壮,他怎么还没回来呢?他抻脖子向敌营方向看去,敌营里乱哄哄的,似乎有事情发生。

天黑了,何大壮还没回来,铁蛋只好自己回去了。离队伍越来越近,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想象着大家惊诧和赞许的表情,而他呢,则会握着枪说:“嗬!看我的枪!这是我自己缴获来的!”

回到驻扎地,他猛然意识到,队伍正等待着何大壮的情报呢,看来何大壮耽误了大事。他会去哪里呢......对了,他一定是去看他老娘了。

队长远远地看着他,就迎了过来,一脸焦灼地问:“何大壮呢?”

铁蛋嗫嚅着说:“他,他去村子里看他老娘去了。”

“胡闹!简直是胡闹!”队长大发雷霆。

这时候,铁蛋的长枪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纷纷围过来传看。听了铁蛋的讲述,大家夸他智勇双全。由于没有准确的情报,何大壮又失踪了,队伍不敢贸然行动,只能取消原定方案,追赶大部队。

三个月后,终于和大部队会合,一年后到达陕北。中间突破了敌人的几次“围剿”,铁蛋用那支枪打死了好几个敌人。很快,铁蛋的事迹被写成了书,铁蛋成了英雄。

这年,铁蛋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肃清敌特,抓住了当年那个岗楼的哨兵,哨兵说出了一件令他震惊的事情。

当年铁蛋偷走了哨兵的枪,敌人随后追捕,何大壮及时引开了敌人,被抓到后,他谎称枪已经扔到山涧下面,一个人把整件事扛下来了。如果不是大壮机智,不仅铁蛋被抓,队伍也会暴露,后果不堪设想。铁蛋就像挨了闷雷,好几天都沉浸在悔恨之中不能自拔。

他最关心的是何大壮的下落,据说是被敌人关进了监狱,解放后被发现历史有问题,又被关进了监狱.....经过一番查找,铁蛋终于找到了何大壮,一间破草房里,一家五口人挤在一起。两个人相见,抱头痛哭。记者是铁蛋约来的,铁蛋觉得必须澄清这个历史事件。

记者拿出一本书,里面就记载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决定了何大壮一辈子的命运,还影响了后代。如今找到了故事原型,记者如获至宝,开始现场直播。

铁蛋肃穆地站了起来,刚要开口,却被何大壮打断,何大壮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说:“还是我来说吧!我就那个何大壮,当年我啊,就是为了看老娘误了大事!”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有三个比喻句,其中“哨兵的鼾声就像过火车”这个比喻句不仅形象、贴切,还带有夸张色彩,表现哨兵睡得很沉。
B.哨兵说何大壮引开敌人的情节,从叙述角度来看属于补叙;从全文来看,这处补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枪”应该是这篇小说的线索,因为文章是围绕“铁蛋盼枪---偷枪----用枪杀敌”展开的。
D.在文章结尾处,何大壮说自己为了看老娘而误了大事,这处情节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也并不突兀,因为前面有充分的铺垫。
【小题2】小说开端就交代铁蛋特别渴望得到一支枪,这处情节对故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何大壮算不算英雄。